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奴 隸社會:在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西歐封建社會中,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1 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行會或商會上層分 封建社會 戰 國 制定戶籍子 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同時,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 朝 實 行分類登記制度西 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 奠 基階段美 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 的歷史 西漢 實行定期人口調查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 東 漢末年 戶 籍散亂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 歷 代戶籍制度演變 隋唐 戶 籍管理嚴格英國在1835年頒布《市政法案》,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 宋 朝 戶 籍分為主戶與客戶度 。資 本主義社會 發展與完善 元朝 以職業定戶籍二 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基層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強調自治成為各國基層治理的共同特點。 明朝 戶 籍冊稱“黃冊”西 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地方治理中,在強調政府、 的歷史與特點 清 朝 戶籍管理相對松弛社 區和非政府組織共同作用的同時,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 秦 漢時期實行鄉里制功 能。基 層組織形態——鄉里 唐 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在古希臘時期,村社實行自治,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出席的村 制度 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明朝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由教會及封建領主勢力控制地方政權到 戶 為一里,設甲長、里長。基 本上實現了市民的自治。 歷代基層組織形態與基西 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層 社會治理 秦漢時期的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在近代,西歐各國在繼承地方自治傳統的基礎上,加強了對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 家 為里,互相監督。的特點——自治基層治理的管理。 社會治理唐朝的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二戰后,強調自治;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 基 層治理與社會保障 基層社會治理 監 督。上 的基層自治機制;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社 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明朝推行十家牌法理 與社會保障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17世紀初,英國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 貧制度。 社會救濟: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 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預防荒1 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 年,還鼓勵民間自置公共糧倉“義倉”。工 傷和養老等方面。 立優撫政策: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年高老人手杖——鳩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 杖;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障 制度的最終確立。 的專門機構;宋朝以降,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資 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業、社會保障和服 第二次世界戰后,現代 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障 制度務等方面的內容。 社 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重 點:救災20世紀80年代,主要資 現 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 核心:保證糧食供應,或直接實施賑濟,或鼓勵各地余糧向力求在恢復和提高社會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的矛盾中尋求新 本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保 立與發展 災區流通,同時還會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的平衡。 障 制度的改革 民 。蘇 聯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保 側 重: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障 制度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西 周至春秋——世官制西 周至魏晉時期官員選 春秋戰國時期——薦舉和功勞制拔 制度漢 武帝時期——察舉制魏 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秦 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秦漢至魏晉時期官員考秦 漢——上計制核 制度 曹 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秦漢至魏晉時期官員監 秦 漢——御史大夫察制度漢武帝:設刺史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選 隋唐:科舉制拔 制度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 隋 唐至兩宋時期官員考 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選 拔與管理 核制度中 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 宋朝——考核稱為“磨勘”管理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監 隋 唐——御史臺察 制度中古時期西歐社會管理:主要依靠 宋 朝——臺諫合一教 士和封建領主。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17-18世紀,歐美國家逐漸建立起資 殿試三級。“個人徇私制” 本主義制度,但官員的選拔體制仍存 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 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在許多問題。 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政黨分肥制” 參 加考試的主要是國子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建立公平 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 府、州、縣學的學生。 工業革命的影響高效的官員錄用制度 管理 明朝:考滿和考察啟蒙思想的影響 明清兩朝官員考核制度清朝——考課制度英 國文官制度的建立明清時期官員監察制度 監察機構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1 883年,美國國會通過文官制度改 革法案(即《彭德爾頓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官 員的選拔與管理法 》),建立了美國文官制度。 緒 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第 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德國和日本 其他國家的文官制度西 方的文官制度時 濟變之才在康有為等人的等國的文官制度也最終建立起來。 建 議下,廢八股,改試策公開考試,擇優錄用 科 舉制度的變革 論 ,以時務策命題???舉制的變革與廢除政 治中立和工作隱名 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點 科舉制的廢除 1905年,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晚 清選官制度的變革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 改革傳統選官制度清 末新政對選官制度的①文官制度的建立規范了 改革 設立學堂選官制度西方國家政府行政部門的 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 確立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事 務官員的選用和管理進步性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官②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區分。 員 選拔制度 文 官考試思想①這種制度容易滋生官僚習氣 北洋政府時期的官員選和僵化現象; 西方文官制度的評價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北 洋政府時期的考試制度民 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 拔制度。拔與管理 度 北洋政府時期的甄別制度②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局限性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員選拔③ 文官的層次也越來越多,工作項目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官 制 度的建立層 層報批,出現爭權奪利現象,一定 員選拔制度程 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南 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 干 部制度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夏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國家。商 朝內外服制貴 族等級分封制政體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禮樂制度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春秋戰國時期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南 京臨時政府時期 秦 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三 公九卿制:中央行政體制。中 華民國臨時約法 的建立郡 縣制:地方行政體制北 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文書行政管理制度訓政時期南 京國民政府時期 中 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 兩 漢的中央行政體制憲政時期 成與發展 隋唐的中央行政體制革 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 宋 朝抗 日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 解 放區的制度探索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 元朝: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解放區人民政權的建立 度的演變 中央行政體系的演變 務的一省制中樞體制。根 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 廢除丞相制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 明朝:權 組織形式。 建 立內閣制中 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 兩漢至明清行政體制的 清 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逐漸成制 度度(基本政治制度) 演 變 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推 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兩 漢時期的地方行政體制魏 晉南北朝的地方行政體制(1)廢除井田制;(2)獎勵耕織;(3)廢除 世卿世祿制;(4)獎勵軍功;(5)實行什 隋 朝的地方行政體制伍 連坐;(6)建立縣制等 商鞅變法 政治制度 地 方行政體系的演變 唐朝的地方行政體制(1)實行俸祿制;(2)推行均田制、三長 宋 朝的地方行政體制制;(3)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 北 魏孝文帝改革 中 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 元 朝的地方行政體制針 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 改革 明清的地方行政體制面 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王安石變法 雅 典民主政治古希臘的政治制度( 1)大力整頓吏治;(2)加強官員考核;(3)裁 斯巴達寡頭政治減 開支;(4)清丈土地;(5)改革稅制。 張居正改革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羅馬共和國時期——貴族共和制戊戌變法 古羅馬的政治制度羅 馬帝國時期——君主制清 末“新政”中 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國歷代變法與變革 古 羅馬政治制度的本質中華民國建立后,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 中古歐洲封建國家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 其 他改革措施 中 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中 古西歐國家制度的重要特征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中 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治制度的演變 中古西歐典型的政治制度 法 國的等級君主制社 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曲折 英國的議會君主制改 革開放的發展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英 國君主立憲制改革開放中的重大改革事項 改革開放 西 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 美國聯邦制的 產生與發展改 革開放的意義 法 國共和制對 西方政治制度的評價中央設官: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秦朝民族關系邊 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長城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中央設官: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漢朝民族關系 軍事打擊和行政管轄邊疆管理屯 墾戍邊與經濟開發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機構與制度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隋朝的民族關系 突厥民族關系 嶺南隋 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 系 流 求民 族關系:唐朝邊疆有突厥、回紇、吐 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唐朝的民族關系 歸 順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 和 親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冊封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 “ 行漢法”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 統治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 “ 因其俗而柔其人”1 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 立元 朝民族關系 任 用大量色目人做官 本方針,目的是實行區域自治。西藏:封八思巴為帝師,領總制1947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剛剛解放的內蒙古地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 舉 措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 對 外交往 來總院改名宣政院1 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的 過程 東北、云南:設行省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實 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實行團結互助 東南: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嶼和 流求。1 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 中央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 養 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北 方:防御與交流并存。明朝民族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當 代中國的民族政策 實行羈縻政策“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 民 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 邊 疆管理” “ 西 藏:敕封西藏宗教領袖“法王”“國師”等稱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 三個離不開” 展 號 ,對藏族地區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1 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 中 共十五大后民族區域 馬 貿易進行經濟交流。立 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之一。 自治制度的發展 陸 路通道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 漢朝對外交往 海路通道共同繁榮發展 的民族工作主題對日本:漢朝稱日本為“倭國”。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陸路交流::漢人俘虜將中國技術帶到阿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拉伯地區,造紙術因此西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 域自治制度的完善程》 隋 唐的對外交往 海路交流::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學生、學問僧隨船而來。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 路,開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寧波)到日本和中 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宋 朝的對外交往 朝 鮮半島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外 交方針 管 理機構:設立理潛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建 交高潮新 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聯姻: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與蒙古族的合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軍 事行動:平定噶爾丹叛亂,鞏固了西北邊疆。萬 隆會議 民 族關系與國家關系 清朝的民族關系 宗教政策:通過扶持黃教,加強對西藏的管理。2 0世紀60年代,中國在與一批非洲國家建交的同時,逐步沖 冊 封管理:分別冊封五世達賴與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破 西方國家的封鎖 清朝的民族關系與對外 和“班禪額爾德尼”,設駐藏辦事大臣,管理藏區事務。1 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大利、 交往 “ 改土歸流”奧 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 建交高潮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 康熙時期,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外交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實現正?;?,中日正式建交。 成就 清朝的對外關系 1 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國 際地位提高: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英國: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外交政策: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 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的 主題”改 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 法 國:路易十四(1638-1715)統治時期,法國王權 重要外交活動: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1979 王權的加強就 達到頂峰年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 系正?;?。 國 家觀念:這一時期,國王往往就是國家大國關系:中國穩定大國關系框架,與世界上所有大國都建 近 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 國 人廣泛使用的語言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立 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 生 民族語言地位上升 英國:英語開始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周邊關系: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 法國: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國的邊界問題全部解決,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 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 世紀之交的外交成就 國家意識的加強當代中國的外交 民族國家的產生與發展中國家關系: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 民 族國家的產生地區事務及國際事務:中國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 奠定基礎:荷蘭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爭外 交活動 與 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大國關系:倡導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保持中俄關系高水平運轉;充分挖掘中歐合作潛力推動中歐關系不斷發展 確立原則: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國 際法的形成 結 束了長達30年的歐洲混戰,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周 邊關系: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周邊關系。 家 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以“真、實、親、誠”為原則,形成中國 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 近 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 國 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 系的基礎。與 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 成 就 家 法的發展 度的建立 外交制度的建立系 ;秉持正確義利觀,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邁上新臺階。維也納體系的建立建 交國:截至2018年8月,中國已與178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19 國 際法應用范圍的擴大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聯合國作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倡導 國際社會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并 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 戰 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國 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處理: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 十 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一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國際聯一戰后的發展全球治理: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 盟巴黎協定》生效。 一 戰后,各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國際金融體系: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 2 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對 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為推動世界發展注入強大 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動 力。 題中的中國方案 國際法院在荷蘭海牙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國 際合作: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 二 戰后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平 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100多個國家和國際 組 織數量激增,也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 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大中國通過主辦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 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 大國擔當念禮 制的產生德治與法治思想之爭的背景新 思想萌發鄭 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德 治與法治思想之爭的導火索 了 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德治與法治思想之爭的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儒 家:人性善,實行德治 表現:儒法之爭法 家:人性惡,實行法治儒 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戰 國時期對德治與法治思想的抉擇 法 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 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秦 朝開創: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漢承秦制:漢初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羅 馬共和國時期,公元前450 秦漢時期年,頒布了《十二銅表法》 律 令并行:秦漢朝廷還會發布法律文告,秦 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 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東 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民法大 羅 馬法全 與教化》,被后人稱為"羅馬法",是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魏 晉時期:律令儒家化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淵 源 唐朝的法律:禮法結合的典范日耳曼法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 唐 朝的法律與教化 提 倡禮治教 會法:由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 源及發展 唐 朝的教化 注重基層教化英 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發展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大陸法系(民法法系)的形成 元 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在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 司法實踐中卻也廣泛援引唐律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 法律近 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 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并開創了律本 特征 例 合編的體例在 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 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清 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常重視體例,制過 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 與教化 定 了《大清律例》同 時,對個人權利的認定也有逐漸改進的過程。 法 律與教化儒學的基層滲透教 士們搜集和抄錄經典,保存了一些寶貴的古典文化,但他們更重要的任 近 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教 化儒 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務是宣講教義。他 們還開辦學校,主要是宗教學校,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學習內容以宗教為目的。 “ 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離不開 革開放后: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基督教,幾乎所有的節日也都與基督 中 世紀的基督教 新中國的法治進程教 有關 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教 會告誠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們 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 宗教倫理與教化 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反 對教皇權威,主張信徒自己閱讀《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 明建設 社 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在全社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圣 經》,促進了文化的普及。 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提倡節儉和積極入世的態度。 政治氛圍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證明 “ 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群眾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選民,激發了人們追 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求發財致富的熱情。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1 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改革開放以后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秦朝的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也就是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漢 朝的田賦:秦亡后,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 田賦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 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秦朝的人頭稅: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人 頭稅漢 朝的人頭稅:分口賦、算賦 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更 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 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貝 幣正 卒:正卒是指導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兩年。 徭役從 貝幣到圓形方孔銅錢 銅幣戊卒:戊卒是指到邊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圓 形方孔銅錢隋朝的賦役制度: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這一制度為唐朝所繼承。 宋朝的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與發展租庸調制 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 明 朝的紙幣:明朝恢復銅幣、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唐 朝的賦役制度兩稅法 從戰國到元朝,貴金屬金銀也時常承擔貨幣職能,但并未成為主要貨幣附加稅繁多 中 國古代的賦役制度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徭 役繁重 宋 朝的賦役制度 白銀成為基本支付手段 易 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募役法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宋 元時期的賦役制度 清 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元朝的賦役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襲唐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元 晚清時期,政府開始鑄造銀元。朝在糧食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貨幣政策延續了清朝的金花銀: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 銀元與法幣并行 傳統,以銀元為法定貨幣金銀花”。1 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明 初兩稅: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在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銀圓券 明朝的賦役制度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 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折 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 立 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征 收 明 清時期的賦役制度 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人 民幣的發行體 系的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1816年,當時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清朝的賦役制度貨幣與賦稅制度攤丁入畝 家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關 稅的起源與發展 中 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形成 其 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協定關稅 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喪失列強把持關稅大權 金 本位貨幣制度 1 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大危機,由于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 存 款人大量擠兌,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 減 ,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兌換黃金,世 界貨幣體系的形成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發展 全面禁止黃金出口,導致金本位制崩潰。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 口稅暫行條例》。 中 國人民收回關稅自主 美 元霸權地位的確立權 的斗爭 布雷頓森林體系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 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 關 稅 布 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其 兩項主要內容之一直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改 革開放后,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 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策的需要,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 的起源與演變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 稅的基本制度民 國時期的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新中國的個人所得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思維導圖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pdf 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思維導圖 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pdf 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思維導圖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pdf 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思維導圖 第五單元 貨幣與賦稅制度.pdf 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思維導圖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pdf 高二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一思維導圖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