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教案(54頁)第1課 鴉片戰爭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初步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鴉片戰爭的時空范圍;2.史料實證:多種史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文、圖片、示意圖,用以佐證教材正文的核心歷史結論,論從史出;3.歷史解釋: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掌握鴉片戰爭的過程;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4.唯物史觀: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三、重難點1.重點: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爭、 條約內容及影響)。2.難點: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四、導入[導入語例示]《炮子謠》 (節選)清.陳澧“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襄中錢。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怕炮怕火箭?”同學們,這首《炮子謠》里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后,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于殺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么?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五、新課(一)林則徐虎門銷煙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段的內容,看后回答下列問題: 1.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2.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學生看書]……[學生回答] 19世紀 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辟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學生回答] 19世紀 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學生回答]英國發現,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教師提問]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學生回答]使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鴉片還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體質。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板書] 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投影顯示][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么呢?[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 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一下,歸納成幾點。[學生討論]……[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下面我們來把鴉片的危害歸納-下:一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三是腐蝕了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腐敗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腐敗。四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教師提問]針對鴉片輸入帶來的種種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應呢?[學生回答]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禁煙,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個小問題一林則徐虎門銷煙。[板書] 3.林則徐虎門銷煙[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林則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績,試著評價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大家可以通過討論來掌握。[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說法對不對?[學生回答]不對。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中國近代最徹底的一場禁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虎門銷煙是從嘉慶皇帝頒布禁煙令以來最為徹底、規模的- -次真正的禁煙,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現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蝕的堅決性,洗刷了百年來中國人民的恥辱。(講完之后,向學生播放電影《林則徐》中虎門銷煙片斷,增強學生對課本的理解)[教師過渡]當虎門海灘煙云滾滾時,一絲戰云也隱隱浮起,義律將中國禁煙情況報告給英外相巴麥尊,稱中國政府強行收繳英王臣民的鴉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財產。提議英國出兵中國,并提出系列具體的建議。他的建議被英國政府接受,緊接著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二)中英《南京條約》[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本目內容。要求:1.閱讀完之后,能簡述戰爭的經過;2.正確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3.了解《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先請同學們簡述一下鴉片戰爭的經過。[板書] 1 .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學生簡述] 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積極防御,英軍無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繼續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談判,后將林則徐撤職查辦。1841年初, 英軍占香港島。清同英作戰,1842年失敗。 英艦到達南京長江江面,清廷派人向英軍求和。[教師講述]同學們請看《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南京條約》的詳細內容。[板書] 2.中英《南京條約》[教師講解]同學們,關于《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點,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把它歸納出來。[學生歸納]《南京條約》 的內容可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議稅八字。[教師過渡]既然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從領土、關稅、貿易方面喪失了一系列主權,那么,這勢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最后一個問題。[板書] 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看課本上最后一句話: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經濟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名義上、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列強控制和壓迫。是喪失了部分的主權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它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的含義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有了一定資本主義成分,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4.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危害?參考答案:割香港島,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五口通商、協定關稅有利于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六、課堂小結自主小結。七、板書設計第1課鴉片戰爭一、林則徐虎門銷煙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3.林則徐虎門銷煙二、中英《南京條約》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2.中英《南京條約》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教學反思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初步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空范圍;2.史料實證:多種史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文、圖片、示意圖,用以佐證教材正文的核心歷史結論,論從史出;3.歷史解釋:掌握第二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掌握《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內容及影響;4.唯物史觀:通過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三、重難點1.重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原因、經過、結果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難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以及列強侵華的罪行。四、導入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的簽定,給中國帶來什么后果?列強是否滿足已經得到的利益?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滿足過渡:《南京條約》使侵略者攫取了許多利益、中國遭受到了沉重的災難,列強并沒有滿足貪婪的欲望,想要通過修訂條約來擴大權益。遭到清政府拒絕后,他們便找借口發動戰爭,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這場戰爭是上一次戰爭的繼續,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鴉片戰爭。五、新課(一)火燒圓明園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師生活動: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和課文中的圖片,教師適當補充一些有關的歷史內容,學生回答問題。問題1: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經過和結果怎樣?時間: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侵略國:主兇──英法聯軍幫兇──美、俄暴行:洗劫 割地 鎮壓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影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過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燒殺搶劫,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惡的是把“萬園之園”──圓明園給燒了。(二)火燒圓明園過程時間:1860年侵略者:英法聯軍罪行:搶劫、火燒問題3:看到今天圓明園的斷壁殘垣,你有什么感想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恥辱,我們要努力學習,正視歷史、不忘歷史,將侵略者的殘暴和丑惡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將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國家富強了,我們才能挺直腰桿。例題一: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國家是問題二: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設計意圖:通過此題使學生記住以史為鑒,勿忘國恥!師生活動:學生認真看俄國割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和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的領土表,然后回答問題。問題1:俄國共割占了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今天的新疆那么大。那么,這些領土是怎樣被割去的?通過哪些條約割去的?同學們看《俄國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然后試著敘述俄國侵占我國北方領土的情況。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問題2:看書并結合圖表,總結出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的有哪些特點?(1)趁火打劫(2)武力相逼,調停為誘 (3)一紙定奪,強割強占(4)步步蠶食問題3:那么,為什么中國會遭到如此的劫難,主觀原因是什么?先后兩次鴉片戰爭反映了清政府腐敗無能,它一再妥協退讓,造成中國局勢急轉直下。六、課堂小結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我國大片領土等罪惡行徑,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列強之所以肆無忌憚,如此囂張放肆,是因為當時社會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統治。這警醒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作為青年學生更應該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發憤學習,努力奮斗,不讓歷史悲劇重演。面對外敵侵略,中國人民始終沒有放棄過反抗斗爭,才避免了中國淪為殖民地的命運。這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七、板書設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1月)原因:英不滿足即得利益,擴大侵略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 侵略者:英國、法國罪惡:火燒圓園明1858年《璦琿條約》:60萬多1860年《北京條約》:40萬多俄國侵占的領土 1864年戡分西北界約記:44萬多1881年中俄改訂條約等:7萬多八、教學反思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標要求: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歷程;2.史料實證:識讀《天平天國運動形勢示意圖》和教師提供的圖片,閱讀文獻材料,獲取有效信息;3.歷史解釋:《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4.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5.家國情懷:多難的民族產生雄健的精神。近代中國農民階級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壓迫,依然舉起太平天國的大旗展開斗爭,鑄就了這場規模宏大的農民戰爭。三、重難點1.重點:《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2.難點: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四、導入多媒體播放連續劇《太平天國》主題曲:浩浩乾坤)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明昧李自成起義有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到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想要建立“四有兩無:的理想社會,并將農民起義推到了歷史的最高峰。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五、新課(一)洪秀全與金田起義1、背景介紹(1)材料解讀:滿洲又縱貪官速,布滿天下,使剝民脂膏,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國之人貧窮也。官以賄得,刑以錢免,富兒當權,豪杰絕望,是使我中國之英俊抑郁而死也。——《太平天國討清檄文》(2)引導學生思考: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國主要發動起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清政府的腐敗導致階級矛盾激化(3)材料引入:材料-:鴉片戰爭后鴉片大進口,10年當中,每年從3萬箱增至6、7萬箱,造成白銀大外流。材料二:鴉片戰爭后,洋布、洋棉排擠了土布、棉布:“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4)教師提問:鴉片戰爭后,外國商品輸入呈現什么趨勢?必然會引發什么結果?提示:上升趨勢白銀外流沖擊傳統的自然經濟(5)教師講述:清政府的腐敗,外國經濟侵略的加劇對百姓來說是人禍不斷,可偏偏又逢天災。1850年前后兩廣地區水旱蝗災不斷,廣優為嚴重。秋人禍使廣大農民流離失所處于破產甚至死亡的境地。一位叫洪秀全的農民知識分子挺身而出負起了組織領導民眾的重任。早在19世紀40年代多次科舉不中的洪秀受防傳教士小冊子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宣揚建立“天下有無相恤,患難相救,門不閉護,道不拾遺的大同社會對農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拜上帝教組織不斷壯大,起義一觸即發。(6)教師小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經濟侵略加重,沖擊傳統經濟結構;自然災害嚴重;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二)金田起義1.圖片展示:圖為:太平天國金田起義舊址2.教師講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攻克永安后,分封諸王,初步建立政權組織。3.視頻鏈接:多媒體鏈接視頻——金田起義。(三)定都天京1.圖片展示:展示《太平天國運動形勢示意圖》2.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示意圖,講述太平天國的進軍路線。(方法點撥:注意關鍵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3.教師歸納:金田起義(1851)→永安(初建政權)→永安北上(1852年春)→全州(馮云山戰死)→長沙(蕭朝貴戰死)→武昌→南京(1853年3月定都天京)4.民謠解讀:材料一鯉魚沖破灘頭浪,云雀穿過黑云山;天軍爬過東鄉界,天攻下五六關。材料二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處跑,拿下南京立天國,旗開得勝萬民笑。提示:這些歌謠描述的情形說明太平軍作戰英勇,進軍神速,行軍所至得到民眾的歡迎。教師講述: 1985年,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和鞏固政權,太平天國開始進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進 入全盛時期。(四)《天朝田畝制度》圖為:《天朝田畝制度》書影1.材料引入:“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選自《天朝田畝制度》2.問題思考:從材料中可看出農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學生討論)能否實現?(學生討論)3.教師歸納: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其核心思想是絕對平均主義;對未來社會作出了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的設想,于這一設想是建立在小生產者的基礎上的,因此不可能實現。4.問題思考:既然《天朝田畝制度》不可能實現,該如何作出評價?5.教師歸納:要認識到《天朝田畝制度》具有兩面性。它進步的革命性,因為它提出分配土地,建立一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得到農民的積極擁護,激發他們的斗爭熱情。但是絕對平均主義分配土地和社會財富在當時只能是一種空想,從根本上說,當時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它只能望梅止渴、畫餅充饑。6.教師過渡:軍事上的全面勝利,讓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導人沖昏了頭腦,他們開始享樂腐化,爭權奪利,一場席卷太平天國的風暴即將來臨。(五)天京陷落1.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示意圖,講述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由盛轉衰到失敗的過程。(方法點撥: 注意關鍵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提示:天京事變(1856年)→重建政權→安慶陷落(1860年)→圍困天京(1862年)天京陷落(1864年夏)教師歸納:“天京事變"后,太平軍損失慘重,人心士氣受到嚴重影響,太平天國由勝轉衰。雖然洪秀全提拔陳玉成、李秀成軍,事上有所轉機,任用洪仁玎總理朝政企圖重振太平天國,但都已無回天。(六)《資政新篇》1.材料引入:各省設立不受一般官吏節制的新聞官,發揚“公議”,聽取社會輿論和群眾意見。張效法西方,實行資本主義。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興辦郵政;鼓勵民間開礦;張設立銀行,發行紙幣;保護私有財產。——選自《資政新篇》2.問題思考:《資政新篇》 頒布的目的是什么?它想通過什么方式達到這一目的?能否實現?(學生討論)3.教師歸納:天京變亂后,為振興太平天國政權;效法西方,實行資本主義不能實現。《資政新篇》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當時戰爭環境和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付諸實踐。4.教師提問: 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這場歷時達14年之久、席卷半個中國的農民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其原因是什么?(學生討論)5.教師總結歸納:①主觀:根本原因一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 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體的腐敗,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②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李秀成進逼上海時,遭到華爾的洋槍隊和李鴻章淮軍的聯合抵抗和反撲)6.材料引入:范文瀾說:太平革命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運動,自從太平天國革命揭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序幕。7.歷史影響: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它堅持斗爭14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六、課堂小結太平天國運動緣起于鴉片戰爭后階級矛盾的激化,在經歷了興起、發展、全盛、轉折之后歸于失敗。它雖然失敗了,但卻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而且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鼓舞著來者,推動了近代中國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發展。七、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一、課標要求:了 解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紀中后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2.史料實證:搜集歷史資料,討論分析歷史資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研讀史料的能力;3.歷史解釋:掌握洋務運動的內容和評價;分析理解洋務運動沒有實現“自強”、“求富”的歷史原因;4.唯物史觀:對洋務運動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5.家國情懷:學生既要認識到洋務運動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自救運動(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步性)。三、重難點1.重點:洋務運動的概況。2.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四、導入為什么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清軍的裝備會有這么大的變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統治者為什么會一反常態運用西方的軍事裝備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第4課洋務運動的學習。五、新課(一)洋務運動 1.教師首先講解:什么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指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清朝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僚掀起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一場自救運動。)這些開明的官僚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表:時間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期目的 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統治口號 “自強”“求富”代表人物 中央 恭親王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 3.教師強調:面對嚴重的統治危機,清朝統治集團的開明官員——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從而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他們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沒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治標不治本,為其最后的命運埋下伏筆。 5.教師提問:為什么洋務派首先興辦的是軍事工業?創辦了哪些軍事工業。學生回答:鴉片戰爭中,中國武器落后,致使戰爭失敗。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 6.教師提問:為了滿足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學生回答:興辦新式教育,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 7.教師過渡:創辦軍事工業,需要巨額經費,但當時清政府對外支付賠款,對內鎮壓人民起義都要大量經費,政府財政面臨枯竭。洋務派看到外國資本主義以工商致富,認為“求富”是“自強”的先決條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企業。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有哪些? 學生回答: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8.請同學們完成下列表格:時間 舉辦者 企業名稱 企業在當時的特點1861年 曾國藩 安慶內軍械所 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軍事工業1865年 李鴻章 曾國藩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1866年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清政府設備最齊全的船舶制造廠時間 舉辦者 企業名稱 企業在當時的特點1872 李鴻章 開平煤礦 近代第一個輪船公司1893年 張之洞 漢陽鐵廠 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公司1893年 湖北織布局 5.教師過渡: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強兵,接下來在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實現強兵的?。(二)建立新式海陸軍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洋務派建立新式海陸軍的過程? 學生回答:時期 成就19世紀60年代 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發生變化19世紀70年代 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19世紀80年代 初步建成了福建、廣東、南洋和北洋等海軍,其中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2.教師講解:洋務派建立的新式海陸軍,尤其是海軍,成為當時亞洲第一水師,勢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戰爭,由于統治集團內部腐敗,軍備訓練不當,最終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同時也宣告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破產。 3.教師指出:有人認為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進步意義;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學生回答)4.教師進一步闡述: 首先,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要充分肯定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第一: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第二: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第三: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其次,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這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觸動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舊,沒有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這是洋務運動破產的根本原因。六、課堂小結19世紀60——9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先后提出“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洋務運動。這一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使古老中國開始順應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七、板書設計洋務運動時間 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期目的 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統治口號 “自強”“求富”代表人物 中央 恭親王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八、教學反思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一、課標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甲午戰爭的爆發原因與經過;2.史料實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景;通過學生對條約內容的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3.歷史解釋: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與影響;比較分析《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它的危害,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4.唯物史觀:通過了解甲午戰爭的爆發,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5.家國情懷: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以吞并中國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戰爭。在過程中即使有許多民族英雄和愛國官兵進行英勇的反侵略斗爭,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妥協退讓最終以簽訂《馬關條約》失敗而告終,讓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三、重難點1.重點: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2.難點:戰爭爆發的失敗的原因、《馬關條約》的影響。四、導入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即使一個偉大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許許多多的血淚南京大屠殺的警鐘,圓明園的焚毀,今天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重新回到中日甲午戰爭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興衰與血淚去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五、新課(一)甲午中日戰爭多媒體展示、閱讀教材學生分析并回答問題: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侵華戰爭?教師進行概括總結并演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1)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2)1894年,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使日本尋找到了挑起戰爭的機會。(3)清政府的落后腐敗刺激了列強的侵略野心。2、閱讀教材并結合《甲午戰爭示意圖》,按時間先后順序說出幾次戰役的名稱、英雄人物。展示地圖,配以說明,演示甲午戰爭的過程。(地圖依次為豐島、平壤、黃海大東溝、旅順、威海衛)出示反映日軍旅順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軍罪行。教師簡述在戰爭過程中廣大官兵顯示抵抗侵略野心與決策者妥協策略。出示戰前兵力對比情況指導學生對失敗原因進行分析教師講述: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了。結合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1)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根本原因)(2)由于李鴻章的“避戰自保”、妥協退讓而貽誤戰機,導致中國軍隊的一敗再敗。(3)中國軍隊裝備落后,軍備不足,實力差距。(二)《馬關條約》的簽訂要求學生掌握《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人物、內容、影響?列表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南京條約》 《馬關條約》 影響割地 香港島 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 進一步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賠款 2100萬元 白銀二億兩 巨額賠款使清政府財政不堪重負,不得不大舉外債。通商口岸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其他 協定關稅 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列強由商品輸出,發展到資本輸出設廠,意味著列強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俄、德、法三國的在華利益對日本占領遼東半島利益威脅。展示三國干涉還遼的示意圖,使學生能準確掌握該知識點。2、“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學生掌握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提出以下問題:時間:1899年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實質:列強不但劃分了“勢力范圍”,而且彼此協調關系,共同奴役中國?課堂小結日本稱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戰爭響。因為清政府的落后腐朽導致《馬關條約》又簽訂,清朝割地賠款。列強紛紛來效仿“瓜分中國”,美國忙于領土爭,無暇東顧沒有享受到但在華利益,提出“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各國享,使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情景。七、板書設計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甲午戰爭2.《馬關條約》3.瓜分中國狂潮八、教學反思戊戌變法一、課標要求:了解戊成變法的主要史事,認識變法的意義和局限性。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公車上書、維新運動的展開等基本史實,時空范圍;2.史料實證:利用歷史圖片和史料,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感知歷史,分析史料得出結論,歸納出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得出變法失敗的原因、意義和教訓;3.歷史解釋:初步認識百日維新的內容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意義;4.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通過討論“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三、重難點1.重點: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2.難點: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及意義。四、導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時,統治階級內部開明的官員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達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目的,但結果失敗了。甲午戰爭后,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面對地主階級探索救國救民的失敗,在洋務運動中興起的民族資產階級又將以怎樣的方式繼續探索斗爭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進入第6課《戊戌變法》的學習。五、新課(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1.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3.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中國如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二)百日維新1.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上書光緒帝,呼吁變法救國。在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決心變法。1898年6月,清政府頒布詔書,宣布實行變法。隨后,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2.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阻撓和破壞變法法令的貫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譚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3.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探究一】為什么說戊戌變法是失敗的?維新變法終究還是為了維持封建統治者的利益,不能從根本上拯救中國,而且沒有認識到武裝力量的重要,也不適合中國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失敗是歷史的必然。而且維新變法的領導者沒有團結廣大人民群眾,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而且即使沒有袁世凱的告密變法也不會成功,因為當時的變法領導者依靠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并且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根本不能執行變法,再加上當時的殖民者也干涉這次變法,導致最后變法的失敗,所以說這場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結論: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探究二】戊戌變法與戊戌政變的區別。(1)戊戌變法:是指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2)戊戌政變:是對戊戌變法的殘酷鎮壓,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的大肆捕殺維新派,廢除變法詔令的流血事件(政變),是反動的,具有阻撓和破壞性作用,它的發動,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結論:戊戌變法與戊戌政變有著本質的區別。【探究三】戊戌變法的性質。它是一次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同時也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更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積極有益的嘗試,是中國人民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驛站,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雖然歷時短暫,卻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教訓,深入分析其失敗原因對于我們今天的改革事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結論:戊戌變法是一次政治改革運動,也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六、課堂小結公車上書——揭開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辦報《時務報》、《國聞報》,宣傳變法思想。板書設計第6課 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序幕:內容:結果: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扼殺變法意義: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八、教學反思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一、課標要求: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義和團抗擊侵略者的史實;2.史料實證:通過對教材給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信息等的閱讀利用,培養學生利用圖片等學習資料并對此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中提煉出對學習有效的信息的能力;3.歷史解釋:清政府的軟弱無能;說出《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4.唯物史觀:正確評價義和團運動的影響;5.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責任感和國家危亡,匹夫有責的意識。三、重難點1.重點:義和團運動和“扶清滅洋”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難點: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四、導入21世紀的鐘聲敲響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而在20世紀的鐘聲敲響時,帝國主義發動了第五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那么,帝國主義為什么要發動這場戰爭呢?這場戰爭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又帶來了怎樣的危害呢?五、新課(一)義和團運動1.教師講述: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時,主要用了三種手段:鴉片、槍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歐美的天主教、耶穌教和沙俄的東正教,依靠不平等條約和大炮的保護,先后向中國派遣傳教士,到19世紀末已達三千三百多人。他們在中國建立教堂,網羅教徒,收集情報,干涉詞訟,挑撥民族關系,進行文化侵略,并為本國政府出謀劃策,掠奪中國利權,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國人民對此極其痛恨,不斷進行反抗。作為較早被傳教的山東遭到了外來文化宗教侵略更為嚴重,因此,山東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榨下,首先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教師提問:義和團是由哪些組織發展起來的?最初的斗爭矛頭是誰?學生回答: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斗爭矛頭是:腐敗的清朝政府。教師講解: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義和團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為此,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教師提問:談談你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認識?(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教師總結:口號 進步性 局限性“扶清” 對清政府認識不清,抱有幻想。迷信色彩“滅洋” 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5.教師指出:面對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有哪些改變?有何作用?學生回答: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義和團開始涌進京師,大肆搗毀教堂、拆電線等。至1900年,義和團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區。(二)抗擊八國聯軍1.教師講述:由于義和團勢力的迅速發展,帝國主義擔心他們的在華利益受到損害。便于1900年6月組成八國聯軍,絞殺中國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就這樣爆發了。這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參與國家最多的一次侵華戰爭。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教師總結: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進一步奪取和擴大在華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戰爭爆發的時間和八國聯軍的名字及率領人?時間 1900年6月目的 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根本目的:進一步奪取和擴大在華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利益。國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率領人 西摩爾(英國海軍司令)教師提問:我們接著來看看,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中國的義和團戰士和部分清軍愛國官兵進行了哪些英勇抵抗?學生回答:義和團的廊坊阻擊戰、老龍頭火車站圍殲戰,英勇將士:聶世成。4.教師展示圖片:《八國聯軍殺害義和團民》、《美軍搶劫的白銀》提問: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學生回答:八國聯軍侵略者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搶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兇惡本質。教師提問: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殺義和團。這又是為什么?最后義和團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教師總結:就是要討好帝國主義,以求得帝國主義列強對自己的“寬恕”。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失敗了。(三)《辛丑條約》的簽訂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識記主干知識。(時間、簽訂國、內容)教師指出:《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有什么深遠的影響?請同學們根據條約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省略教師總結:內容 影響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是列強對中國空前規模的勒索,西方列強完全控制著中國的經濟命脈,人民生活更加貧苦。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束縛了中國人民的手腳,使清政府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幫兇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區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使館界”,實際上是一個“國中之國”,成為了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處于列強的控制之下,成為“洋人的朝廷”3.教師引導學習閱讀教材,理解《辛丑條約》的綜合性影響。《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4.教師總結:同學們,我們講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到《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們所學習的《辛丑條約》的簽訂,即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六、課堂小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參與國家最多的一次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國的失敗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動。一些本來對清政府還抱有幻想的人徹底清醒過來,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一起,決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場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板書設計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1.義和團運動2.抗擊八國聯軍3.《辛丑條約》的簽訂八、教學反思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及中華民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2.史料實證: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培養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觀察和想象能力;3.歷史解釋: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通過探究活動,培養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4.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5.家國情懷:.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革命派倡導的民主革命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三、重難點1.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2.難點:三民主義。四、導入教師:(展示圖片與材料)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毛澤東孫中山先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歷史偉人,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江澤民孫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開拓進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放眼世界的開放心態,孫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堅強意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胡錦濤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習近平教師:以上是新中國四位領導人對孫中山的評價,他為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20世紀中國的這位先行者——孫中山。五、新課(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教師:閱讀教材中的“人物掃描”,說說孫中山早年的人生規劃是什么?后來有何改變?為什么會有這一改變?大家從孫中山的職業選擇中得到什么感悟?學生:(討論)從“醫人”到“醫國”,時勢造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等。教師:(展示材料,引導大家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和心路歷程)材料一 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試觀日本一國,與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維新之政為日幾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觀……——孫中山《上李鴻章書》(1894年1月)材料二 革命為唯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1)材料一說明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與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變化?學生:(討論,回答)(1)上書李鴻章的目的: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富強。(2)變化:材料一希望清政府改革,材料二決定采用革命的方式建立民國。教師:那孫中山接下來怎么做了呢?學生:成立興中會,發動廣州武裝起義。教師:指出興中會成立的時間、地點和宗旨。學生:1894年11月,美國檀香山,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教師:廣州起義最后失敗了,孫中山就此放棄革命事業了嗎?學生:沒有,他斷發改裝,流亡海外,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教師:對,孫中山胸懷祖國,不懈奮斗。(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教師:誰來說一說《辛丑條約》的影響?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益高漲。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當時國內的革命情緒高漲的表現。學生:(整理)(1)出現了許多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 《革命軍》陳天華 《猛回頭》《警世鐘》(2)各種革命團體也紛紛成立:華興會、光復會等。教師: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孫中山的主張逐漸得到了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革命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建立統一的政黨,孫中山先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成立了中國同盟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表。(展示表格)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時間 1905年地點 日本東京政治綱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領導人 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機關報 《民報》性質 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意義 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教師:什么是“三民主義”?教師:(解釋)民族主義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權主義 “創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國家根據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在內的一個完整的體系,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六、小結孫中山先生是中國革命先行者。他一生努力,“求中國之自由平等”,一顆拳拳赤子之心無人懷疑,他的名聲和威信也正是靠人格魅力建立起來的。孫中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真誠的愛國者,他的不屈不撓、愈挫愈勇的革命奮斗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七、板書設計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1.從學醫到從政,圖謀救國2.從改良到革命,屢敗屢戰(1)1894年,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2)1894年11月,成立興中會(3)1895年,準備發動廣州起義失敗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1.同盟會(1)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2)性質: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3)影響: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2.“三民主義”(1)提出: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2)內容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前提)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核心)民生主義——平均地權(補充和發展)意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八、教學反思第9課 辛亥革命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及中華民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廣州起義、武昌起義;知道徐錫麟、秋瑾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跡;2.史料實證:通過圖片、資料,讓學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通過歷史史料的解讀與分析,培養學生解讀歷史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全面的認識和看待歷史事件;3.歷史解釋:,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4.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5.家國情懷:通過對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跡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中國人為民族獨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奮斗精神,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三、重難點1.重點:廣州起義、武昌起義。2.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四、導入上圖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展現武昌起義情節的紀念性浮雕。作為國家級的的紀念碑為何選擇武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呢?它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樣的歷史影響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9課: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紅的革命時期。五、新課(一)革命志士的奮斗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一說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革命起義有哪些?結果如何?學生回答:時間 領導者 起義1906 劉道一、蔡紹南 萍瀏醴起義1907 徐錫麟、秋瑾 安慶起義1907 孫中山、黃興 廣西起義2.教師強調: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極大提高了同盟會的聲望。(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是太平天國運動以后,中國南方爆發的一次范圍較大的反清革命斗爭,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因而成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預演。安慶紹興起義區別于同時代的革命起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皖浙兩省的聯合起義。廣西起義的指揮機關設在越南河內。)(徐錫麟,浙江紹興人,光復會會員,1907年夏,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明,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徐錫麟死難。秋瑾,革命黨人,曾在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她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并加入同盟會,回國后她與革命黨人徐錫麟約定,分頭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起義反清,1907年因起義事泄露被捕,秋瑾從容就義。)3.教師展示圖片:《黃興絕命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提問:上述兩幅圖片展現了什么精神?與哪一次革命起義有關?學生回答:展現了革命黨人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精神。與黃花崗起義有關。(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為辛亥革命作了軍事上的準備,其中規模較大的是1911年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廣州黃花崗起義。)4.教師講述:1911年4月,黃興等發動起義,攻占兩廣總督衙門。革命黨人同清軍展開激烈巷戰,最終因眾寡懸殊,起義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二)武昌起義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問題:①武昌起義成功的有利條件?②武昌起義的簡要過程?學生回答:①有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得到了同盟會的幫助;湖北新軍傾向革命。②簡要過程:發動起義——奪取軍械所——進攻總督衙門——武漢三鎮光復——湖北軍政府成立。(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國外籌集革命善款,沒有直接參加武裝起義。)2.教師展示圖片:《湖北軍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 請談談你對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的看法?學生回答:說明革命潛伏者危機。3.教師講述: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教師強調: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與武昌起義的關系:辛亥革命這一歷史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辛亥革命指武昌起義。廣義的辛亥革命是指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朝統治而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全過程)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正確評價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如何認識辛亥革命的性質?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本主義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反侵略反封建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領導,以推翻清朝的反動統治,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為目的,所以,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六、課堂小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最終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因此,辛亥革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其對于封建體制的沖擊、社會生產力的推動、進步意識的弘揚、風俗習慣的革新都是空前的。七、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孫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動、武昌起義及中華民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及中華民國的成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和清帝退位時間;2.史料實證:通過多媒體教學利用地圖、圖片、文字等資料,對中華民國內、外政策的材料補充,使學生認識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3.歷史解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及其內容和性質;4.唯物史觀: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性和軟弱性的表現,培養學生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對中華民國建立以及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史實講述,讓學生明白實現民主政治的曲折性,從而讓學生樹立實現民主制度化的遠大目標。三、重難點1.重點:中華民國的建立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意義。四、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袁世凱是怎么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復辟帝位的。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五、新課(一)中華民國的建立教師講述: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獨立,中國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國成立。教師提問:中華民國成立于什么時間?什么事件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學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教師提問: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正在國外,但他回國后立即為選舉為臨時大總統,這是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理應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4.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中華民國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學生回答: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同時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各省的會議代表任參議員。教師展示史料:臨時政府成立后,當盡文明國應盡之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與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與我友邦益增睦誼,持和平主義,將使中國見重于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于大同。——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根據材料,簡要說一說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政策?(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教師總結:孫中山認為西方國家作為文明國家,中國此時也是文明的國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國的獨立地位,同世界各國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贏,為實現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這說明孫中山對帝國主義的本質認識不足,對帝國主義國家依然抱有幻想。(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教師講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力圖通過和平方式早日實現共和,為此孫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教師展示:《清帝退位詔書》提問:清宣統皇帝是什么時間退位的?有何重大意義?學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標志著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3.教師講述:清帝宣統退位后,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提問: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了哪些條件?學生回答:臨時政府設在南京,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等條件。教師提問:袁世凱會答應這些條件嗎?他又是如何做的?學生回答:不會。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教師提問:這一過程,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什么特點?學生回答: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凱進行抗爭。4.教師強調:1912年4月,孫中山正是解除臨時大總統職位。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教師強調:1912年3月,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目的就是為了以法律的手段約束即將出任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維護民主革命成果。2.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總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國家主權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權利 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立法權 參議院行駛立法權行政權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權 司法獨立3.請同學們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分組討論它所具有的進步性?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總結:①它反映了革命黨人以法律為武器對付袁世凱、維護革命成果的正義愿望,具有現實針對性。體現了以孫中山為首的新生革命政權具有較強的法治觀念和憲政意識。②它不僅第一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賦予了國民廣泛的民主權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遭到徹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號得到肯定與確認。③作為資產階級制定頒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獻,是辛亥革命的偉大成果。它代表了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進步方向,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憲政運動及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教師強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有實際的約束效力。六、課堂小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創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開始了中國的新紀元。臨時政府成立后,在對內、對外進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動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仍將負重前行。七、板書設計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1.中華民國建立2.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八、教學反思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一、課標要求:知道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治,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知道反對袁世凱獨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維護共和的護國戰爭的時間等;2.史料實證:史料教學,通過反對袁世凱一系列獨裁活動,認識到民主與專制獨裁的斗爭是復雜而艱巨的;3.歷史解釋:通過了解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敗的事實,使學生認識到政治上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4.唯物史觀:對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必將被歷史淘汰;5.家國情懷:孫中山為捍衛民主革命屢敗屢戰的斗爭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堅強品質,是今天的青年學生學習的好榜樣。三、重難點1.重點:二次革命、護國戰爭。2.難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軍閥割據。四、導入宋教仁遇刺身亡,年僅31歲。他為什么會被刺殺呢?這是由于袁世凱企圖建立獨裁統治,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五、新課(一)二次革命1.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同盟會會員宋教仁聯合其他幾個政黨,組成國民黨,并在隨后的第一屆國會選舉中占據了明顯優勢,使袁世凱大為驚恐。1913年春,準備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這就是民國初年震驚全國的“宋案”。2.“宋案”發生后,袁世凱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下令罷免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但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二)、袁世凱復辟帝制1.鎮壓二次革命后,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隨即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初,袁世凱解散國會,不久又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接著,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至此,袁世凱想當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2.為實現皇帝夢,袁世凱甚至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以換取日本的支持。主要內容有: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南滿”和蒙古的權益,規定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借或割讓他國,聘用日本人為顧問等。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三)護國戰爭1.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令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2.袁世凱糾集重兵圍剿護國軍。但他的復辟行徑不得人心,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四)軍閥割據1.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滇系軍閥唐繼堯占據著云南、貴州等地,桂系軍閥陸榮廷占據廣東、廣西等地。2.這些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探究一】袁世凱復辟帝制的社會條件。結論:(1)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革命果實反被袁世凱竊取。因此,復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會基礎尚存。(2)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后,處心積慮復辟帝制,他用最高統治地位及兵權加強獨裁統治。其地位、兵權和實力是他得以復辟帝制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為獨霸中國,積極支持袁世凱稱帝。(4)資產階級革命派力量的渙散導致反袁斗爭軟弱無力,致使袁世凱的復辟活動得不到有效遏制。此外,袁世凱上臺后,為制造復辟的思想輿論,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也起了一定作用。【探究二】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結論:(1)盡管袁世凱手握大權和北洋軍,但他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懲罰,這是袁世凱復辟帝制迅速敗亡的根本原因。(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民主思想覺悟程度提高,使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沒有長期生存的思想基礎。(3)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袁,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4)北洋軍閥內部發生變化,袁世凱眾叛親離,帝國主義也改變了對袁世凱的支持六、課堂小結自主梳理七、板書設計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爆發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時間主要人物結果軍閥割據八、教學反思新文化運動一、課標要求: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的標志、時間空間范圍;2.史料實證: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新事物的鑒別和理解能力;3.歷史解釋: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系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4.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從而增強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民主與科學意識。三、重難點1.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2.難點: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鋒芒指向孔教。四、導入20世紀初期,在北大的講壇上,有從海外歸來的、西裝革履的大力宣傳新思想的進步人士;也有拖著長辮子、身穿馬褂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遺老,他們相互抨擊對方的思想觀點,出現了激烈的思想沖突。為什么會有這樣奇怪的現象出現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2課:新文化運動五、新課(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教師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本目內容,讓學生分組討論:新文化運動是在什么的背景下興起的?學生討論后回答:省略教師歸納總結:①政治:以北洋軍閥為首的反動勢力妄圖復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會性質,沒有使中國獨立富強)。②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徑勢不兩立。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展示圖片:提問:請同學們從教材中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標志、代表人物、陣地等基本要素?學生回答:①新文化運動的時間是1915年;②新文化運動的標志是《新青年》的創辦;③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北京大學和《新青年》。(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內容 詮釋抨擊封建的舊道德、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只有民主科學才能救中國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 提倡白話文,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2.教師總結強調: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就是要提倡新的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來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屬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即文學革命。就是要通過簡單、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去宣傳資產階級的民主、科學,從而擴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力。3.教師展示材料:陳獨秀說:“吾國之維新,復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黨與在野黨之所主張抗斗,而國民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動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學生回答:省略教師總結:新文化運動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4.教師展示材料:“對于外國文化,排外主義的方針是錯誤的,應當盡量吸收進步的外國文化,作為發展中國新文化的借鑒;盲目搬用的方針也是錯誤的,應當以中國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同樣,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進中國的新文化。”——毛澤東《論聯合政府》結合材料,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學生討論后回答:省略教師總結: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這樣,才是全面、客觀的結果,這才是學習歷史的價值所在。學習歷史要努力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辯證地看問題。。六、課堂小結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爭,反映了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的強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延續。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弘揚了民主、科學的思想,使中國出現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七、板書設計標志:興起 代表人物主要陣地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新文化運動 內容 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積極: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影響消極: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片面性八、教學反思第13課 五四運動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經過、口號等基本情況;2.史料實證: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3.歷史解釋:掌握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和重要意義;分析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4.唯物史觀:階級斗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正確認識階級斗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5.家國情懷: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三、重難點1.重點: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及重大意義。2.難點:對五四精神的理解。四、導入師:哪位同學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國什么節日?這個節日是怎么來的呢?它源于一場偉大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它如同一顆流星劃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開了中國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讓一起學習第13課:五四運動,去尋找那個令無數青年熱血沸騰的時代,探尋先鋒足跡,體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五、新課(一)五四運動的爆發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從中找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學生回答: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教師提問: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世界格局的變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國。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作為戰勝國的中國為何還是成為列強宰割的對象?學生討論后回答:略教師概況: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中國仍然外受帝國主義的蹂躪,內有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經濟落后,主權不能獨立,中國依然受到被列強宰割的命運。作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的北洋軍閥政府,明知喪權,卻準備在和約上簽字。在中國歷史的緊要關頭,北京青年學生憑借著一種對祖國無比誠摯的愛和胸腔中燃燒的青春熱血,勇敢地走上歷史舞臺,吹響了革命求存的號角——五四運動。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五四運動第一時期的相關信息,并出示圖片:時間:1919年5月4日; 地點:北京參加者:北京3000多名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結果: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逮捕了許多愛國學生。(二)五四運動的擴大教師講述:1919年6月,五四運動擴大到上海。出示材料:“多國家之土地,再為學生被拘速求釋放。”——工人罷工“忍痛停業,冀救被捕學生,不除國賊,誓不開市。” ——商人罷市提出:6月份,五四運動的擴大有哪些表現?有何特點?學生回答:除了學生罷課之外,還有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活動。(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特點:五四運動突破了學生、知識分子的范圍,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2.教師提問:五四運動得到進一步擴大有哪些原因?學生回答:陳獨秀等人地積極號召、宣傳;日本帝國主義的進一步威脅。3.教師講述:面對民族危機,上海工人積極罷工,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上海。4.教師提問:這場聲勢浩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結果如何?學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的代表拒絕的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實現了,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教師提問:為什么說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實現了?(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原因:五四運動實現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目標,但是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1.教師講解: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教師講述:為了紀念青年學生發起的這場愛國運動,為了讓五四的火炬代代相傳,我國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為“五四青年節”。從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該如何弘揚五四精神?學生回答: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以天下為己任。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把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憂天下之憂,樂天下之樂,以天下為己任,甘愿在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危亡的關頭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六、課堂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學生發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顯示了偉大的力量,中國歷史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精神”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斗,勤奮學習。七、板書設計第13課 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時間:1919年5月4日開始地點:北京五四運動的過程 參加者:北京3000多名學生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發展:北京(學生)——上海(工人)直接目標實現:(略)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八、教學反思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二、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了解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史實;了解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2.史料實證:通過史料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誕生的過程(中共一大)和偉大的歷史意義;了解中共二大和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及教訓;3.歷史解釋:通過對中國共產黨誕生前國際國內情況的了解,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培養學生概括、歸納、分析歷史的能力;4.唯物史觀:引導學生分析認識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是根據當時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的,通過與以往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綱領的比較,培養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歷史事件;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等史實,初步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希望和光明,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與敬仰。三、重難點1.重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經過和偉大歷史意義。2.難點:對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的理解。四、導入教師:(出示史料,問題導入)材料一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要侵略學生呢?——毛澤東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教師: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在什么政黨領導下取得的?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并發揮了主力軍作用,那工人階級又是由哪個政黨來領導的呢?學生:中國共產黨。教師: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五、新課(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1.思想基礎教師:馬克思主義是怎樣在中國傳播的?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有什么關系?涌現出哪些先進代表人物?學生:(閱讀教材,討論、發言)教師:(總結)五四運動時期,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了許多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例如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2.階級基礎教師:(展示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無產階級成長和工人運動對比表)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1919年工人人數 60萬 200萬左右罷工次數 65次左右 130多次規模 幾百人 幾千人斗爭的形式 分散斗爭 同盟罷工、聯合斗爭斗爭的目標 多為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的經濟斗爭 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 教師: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國工人階級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表明中國無產階級在不斷壯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3.組織基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共產黨早期組織分布示意圖》)概括早期共產黨組織分布地點的共同特點,并嘗試說明原因。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所以早期組織都分布在大城市,這里工業集中發達,工人階級集中且眾多。教師:(設問)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快速發展及其活動,表明了什么?學生:(討論、發言)教師:(引導)它表明在中國正式成立全國統一的共產黨的組織條件成熟了,一個統一的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即將誕生。教師:(引導學生制作表格)歸納總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學生:(歸納、整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階級基礎 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組織基礎 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的幫助(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成立——中共一大教師: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學生: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原因:①黨的一大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大會通過了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②大會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教師:(補充)陳獨秀雖然未參加會議,但因他在新文化運動和黨的創建工作中的貢獻和影響,被選為書記。教師:(播放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同時出示歌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聽歌、唱歌、感悟歷史意義)教師:(總結并要求學生思考)開天辟地,煥然一新。“新”體現在哪里?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新的領導階級 無產階級新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新型的政黨 中國共產黨新的奮斗目標 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2.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教師: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的中心內容是什么呢?學生:制定了最低革命綱領。教師:中共一大制定了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面對著北洋軍閥更加黑暗的統治,中國人民迫切要制定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最低綱領的內容是什么呢?學生: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教師: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標志,表明黨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加深,我黨在中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1.高潮教師: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工人運動的機關是什么?學生: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教師:在黨的組織和推動下,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展示圖片)請大家簡述一下全國工人運動高潮的情況。學生: 從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共舉行大小罷工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2.頂峰——京漢鐵路大罷工教師:請大家閱讀教材,歸納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概況。(展示圖片)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整理)時間 1923年2月口號 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結果 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鎮壓意義 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推向了頂峰3.失敗教訓教師: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卻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制造了“二七慘案”。涌現出林祥謙等英雄人物,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從這次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失敗,中國共產黨得出了什么教訓?學生: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六、課堂小結本課時講述了五四運動后中國出現的新變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他們看到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走上了與工農民眾相結合的道路,建立了自己的組織。中國共產黨第一次(1921.7)、第二次(1922.7)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全部完成,中國歷史出現了重大轉折,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七、板書設計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條件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2.成立:中共一大時間:1921年7月地點:上海(后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人物:13位代表、馬林任務:確定了黨的名稱、奮斗目標、中心工作、領導機構3.意義:開天辟地,煥然一新二、中共二大1.時間:1922年7月2.內容:制定民主革命綱領3.意義: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潮1.領導: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2.頂峰:京漢鐵路大罷工3.啟示: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