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世界的氣候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1.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2.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3.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4.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5.閱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描述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6.結合實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7.結合實例,說明天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要明確天氣的含義,關注描述天氣的語言,嘗試模擬播報天氣。描述和簡要歸納降水分布特點時,需要劃分出赤道地區、回歸線附近地區、中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等不同的區域。在掌握了氣溫和降水的空間變化特征后,閱讀某地區各月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將其進行圖像化處理。在閱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的基礎上,描述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需要先找出世界主要氣候類型,進行簡單的歸類并找出差異,然后描述分布特點,最后歸納、概括、說明某氣候類型的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需明確各因素在不同區域尺度中的作用。天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需結合實例,說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會如何應對不同的天氣,說明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引起了人類活動的差異。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安排了“天氣與天氣預報”“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因素”“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四節內容。影響區域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氣候。一個地區的氣候特點,受該地區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響。氣候包括多種因素,如氣溫、降水、氣壓、干濕度等。氣候的地區差異是由這些因素的地區差異共同組成的。氣候是一個地區長期天氣的平均狀況。三、本章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少,理解能力較差,由于本章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設計時,按照“感知生活—原理探究—原理應用—回歸生活”的步驟,引導學生從生活感知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由于生活區域的限制,學生對不同天氣種類的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章需要大量運用地圖、演示實驗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化學生對各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影響氣候的因素第1課時 緯度位置與氣候 海陸分布與氣候設計說明本節課通過太陽直射與斜射的演示實驗,得出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大小,導致地面獲得太陽光熱多少不同。而地球具有球狀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緯度的地方,正午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不同,地面獲得太陽光熱由低緯度向高緯度減少,氣溫降低。結合地球的公轉、五帶的劃分,不同緯度帶,氣候差異明顯。通過海陸溫度變化差異的演示實驗,得出海洋和陸地的物理性質不同,冬夏氣溫不同。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對降水的影響,通過回顧氣溫和降水的分布規律可以得出結論。學習目標1.通過設計探究實驗“太陽直射與斜射下地面所獲光熱”,說出太陽直射與斜射下太陽輻射強弱的差異。(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2.結合實例,說明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綜合思維)3.結合實例,說明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重點難點重點: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影響。難點: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演示實驗法、問題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近幾年,去海南過冬漸漸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時尚風向標,尤其受到北方地區中老年人的青睞。這樣組團去海南過冬的老人群體被稱為“候鳥老人”。你們知道“候鳥老人”去海南過冬的原因嗎 創新情境“候鳥老人”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分組完成教材第94頁“發現”中的實驗,檢查每個小組實驗的結果。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 結論:同等條件下,直射獲得的太陽光熱多,斜射獲得的太陽光熱少。 教師:用手電筒按照不同的角度照射墻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導學生觀察墻壁上光線的明亮程度。 學生:墻面上光照明亮程度不同。直射時,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時,光束分散而暗淡。 教師: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差異 學生:手電筒照射墻壁的角度不同。 太陽距離地球十分遙遠,而且體積非常巨大,因而它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線,可以看成幾乎是平行的。 教師:如果地球表面不是球面,而是一個平面,A、B、C三地的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會有不同嗎 學生:不會。 教師:太陽光照射到球面上,A、B兩處中哪一處的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大 哪一處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光熱多 學生:A處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大,A處單位面積獲得的太陽光熱多。 結論:1.地球具有球狀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緯度的地方,正午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往往不同。 太陽光線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陽輻射最強。當太陽光線垂直照射赤道時,隨著緯度的增加,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越來越小,一定面積的地表所吸收的太陽輻射也逐漸減少。因而,從低緯度向高緯度氣溫逐漸降低。 通過實驗,學生直觀感受直射和斜射對太陽光熱的影響,培養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 以平面和球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情況進行對比,可以更直觀理解全球各地同一時間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不同。教師:在希臘語中,“氣候”一詞原意為傾斜,指的是由于太陽對地面的投射角度不同而造成各地冷暖的差異。議一議,夏季溫度高,冬季溫度低,這和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有什么關系 學生:夏季溫度高,是因為夏季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大;冬季溫度低,是因為冬季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小。 教師:地球公轉時,由于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的平面成一定夾角,這就使得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因此,不同緯度地區氣候特征不同。 教師:自主學習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1.根據 ,以及是否有太陽光線的 、是否有 現象,將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帶”。 2.結合所學知識和圖5-21“地球五帶示意”完成下表。 五帶名稱范圍太陽直射情況極晝和極夜情況氣候特征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 學生: 1.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 垂直照射 極晝和極夜 2. 五帶名稱范圍太陽直 射情況極晝和極 夜現象氣候特征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有無終年高溫南、北溫帶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無無四季變化明顯南、北寒帶極圈與極點之間無有終年寒冷 總結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降低。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五帶的劃分和特征,進一步理解緯度位置對氣溫的影響。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過渡:每年夏天,人們常去海邊避暑,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7頁活動,做演示實驗。 第一,一個燒杯盛入3/4杯水,另一個燒杯放入同質量的干沙土,在2個燒杯各插入1支溫度計,記錄下溫度計的讀數。 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水和沙土同樣接受太陽光熱的情況下,升溫和降溫的幅度是不一樣的。第二,將2個燒杯同時移到太陽下照射兩個小時,記錄下兩個燒杯溫度計的讀數。 第三,把2個燒杯同時移入室內兩個小時,觀察并記錄下兩個燒杯溫度計讀數。 結論:同等條件下,水比沙土升溫慢,降溫也慢。 總結:在相同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海洋表面和陸地表面溫度的變化有很大的不同。緯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氣溫低些,陸地上氣溫高些;在冬季,陸地上氣溫低些,海洋上氣溫高些;由沿海到內陸,氣溫年較差逐漸增大。 教師:夏天,為什么人們走在水里感覺涼爽,而走在沙子里感覺燙腳 學生:夏季,陸地升溫快,海洋升溫慢,同緯度地區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因此,在夏天人們走在水里感覺涼爽。 拓展:大陸性指的是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日較差大。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都大。海洋性指的是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小。降水較多,分布較均勻,雨季較長。 一般來說,一年中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陸地月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分別出現在7月、1月,而海洋則分別出現在8月、2月。 教師:完成教材第97頁活動。 1.觀察歐洲民居墻壁厚度,自西向東發生了什么變化。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個變化 2.讀歐洲西部5個城市最高和最低氣溫分布,自西向東,氣溫年較差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1.歐洲自西向東民居墻壁厚度越來越厚,因為冬季氣溫越來越低。 2.自西向東氣溫年較差漸大。 結論:靠近海洋的地方受海洋影響明顯,升溫慢、降溫慢;距離海洋遠的地方受海洋影響很小或不受海洋影響,升溫快、降溫快。即自西向東距海越來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來越小,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導致氣溫年較差增大。 教師:在世界降水量分布中,中緯度地區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點 學生: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總結:一般來說,沿海且受到海洋濕潤氣流影響的地區通常比較濕潤,遠離海洋的內陸和近海但受不到海洋濕潤氣流影響的地區降水少。 通過回顧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總結海陸因素對降水的影響。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緯度位置和海陸分布對氣候的影響。緯度位置對氣溫的影響、緯度位置對降水的影響;海陸分布對氣溫的影響、海陸因素對降水的影響。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地形地勢與氣候 人類活動與氣候設計說明本節課學習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采用問題解析法,觀看景觀圖片、地圖,分析問題,得出結論;通過學生課前分小組搜集資料,自主學習,小組內合作探究,展示完成。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說明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綜合思維)2.認識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樹立氣候變化的全球觀念及正確的環境觀念。(人地協調觀)3.綜合分析影響一個地區氣候的主要因素,并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重點難點重點:1.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難點:地形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計算法、問題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人們常說,“山前桃花山后雪”,這說明哪種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問題式導入,開門見山。1.陽坡與陰坡對氣溫的影響 教師:同學們知道山的陰坡(北坡)和陽坡(南坡)的植被有什么差異嗎 學生:陽坡(南坡)植被稀疏,陰坡(北坡)植被茂密。 總結:陽坡溫度高;陰坡溫度低,蒸發量少,水分條件好一些,植被比較茂密。 2.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教師:展示安第斯山脈南段東、西兩側的景觀圖。根據景觀圖推斷,西側降水多還是東側降水多 學生:山脈的迎風坡“攔截”了大量水汽,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因此西側降水多,形成濕潤景觀。背風坡降水少,形成荒漠景觀。 3.地勢對氣溫的影響 教師: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地處赤道地區,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赤道雪峰”,形成赤道奇觀。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氣溫隨著地勢的增高而降低。 教師:峨眉山山頂氣溫為12℃,重慶市氣溫為28℃,峨眉山比重慶約高出2 800米,氣溫低于重慶多少度 能不能據此計算出,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多少度 學生:海拔相差2800米,氣溫相差16℃。即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0.6℃。 課后拓展:完成教材第99頁活動第2題,明確各因素在不同區域尺度中的作用。 教師:人類活動也會對氣候產生深刻影響。組織學生收集資料,結合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結合生活體驗,分析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通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展示、補充,認識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樹立氣候變化的全球觀念及正確的環境觀念。 舉例說明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展示。 1組:人類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 2組:如果過度砍伐森林,則可能使當地氣候惡化。 3組:城市的熱島效應。 在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的城市,形成城市熱島效應。 (1)中心城區的氣溫往往比郊區高,風速比郊區小。 (2)中心城區上升氣流顯著,霧和低云增多。 4組:溫室效應。 (1)原因:近幾十年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旱澇等災害頻繁發生。 (2)危害:導致全球變暖,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島嶼,極地動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擁擠,還易造成旱澇等災害頻繁,土地沙漠化面積增大等。 (3)措施:倡導“低碳生活”,控制、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植樹造林、保護森林;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 5組:臭氧層破壞。 原因: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壞高空的臭氧層。 危害:導致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進而危及人類健康。 總結: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氣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如熱帶地區民居屋頂坡度大,注意通風散熱;寒帶地區民居墻體厚、門窗小等。 (2)氣候影響人類的生產活動,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顯著。 (3)氣候異常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生災害。如全球變暖導致沿海地區的低地被淹沒。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地形地勢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地形影響氣溫,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同緯度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約0.6℃。地形影響降水,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人類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會引起溫室效應;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會破壞高空臭氧層;在城市會形成城市熱島效應。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