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二章 聲現象八年級上冊人教版(2024)物理課后習題精講課件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后習題精講1.用手撥動繃緊的橡皮筋,我們聽到了聲音,同時看到橡皮筋變“胖”變“虛了,這是橡皮筋在振動。請你另外舉例說明:你在聽到聲音的同時,是如何判斷物體在發生振動的 2.花樣游泳融合了游泳、舞蹈和音樂,有“水上芭蕾”之稱。請你以花樣游泳為例說明:水是可以傳播聲音的介質。參考答案:①音響播放時,觀察揚聲器(喇叭)的紙盆,可以看到它在振動。②拍打桌面發出聲音時,桌面上的小紙團跳動。參考答案:當運動員頭在水面以下時仍能聽到水上的音樂聲,冰能伴隨著音樂做出表演動作,說明聲音能通過水傳播。3.閱讀課本中關于聲速的“小資料”,你能從中獲得關于聲速的哪些信息 參考答案:①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聲音的傳播介質。②固體中的聲速較快,氣體中的聲速較慢。③同一種介質中的聲速還與溫度有關。4.將耳朵貼在長鐵管的一端,讓別人敲一下鐵管的另一端,你認為會聽到幾次敲打的聲音 請說出其中的道理。參考答案:可以聽到兩次聲音。固體鐵管中的聲速遠大于空氣中的聲速,所以第一次聽到的聲音是鐵管傳來的,第二次是空氣傳來的。6.向前傳播的聲音遇到障礙物能反射回來。一個同學向著遠處的山崖大喊一聲,約1.5 s后聽到回聲,那么該同學距山崖大約多少米 參考答案:255m。5.在室內講話比曠野里響亮,這是為什么 參考答案:在室內講話比曠野里響亮,這是因為室內空間較為封閉,當聲音傳播到墻壁等障礙物時,會發生反射,形成回聲。由于室內面積不大,回聲與原聲的時間差很短,一般小于0.1秒,導致我們無法將回聲與原聲區分開。在這種情況下,回聲與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得原聲得到加強,聽起來更加響亮。第二節聲音的特性課后習題精講1.某種昆蟲靠翅的振動發聲。如果這種昆蟲的翅在2s內振動了700次,頻率是多少 人耳能聽到嗎 2.生活中經常用“高”“低”來形容聲音,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聲細語”。這4個詞語中的“高”“低”描述的各是聲音的哪些特性 參考答案:350H,人耳能夠聽到。參考答案:“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描述的是音調,“引吭高歌”中的“高”和“低聲細語”中的“低”描述的是響度。3.曲笛是一種竹笛,它的音域和二胡的相近。當曲笛和二胡輪奏某樂曲時,我們可以根據聲音的哪個特性來區分這兩種樂器 曲笛和二胡演奏同一個音高時,波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4.觀察一件樂器。它是由什么振動發出聲音的,又是怎樣改變音調和響度的 參考答案:根據音色來區分,頻率相同,但是振幅和波形會有所不同。參考答案:吉他靠琴弦振動發聲,靠改變弦的粗細或長短改變音調,靠改變撥動琴弦的力度改變響度的。笛子靠笛管內的空氣柱振動發聲,靠改變空氣柱的長短改變音調,靠改變嘴吹奏的力度改變響度。5.在班里舉行的小型音樂會上,用自己制作的樂器進行演奏,看看誰的樂器有新意,誰演奏得好。寫出你的制作過程,看看以下制作方案能否給你啟發。方案一:向8個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細調節水的高度。敲擊它們,就可以發出“1,2,3,4,5,6,7,1”的聲音來(圖2.2-8)。方案二: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個活塞。用水蘸濕棉花或碎布后插入兩端開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發出悅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調就會改變(圖2.2-9)。第三節聲音的利用課后習題精講1.用超聲測位儀向海底垂直發射聲波,經過4s后收到回波。若海水中聲音的平均傳播速度為1500m/s,則此處海水約有多深 2.請你分析下列事例是利用聲傳遞能量,還是利用聲傳遞信息。(1)利用超聲波給金屬工件探傷。(2)醫生通過聽診器給病人診病。(3)通過聲學儀器接收到的次聲波等信息判斷地震的方位和強度。(4)利用超聲波排除人體內的結石。參考答案:海水深3000m。聲傳遞信息聲傳遞信息聲傳遞信息聲傳遞能量3.除了課本中的事例,請你根據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再舉一個利用聲音的例子,并說明這個例子應用了聲音的什么性質。4.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發生反射。我國古代建筑師利用這一特點建造了許多神奇的建筑。例如北京天壇的回音壁、重慶潼南大佛寺的石琴、山西永濟普救寺的鶯鶯塔(圖2.3-11)等。請你查閱資料,向同學們介紹并展示我國古代建筑應用聲學知識的實例。參考答案:醫生用聽診器聽肺部的呼吸聲,利用了聲傳遞信息。次聲波武器可以對敵人造成傷害,利用了聲傳遞能量。參考答案:略參考答案:392Hz表示汽車一秒鐘上下振動392次,所以振動一次的時間為1/392秒,車速為54km/h,合15m/s,相鄰凹槽的距離即車振動一次運動的距離,計算得出為0.038m。5.我國有些地方修筑了“音樂公路”。當汽車以一定速度勻速行駛時,就會奏出一段悅耳的樂曲。音樂公路的路面上分布著許多橫向凹槽,如圖2.3-12所示。汽車每經過一個凹槽,就會上下振動一次。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較密,汽車行進時振動很快,于是就發出了聲音。凹槽的疏密可以根據樂曲的音調高低來設計,假設某音樂公路規定的行駛速度是54kmh,設定樂曲為《歌唱祖國》,第一個音符“sol”的頻率為392 Hz,汽車發出這個音時,所對應的相鄰凹槽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第四節噪聲的危害和控制課后習題精講1.調查校園里或者你家周圍有什么樣的噪聲。應該采取什么控制措施 與班里的同學交流,看看誰的調查更詳細,采取的措施更好。2.在安靜的環境里,測量你的脈搏在1min內跳動的次數。在聲音過大的環境里你的脈搏有變化嗎 測量一下。參考答案:交流討論參考答案:成年人脈搏安靜環境中大約60~100次/分鐘,聲音過大時脈搏跳動一般會加快。3.為了使教室內的學生免受環境噪聲干擾,采取下面的哪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如果你認為無效或不合理,請簡單說明理由。(1)老師講話聲音大一些。(2)每位學生都戴一個防噪聲耳罩。(3)在教室周圍植樹。(4)教室內安裝噪聲監測裝置。無效、不合理,進入耳朵的噪聲等級沒變。無效、不合理,要聽的聲音也聽不到了。有效、合理無效、不合理,進入耳朵的噪聲等級沒變。4.噪聲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為了控制噪聲的影響,人們采取的措施有:在靠近住宅區的高架橋兩側安裝隔音板,在靠近小區的道路兩側設置綠化帶,將住宅窗戶的玻璃換成中空玻璃等。請你說說這些措施的共同點是什么 5.防噪聲耳罩可以有效防止噪聲的危害。如果由你來設計一款防噪聲耳罩,你覺得應該選用什么樣的材料 這些材料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隔音板、綠化帶、中空玻璃都能阻斷噪聲的傳播。參考答案:隔音性能好的材料,這些材料內部要么有真空,要么疏松多孔。第二章復習與提高課后習題精講2.“八音盒”是一種機械音樂盒。上緊發條后圓筒轉動,圓筒上按一定規律分布著一些凸點,它們撥動簧片就會奏出樂曲(圖2-1)。長度不同的簧片發出的聲音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紙團或者泡沫球之類的輕小物體,敲擊鼓面后觀察小紙團和泡沫球。參考答案:長度不同的簧片振動的快慢不同,發出的聲音音調不同。1.鼓手敲擊鼓面就可以聽到鼓聲,但不易看到鼓面的振動。請你設計一個能顯示出鼓面振動的方案。3.“聲紋鎖”運用聲紋識別技術,能識別主人說出的“口令”并自動解鎖,而當其他人說出同樣的“口令”時卻無法讓鎖打開。你認為聲紋鎖主要是依據聲音的什么特性來識別主人身份的 4.超聲導盲手杖可以幫助視障人士在出行時探測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物。當前方有障礙物時,手杖會發出警報聲,距障礙物越近,警報聲越尖銳。請你分析一下超聲導盲手杖的工作原理。如果警報聲變得尖銳,其頻率發生了什么變化 參考答案:音色參考答案:超聲導盲手杖發出超聲波,當這些聲波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并由接收器捕捉到。通過發送信號與接收到回波之間的時間差可以就計算出障礙物與盲人之間的距離。如果報警聲變得尖銳,頻率在增大。5.請你判斷下面有關聲的說法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1)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2)赫茲是響度的單位。(3)次聲波響度很低,所以人耳聽不到。(4)超聲波可以擊碎人體內的結石,這說明聲波能傳遞能量。參考答案:(1)錯誤,振動可以發出聲音,但是如果聲音響度太小,或者沒有介質傳播,或者振動頻率不在人的聽覺范圍,人也聽不到。(2)錯誤,赫茲是發聲體振動頻率的到位。(3)錯誤,次聲波音調低,頻率低于人的聽覺頻率下限。(4)正確。6.用兩個一次性紙杯或類似的圓形紙盒、一根長5m的棉線、兩支小木棒就可以制作一個“土電話”。在紙杯底部扎一個小孔,用兩支小木棒將棉線固定在紙杯底。一位同學將其中一個紙杯罩在嘴上輕聲說話,遠處的同學將另一個紙杯罩在耳朵上,拉緊棉線,遠處的同學就能聽到清晰的說話聲。根據以上活動,請你論述:固體可以傳聲。參考答案:一人發聲時,聲波引起空氣振動,傳給棉線,棉線振動起來傳到遠處,再傳給紙杯內的空氣,空氣振動傳給人的耳膜。棉線是固體,它能傳聲。7.請將下列左側控制噪聲的措施與右側對應的解釋連線。練琴時關閉門窗 防止噪聲產生住宅區或學校路段禁止鳴笛 阻斷噪聲傳播機場跑道工作人員戴防噪聲耳罩 防止噪聲進入耳朵8.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也是世界聽力日。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聽力受損的風險。請你寫出一些保護聽力的措施。參考答案:1.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大聲環境中。避免接觸過大的聲音,如果需要在大聲環境中停留,應采取聽力保護措施,如佩戴防噪音耳塞。 2.均衡飲食。通過攝取特定營養元素可以保護聽力。例如,維生素C具有抗衰老作用,能夠延緩耳蝸聽毛細胞的老化;鉀有助于預防老年性聽力損失;鋅對聽力正常者的耳鳴有一定作用 。3.加強身體鍛煉。運動促進血液流動,這對內耳細小毛細胞的活動至關重要。因此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如散步、瑜伽、太極等,以有益于聽力健康。9.學過“聲現象”這一章后,請結合學過的知識,再加上你豐富的想象,寫一篇《無聲的世界》或類似題目的科學作文。參考答案:略感謝觀看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