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粒子的模型與符號一、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1、模型: 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或復雜的事物,如地球儀、細胞模型等。2、符號: 簡單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態不同和表達的文字語言不同引起的混亂。二、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1、物質由分子、原子、離子構成,一種分子只能構成一種物質,不同的分子構成了不同的物質。2、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有金屬、稀有氣體、固體非金屬如碳、磷、硫、硅等(碘除外)。3、分子由原子構成,一個分子中至少有兩個原子;分子的種類由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決定。4、由水的電解過程微觀模型可知:①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②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③在由分子構成的物質中,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④化學變化的實質是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5、原子半徑一般在10-10米數量級,原子質量一般在10-26千克數量級。三、原子結構的模型1、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道爾頓:實心球模型 →湯姆森:“西瓜模型” →盧瑟福:“行星模型”→波爾:“分層模型” →“電子云模型”。2、第一個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爾頓;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是湯姆森。(核外電子 帶負電荷) (原子核原子)(質子 帶正電荷)3、(中子 不帶電)說明:①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②中子數與質子數不一定相等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4、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注: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宏觀) 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同位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互稱。5、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失去電子——陽離子 得到電子——陰離子四、組成物質的元素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3、元素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元素)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殼中:氧、硅、鋁、鐵 ②在人體中:氧、碳、氫 ③海水中:氧、氫、氯、鈉五、表示元素的符號1、按順序記住前20號元素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2、請說一說H和Cu兩種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并加以整理推廣。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的(2)同一周期,從左到右按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元素排列。在同一族內,各元素的化學性質都很相似。六、表示物質的符號1、單質化學式的寫法 ①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用元素符號表示該物質,如Fe、He、P②由分子構成的單質,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寫出一個分子中原子的個數,如H2、Cl2、O32、化合物化學式的寫法:①“幾某化幾某”的可根據讀法直接寫出來,如P205②化合價為正的寫左邊,負的寫右邊,上下交叉。3、請說出下列符號所表示的意義:CH4: 、 、 、4、說出下列符號中“2”的意義:2O: O2 : O : O2-:七、元素符號表示的量 1、相對原子質量:無單位。相對原子質量 == 質子數 + 中子數2、相對分子質量:一個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1、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道爾頓:實心球模型 →湯姆森:“西瓜模型” →盧瑟福:“行星模型”→波爾:“分層模型” →“電子云模型”。2、第一個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爾頓;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是湯姆森。3.①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②中子數與質子數不一定相等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4、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注: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宏觀) 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同位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互稱。5、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失去電子——陽離子 得到電子——陰離子組成物質的元素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3、元素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元素)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殼中:氧、硅、鋁、鐵 ②在人體中:氧、碳、氫 ③海水中:氧、氫、氯、鈉1、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道爾頓:實心球模型 →湯姆森:“西瓜模型” →盧瑟福:“行星模型”→波爾:“分層模型” →“電子云模型”。2、第一個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爾頓;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是湯姆森。3.①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②中子數與質子數不一定相等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4、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注: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宏觀) 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同位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互稱。5、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失去電子——陽離子 得到電子——陰離子組成物質的元素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3、元素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元素)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殼中:氧、硅、鋁、鐵 ②在人體中:氧、碳、氫 ③海水中:氧、氫、氯、鈉1、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道爾頓:實心球模型 →湯姆森:“西瓜模型” →盧瑟福:“行星模型”→波爾:“分層模型” →“電子云模型”。2、第一個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爾頓;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是湯姆森。3.①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②中子數與質子數不一定相等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4、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注: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宏觀) 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同位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互稱。5、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失去電子——陽離子 得到電子——陰離子組成物質的元素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3、元素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元素)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殼中:氧、硅、鋁、鐵 ②在人體中:氧、碳、氫 ③海水中:氧、氫、氯、鈉1、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道爾頓:實心球模型 →湯姆森:“西瓜模型” →盧瑟福:“行星模型”→波爾:“分層模型” →“電子云模型”。2、第一個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爾頓;第一個發現電子的人是湯姆森。3.①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②中子數與質子數不一定相等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4、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注:元素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宏觀) 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微觀)同位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相同的同類原子的互稱。5、離子: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 失去電子——陽離子 得到電子——陰離子組成物質的元素1、單質: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 2、化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3、元素分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包括稀有元素)4、元素的分布 ①在地殼中:氧、硅、鋁、鐵 ②在人體中:氧、碳、氫 ③海水中:氧、氫、氯、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