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第14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講義階段特征:總體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封建社會漸趨衰落,逐漸脫離世界發展的潮流。具體表現:1.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進行反侵略斗爭,對外政策走向閉關自守;2.經濟上:農業、手工業發展超過前代水平,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總量仍居世界前列;賦稅制度進一步改革,人頭稅逐漸廢除;江南經濟轉型;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但已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宋明理學仍然占據統治地位;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對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地抨擊,但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并存;市民文化不斷發展;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逐漸落后于西方;4.民族關系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強;5.對外關系上:開始受到外來侵略;從政府間的主動交往到逐步閉關,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脫離了世界工業化的大潮流。課標要求:1.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2.了解世界形勢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面臨的危機。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年份 試卷 考點2024 山東卷 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新課標卷 清朝的重農政策全國甲卷 清朝的文化專制浙江卷1月 明朝生活觀點的世俗化廣東卷 明朝商業經濟的繁榮2023 全國甲卷 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全國新課標卷 明清商業新變化廣東卷 明清商業新變化和文學、藝術的發展江蘇卷 乾隆年間江南經濟發展水平北京卷 明清朝商業發展2022 全國甲卷 康熙年間在文化領域的措施全國乙卷 明后期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北京卷 明朝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遼寧卷 明清時期流人對東北文化發展的貢獻高考命題趨勢:1.明清時期是熱門考點,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認識清朝封建專制的強化和發展;2.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意義世界的變化及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高考備考建議:1.明清時期經濟新變化,尤其是商品經濟繁榮及對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的影響;2.明清小說與戲曲、科技的成就的原因、表現,認識傳統文化的輝煌,增強文化自信;3.在世界視野下,明清時期在經濟、科技領域的危機。時空坐標及主要內容線索:教學內容:考點1: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考點2:思想領域的變化考點3:小說、戲曲與科學技術教學過程:考點1: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一)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1)表現:①農業經營形式多樣化,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②農業生產區域化;③經濟作物品種繁多且種植廣泛,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④高產糧食作物引入種植,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影響:①豐富食物結構: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及生活習慣。②增加糧食產量: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③促進土地的開發,增加耕地面積。促進人口增長和人口流動。④促進經濟開發(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⑤土地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問題思考:明清經濟發展中的新經濟現象及原因。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他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環節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時引進。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材料二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地也。——[清] 袁景輝纂修《建始縣志》提示:(1)新經濟現象:①高產農作物引進與推廣(玉米、甘薯等)②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③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增強。(2)原因:①人地矛盾的尖銳②新航路開辟,歐洲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③美洲作物的傳入等。2.手工業:(1)主要成就:①制瓷業: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明朝粉彩瓷、斗彩瓷,清朝粉彩瓷、琺瑯瓷。②紡織業:A.南方絲織業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著名的絲織業中心。B.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③冶鐵業:明朝時廣為流行焦炭冶鐵。(2)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明代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歷史解釋: 資本主義萌芽時間:明朝中后期地點:江南手工業中;基本特征:(1)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雇傭關系。(2)手工工場式經營方式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合作探究: 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含義、緩慢的原因及評價。(1)含義:是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除了生產是以市場利潤為目的外,還必須具備自由雇傭關系(支付工資),即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2)特征:(3)發展緩慢的原因:①政治(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縛②經濟: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自給自足,農民相對貧困造成國內市場狹窄;③資金:地主、商人往往把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④勞動力: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自由勞動力缺乏;⑤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閉關鎖國限制了海外市場的開拓;⑥思想:傳統價值觀念仍占主流地位,重農抑商的思想、重人文輕自然的理念、重義輕利的意識均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⑦技術:科舉制下忽視實用型技術的創新。(4)評價:積極:①是一種新的生產關系,代表社會發展趨勢;②沖擊自然經濟,為明清文化發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局限性:①僅限于少數地區,少數部門;②發展緩慢力量薄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未促成中國社會的轉型。3.商業:材料一 明清兩朝,盡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沒有出現顯著的增長,人口和經濟卻是在大幅度地擴張。在低價值的銅錢無法滿足經濟和人口擴張對貨幣的需要,紙幣發行又免不了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明清兩朝只能寄希望于漸成氣候的白銀。——湯金旭、張光:《從紙幣帝國到白銀帝國——近代中國衰落的貨幣制度成因》材料二 一些學者認為16-18世紀的中國也發生了一場商業革命。其主要表現為……以十大商幫為貿易主體的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的發展......海外白銀的大量流入促進了明清社會的白銀貨幣化。——摘自張麗《第一次經濟全球化與中國》(1)商業繁榮表現:①商品結構: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②長途販運: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③商業資本: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人,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④商人群體: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影響:A.有利于地區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和國內市場的發展與整合;B.提高了商人的整體素質,促進了商幫興起和昌盛。C.但“以義為利”等觀念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問題思考: 商人群體出現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商品經濟發展②傳統重土親鄉觀念的影響(血緣宗族)③商人借助群體力量維護自身的經濟和安全利益(2)特點:①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緣、業緣為紐帶;②以會館為活動場所;③擁有政府的特許經營權;④受儒家義利觀影響。(2)商業市鎮的興起: 結合選擇性必修2①興起條件:A.江南農業的發展;B.農業商品化程度提高;C.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D.江南水陸交通便利。②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商業活躍,人口密集,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③影響:市鎮經濟有利于促進工商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體現了農村經濟結構以及農業經營方式的諸多變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3)商業資本的發展:①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成為普遍使用的貨幣;明朝時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明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時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②錢埔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③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④作用:a.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大額貿易的發展和商業資本的聚集,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有促進作用b.促進農業商品化和手工業的發展c.推動賦稅征銀。問題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展的原因和特點。材料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實行有條件的“開禁”。西班牙武裝商船“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絲綢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以馬尼拉為落腳地,形成墨西哥——馬尼拉——中國的太平洋航線。實際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銀與其它商品換取亞洲,尤其是當時風靡全球的絲綢與陶瓷等為主的中國商品,又稱“銀絲對流”。——摘編自韓琦《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對明王朝的影響》等提示:原因:明政府實行開關政策;新航路的開辟。特點:主要由西班牙壟斷;貿易區域是太平洋;主要商品是以美洲的白銀交換中國的絲調等手工業產品(銀絲對流)。(4)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①明清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②清政府在廣州設立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③1757年限定在廣州清政府將通商口岸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二)社會經濟的局限:(經濟之不變)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3.思想:傳統價值觀念依然占據主流地位。4.經濟政策:閉關鎖國、重農抑商。核心素養:明清時期社會經濟中的新現象及其局限(歷史解釋)(1)新的生產關系: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出現。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但是,商人始終未能從封建勢力中分化出來形成新的階級,使中國古代有資本主義卻無資產階級。(2)新的國際環境:明清時期,新航路開辟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明清的經濟,一方面,新的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在中外貿易中,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喪失融入世界市場的契機。(3)新的商人群體的形成:商幫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體共同的經濟訴求,但是,局限在地域宗法群體的性質嚴重影響其規模的發展,商幫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始終未發展成統一的社會力量。(4)新的貨幣形態:明代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中國進入貨幣經濟時代,清代正式確立白銀的官方貨幣地位。但是,中國不是白銀主要生產國,國際銀價的波動對中國經濟影響很大,這成為近代貨幣改革的重要誘因。(5)政府干預方面: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控制逐漸減弱。高考真題練習:1.(2024·廣東卷)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這反映了當時( )A.商業經營方式改變 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C.商業資本集聚明顯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一春之計全賴西湖”“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時期西湖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當地人甚至不愿從事農耕,棄農從商的現象非常多, 而且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還影響了當地崇尚華麗的社會習俗,比較全面地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發展,D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雇傭關系,也未說明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A項,百姓棄農從商是個體自愿的社會行為,與戶籍管理制度無關,排除B項;明清時期商業資本積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幫,材料并未體現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變式訓練:1.明代官營手工業生產所需的物料,最初由各地上供,名曰“歲辦”。“歲辦”不足,方由官府出錢“采辦”。隨著各處解京物料折銀上納的增多,嘉靖時,“召商置買”制度開始形成并推廣。該變化表明( )A.政府的社會汲取能力下降 B.經濟發展沖擊傳統生產結構C.官營手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D.賦稅制度改革影響商品生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官營手工業的物料需要各地上供,最初是政府出錢買,之后讓商人置辦,說明政府的社會汲取能力下降,A項正確;經濟發展會對傳統生產結構產生影響,但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影響,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出物料來源的變化,與官營手工業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賦稅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故選A項。2.清代民眾在進行各類物質消費時,偏好那些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貨多而幫眾,往來不一,奚能盡悉其真偽。有字號以記之,則不問其商人之何姓何名,而但以字號為問。凡貨之高下,價之貴賤,俱可隨字號以定。”這可用于說明( )A.奢靡的消費觀念 B.白銀貨幣化出現 C.技術工藝的進步 D.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民眾……偏好那些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可知,清代民眾消費時比較喜歡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貨多而幫眾,往來不一,奚能盡悉其真偽”聯系所學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鋪數量劇增,商鋪為了盈利,不斷提升商品質量、提升字號聲譽,因此民眾在物質消費時往往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D項正確;材料涉及“各類物質消費”,這與奢靡消費范疇不同,排除A項;白銀貨幣化在明代已經出現,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技術工藝的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考點2:思想領域的變化(一)變化的背景(1)思想:程朱理學僵化,文化專制加強;(2)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3)政治:君主專制強化,社會急劇動蕩。(二)變化的表現:1.陸王心學:(1)代表人物:(南宋)陸九淵、(明朝)王守仁(2)陸九淵(南宋)①(核心思想)心即理也,心是萬物的本原②求理之法:“發明本心”,內心反省。“發明”:“發而明之”,即啟發、開擴。“本心”:即“仁義之心”。(3)王守仁(明朝):心學集大成者①世界觀: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②核心思想(本質):“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實行,以達到圣賢境界。③方法論:知行合一(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④反對盲從孔子。(4)評價:①將外在的天理轉化為內在的良知,強調道德自律、自覺精神;②強調主觀能動性 ,激勵人們奮發立志;③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④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雖利于道德修養,但忽略對客觀知識學習,造成之后子弟任性廢學的弊病。歷史解釋: 良知是人類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認識本能。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人基本的是非之心,具體包括仁、義、禮、智等與生俱來的“善端”。良知實際上是“天理”的另一種表述形式。能力提升: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2.明清之際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1)產生的背景:1.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2.政治:專制集權強化,社會矛盾加深;3.思想:程朱理學僵化,文化專制加強,禁錮了人們的思想;4.階級:市民階層擴大;5.外部:“西學東漸”,開闊了人們的視野。(2)主要代表:基礎概念: 經世致用指的是一種治學思潮,要求將經書研究與社會現實問題聯系起來,以解決實際問題。又稱經世致用之學。特點是以史為鑒,學術研究和現實結合,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并用于改革社會現實,開辟了一代重實際、重實證的新學風。知識拓展: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于梁啟超。能力提升: 明清之際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特點、實質及其評價1.特點:(1)反傳統、反教條;(2)反對君主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3)提倡“經世致用”;(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2.實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評繼承,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未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未占主流,程朱理學仍占統治地位(不變)。3.評價:(1)積極:①政治:沖擊了君主專制,具有解放思想和早期民主啟蒙的作用;②經濟: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進步性;③思想:批判繼承儒學,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2)局限:①從內容上看: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②從地位上看:無法撼動程朱理學的主流地位,未在當時成為主流思想。③從影響上看:影響有限,未能實現中國社會的轉型。④從性質上看: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問題探究: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未能實現中國社會轉型的原因。材料 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他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提示:1.客觀:(1)缺乏政治基礎: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壓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2)缺乏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封建經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而發展緩慢,未形成資產階級力量;(3)缺乏思想基礎:綱常禮教,文化專制,阻礙早期民主思想的傳播;(4)缺乏群眾基礎:人們深受封建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2.主觀:自身缺陷明顯: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本質上并未脫離地主階級儒學的范疇,在行動上也未解決實際問題。高考真題練習:2.(2024·浙江卷6月)南宋陳亮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嘲諷)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世人“以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葉適指出:“(士、農、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錦末厚本,非正論也。”明代王守仁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進一步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 )A.挑戰了封建的綱常倫理 B.反映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農攛商政策轉變 D.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以后(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陳亮主張讀書要關注經濟事務,反對空談性命之學;葉適反對“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明代王守仁認為士、農、工、商“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都關注社會現實,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D項正確;材料中這些學者的理念主要是針對社會經濟和職業觀念,沒有直接挑戰封建的綱常倫理,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的內容,這些學者的理念主要是對傳統經濟觀念和職業觀念的重新審視,排除B項;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經濟政策,這些學者的理念沒有促使重農抑商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排除C項。故選D項。變式訓練:3.清朝學者戴震曾說:“古人之學在行事,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故學成而民賴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繩以理嚴于商、韓之法,故學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責民也,民莫能辯。彼方自以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這一思想( )A.否定了宋明理學的學術價值 B.凸顯了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C.代表了市民階級的價值取向 D.突破了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學“冥心求理”以致脫離了人民群眾,并強調做學問應向古人學習,體察民情,為民造福,這正是其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的體現,B項正確;“否定了”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士子求學應恪守民本思想,代表的是士階層的價值取向,排除C項;戴震思想仍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排除D項。故選B項。4.“良知不學不慮,本來具足,眾人之心與堯舜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該主張( )A.糾正程朱理學空談心性之弊 B.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C.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個性色彩 D.反映了明朝倫理道德的崩壞【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良知不學不慮,本來具足,眾人之心與堯舜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及所學可知,王陽明認為人人皆與圣賢有同樣的良知,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致良知只需每個人實現其道德主體的自覺就可以了,說明王陽明心學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個性色彩,C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心學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之弊的糾正問題,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經世致用”指的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用其一身所學去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泰民安”的理想世界,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明朝倫理道德崩壞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考點3:小說、戲曲與科學技術小說與戲曲1.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傳統的宋元話本的推動。2.特點:平民化、通俗化、反傳統、反封建。3.成就: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知識拓展: 京劇①形成:道光年間,徽劇和漢劇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②成熟: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出現“同光十三絕”著名藝人。③走向世界:民國以來,京劇走向世界,成為國粹。④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問題探究: 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等文藝繁榮發展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1)商品經濟和城市的發展,使市民階層的隊伍壯大,需要更多大眾化的通俗文學;(2)傳統的宋元話本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得到繼承發展,推動了通俗文學的發展;(3)明清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總結和衰弱期,對傳統社會文化的反思使這一時期的小說蘊含了一種新的價值觀(反封建觀念、傳統的輕商觀念逐漸淡化);(4)明清時期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及文人漸趨世俗化;(5)印刷術的成熟和出版業的發展;(6)明清時期激烈的民族沖突和社會矛盾,不少文人開始對現實進行批判,為小說的興起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和社會心理。2.特點:(1)更加平民化、世俗化;(2)反傳統、批判君主專制;(3)提倡個性解放;(4)諷刺社會現實;(5)數量繁多、體裁多樣。(二)科學技術: 梳理教材:歸納明清時期的優秀的科技成果,共同特征和局限。1.科技成果:2.局限:總結前人成就,無科技創新,仍是傳統科技,未轉化為近代科技。問題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科技沒有轉成近代科技的原因。材料 這些田園風味的農村公社不管看起來怎樣祥和無害,卻始終是東方專制制度的牢固基礎,它們使人的頭腦局限在極小的范圍內,成為迷信的馴服工具,成為傳統規則的奴隸,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馬克思提示:(1)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和狹隘性,到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突破有限,缺少科技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剝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3)思想上:文化專制使大量知識分子缺乏對自然界的觀察研究;(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學為內容,以培養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5)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失去了外貿主動權,隔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6)科技上:自身的缺陷。不重視實驗和規律的探索總結;且采用子嗣世代相傳的方式。選修內容:1.對外交往:①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②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③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中國。④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⑤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⑥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歐洲,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⑦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2.疫病防治:①中國明朝未年鼠疫橫行,明軍、大順軍以及大量民眾染病,患病者發高燒,脖子腫大,大批患者死亡;②吳有性(字又可)的《瘟疫論》,對后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③中國古人為了防治天花,發明了人痘接種。人痘接種法在明朝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后來傳到歐洲。3.民居:①明朝時,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②現存的明清民居類型主要有北方的窯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樓等。4.藏書:①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②除了官藏外,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能力提升: 明清時期世界與中國之變化對比高考真題練習:3.(2024·全國甲卷)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同時出現了滿文版本進行刊印。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這導致了( )A.世俗文化發展停滯化 B.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C.政府的思想專制僵化 D.傳統倫理道德的延續【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初(中國)。根據材料“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可知,題干呈現前后兩個變化,民間流行具有反封建色彩或強調政權合法性的小說,清政府對此予以封禁,也就是維護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來為政權辯護,結果必然是“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的延續,D項正確;世俗文化發展會走向緩慢,并非停滯,排除A項;清政府將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列為禁書,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不會導致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排除B項;明清政府文化專制,是導致材料行為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C項。故選D項。變式訓練:5.明清時期涌現出很多不同題材類型的世情小說,這些小說取材于稗史或傳說,故事情節曲折,主題多為因果報應、懲惡揚善。這些小說多出自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這些小說( )A.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B.突顯出離經叛道的傾向C.反映出社會風氣的開放 D.適應了市井百姓的生活【答案】D【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明清中國。明清世情小說取材于稗史或傳說,作者的品位亦雅亦俗,適應了市井百姓的生活需求,D項正確;材料沒有凸顯這些小說對社會價值觀念的整合,排除A項;B項與材料“主題多為因果報應、懲惡揚善”不符,排除B項;社會風氣開放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6.《水滸傳》中有這樣的描寫:店家切了一盤熟牛肉,燙了一壺熱酒,請林沖吃。林沖又自買了些牛肉,吃了數杯酒,后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碎銀子,用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小說中對林沖購物的描寫( )A.展現了宋代社會生活實際 B.體現出宋代商品經濟活躍C.反映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D.受到作者生活時代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水滸傳》中描寫了林沖購物的畫面,使用白銀購買牛肉和酒的場景,而白銀在明代才成為流通貨幣,林沖生活在宋代,當時主要使用的貨幣是銅錢,由此可見,該描寫體現了作者從自己生活時代場景出發創作的特征,D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對宋代社會生活實際的展示,排除A項;僅從材料不能看出商品經濟是否活躍,排除B項;不能僅僅看林沖買了酒肉就認為當時物質生活水平高,排除C項。故選D項。思維導圖: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14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