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球的面貌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1.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2.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3.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區(qū)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tài)特征。4.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5.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6.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022年版課標中添加了下列要求,老師上課可適當補充說明,達到新課標要求。1.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本章繼續(xù)學習地理工具地圖、地形圖的判讀與應用。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中的“認識全球”部分,將地球作為學習對象,由主題一“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主題二“地球的運動”、主題三“地球的表層”組成,按照宇宙—地球—地球表層的順序,由遠及近地引導學生認識人類地球家園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整體面貌。本章重點學習主題三“地球的表層”中的陸地和海洋、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海洋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海陸變遷等內容。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課標“地球與地圖”中的“地圖”(地形圖)以及地球的表層中的“陸地與海洋”“世界的地形”等課程內容,共安排了“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陸變遷”三節(jié)內容。“地球的表層”包含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本章主要學習自然環(huán)境中的“陸地與海洋”,由“海陸分布”“海陸地形”“海陸運動”三個內容組成。從理解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來看,認識海陸分布是極其重要的。在地理環(huán)境的學習中,一個基礎性的目標就是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因此,在“世界的海陸分布”這一節(jié)中,教材展示了世界海陸分布特點及其面積比較等,并介紹了七大洲與四大洋,海洋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在“世界的地形”這一節(jié)中,運用地形圖介紹了陸地主要地形的分布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使學生了解地形分布大勢。在“海陸變遷”這一節(jié)中,教材通過實例,簡要介紹了地表形態(tài)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對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做了介紹,并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來解釋海洋的生成與發(fā)展過程、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與分布等地理現(xiàn)象。地圖是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的基礎。在“世界的地形”這節(jié)中,教材除介紹相關知識外,還重點滲透了運用地圖的內容,如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三、本章學情分析學生對地形圖、海陸分布和海陸變遷等內容的學習,需要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而七年級學生在建立空間概念方面是比較困難的,對他們來說,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屬于難點內容,不容易理解。因此,課程標準描述內容要求的行為方式盡可能體現(xiàn)“生活化”的思路,如結合當?shù)氐匦斡^察,結合實例,運用圖像、模型、地圖等工具,盡可能直觀地了解地表海陸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和空間分布等。世界的地形第1課時 陸地地形 海底地形設計說明本節(jié)課主要運用對比的方式組織教學,比較海拔與相對高度,比較陸地五種基本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狀況。運用閱讀地圖或繪制地圖的方式了解世界主要山脈帶、世界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海底地形的分布。學習目標1.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含義。(區(qū)域認知)2.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區(qū)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tài)特征。(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3.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區(qū)域認知)4.關注當?shù)氐牡匦晤愋秃头植继攸c及其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培養(yǎng)關心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人地協(xié)調觀)重點難點重點:1.區(qū)別世界五種陸地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2.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難點: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特點及其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讀圖法、填圖法、實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其表面形態(tài)多樣,有的地方崇山峻嶺,有的地方一望無際,有的地方溝壑縱橫,有的地方相對低平。本節(jié)課我們將走進世界,了解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同時播放多媒體圖片)。 通過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tài)的多樣性。 1.海拔和相對高度 教師:(設置情境)貝貝從地形圖上發(fā)現(xiàn)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 848.86米,可來自青藏高原的卓瑪卻說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這是怎么回事呢 海拔概念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舉例甲的海拔是1 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丙的海拔是-500米相對 高度概念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舉例甲、乙的相對高度是1 000米,甲、丙的相對高度是2 000米 2.陸地五種地形的特征 教師: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總稱為地形。陸地表面的地形多種多樣,那陸地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都有哪些 學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展示五種陸地地形的景觀圖片,完成下表。 點撥:描述地形類型特征從海拔和地面起伏兩個方面著手。 通過示意圖和表格對比自主學習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核心素養(yǎng)。 通過觀看地形圖、景觀圖,區(qū)別陸地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分析能力。3.世界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 教師:世界上高峻的山脈主要分布在兩大地帶。出示世界主要山脈分布圖,引導學生據(jù)圖和教材內容自主學習,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山脈及其所在大洲的名稱。 A是 山脈,在 洲;B是 山脈,在 洲;E是 山脈,在 洲。以上山脈構成了 的山脈帶。 C是 山脈,在 洲;D是 山脈,在 洲。 這兩列山脈構成了 山系,屬于 山脈帶。 (2)將下面地形區(qū)的數(shù)字代號填入圖中相應位置。 ①亞馬孫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 剛果盆地 學生:(1)阿爾卑斯 歐 喜馬拉雅 亞 阿特拉斯 非 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 落基 北美 安第斯 南美 科迪勒拉 環(huán)太平洋沿岸 (2)①亞馬孫平原位于南美洲赤道附近,②青藏高原位于亞洲喜馬拉雅山脈北部,③剛果盆地位于非洲赤道附近西部。 教師:閱讀教材第46頁發(fā)現(xiàn),找出世界之最的地形區(qū)及其所在的大洲。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世界最大高原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亞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洲。 通過閱讀世界地形圖,運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世界陸地地形分布大勢。 過渡:陸地地形復雜多樣,海洋底部地形同樣也復雜多樣。 教師:播放視頻《海底地形》,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圖。指導學生讀教材第49頁圖3—27“海底地形分布示意”,找出大陸架、大陸坡以及洋盆、海溝、大洋中脊、島弧的特點和分布。 點撥:大陸架是海洋中最富饒的部分,與人類生產(chǎn)、生活關系最密切。閱讀教材第50頁“馬里亞納海溝”,了解陸地最高點與海洋最深點相差懸殊。世界陸地最高點珠穆朗瑪峰海拔8 848.86米,海洋最深點馬里亞納海溝海拔為-11 034米,山高抵不上海深。 運用視頻、圖片增加直觀性,引導學生更充分認識海底地形。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海拔和相對高度兩個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陸地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tài)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區(qū)的分布;海底地形及分布以及陸地地形與海底地形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五、布置作業(yè)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yǎng)達標】和【考點專練】。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學看地形圖設計說明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制作等高線山體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等,知道等高線的特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結合山體模型,判讀山地五種地形;運用等高線地形圖,識別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五種陸地地形;結合生活實際和等高線地形圖,分析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運用比較的方法,描述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優(yōu)勢及制作方法。學習目標1.結合地形觀察,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斷坡度的陡緩,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與相對高度。(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2.結合地形觀察,說出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重點難點重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實際應用。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讀圖法、想象法、動手制作法、實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19世紀末,紅河谷里的人民抓到了兩個英國人,搜出來一些畫有許多密集線條的圖紙,他們說自己是捉蝴蝶的,圖紙上畫的是蝴蝶。人民收留了他們,還和他們成了朋友。但這幾張“蝴蝶”圖后來卻帶來了侵略的英國軍隊。這些“蝴蝶”圖就是今天我們要學會看的等高線地形圖。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等高線地形圖 過渡:展示地形鳥瞰圖,陸地表面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態(tài)的地形,怎樣在平面圖上表現(xiàn)出來呢 (用等高線表示) 教師:展示等高線示意圖,觀察立體地形轉化為平面地形圖的過程,或播放《等高線的繪制》的視頻,觀察等高線地形圖的制作過程并引導分析其特征,理解等高線的含義。 (1)將這些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曲線稱為等高線。 (2)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海拔差(等高距)相等。 (3)如何根據(jù)等高線判斷坡度的陡緩 (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點撥:同一幅等高線圖上,等高距相等。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山地部位的判讀 教師:展示山體模型和對應的等高線圖,結合教材第52頁圖3—32“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單位:米)形態(tài)示意”,識別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回答下列問題。 3.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類型的判讀 教師:陸地地形類型有五種,為山地、盆地、平原、高原和丘陵。 利用山體模型俯視圖,通過一系列的核心問題鏈,引導學生觀察,啟發(fā)學生思考,突破認知難點。學生:①若等高線稀疏,且大部分地區(qū)海拔不超過200米,為平原;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500米以上,為高原。 ②若等高線密集,且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為山地;海拔較低,相對高度小,為丘陵。 4.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總結:①修路一般選擇坡度比較和緩的地方,多沿等高線或山谷修建。 ②水庫一般選在地形較為封閉的位置,應建在有利于集水的盆地。大壩一般建在盆地的出口處,這里地形狹窄,工程量小。 ③引水渠遵循水可自流原則,由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引流。 ④修交通線,經(jīng)過山谷時應架橋;經(jīng)過山脊時,應修隧道,減少交通線的起伏。 教師:登山選擇陡坡還是緩坡 學生:在登山的時候,要看具體情況,要求速度就選擇陡坡,要求省力就選擇緩坡。 教師:河流一般存在于 之中。 處有時形成瀑布,攀巖一般在 處進行。 學生:山谷 陡崖 陡崖 教師:結合地形圖講解。選擇城鎮(zhèn)的位置應該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過、交通便利的地方;發(fā)展農業(yè)也要靠近水源,建設自來水廠要選址在河流的上游。完成教材第52頁“活動”進行鞏固。 結合實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培養(yǎng)人地協(xié)調觀核心素養(yǎng)。教師:觀察教材圖3—30“分層設色地形圖示意”,它與圖3—29“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示意”相比有什么優(yōu)勢 學生:對照陸高與海深,陸地和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就一目了然了。 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制作 制作原理:根據(jù)等高線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 著色規(guī)律: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淺的黃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優(yōu)點: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陸地和海洋地形的高低起伏。 缺點:高程表達不準確,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高程差被忽略了。 用觀察、對比等方法,總結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優(yōu)缺點和制作方法,培養(yǎng)綜合思維地理核心素養(yǎng)。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提示繪制地形剖面圖。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條直線MN,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一一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能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了地形剖面圖。 通過繪制地形剖面圖,了解它能夠最直觀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三、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四、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等高線的特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體各部位;等高線地形圖在修水庫、大壩、引水渠、修路、聚落發(fā)展等方面的應用;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陸地五種地形;地形剖面圖的制作等內容。五、布置作業(yè)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yǎng)達標】和【考點專練】。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