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7.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原則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堅持人民主體地位(3)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5)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溫故知新法 治 國 家必修三·第八課·第一框學習任務:一、法治國家的內涵1.含義2.特征二、建設法治國家1.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2.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1.在這四十年中,《憲法》一共經歷了幾次修改?2.在最近的一次修改中,都修改了哪些內容?3.在這四十年中,為什么要一直修改?思考“憲法四十年”宣傳片1.內涵:法治國家,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法治國家意味著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P87)一、法治國家的內涵及表現BY YUSHEN走進生活案例:網絡游戲產品虛假交易詐騙金2024年3月,某中學學生吳某(16歲)在網上看到一則免費贈送專門針對未成年游戲賬號、游戲裝備的信息,遂添加其為好友,掃碼領取裝備。對方告訴吳某賬號存在非法領取行為,需聯系后臺工作人員處理,并按照對方語音提示掃描二維碼支付6500。近年來,隨著互聯網與電子通信技術的興起,以電信網絡詐騙為的新型網絡違法犯罪日益增多,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電信詐騙的黑手逐漸伸向未成年群體..BY YUSHEN問題探究,結合材料回答問題1.《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出臺的根本依據是什么 2.這部法律是不是良法,原因?3.國家為什么要出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 4.這部法律明確不同國家機關應履行什么職責 《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節選)第一條:為了預防、遏制和懲治電信網格詐輸活動,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杖益,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五條:反電信網絡許騙工作應當依法進行,維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第六條: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機制,統籌協調打擊治理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城內反電信網詐騙工作。公安機關牽頭負責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金融、電信、網信、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依照職責履行監管主體責任,負責本行業領城反電信網絡計驗工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發揮審判、檢察職能作用,依法防范、懲制電信網絡詐騙活動。2.法治國家的特征(1)《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出臺的根本依據是什么 (2)法律是不是良法,原因?(3)國家為什么要出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 (4)這部法律明確不同國家機關應履行什么職責 (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2)堅持良法之治①良法應內容合理;②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4)規范國家權力運行國家的各項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等,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為什么設立國家憲法日?憲法法治國家憲法日內涵:紀念現行憲法的法定紀念日原由:現行是1982年憲法,于同年12月4日正式實行2024年:第十一個國家憲法日NATIONAL CONSTITUTION DAY2.法治國家的特征表現: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原因: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了民眾的意愿,符合民眾的利益,體現了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則憲法居于母法、根本法、最高法的地位。2.法治國家的特征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②表現:一方面,良法應內容合理,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應體系完備,能夠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③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2)堅持良法之治——法治的前提和基礎一部法律是否屬于良法最大的標準是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2.法治國家的特征(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法治的精髓所在①公民權利: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人身權、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②原因: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討論:下列情形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權利?該如何維權?1.騷擾電話不斷、關不掉的強制彈窗廣告;3.朋友通過“AI”換臉換聲把我制成了表情包;4.同學對我言語侮辱、網絡誹謗;5.游戲賬號被盜,武器裝備丟失;7.身陷“校園貸”被暴力催收。——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財產權——身體權、健康權注意: 公民權利≠公民政治權利公民權利:指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資格和公民資格相關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權利。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主要指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監督權等2.法治國家的特征(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對國家權力的制約①國家權力: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監督權等;②要求:國家的各項權力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懲戒機制)、不能腐(防范機制)、不想腐(思想引導)的體制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首先要建好籠子。籠子太松了,或者籠子很好但門沒關住,進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小結:法治國家的內涵2.法治國家的特征(重點+考點)(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2)堅持良法之治(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1.法治國家的內涵如何建設法治國家第二部分BY YUSHEN運用教材87—88頁內容:結合《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條文內容,談談如何建設法治國家?《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節選)第一條:為了預防、遏制和懲治電信網格詐輸活動,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杖益,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四十九條 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涉及的有關管理和責任制度,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反洗錢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第六條:建立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機制,統籌協調打擊治理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城內反電信網詐騙工作。公安機關牽頭負責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金融、電信、網信、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依照職責履行監管主體責任,負責本行業領城反電信網絡計驗工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發揮審判、檢察職能作用,依法防范、懲制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推進憲法實施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法律實施機制二、建設法治國家(一)如何建設法治國家1.總要求: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2.具體要求(1)推進憲法實施①原因: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②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2)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已經完備①原因: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②要求: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形成一個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P88相關鏈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點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一法律體系包括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1)以憲法為核心法律體系(2)法律層級我國主要的法律規范有著不同層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憲 法法 律行政 法規地方 法規法律層級(3)完善法律實施機制①原因:已經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實施②要求:政府部門: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社會公眾: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司法機關: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③補充:能夠促進國家各項事業有序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②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3.法治國家建設的意義(P88)法治國家法治國家的內涵建設法治國家特征:建設法治國家的措施含義: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設法治國家的意義知識小結是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1)堅持憲法法律至上(2)堅持良法之治(3)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4)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1)推進憲法實施(2)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3)完善法律實施機制易錯易混1.法治的首要內容是堅持良法之治【錯誤】堅持憲法法律之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2.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錯誤】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3.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正確】1. 所謂良法,就是捍衛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維護正義的法律。與之相對應的是惡法,惡法就是維護獨裁專制、維護暴政、侵害人權、肆意剝奪人們的自由、損害正義的法律。下列關于良法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良法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效力②良法能得到社會中所有人的認同 ③良法應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④良法不必靠強制力保障發揮效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練一練法律只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