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世界的氣候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1.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2.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3.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4.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5.閱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描述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6.結合實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7.結合實例,說明天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要明確天氣的含義,關注描述天氣的語言,嘗試模擬播報天氣。描述和簡要歸納降水分布特點時,需要劃分出赤道地區、回歸線附近地區、中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等不同的區域。在掌握了氣溫和降水的空間變化特征后,閱讀某地區各月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將其進行圖像化處理。在閱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的基礎上,描述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需要先找出世界主要氣候類型,進行簡單的歸類并找出差異,然后描述分布特點,最后歸納、概括、說明某氣候類型的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需明確各因素在不同區域尺度中的作用。天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需結合實例,說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會如何應對不同的天氣,說明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引起了人類活動的差異。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安排了“天氣與天氣預報”“氣溫和降水”“影響氣候的因素”“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四節內容。影響區域差異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氣候。一個地區的氣候特點,受該地區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響。氣候包括多種因素,如氣溫、降水、氣壓、干濕度等。氣候的地區差異是由這些因素的地區差異共同組成的。氣候是一個地區長期天氣的平均狀況。三、本章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少,理解能力較差,由于本章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設計時,按照“感知生活—原理探究—原理應用—回歸生活”的步驟,引導學生從生活感知入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由于生活區域的限制,學生對不同天氣種類的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章需要大量運用地圖、演示實驗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化學生對各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氣溫和降水第1課時 氣溫 世界氣溫的分布設計說明等值線圖的閱讀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前面的章節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因此,本節課設置“溫故知新”環節,調動學生的舊知,遷移協助理解核心概念、讀圖方法。借助“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引導學生分別描述1月平均氣溫、7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的分布特征,進而歸納出世界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學習目標1.知道氣候最基本的兩個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區域認知)2.說出氣溫的含義及測定方法。(地理實踐力)3.說出等溫線的含義,掌握閱讀等溫線分布圖的方法。(地理實踐力)4.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重點難點重點:1.等溫線分布圖的閱讀。2.世界氣溫分布特點。難點:世界氣溫分布特點。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讀圖法、問題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出示教材第86頁兩幅景觀圖,你們能否說出這兩個地區1月的氣溫有什么特點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地區的景觀差異 學生:是由于氣溫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教師:世界各地的氣溫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點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內容。 觀察景觀圖片,明確氣溫和降水的差異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觀。教師:新疆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思考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教師:自學教材87頁內容和“活動”,回答下列問題。 (1)概念:氣溫指 的溫度,常用 (℃)表示。 (2)氣溫的測定 ①測量工具: 。 ②測量時間:一般在北京時間 、 、 、 。 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氣溫的概念和單位、氣溫的測定。③閱讀教材第87頁圖5-8“百葉箱與某天4次氣溫觀測記錄”是 。 學生:(1)空氣 攝氏度 (2)①溫度計 ②2時 8時 14時 20時 ③9.5℃ 教師:思考當地氣溫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判斷一個地方的冷熱程度,我們通常依據平均氣溫。氣溫的變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 (1)氣溫日變化 人們最關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新疆今日最高氣溫是22℃,大約出現在14時,最低氣溫是8℃,大約出現在日出前后,氣溫日較差是14℃。 氣溫日較差大,所以新疆會出現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景象。 (2)氣溫年變化 觀測時 間(月)123456789101112氣溫(℃)-10-605121820171595-3上表是新疆某地12個月的氣溫數據,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氣溫的年較差是30℃。 讓學生明確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特點,并明確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氣溫日較差、氣溫年較差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溫故知新:結合等高線舊知認識等溫線。 概念等高線等溫線把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把溫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特點同線等高,同圖等距同線等溫,同圖等距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大,高度變化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高度變化越小等溫線越密集,溫差越大;等溫線越稀疏,溫差越小閉合等高線中心,數值向中心增大為山頂,數值向中心減小為盆地閉合等溫線,數值向中心增大為高溫中心,數值向中心減小為低溫中心應用在地圖上,用等高線數值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等高線稀疏表示地面的起伏變化 通過溫故知新環節,培養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教師:等溫線圖的讀圖方法。 一看等溫線數值,二看等溫線疏密,三看等溫線延伸和遞變方向。 活動一:探究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緯度因素)。判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氣溫分布特點。 教師:展示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出示判讀的具體步驟: (1)讀圖名、圖例。 (2)描出20℃、10℃和0℃等溫線,說出等溫線的大致走向。(大致為東西走向,與緯線平行) (3)找出世界年平均氣溫最高和最低的大洲。(非洲 南極洲) (4)說出等值線數值的變化趨勢。(數值由低緯度向高緯度變小) (5)歸納整體的分布規律。(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學生:按照要求觀察、描畫,描述變化趨勢,歸納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總結: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1)從低緯度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因為隨著緯度的升高,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逐漸減少。 (2)同緯度范圍內,海洋與陸地氣溫不相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這是由海洋和陸地的熱力性質不同造成的。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海洋吸熱慢,放熱也慢。 (3)同緯度的陸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活動二:探究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海陸因素)。判讀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描述氣溫分布特點。 教師:展示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 學生:讀北半球20℃等溫線,發現20℃等溫線在陸地與海洋交接處出現了大的彎曲,說明同緯度陸地和海洋氣溫不同。 總結: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同緯度地區,海洋和陸地氣溫不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海陸因素) 教師延伸:陸地溫差大,海洋溫差小;內陸地區晝夜溫差大,沿海地區晝夜溫差小。 活動三:探究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地形地勢因素)。判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描述氣溫分布特點。 1.畫出北半球的10℃等溫線,觀察形狀。 2.解釋在亞洲陸地上為什么會出現巨大拐彎,這個地方是什么地形區。 講解等溫線的讀圖方法,培養學生提取和表達地理信息以及綜合分析的能力。 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并描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特點。教師:同緯度的陸地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地形地勢因素)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約下降0.6℃。 教師總結: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1.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緯度因素) 2.同緯度地區,海洋和陸地氣溫不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海陸因素) 3.同緯度的陸地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地形地勢因素) 活動四:探究南、北半球等溫線彎曲差異。判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氣溫分布。 教師:1.哪個半球的等溫線比較平直,原因是什么 2.南、北半球等溫線有什么彎曲規律 學生:1.南半球等溫線比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積比北半球大。(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 2.①讀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北半球),冬季陸地氣溫低,等溫線向南凸;海洋氣溫高,等溫線向北凸。 ②讀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北半球),夏季陸地氣溫高,等溫線向北凸;海洋氣溫低,等溫線向南凸。 教師總結:等溫線彎曲狀況受海陸位置的影響。可概括為南、北半球1月陸地等溫線向南凸,7月陸地等溫線向北凸。 師生共同小結,鞏固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通過析圖,探究南、北半球等溫線彎曲差異。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氣溫和世界氣溫的分布。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正午過后(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將溫度計放在百葉箱或離地面約1.5米的陰影處,4次氣溫的平均值即為日平均氣溫。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同緯度地區,海洋和陸地氣溫不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同緯度的陸地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 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設計說明本節課通過動畫視頻、演示實驗,結合生活實際,了解降水的含義和降水形成的條件;運用動畫視頻,對比主要降水類型;動手做模擬降水量的測量實驗,熟悉降水量的測量過程。類比等高線、等溫線的含義和判讀,歸納等降水量線的含義和等降水量線圖的判讀方法;通過閱讀、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對比赤道與兩極、中緯度大陸沿海與內陸、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兩岸降水量多少,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通過判讀、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某地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學習目標1.說出降水量的測量方法及降水的類型,區別是哪種降水類型。(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2.說出等降水線的含義,掌握閱讀等降水量分布圖的正確方法。(地理實踐力)3.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綜合思維)4.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重點難點重點:1.判讀等降水量分布圖。2.根據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歸納出世界降水分布特點。難點:1.運用氣溫和降水資料,繪制出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逐月降水量圖。2.依據圖示說出氣溫和降水的時間變化特點。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讀圖法、比較法、問題分析法、動手操作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展示圖片。降水多的地區和降水少的地區的景觀有什么差異 降水多的季節和降水少的季節,有可能發生什么災害 觀看圖片,提出問題,激發學生興趣。 1.降水的含義和降水形成的條件 教師:播放視頻降水的形成。回答問題:什么是降水 降水形成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 降水形成的基本條件:空氣中含有足夠的水汽和凝結核;空氣溫度下降到水汽能夠凝結出來,并形成降水。 教師:人工增雨是為降水提供哪個條件 (用干冰使空氣溫度下降) 學生:降水形成的重要條件是溫度下降,而空氣上升運動時,溫度會下降。科學家依據降水形成過程中空氣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種主要類型,如下表: 降水 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成因 濕潤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變冷凝結而形成的降水 濕潤空氣水平運動時,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溫度下降,水汽凝結,在迎風坡產生的降水 當冷空氣與暖空氣相遇時,相對較輕的暖空氣被迫“抬升”,冷卻凝結而產生的降水 補充:對流雨主要出現在赤道附近,地形雨主要出現在山地迎風坡,鋒面雨主要發生在我國東部地區(冷暖氣流活動頻繁)。 教師:降水量是指一段時間內,雨水(或融化后的固體降水)未經蒸發、滲透和流失所積聚起來的水層深度,通常以毫米為單位。 2.降水量的測量 教師:降水對生產和生活有重要的影響,那么我們如何測量降水量呢 閱讀教材第91頁“活動”,熟悉測量過程,以小組為單位,使用雨量器測量一次降雨的降水量(下雨時老師組織學生測量)。 學生展示測量過程: (1)把雨量筒水平放置在相對開闊、較少受障礙物影響的地方,并準確記錄降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2)在降雨結束后,要及時把儲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量杯的讀數就是這次降雨的降水量。 教師:現在常使用具有自動記錄降水量功能的測量儀器,降水量的測量更加準確、便捷。 總結:測量出降水量后,把一個月內的降水量累加起來,得到的是月降水量;把一年內的降水量累加起來,得到的是年降水量。一個月多日的平均降水量為月平均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為年平均降水量。 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降水和降水形成的條件。 通過動手做模擬實驗,熟悉降水量的測量方法。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過渡:世界上不同地區降水的差異很大。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呢 1.等降水量線圖的判讀 教師: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 學生:聯系等高線、等溫線的含義和判讀方法,類比等降水量線的含義和判讀方法。 總結:把降水量相同的地點,在地圖上用線連接起來就叫等降水量線。 等降水量線圖的判讀方法總結如下:一看數值(特別是極值),得出一地降水量的多少;二看疏密,判斷降水的地區分布差異大小(密大疏小);三看走向,了解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等降水量線與海岸線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內陸減少,說明受海洋影響明顯;降水量線與山脈走向平行——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雨,說明受地形影響明顯)。 2.地球的“雨極” 教師:讀教材第92頁閱讀資料“‘雨極’話雨”,或觀看視頻,了解世界“雨極”——乞拉朋齊的降水情況。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乞拉朋齊的位置。 教師:補充世界上降水較少的地區的資料等。 教師:乞拉朋齊為什么會成為地球的“雨極”呢 學生: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側迎風坡,多地形雨。 3.世界降水分布特點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赤道地區和兩極地區哪里降水多 簡單分析原因。 學生: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烈,多對流雨;兩極地區終年嚴寒,空氣下沉,降水少。 教師:亞歐大陸中緯度沿海與內地哪里降水多 學生: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因為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大,水汽多,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洋遠,空氣干燥,降水少。 教師:回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兩岸哪里降水多 學生: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教師:列表比較下列地區降水量差異。 比較內容降水量(多/少)赤道地區多兩極地區少中緯度大陸沿海多中緯度大陸內部少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部或內陸少回歸線穿過的大陸東岸多總結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類比等高線、等溫線的含義和判讀,歸納等降水量線的含義和等降水量線圖的判讀方法。 通過閱讀地圖、自主學習,歸納世界降水的分布特點。四、學習任務三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呈現世界不同地點植被景觀和服裝圖片。各地氣候千差萬別,我們用什么方式來表現各地的氣候特征呢 1.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 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通常有表格法、坐標圖法和等值線法等。其中,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圖是最常用的氣候資料坐標圖。 2.氣候資料圖的判讀 教師:解析坐標圖的判讀方法。 1.判斷該地位于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7月平均氣溫高,1月平均氣溫低,為北半球陸地;1月平均氣溫高,7月平均氣溫低,為南半球陸地。 2.坐標圖含義 3.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的繪制 (1)根據美國洛杉磯月平均氣溫和降水量表,繪制洛杉磯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圖。 (2)根據所繪的圖像,說出洛杉磯的氣溫和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主要特點。 教師:通常,月平均氣溫低于0 ℃,可以說“寒冷”;大于20 ℃,可以說“高溫”“炎熱”;0 ℃到20 ℃,可以說“溫和”“溫暖”。月降水量高于100毫米,可以說“多雨”;50毫米左右,可以說“濕潤”;低于20毫米,可以說“少雨”;幾乎無雨,可以說“干燥”。 學生:觀察自己所繪制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描述其氣候特征。 總結: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調動學生的直觀感受,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學習用地理的思維思考生活中的現象。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降水、降水形成的條件以及主要降水類型。知道了降水量及測量;掌握了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大陸東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并通過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的判讀、繪制,能夠根據坐標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七、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