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1.1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安培力選擇性必修二閱讀教材P2-4頁,明確學習目標:【課標呈現】通過實驗,認識安培力,能判斷安培力的方向,會計算安培力的大小。了解安培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目標】1.通過實驗認識安培力,會用左手定則判斷安培力的方向。2.會計算勻強磁場中安培力的大小。3.知道磁電式電流表的基本構造及原理。1.安培力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2.如何進行探究?一、安培力的方向一、安培力的方向IBF一、安培力的方向安培力的方向與導線、磁感應強度方向都垂直。也就是說,安培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導線和磁感應強度方向所在的平面。如何判斷安培力的方向呢 1)伸開左手,大拇指跟四指垂直 ,且在同一平面內;2)讓磁感線穿過手心;左手定則:3)使四指指向電流方向 ,則拇指指向安培力的方向。一、安培力的方向大腦:簡單,我會了左手:不,你不會,不信你試一試。例1:磁場中有一條通電導線,其方向與磁場方向垂直。圖甲、乙、丙分別標明了電流、磁感線和安培力三個量中的兩個,試畫出第三個量的方向。(本書用“.”表示磁感線垂直于紙面向外,“×”表示磁感線垂直于紙面向里, 表示電流垂直于紙面向外, 表示電流垂直于紙面向里。).BⅠIBFFBIFIFIF課堂練習課堂練習例2(教材P6 .2):畫出通電導體棒ab所受的安培力的方向。FFF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左手定則判斷電流產生的磁場方向判斷電流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畫出圖中通電直導線A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一、安培力的方向平行通電導線間是相互吸引還是相互排斥?能否用今天所學知識分析他們之間的作用力?回顧結論:同向電流相互吸引反向電流相互排斥一、安培力的方向同向電流相互吸引。反向電流相互排斥。FFFF一、安培力的方向課堂小結一、安培力的方向安培力的方向既跟磁場方向垂直,又跟電流方向垂直。也就是說,安培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磁感線和通電導線所在的平面。左手定則1、伸出左手,使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2、使磁感線垂直穿過手掌,四指指向電流方向。3、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直線電流所受安培力的方向。二、安培力的大小F=ILB垂直于磁場B放置、長為L的一段導線,當通過的電流為I時,所受的安培力F為:②當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導線方向平行時:F=0①當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導線方向垂直時:F=ILB思考:如果通電導線與磁場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時呢?IBB//B⊥θF=ILB⊥=ILBsinθ其中平行方向的B//不產生安培力,導線所受的安培力只是垂直方向的B⊥產生,由此又得:θ=0時平行:F=0θ=90時垂直:F=BIL把磁感應強度B分解為兩個分量:①一個分量與導線垂直 B⊥=Bsinθ②另一分量與導線平行 B//=BcosθIBFF依然垂直于BI組成的平面FF關于公式F=ILB的理解從起點到終點的長度有效長度L:彎曲導線的有效長度L,等于連接兩端點直線的長度;相應的電流沿L由始端流向末端。閉合L=0例3如圖所示,一根導線位于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中,其中LAB=LBC=LCD=LDE=L,且∠C=1200,∠B=∠D =1500。現給這根導線通入由A至E的恒定電流I,則導線受到磁場作用的合力大小為( )課堂練習C磁電式儀表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磁鐵和放在磁鐵兩極之間的線圈。由左手定則可以判定,線圈左右兩邊所受的安培力的方向相反,于是安裝在軸上的線圈就要轉動。三、磁電式電流表FF為什么斷電后指針會回復原來的位置呢?因為裝有螺旋彈簧,彈簧會回復原狀。為了使電流表表盤的刻度均勻,兩磁極間裝有極靴。這樣,極靴與圓柱間的磁場都沿半徑方向,線圈無論轉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線平行,表盤的刻度就是均勻的了”。線圈中的電流方向改變時,安培力的方向隨著改變,指針的偏轉方向也隨著改變。所以,根據指針的偏轉方向,可以知道被測電流的方向。例4.如圖是磁電式電流表的部分結構,蹄形磁鐵和鐵芯間的磁場輻向均勻分布,線圈中a、b兩條導線長均為l,通以圖示方向的電流I,兩條導線所在處的磁感應強度大小均為B。則( )A.該磁場是勻強磁場B.線圈平面總與磁場方向垂直C.線圈將沿逆時針方向轉動D.a、b導線受到的安培力大小總為IlBD課堂練習課堂小結一、安培力的方向安培力的方向既跟磁場方向垂直,又跟電流方向垂直。也就是說,安培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磁感線和通電導線所在的平面。左手定則1、伸出左手,使大拇指與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2、使磁感線垂直穿過手掌,四指指向電流方向。3、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直線電流所受安培力的方向。IBF二、安培力的大小F=ILB(1)平行時:F=0F=ILBsinθ(2)有夾角時:θ=0時平行:F=0θ=90時垂直:F=BIL彎曲導線的有效長度L,等于連接兩端點直接的長度;相應的電流沿L由始端向末端。三、磁電式電流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