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導向作用,新時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人們科學認識現(xiàn)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引領社會思潮及道德風尚,抵御落后、腐朽文化思想侵蝕,增強精神力量,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②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最深層、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使人們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實現(xiàn)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tǒng)一,推動國家、民族進步。P90:運用“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的知識并結合材料,說明新時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10分第六課 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6.2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課標要求 1.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2.能夠進行合理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核心素養(yǎng) 【政治認同】認同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yè)、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法治意識】明確建設法治國家對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價值。【公共參與】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在黨的領導下答好時代問卷。教學目標去時少年身 歸來英雄魂——解讀陳延年烈士的無悔人生議題:青年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目錄【貳】 讀懂他,探選擇之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叁】 回答他,應時代之問——當代青年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真諦【壹】 走近他,看命運之抉——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含義和特點知識點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及關系覺醒年代——陳延年小組討論:陳延年為什么會在當時選擇投身革命?活動情境:1915年新文化運動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地主剝削和資本家的壓榨,民不聊生對舊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與憤怒,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對改變現(xiàn)有社會的殷切期望。加入共產黨,投身革命事業(yè),救國救民。知識點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含義及關系價值選擇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基礎體現(xiàn)基礎(認知)(行為)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社會存在在不同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覺醒年代改革開放脫貧攻堅抗日戰(zhàn)爭建設時期新冠疫情請思考,為什么不同時期青年的價值選擇不同?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有人參與也有人避讓,有人倡導也有人反對;國難到頭之際,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和廣大有志青年積極探討研究救國之道,積極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有人走到國家和歷史的反面,以個人私利劃圓,危害國家和民族,危害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抗日戰(zhàn)爭、抗疫斗爭……請思考,同樣的時代,不同的人其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知識點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特點主體差異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社會歷史性——因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不同(客觀因素)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知識點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活動要求小組討論5分鐘:陳延年做出每一次選擇的標準是什么?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12月,21歲的陳延年去了法國探討研究救國之道,積極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1922年,陳延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1924年,陳延年回國,赴廣州工作。1925年6月,陳延年和鄧中夏、蘇兆征等人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6月26日,陳延年遭國民黨軍警逮捕。敵人為了得到上海中共黨組織的秘密,對陳延年用盡酷刑,將他折磨得體無完膚。但陳延年以鋼鐵般的意志,嚴守黨的機密,寧死不屈。1927年7月4日晚,陳延年被國民黨反動軍警押赴刑場。劊子手喝令他跪下,他卻高聲回應: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著死,決不跪下!最后,他竟被兇手們按在地上以亂刀殘忍地殺害。知識點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根本衡量尺度: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投身革命,堅定解放中國的信念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舍小我顧大局具體要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首先考慮并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要求;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tǒng)一作為選擇的標準。知識點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1)客觀標準: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2)最高標準: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只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就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在可為之時代,做有為之青年英烈功勛彪炳史冊,烈士精神燭照未來。對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賡續(xù)他們的精神。唯有在新征程,上奮力前行,才能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先烈的時代偉業(y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含義: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特點標準社會歷史性主體差異性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世界觀】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xiàn)。二者都是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影響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①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②具有主體差異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會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方法論】要求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①既要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②又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歸納: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原理易錯易混1.價值判斷是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的。2.價值判斷的標準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4.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關系顛倒,先判斷,后選擇!錯誤,要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錯誤,價值判斷和選擇是主觀,但評價的標準是客觀!片面,還需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5.有價值的人生不應考慮個人利益。維護人民利益,尊重個人利益1.(2023·全國·統(tǒng)考高考真題)農村,這個曾被一些人視為“窮困”“閉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創(chuàng)業(yè)。據(jù)統(tǒng)計,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xiāng)入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人員累計達1220萬人。從過去“爭相跳農門”變成“我要回農村”,說明( )①任何價值觀和價值判斷都是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映②正確的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源于主體的知識和能力③價值觀和價值判斷對人們的行為選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④價值觀和價值判斷正確與否取決于其對主體的實踐能否發(fā)揮導向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對點訓練2.(2022全國乙卷)2022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一百年來,共青團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聽黨話、跟黨走,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事業(yè),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激昂的青春樂章。由此可見( )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青年成長發(fā)展的前提②青年只有不斷更新價值觀念才能獲得實踐的成功③發(fā)展個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價值追求④堅守人民立場是青年進行正確價值選擇的根本立足點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B3.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舊址就是春秋戰(zhàn)國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一個帝王無信、自取其辱、身死國亡;一個一諾千金、變法成功、國強勢壯。這告訴我們①不同的價值選擇決定了他們不同的人生道路②歷史進程中的關鍵人物左右著社會的發(fā)展進程③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具有主體差異性 ④不同的價值觀會驅動人們作出不同的價值選擇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B4.(2023春·山東日照·高一校聯(lián)考期末)2023年2月,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同意把《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部分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此次機構改革是一場系統(tǒng)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針對性強,堅持問題導向,旨在解決一些事關重大、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這表明( )①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推動機構改革的根本原因②上層建筑變革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③正確價值選擇必須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④機構改革是當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內在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表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白皮書指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在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顯示出獨特優(yōu)勢和強大生命力。 新型政黨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構的,也是在世界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大潮中成長的。這一制度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于近代以來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進程,形成于協(xié)商籌建新中國的偉大實踐,發(fā)展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完善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傾向“大一統(tǒng)”,恪守責任倫理,維護國家統(tǒng)一,追求和而不同,主張?zhí)煜聻楣Ec這種文化心理結構相對應,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內在結構是“多元一體”而不是“多元競爭”,在功能上傾向“利益整合”而非“利益紛爭”,在政黨關系上則實現(xiàn)了從政黨惡斗向團結合作的深刻變革,在效果上實現(xiàn)了從少數(shù)人的民主到全體人民的民主、從選舉才有的“周期性民主”到國家治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變革。新型政黨制度在運行過程中,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還承載了“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 等“全人類共同價值”,在中國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tǒng)一中為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結合材料,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知識,說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①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建構立足國情和社會歷史條件,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因而具有強大生命力。②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體現(xiàn)中國特色,回應人類的共同關切,順應了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潮流。③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始終植根于人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和最高價值追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保障了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參考答案再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