資源簡介 中考復習:中國現代史知識點梳理第一板塊:(中國現代史時期回顧)1919(事件:五四運動 )-1949(事件:開國大典 ):新民主主義革命1949(事件:開國大典 )-1956(事件:三大改造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6(事件:三大改造 )-1966(事件:文化大革命 ):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66(事件:文化大革命 )-1976(事件: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時期1976(事件:文化大革命 )-1978(事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兩年徘徊1978(事件: 十一屆三中全會 )以后(未來可期):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第二板塊:(中國現代史歷史意義回顧)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意義/作用:初步建立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 P32.開國大典意義:P5①國內意義: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三座大山)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②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P5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4.抗美援朝勝利意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護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和平的環境P115.土地改革意義:P15①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 地主階級);②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 農村生產力) 。④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 )準備了條件。6.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 工業化 )邁進P207.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P218.三大改造(農業 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意義:( 社會主義制度 )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P269.文革教訓: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逐步轉移到以(經濟建設 )的軌道上來;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祟拜和個人專斷。健全民主與法制,要走依法治國的道路。P3010.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 偉大的轉折點 ),開啟了我國( 改革開放 )歷史新時期。P361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到家 自負盈虧)a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 )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b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P391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作用/影響: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工作中心) P401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義/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P4114.經濟特區建立意義/影響: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P4315.對外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 沿海開放城市 )—(沿海開放區 )—( 內陸 )”的( 全方位 )、( 多層次 )、( 寬領域 )的對外開放格局。P4416.1982年,中共十二大,鄧小平首次提出“(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 ) P4617.中共十三大:1987年,闡明(社會主義初級 )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以經濟建設 )為中心,堅持( 四項基本 )原則,堅持( 改革開放 ))。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P4718.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 ( 社會主義市場 )體制。P4819.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 鄧小平理論 )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P4820.中共十六大:2002年,江澤民“三個代表”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P4821.中共十七大:2007年,胡錦濤提出( 科學發展觀 )并寫入黨章。P4922.中共十八大:2012年,①(習近平 )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②( 科學發展觀 )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P5023中共十九大:2017年,(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P5124.中國夢內涵:(國家富強 )、( 人民幸福)、(民族復興 )式/途徑:走中國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全國各民族人民大團結)P5325.奮斗目標:“( 兩個一百年 )”P54①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 建成小康社會 );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 依法治國 )全面( 從嚴治黨 )全面( 深化改革 ))意義/影響: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總方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P5427.新發展理念:( 創新 )、( 協調 )、( 綠色 )、( 開放 )、( 共享 )。P5628.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性質/地位:是我國的一項( 基本政治 )制度P6029.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義:P61①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②為實現各民族( 共同繁榮 )發展奠定了基礎。30.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發繁榮發展P6231.西部大開發意義: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發展。P6332.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意義:港澳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 祖國統一 )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P6832.海峽兩岸的交往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潮流,臺灣在祖國的懷抱里更加繁榮;( 一個中國 )是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分裂祖國活動注定要失敗。P73 抄32.新時代強軍之路P80①政治保障:2014年,古田會議,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②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③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④軍隊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P81萬隆會議意義:萬隆會議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這種精被稱為“萬隆精神”)P83 抄全方位外交布局:中國形成( 全方位 )、( 多層次 )、( 立體化 )的外交布局。P88回顧:對外開放的特點:( 全方位 )、( 多層次 )、( 寬領域 )全方位外交意義: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P8837.1972年,尼克松訪華,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P81 第6行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P87 一個中國的原則(臺灣問題)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P8738.“兩彈一星”:(核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P90-902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 ),成為第五個能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39.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 雜交水稻之父 ) ”。P9.340.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P94第三板塊:知識點總結第一部分:中國近現代史土地政策知識回顧一: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的土地改革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平均分配土地 (空想)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民生主義)資本主義綱領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打土豪、分田地。 結果:農民在政治上翻身,推動農民踴躍參軍抗日戰爭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有利于全民族統一戰線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現代史1950~1952年新中國成立初: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注意:私有制沒有變化 地主私有轉為農民私有知識回顧二:實行農民土地公有制土地改革1953~1956年(三大改造)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開始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失誤1978年開始實行(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自負盈虧 分產到戶結論: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土地政策都沒能實行,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最終實行,并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第二部分 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導語: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建立意義:中國革命的面貌( 煥然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開始意義: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總結: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科學指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第三部分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三次巨變第一次辛亥革命領導人:(孫中山)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 )概況: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 )制度。第二次;新中國成立A.領導人:(毛澤東 )B.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C.概況: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國家,進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三次:十一屆三中全會A.領導人:(鄧小平 )B.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 )C.概況: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開始富強起來第四部分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重要會議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 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九大: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認識:中國共產黨能夠全面、深刻的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教訓,不斷開辟正確的發展道路第五部分 中共重要大會總結會議名稱 時間 內容中共一大 192 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9 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第一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4 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中共十二大 1982 鄧小平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共十三大 1987 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共十四大 1992 提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中共十五大 1997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六大 2002 江澤民“三個代表”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七大 2007 提出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中共十八大 2012 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九大 2017 習近平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外交事業發展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意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中美建交: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乒乓外交打開了中美之間友好往來的閘門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1972年,尼克松訪華。成果: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中美兩國敵對狀態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總結:新中國外交政策: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的表現;1、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步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2、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4、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在環境、糧食、預防犯罪、禁毒、婦女等全球性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成果1、已于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2、加強國際合作。舉辦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新中國外交與舊中國外交的區別舊中國外交:是別人用槍炮打開的,喪失了國家主權,大多數均是在不平等條件下屈膝求和,依附帝國主義,是屈辱外交,在兩半社會中國任人宰割,沒有發言權。新中國外交:實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平等互利與各國交往。有國家綜合實力做后盾,能夠在國際社會爭取自己的利益,發出自己的聲音。新中國外交實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平等互利與各國交往。有國家綜合實力做后盾,能夠在國際社會爭取自己的利益,發出自己的聲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