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中國為何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1.政治認同:認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認同我國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2.科學精神: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掌握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的舉措。3.公共參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推進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的正確走向。一、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思考: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什么影響?上世紀80年代,中國依托人口和改革紅利承接了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制造業向中國的轉移,融入了全球分工體系,開啟了“外向型”經濟增長之路。“中國制造”開始向世界輸出,一時間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代名詞。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抓住發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承接了以服裝、紡織、玩具等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工業,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1.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總體而言,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⑵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自身經濟發展。⑴經濟全球化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促進國際分工水平提高和國際貿易迅速發展,推動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進步、產業轉移與結構升級。引進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外國企業先進管理經驗;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增加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有效率不一定有公平,經濟利益分配并不均衡,它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的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后,總體上處于不利的地位,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挑戰。跨國公司試圖使世界跨國公司化,尤其要使發展中國家實現跨國公司化,將導致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甚至整個經濟命脈被跨國公司所控制,進而使國家主權面臨被削弱的危險。探究:結合視頻和上述材料分析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發展不平衡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多的挑戰微笑曲線發達國家獲取了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絕大部分收益;發展中國家只能從中獲取較少收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2.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⑴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不平衡問題,兩極分化嚴重。發達國家(2)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劇。(風險全球化)一國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釀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或金融風險,導致風險全球化,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波及到全球,引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自2023年2月24日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大多數食品價格在全球范圍大幅上漲。小麥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商品之一,一年內,其價格在美國市場飆升了60%以上,在歐洲則暴漲了120%。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在全球小麥出口中占比達30%。烏克蘭不僅生產小麥,也是世界第四大玉米出口國和第三大大麥出口國。正常情況下,享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75%的糧食產量用于出口。但是目前這場戰爭導致糧食收獲面積銳減,產量下降。另外由于主要通路被封,出口受到限制,導致一些依賴小麥進口的國家陷入價格飆升的局面。俄羅斯是能源出口大國。受西方制裁和市場恐慌情緒影響,國際油價氣價大漲,油價一度逼近每桶140美元;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在現代社會,隨著人類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干預范國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人類自身的決策失誤和行為失當成為風險的主要來源,人為風險已經超過自然風險。現代社會,借助各種治理機制和手段,人類應對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同時又面臨著治理失靈帶來的新風險。人為風險、治理失靈帶來的風險是現代社會面臨的兩種主要的風險類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它們可能變成全球性風險,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全球性風險3.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正確態度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既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又要勇敢迎接挑戰,同舟共濟,實現合作共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世界經濟增長缺乏新動能,傳統引掣的拉動作用在減弱,世界經濟增長依然未能開辟出一條新路。貿易保護主義甚囂塵上,出現了以鄰為壑、封閉對抗的勢頭全球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令人擔憂,世界上仍有數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思考:面對材料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堅持開放性發展和普惠性發展,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堅持平衡性發展,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南北失調問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二、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1.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堅持經濟全球化向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開放 要更好地促進世界各國的相互交流合作與國際分工協作;包容 要關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協調發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普惠 要反對歧視性的貿易投資條款和待遇,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平衡 要解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平衡、南北失調問題;共享 要反對零和博弈,使不同國家相互受益、共同繁榮2.要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世界經濟目標 要求創新型 開辟增長源泉 創新是打開世界經濟增長之鎖的鑰匙,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促進世界經濟增長;開放型 拓展發展空間 要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幫助發展中國家深入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交流與融合;聯動型 凝聚互動合力 協調合作是必然的選擇,要在世界經濟的共振中實現聯動發展;包容型 夯實共贏基礎 使經濟全球化好處惠及所有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和弱勢群體,使得經濟全球化更具有包容性。要完善全球治理。傳統的全球治理機制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需要加以變革和完善,從而為各國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更多的跨國問題現階段全球治理機制存在弊端跨國問題越來越多,對各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國際社會逐漸意識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協商、加強合作。原因3.堅持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原則,完善全球治理原則 要求平等開放合作共贏要求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要求堅持理念、政策、機制的開放,適應形勢變化,廣納良言,充分聽取各方的建議和訴求,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要求各國加強溝通和協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合作是必然選擇。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讓經濟全球化更有活力——世界怎么辦⑴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方向,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⑵建設創新型、開放型、聯動型、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⑶要完善全球治理,遵循平等、開放、合作、共享原則,各國協商合作,解決跨國問題;變革完善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傳統全球治理機制。課堂小結日益開放的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機遇挑戰讓全球化更有活力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要建設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世界經濟態度不平衡不確定性和風險要完善全球治理,平等、開放、合作、共享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易混易錯1.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一定會使各國普遍收益。矯正:經濟全球化在給世界各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并不一定使世界各國普遍收益。2.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來說是機遇,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挑戰。矯正: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存在機遇和挑戰,不能簡單地一一對應。3.經濟全球化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矯正: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的是強勁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實戰演練1.2023年1-8月,全國吸收外資8471.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1%。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399.5億元人民幣,增長6.8%,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9. 7%,高技術服務業中,研發與設計服務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增長57.1%。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全球跨國投資低迷是我國引資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②國內要素價格上升導致我國失去了吸引外資的優勢③在華投資前景仍被看好,我國引資結構不斷優化④經濟全球化增加各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和不平衡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2.2023年10月30日,博鰲亞洲論壇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第二屆大會在長沙舉行。大會圍繞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能源、金融安全等熱點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深入分析全球發展主要問題,增進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共識,提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博鰲方案”。該論壇的舉行( )①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促進全球治理的完善②有助于消除數字經濟時代下的全球經濟發展與安全問題③有利于激發全球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④旨在提供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展示中國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3.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于2023年4月舉辦。消博會發揮平臺效應,優化消費供給,暢通消費渠道,提振消費信心,為全球消費增長和貿易合作創造機遇。中國消費市場快速上升拉動全球技術創新,提高各國生產制造、美學設計以及質量安全標準,助推全球工業生產發展。消博會對世界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有( )①使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經濟不確定和風險加劇②我國打造的國際合作新平臺,有利于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③有利于優化國內營商環境,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④促進科技進步,產業升級,有助于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