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中第一個課題,在《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和《遼夏金元的統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文化的前章。本課共有四個子目:“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因此,本課內容以宋朝的制度創建和變革的事實性知識為根本,兼具國家制度弊端所帶來的政治軍事問題。這些知識需要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理解。更加重要的是,政治軍事制度建設的創建、發展、變革和衰亡整個歷程的內在邏輯聯系,需要學生重點學習探究。二、學情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經過初中的歷史課程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基本了解北宋南宋建立的相關歷史,學習過北宋政治和軍事的基礎性知識,也聽說過岳飛抗金的故事。但由于學習的歷史知識相對較淺,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深刻意義和影響不能很好的理解,無法多方面認識和分析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不能理解王安石變法的成效與不足,更加難以理解宋朝政治軍事制度建設的雙重性問題。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從已知到未知,從淺顯到深刻,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歷史理解能力。三、教學目標:1. 通過地圖,了解北宋初建和南宋偏安的形勢,理清兩宋時期重要事件的歷史發展順序。(時空觀念)2。借助文獻史料和圖表研究資料,梳理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變遷的趨勢。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通過祖宗之法變與不變的比較,結合文獻史料,探究王安石變法的成效與不足。(唯物史觀、史料實證)4.感受國家制度建設的必要性,理解國家改革創新所需要的努力與魄力。(家國情懷)四、重點難點重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難點: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五、學法教法本課為一課時,課型為新授課。相應的學法有閱讀法、材料分析法、問題探究法等;教法有講授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及多媒體演示法等。六、教學過程根據以上教學目標的制定,重點難點確定于學法的選擇,本課的教法流程如下:(一)課堂導入【講述】:各位同學,今天,我們講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首先,ppt上呈現的歷史人物是誰?(學生回答:岳飛)是的。岳飛是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岳飛抗金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他的悲劇冤案,同學們們也應該了解。杭州西湖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那么殺害岳飛的元兇是誰呢?【預設學生回答】:宋高宗趙構;秦檜。【ppt展示】:岳飛 宋高宗 秦檜【過渡】:是的,毫無疑問,二者都是殺害岳飛的元兇。但從更深層次去探究,岳飛是死于制度,宋朝的制度稱為祖宗之法,祖宗家法等等。為什么說岳飛是死于制度?這個說法是否合理?我們就需要探究宋朝的祖宗之法。【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岳飛歷史人物導入,并由岳飛之死的元兇到制度原因的過渡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二)課堂展開【講述】:宋朝的祖宗之法,祖宗是誰呢?對,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宋太宗,他們為宋朝奠定了國家制度的基礎,定下了國家制度的基調與基本原則,尤其是政治制度。那么,他們為何而立祖宗之法呢?這就需要回到歷史背景中探究。【ppt展示】:五代十國形勢圖 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大約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侯廢置,不自朝手,于業于是蕩然。——后晉·劉昫 《舊唐書》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賦非天子有;既有盛者,號令、征伐非其有。——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兵志》【提問】:結合《五代十國形勢圖》和《遼、北宋、西夏形勢圖》,還有給的史料,對于祖宗之法為何而立的背景,談談你的認識。【預設學生回答】:政局動蕩,軍閥割據,武將篡權、政權更迭的大背景下,需要鞏固政權,加強中央集權。【學生活動】:結合地圖、史料和已有知識,分析祖宗之法建立的背景,感知創建祖宗之法的必要性。【過渡】:因此,在五代十國政局動蕩,國家分裂的背景之下,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最迫切的就是什么?是的,鞏固新生政權,防止宋朝重蹈五代十國的覆轍,使得宋朝真正的走出五代十國,走向未來。那么宋太祖宋太宗又建立了什么樣的法制制度呢?宋太祖本身也是武將出身,所以他就要問計于大臣。【ppt展示】:《雪夜訪普圖》【講述】:宋太祖問計于丞相趙普,唐朝末年以來,戰爭不斷,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這是為什么呢?我想要政權穩定,國家長久,該怎么辦呢?趙普先要吹一波陛下之言,天下的福氣。然后,指出了問題癥結所在: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并提出了策略: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方鎮太重也就是武將藩鎮割據的問題,君弱臣強反應的是君主權力下降的問題。解決問題就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統治。首當其沖的是方鎮太重的問題,就需要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將行政權、財政權、軍政權收歸中央。那么具體該如何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我們來看具體措施。【ppt展示】:【提問】:結合材料,這些措施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分析概括一下。【預設學生回答】:行政:崇文抑武,文官政治;財政:權力分割,中央集權;軍政:守內虛外;強干弱枝。【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史料、歷史故事等資源,展現祖宗之法創建的背景和必要性。【過渡】:行政權、財政權、軍政權收歸中央,那么地方該如何進行管理呢?為了防止地方勢力擴大膨脹,宋太祖分制機構,設置職位,分散機構權力。在地方,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府州軍監屬于平級,職能有所差異。州級增設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地方若想叛亂,無重兵無大財無強權,根本掀不起大的風浪。【ppt展示】:【講述】:地方上,方鎮太重的問題由權力分割和中央集權所解決,君弱臣強又該如何解決呢?是的,就需要加強君權,分割牽制大臣的權力,加強君主的專制統治。首當其沖的是宰相。在中央,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過與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對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職權發生什么變化?【ppt展示】:【預設學生回答】:宰相地位下降,職權分化。【學生活動】:聯系所學知識,比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理解宰相地位下降,職權分化,分析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趨勢。【設計意圖】:通過中央政治制度示意圖,比較分析宰相職權的變化,理解宰相地位下降,職權分化,歸納總結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趨勢。【過渡】:宰相地位下降,職權分化。與此同時,軍政方面,樞密院又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文官擔任樞密使,更加重要的是,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是的,抑制武將,崇文抑武。【ppt展示】:材料一:彥博曰: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上因謂普日:“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清]秦緗業《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講述】:除了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分割軍權,宋朝還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更加不是與武將治天下。【過渡】:宋太祖控制地方,分割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和地方,分制機構,加強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同時,抑制武將,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針。那么最終效果如何?請同學們評價一下利弊。【預設學生回答】: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統一,政權穩定;弊:“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制度僵化,效率低下。【講述】:正如宋太祖所言:“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宋太祖宋太宗設立的祖宗之法具備一定成效:穩固政權;同時也存在問題:防舊弊而新弊生。不僅防武將,也防文官,甚至于宦官、外戚、宗室等都制度化,防微杜漸做到極致,但也防住了自己。【設計意圖】:結合書本提供的史料,以及所學的祖宗之法制度,分析評價祖宗之法的利弊,提煉宋朝祖宗之法的特征。【講述】:在內部穩定政權穩固之后,宋朝就要想向外擴張,收復燕云十六州,但是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后來,北宋又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雙方最終達成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ppt展示】:遼、北宋、西夏形勢圖【預設學生回答】:觀點一:屈辱不可取。北宋作為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簽訂協議,是一種屈辱行為。觀點二:和平大于錢財可取。屢戰屢敗只能妥協求全,花錢免災,鞏固政權。【講述】:攻與守都是策略,硬剛與妥協都是選擇,當我們聯系宋朝祖宗之法的基本特征:“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就能更好的理解“以錢財換和平”。當然,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除了這個問題,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宋朝軍事為什么這么弱?遼國打不過可以說情有可原,西夏也打不過是不是離譜?這還要追究到祖宗之法的弊病:防弊之政然而百弊叢生。(三)課堂深化【ppt展示】:材料一:臣觀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財用大數都約緡錢六千余萬,養兵之費約五千萬,乃是六分之財,兵占其五。 ——宋·陳襄《論冗兵札子》材料二:臣伏見,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總九千七百八十五員;令內外官屬總一萬七千三百余員,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選人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宋·包拯《論冗官財用等》材料三:宋朝財政收支表(局部)【提問】:結合材料,祖宗之法,百弊叢生,具體產生了哪些嚴重后果?【預設學生回答】:冗官冗兵冗費;積貧積弱;邊防危機,財政危機。【設計意圖】:通過史料和圖表分析,感知理解宋朝祖宗之法帶來的嚴重問題,歸納概括出三冗兩積的邊防危機和財政危機。【ppt展示】:材料一:臣嘗見太祖皇帝與趙普論事書數百通,其一有云:“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材料二: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 ——宋太宗即位詔書材料三:祖宗之法不可變。 ——熙寧二年司馬光《上體要疏》材料四:臣聞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何哉?綱紀浸隳。——北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材料五: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北宋·王安石《宋史·王安石傳》【過渡】:面對三冗兩積問題,宋朝朝廷上下產生了變革與不變的爭論:不變的一派手持宋太祖宋太宗的祖宗之法,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變革的一派堅持變革祖宗之法,祖宗不足法。國家積貧積弱,弊而不救,國家必亡。因此,在宋仁宗時期,北宋拉開變革變法的序幕。【設計意圖】:通過變與不變的強烈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變革的必要性和艱難性,增強學生對于改革創新的認知。【講述】:首先是范仲淹的慶歷新政。慶歷三年,范仲淹向仁宗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達到節省錢財的改革主張。但是,這些措施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最終失敗。【ppt展示】:【提問】:這些措施的基本原則是什么?首先,我們分別分析一下,富國措施在于開源節流,強兵意圖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取士措施在于唯才是舉。這些措施都需要國家進行管理和調控,發揮國家政權的力量。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三冗兩積問題。【講述】:總體而言,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大筆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積貧局面: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積弱局面有所改觀:使北宋國力有所增強。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ppt展示】:金、南宋、西夏形勢圖【講述】: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為南宋。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秉承崇文抑武國策,視岳飛等擁有兵權的武將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 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岳飛之死的本質原因是祖宗之法,南宋繼承祖宗之法,防范武將獨大篡權,寧愿投降求和,也要削兵權。畢竟,宋朝的軍隊只能姓趙,不能有他姓。【設計意圖】:通過南宋偏安,殺死岳飛,防范武將這些基本史實,驗證岳飛死于制度的合理性,呼應開頭,收束時間線。(四)課堂升華【ppt展示】:【講述】:本課是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北宋建立初期,創建祖宗之法,控制地方,分制機構,抑制武將以強化中央集權,鞏固政權穩定。同時也產生一些問題,“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制度過于僵化,效率低下,官僚隊伍膨脹。在軍事方面,與遼朝西夏簽訂協議,實行募兵政策,達到養兵的目的。最終導致“三冗兩積”的局面。因此不得不進行改革,然而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都失敗了,北宋被金所滅。南宋承接北宋祖宗之法,偏安江南,殺害岳飛,防范武將,與金簽訂紹興和議,維持宋金對峙的局面。【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