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節 海陸的變遷 (學案)2024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學習重難點①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②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并歸納具體位置。(區域認知)2.通過板塊運動與火山地震分布的關系,學習防震減災的自救措施,啟發學生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地協調)3.能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并分析原因;運用地圖和實驗等,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綜合思維)4.采用演示實驗方法,演示板塊運動張裂拉伸現象,培養學生用地理實驗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地理實踐力)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分析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 任務一:滄海桑田結合教材P57完成任務一,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滄海桑田原意指海陸的變遷。2.海陸變遷的原因:① 自然原因:地殼運動和海平面升降。② 人為原因:填海造陸。【特別提示】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遷海洋都是海陸變遷。 任務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結合教材教材P59完成任務二,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不是2.海陸輪廓:觀察世界地圖,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3.大陸漂移說① 提出者:魏格納。② 基本觀點: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任務三:板塊的運動結合教材“圖3.26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和“圖3.27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完成任務三,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2.基本觀點: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3.火山、地震的分布: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如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4.板塊運動方式:① 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② 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如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特別提示】① 日本多地震:日本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②英國地震較少:英國位于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探究一:海陸變遷之例閱讀圖3.18—圖3.20提供的實例,了解海陸的變遷。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 原因解釋 自然/人為原因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殼運動 自然原因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遺跡 海平面升降 自然原因荷蘭的圍海大堤 填海造陸 人為原因【典例】1.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在地質時期是海洋。這種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地殼的變動 B.海嘯的作用 C.人類的活動 D.火山的噴發2.在地質公園內的巖洞中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A.圍海造田和填海造陸 B.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C.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D.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答案】1.A【詳解】海陸變遷的原因有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和人類活動。喜馬拉雅山仍不停升高,且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使這一區域由原來的海洋變成高大的山脈的原因是地殼的變動。所以選A。【答案】2.B【詳解】在地質公園內的巖洞中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后來地殼抬升海洋變成陸地或海平面下降所致,B正確;產生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人類活動對海陸的變遷影響小,AC錯誤;相對地殼運動,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小,D錯誤。故選B。探究二:大陸漂移之因1.讀圖3.23“大陸漂移”,思考探究:① 兩億年前這些大陸是怎么分布的?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周圍是一片汪洋。② 從兩億年前到現今這些大陸有何變化?大陸分離,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③ 觀察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面積是如何變化的?大西洋面積擴大,太平洋面積縮小。2.運用大陸漂移說解釋地理現象。動物分布相似:大西洋兩岸都發現了距今超過2.5億年的爬行類動物化石,而其他地區未曾發現。古老地層相似:這好比撕破了的一張報紙,拼合以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典例】下圖為大陸漂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1.“現在”的海陸分布是( )A.陸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B.南極地區沒有陸地分布C.南極洲與其他大洲相連 D.全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2.兩億年來,在地球表面上( )A.赤道位置在不斷的變化 B.海洋和陸地在不斷變化C.海洋從斷開到連成一片 D.陸地從斷開到連成一片【答案】1.D 2.B【解析】1.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A錯誤;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B錯誤;南極洲與其他大洲不相連,C錯誤;全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D正確,故選D。2.赤道位置沒有發生變化,A錯誤;地表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變化中,B正確;地球表面的海洋從連成一片到斷開,C錯誤;地球表面的陸地從連成一片到斷開,D錯誤。故選B。探究三:板塊構造之理1.認識六大板塊①小組合作完成板塊構造拼圖。②對照課本P62圖3.26,說出每個板塊的名稱并填入下面空白地圖中。③六大板塊中哪個板塊基本由海洋構成?太平洋板塊④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哪些大洲、大洋?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部分印度洋和太平洋2.探究板塊運動探究方法:將兩個板塊拼圖放入水中,小組兩個成員用吸管往水缸中吹氣,其他成員觀察并思考問題。①氣泡出現在哪里?拼圖交界處②觀察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發生了什么變化?板塊內部,地殼運動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3.模擬板塊運動探究方法:同桌合作,根據課本P62圖3.27,運用課本和地圖冊模擬板塊的水平運動,并猜想可能形成什么?板塊運動方向 形成地形擠壓 裂谷、海洋張裂 山脈【典例】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下列地理現象。1.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不斷隆升?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處,板塊的碰撞擠壓造成山脈隆起抬升。2.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張裂處,板塊的張裂拉伸造成海洋面積擴大。3.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洋板塊碰撞擠壓處,板塊的碰撞擠壓造成海洋面積縮小。探究四:觀火山地震之象1.為什么我國多火山地震?我國西南部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也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我國東部沿海位于環太平洋地帶,多地震。2.你知道哪些關于地震的預防和自救知識?①迅速躲在堅固的家具下,如桌子下。②躲進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生間等。……【典例】珠峰是珠穆朗瑪峰的簡稱,它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最高峰。圖中漫畫是“珠峰的前世今生”。結合漫畫,完成下面小題。1.漫畫中比力氣的兩個板塊是( )A.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B.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C.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D.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2.板塊碰撞擠壓除了形成山脈,還可能引發地震。當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 )A.在室內,靠近窗口處,向窗外大聲呼救B.在室外,要靠近樓房,不要跑到空地上C.在高層建筑中,迅速找到電梯,乘電梯快速下樓D.被埋在廢墟下時,要想辦法維持生命,積極尋求救援【答案】1.A 2.D【解析】1.喜馬拉雅山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發生擠壓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并且隨著兩大板塊的繼續碰撞,喜馬拉雅山會增高,讀圖可知,漫畫中比力氣的兩個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故BCD錯誤,A正確,BCD錯誤。故選A。2.遇到地震時,如果在室內,要保存體力,不能大聲呼救,A錯誤;在室外,要盡量遠離樓房等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B錯誤;要走樓梯下樓,而不能坐電梯,C錯誤;如果被埋到廢墟下,不要急躁,要想辦法維持生命,尋求救援,D正確。故選D。中圖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在江西省西北部采獲一批古魚類化石材料,并在其中一處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約4.38億年的兩個真盔甲魚類新屬種,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魚類化石。讀挖掘的真盔甲魚類化石及其生態復原圖,完成下面小題。1.真盔甲魚是一種已滅絕的“穿”若盔甲的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此次在江西省發現該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外,也說明( )A.真盔甲魚可以同時生活在海洋和陸地 B.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C.在遠古時期,魚類也能在陸地上生存 D.真盔甲魚只在江西省生存過2.下列現象與材料中的現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印度發生洪水,淹沒土地 B.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C.荷蘭人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 D.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1.B 2.D【解析】1.真盔甲魚是已滅絕的“穿”著盔甲的一種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淺海環境中。此次在江西省發現該種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外,也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B符合題意,ACD排除,故選B。2.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此次在江西省發現魚類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外,也說明了海陸變遷的現象。印度發生洪水,是一種災害,不能說明存在海陸變遷現象,A錯誤;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是人類行為把海洋變成陸地,不能說明海陸變遷現象,B錯誤;荷蘭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說明了人類的行為影響海洋侵蝕陸地,不能說明海陸變遷現象,C錯誤;喜馬拉雅發現海洋生物化石說明了海洋變成陸地,存在海陸變遷現象,D正確。故選D。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2020年1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度。讀圖并結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題。3.珠穆朗瑪峰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這兩大板塊是(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C.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4.以下說明桑田可以變成滄海的實例是( )A.在上海市的西部發現一條的古貝殼沙帶,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線B.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C.東海海底發現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D.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造陸不斷擴大3.D 4.C【解析】3.根據所學可知,珠穆朗瑪峰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處,受其影響,山峰不斷升高,排除ABC,故選D。4.在上海市的西部發現一條的古貝殼沙帶,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線, 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造陸不斷擴大,說明這些地方原來是海洋,現在是陸地,都說明滄海可以變成桑田,ABD錯。東海海底發現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說明該地原來是陸地,現在是海洋,說明桑田可以變成滄海,C正確。綜上所述,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2024年1月1日,在日本西海岸發生了7.6級地震。下圖為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日本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是( )A.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B.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C.地處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D.地處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6.為及時掌握災害情況方便救援,最適用的地圖是( )A.世界政區圖 B.世界地形圖 C.遙感影像圖 D.人口分布圖5.A 6.C【解析】5.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多火山地震。 BCD錯誤,故選A。6.世界行政區圖用于找位置,世界地形圖用于看地形,遙感影像圖可以反映出地區現狀,人口分布圖用于了解人口分布。因此為及時掌握災害情況方便救援,最適用的地圖是遙感影像圖。 ABD錯誤,故選C。讀“局部板塊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7.圖中甲是( )A.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美洲板塊8.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說法正確的是( )A.紅海會縮小 B.①山脈會增高C.地中海會擴大 D.②山脈會消失7.A 8.B【解析】7.由圖及所學知識知,甲是位于亞歐板塊南側的印度洋板塊,A正確,BCD排除。故選A。8.讀圖并結合所學可知,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拉伸處,因此紅海的面積會擴大,A錯誤;①山脈是喜馬拉雅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處,隨著兩個板塊的碰撞擠壓,山脈的海拔會升高,B正確;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處,因此地中海會縮小,C錯誤; ②山脈是阿爾卑斯山,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處,隨著兩個板塊的碰撞擠壓,山脈的海拔將會升高,不會消失,D錯誤。故選B。海膽是海洋里一種古老的生物。據科學考證,它在地球上已有上億年的生存史。我國的青藏高原也曾發現海膽化石的蹤跡。下圖為海膽和海膽化石照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青藏高原發現海膽化石,這說明( )A.海膽曾生活在陸地 B.當地曾經是海洋C.這里即將變成海洋 D.當地以漁業為主10.青藏高原存在海膽化石,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地殼運動 B.海平面升降 C.地球運動 D.人類活動9.B 10.A【解析】9.青藏高原發現海膽化石,這說明這些古生物曾生活在海洋,A錯誤;青藏高原發現海膽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B正確,C錯誤;青藏高原發現海膽化石,與漁業無關,D排除,故選B。10.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變遷,如填海造陸等;青藏高原存在海膽化石,這種現象說明了海陸變遷,根本原因是地殼運動,A正確;與海平面上升、地球運動、人類活動無關,BCD錯誤,故選A。11.圖1為世界部分區域圖,圖2為部分板塊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要求。(1)歐洲東部與 洲相鄰,南隔 (海域)與非洲相望。(2)巴爾干半島位于地球五帶中的 帶。(3)倫敦與開羅時間相差約 小時。(4)據圖判斷地中海面積將會變大還是變小 ,并說明原因 。11.(1) 亞 地中海(2)北溫帶(3)2(4) 變小 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處【詳解】(1)讀圖1可知,歐洲東部與亞洲相鄰,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2)23.5°S-23.5°N為熱帶;23.5°N-66.5°N為北溫帶;23.5°S-66.5°S為南溫帶;66.5°N-90°N為北寒帶;66.5°S-90°S為南寒帶。讀圖1可知,巴爾干半島位于40°N附近,位于北溫帶。(3)經度每相隔15°,時間相差1小時,讀圖1可知,倫敦與開羅相差約30°,時間相差約2小時。(4)板塊是不斷運動的,板塊與板塊之間或張裂拉伸,或碰撞擠壓。位于板塊與板塊張裂拉伸處的海洋會不斷擴大,如紅海;位于板塊與板塊碰撞擠壓處的海洋會不斷縮小,讀圖2可知,地中海處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碰撞擠壓處,面積將會變小。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環球航行的獨臂船長”的徐京坤,于2017年6月,駕駛“青島夢想號”雙體帆船從土耳其正式起航。本次環球航行全程3.4萬海里,途經40多個國家和地區,四跨赤道。2020年6月5日凌晨,徐京坤駕駛帆船抵達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就此成就歷時3年之久的環球航行壯舉,創造了中國首次雙體帆船環球航行的記錄!材料二:圖左為徐京坤“環球航行路線圖”,圖右為世界板塊分布圖。 (1)徐京坤自土耳其起航后,穿過地中海,經大洲C 和E非洲后依次經過④大西洋、③ 和①印度洋。(2)徐京坤環球航行共經過 個大洲,其中沒有經過的大洲是 (填字母)(3)徐京坤環球航行至B、D兩大洲時,經過兩洲的分界線是 ,(4)徐京坤環球航行中途經大洲F與大洲A之間時可能遇到海嘯,試分析其原因 。12.(1) 歐洲 太平洋(2) 6 G(3)巴拿馬運河(4)位于板塊交界地帶,地質較為活躍,可能會發生地震,進而引發海嘯。【詳解】(1)依據所給材料和所學大洲知識分析可知,圖中C大洲為歐洲,E大洲為非洲,其中歐洲和非洲的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同時依據所學大洋分布知識,可知③大洋為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2)依據所給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可知,此次環球航行共經過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共6個大洲,沒有經G過南極洲,南極洲至今無人定居,主要原因是南極洲氣候酷寒、風速大,常年被冰雪覆蓋。(3)依據所給材料和所學大洲知識分析,圖中B大洲是北美洲、D是南美洲,兩大洲的分界線為巴拿馬運河,溝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4)依據所給材料和所學大洲知識分析,大洲F是大洋洲,大洲A是亞洲,兩大洲分別位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由于兩大板塊至今仍在碰撞擠壓,因此經過該地區時可能會遇到的地質災害為地震引發次生災害—海嘯。01學習目標02自主學習03合作探究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04知識圖網05強化特訓營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節 海陸的變遷 (學案)2024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學習重難點①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②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并歸納具體位置。(區域認知)2.通過板塊運動與火山地震分布的關系,學習防震減災的自救措施,啟發學生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地協調)3.能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并分析原因;運用地圖和實驗等,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綜合思維)4.采用演示實驗方法,演示板塊運動張裂拉伸現象,培養學生用地理實驗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地理實踐力)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2.分析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律。 任務一:滄海桑田結合教材P57完成任務一,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滄海桑田原意指 。2.海陸變遷的原因:① 自然原因: 和 。② 人為原因: 。【特別提示】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遷海洋都是海陸變遷。 任務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結合教材教材P59完成任務二,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2.海陸輪廓:觀察世界地圖,大西洋兩岸,特別是 西岸和 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 大陸凸出的部分與 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3.大陸漂移說① 提出者: 。② 基本觀點: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 的 ,它的周圍是一片 。后來,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 ,逐漸形成現在 、 的分布狀況。 任務三:板塊的運動結合教材“圖3.26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和“圖3.27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完成任務三,并用紅筆在課本上對關鍵詞進行圈畫。1.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 。2.基本觀點: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分為 板塊,板塊在不斷地 著。3.火山、地震的分布:集中分布在 的地帶,如 地帶和 地帶。4.板塊運動方式:① 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發生張裂,常常形成 或 。② 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 。世界上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 的地帶,如 山脈、 山脈。【特別提示】① 日本多地震:日本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②英國地震較少:英國位于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探究一:海陸變遷之例閱讀圖3.18—圖3.20提供的實例,了解海陸的變遷。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 原因解釋 自然/人為原因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遺跡荷蘭的圍海大堤【典例】1.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喜馬拉雅山在地質時期是海洋。這種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地殼的變動 B.海嘯的作用 C.人類的活動 D.火山的噴發2.在地質公園內的巖洞中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A.圍海造田和填海造陸 B.地殼運動和海平面的升降C.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D.全球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探究二:大陸漂移之因1.讀圖3.23“大陸漂移”,思考探究:① 兩億年前這些大陸是怎么分布的?② 從兩億年前到現今這些大陸有何變化?③ 觀察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面積是如何變化的?2.運用大陸漂移說解釋地理現象。【典例】下圖為大陸漂移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1.“現在”的海陸分布是( )A.陸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 B.南極地區沒有陸地分布C.南極洲與其他大洲相連 D.全球海洋面積大于陸地2.兩億年來,在地球表面上( )A.赤道位置在不斷的變化 B.海洋和陸地在不斷變化C.海洋從斷開到連成一片 D.陸地從斷開到連成一片探究三:板塊構造之理1.認識六大板塊①小組合作完成板塊構造拼圖。②對照課本P62圖3.26,說出每個板塊的名稱并填入下面空白地圖中。③六大板塊中哪個板塊基本由海洋構成?④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哪些大洲、大洋?2.探究板塊運動探究方法:將兩個板塊拼圖放入水中,小組兩個成員用吸管往水缸中吹氣,其他成員觀察并思考問題。①氣泡出現在哪里?②觀察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發生了什么變化?3.模擬板塊運動探究方法:同桌合作,根據課本P62圖3.27,運用課本和地圖冊模擬板塊的水平運動,并猜想可能形成什么?【典例】運用板塊運動的觀點解釋下列地理現象。1.珠穆朗瑪峰為什么仍在不斷隆升?2.紅海為什么在不斷擴張?3.地中海為什么在不斷縮小?探究四:觀火山地震之象1.為什么我國多火山地震?2.你知道哪些關于地震的預防和自救知識?【典例】珠峰是珠穆朗瑪峰的簡稱,它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最高峰。圖中漫畫是“珠峰的前世今生”。結合漫畫,完成下面小題。1.漫畫中比力氣的兩個板塊是( )A.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B.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C.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D.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2.板塊碰撞擠壓除了形成山脈,還可能引發地震。當地震發生時,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 )A.在室內,靠近窗口處,向窗外大聲呼救B.在室外,要靠近樓房,不要跑到空地上C.在高層建筑中,迅速找到電梯,乘電梯快速下樓D.被埋在廢墟下時,要想辦法維持生命,積極尋求救援中圖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團隊在江西省西北部采獲一批古魚類化石材料,并在其中一處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距今約4.38億年的兩個真盔甲魚類新屬種,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魚類化石。讀挖掘的真盔甲魚類化石及其生態復原圖,完成下面小題。1.真盔甲魚是一種已滅絕的“穿”若盔甲的魚類,曾經生活在遠古時期的淺海環境中。此次在江西省發現該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進化外,也說明( )A.真盔甲魚可以同時生活在海洋和陸地 B.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C.在遠古時期,魚類也能在陸地上生存 D.真盔甲魚只在江西省生存過2.下列現象與材料中的現象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印度發生洪水,淹沒土地 B.日本通過填海造陸擴大土地面積C.荷蘭人修筑堤壩,防止海水侵蝕土地 D.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2020年1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度。讀圖并結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題。3.珠穆朗瑪峰由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形成,這兩大板塊是(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C.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4.以下說明桑田可以變成滄海的實例是( )A.在上海市的西部發現一條的古貝殼沙帶,這是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線B.喜馬拉雅山上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C.東海海底發現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D.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造陸不斷擴大2024年1月1日,在日本西海岸發生了7.6級地震。下圖為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5.日本地震頻發的主要原因是( )A.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B.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C.地處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D.地處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6.為及時掌握災害情況方便救援,最適用的地圖是( )A.世界政區圖 B.世界地形圖 C.遙感影像圖 D.人口分布圖讀“局部板塊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7.圖中甲是( )A.印度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美洲板塊8.按照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說法正確的是( )A.紅海會縮小 B.①山脈會增高C.地中海會擴大 D.②山脈會消失海膽是海洋里一種古老的生物。據科學考證,它在地球上已有上億年的生存史。我國的青藏高原也曾發現海膽化石的蹤跡。下圖為海膽和海膽化石照片。讀圖,完成下面小題。9.青藏高原發現海膽化石,這說明( )A.海膽曾生活在陸地 B.當地曾經是海洋C.這里即將變成海洋 D.當地以漁業為主10.青藏高原存在海膽化石,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地殼運動 B.海平面升降 C.地球運動 D.人類活動11.圖1為世界部分區域圖,圖2為部分板塊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要求。(1)歐洲東部與 洲相鄰,南隔 (海域)與非洲相望。(2)巴爾干半島位于地球五帶中的 帶。(3)倫敦與開羅時間相差約 小時。(4)據圖判斷地中海面積將會變大還是變小 ,并說明原因 。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被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環球航行的獨臂船長”的徐京坤,于2017年6月,駕駛“青島夢想號”雙體帆船從土耳其正式起航。本次環球航行全程3.4萬海里,途經40多個國家和地區,四跨赤道。2020年6月5日凌晨,徐京坤駕駛帆船抵達葡萄牙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就此成就歷時3年之久的環球航行壯舉,創造了中國首次雙體帆船環球航行的記錄!材料二:圖左為徐京坤“環球航行路線圖”,圖右為世界板塊分布圖。 (1)徐京坤自土耳其起航后,穿過地中海,經大洲C 和E非洲后依次經過④大西洋、③ 和①印度洋。(2)徐京坤環球航行共經過 個大洲,其中沒有經過的大洲是 (填字母)(3)徐京坤環球航行至B、D兩大洲時,經過兩洲的分界線是 ,(4)徐京坤環球航行中途經大洲F與大洲A之間時可能遇到海嘯,試分析其原因 。01學習目標02自主學習03合作探究04知識圖網05強化特訓營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3 海陸的變遷 導學案(原卷版).doc 3.3 海陸的變遷 導學案(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