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3節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知識點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1-講1實驗操作:如圖1 所示,用發光二極管作為發光物體,調整發光二極管、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高度相同。知1-講實驗要點實驗時為使像呈現在光屏的中間,也可以說成發光二極管中心、光屏中心在凸透鏡的主光軸上。知1-講將發光二極管從遠處逐漸移向凸透鏡,每次都將發光二極管向凸透鏡移近4 ~5 cm,并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倒正,測量物距和像距的大小。當光屏上看不到發光物體的像時,撤去光屏,從光屏一側透過凸透鏡觀察像的大小、倒正。知1-講深度思考什么情況下,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是像距?如何調節光屏使成像最清晰?深度理解光屏上呈現的像最清晰時,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是像距,粗調光屏找到燭焰的大致像;左右微調光屏到像清晰。知1-講將觀察和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f=10 cm物距/cm 像的性質 像距/cm虛實 大小 正倒 38 實 縮小 倒立 1322 實 縮小 倒立 1818 實 放大 倒立 2212 實 放大 倒立 42知1-講深度思考表格中“物距3 8 cm 對應的像距為1 3 cm”“物距12 cm 卻對應的像距為4 2 cm”似乎違背了光路的可逆性。其中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深度理解可能是物距和像距的測量誤差引起的,也可能是光屏上的像沒有達到最清晰。知1-講分析論證:(1)根據實驗的定性分析,可知“物體成實像時,距離凸透鏡越近(物距越小),像越大,像距離凸透鏡越遠(像距越大)”“物體成虛像時,距離凸透鏡越近(物距越小),像越小,像距離凸透鏡越近”。知1-講(2)如圖2 所示是將實驗測量的物距、像距、觀察的像呈現出來,結合凸透鏡的焦距大小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知1-講實驗結論:(1)物體在2 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在1 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間。(2)物體在1 倍焦距和2 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在2 倍焦距之外。(3)物體在1 倍焦距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像和物體在凸透鏡的同側。知1-講科學推理物體在凸透鏡的2 倍焦距處成什么性質的像?像距是多大?推理結果由實驗結論“物體在2 倍焦距外成倒立、縮小的像”和“2 倍焦距內成倒立、放大的像”推論出“物體在兩個位置之間的某處(2 倍焦距處)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同理像距也是2 倍焦距。知1-練例 1[淮安模擬]如圖3 所示,用焦距為10 cm 的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解題秘方: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解題。知1-練(1)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應調節燭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鏡的______上。解析:為了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要調節燭焰、光屏的中心都位于凸透鏡的主光軸上。主光軸(2)如圖所示,當蠟燭距離凸透鏡15 cm 時,移動光屏,可在光屏上找到一個清晰的倒立、 _____(填“放大”“等大”或“縮小”)的實像。在投影儀、放大鏡中,成像情況與之類似的是_______ 。知1-練放大投影儀解析:當蠟燭距離凸透鏡15 cm 時,即此時f <u<2f, 移動光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實像,投影儀就是應用這一原理制成的。(3)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時,用白紙遮住凸透鏡的上半部分,則燭焰的像亮度將_______。知1-練解析:遮住凸透鏡的上半部分,可以呈現完整的像,但像會變暗。變暗知1-練1.[蘇州模擬]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1)如圖,讓一束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在凸透鏡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是______cm。10.0知1-練(2)使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一條與光具座平行的直線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為25 cm 時,在光屏上可得一個清晰的像,這個像是__________的像。使像呈現在光屏中央倒立、縮小知2-講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21. 凸透鏡成像的靜態規律知2-講情況 物距u 像的性質 像距v 應用 正倒 大小 虛實 1 u>2f 倒 縮小 實 2f>v >f 照相機、攝像機、攝像頭 2 u=2f 倒 等大 實 v=2f 測焦距 3 2f>u>f 倒 放大 實 v>2f 投影儀、幻燈機、電影放映機 4 u=f 不成像 5 u< f 正 放大 虛 v>u 放大鏡知2-講2. 凸透鏡成像的動態規律(1)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即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體離凸透鏡越近,像離凸透鏡越遠,像越大;物體離凸透鏡越遠,像離凸透鏡越近,像越小。(2)成虛像時,“物近像近像變小,物遠像遠像變大”。即凸透鏡成虛像時,物體離凸透鏡越近,像離凸透鏡越近,像越小;物體離凸透鏡越遠,像離凸透鏡越遠,像越大。(3)凸透鏡成像時,物體和像的移動方向相同。知2-講3. 凸透鏡成像圖解(圖4)知2-講深度理解凸透鏡成像時,1 倍焦距分虛實,2 倍焦距分大小;實像和物體在異側,虛像和物體在同側;實像都是倒立的,虛像都是正立的。知2-練[中考·淄博]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凸透鏡的焦距f=12 cm,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5 所示,此時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畫出)。例2知2-練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圖中成像特點與投影儀成像特點相同B. 透鏡位置不動,把蠟燭向左移動,向右移動光屏,光屏上會再次得到清晰的像C. 透鏡位置不動,把蠟燭移到30 cm 刻度線處,向右移動光屏,光屏上會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 透鏡位置不動,把蠟燭移至45 cm 刻度線處,向右移動光屏,光屏上會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知2-練解題秘方:根據物距與焦距的關系,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判斷所成像的性質及其應用。解析:由圖可知,此時物距u=30 .0 cm,像距v=20.0 cm,凸透鏡的焦距f=12 cm,u>2 f,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與投影儀成像特點不同,故A 錯誤;知2-練當成實像時,物距變大時,像距變小。透鏡位置不動,把蠟燭向左移動,像距減小,即向左移動光屏,光屏上會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B 錯誤;透鏡位置不動,把蠟燭移到3 0 cm 刻度線處,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即向右移動光屏,光屏上會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正確;將蠟燭移到4 5 cm 刻度線處,物距為5 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D 錯誤。答案:C知2-練方法點評:凸透鏡(焦距已知)成像時,要素“物距、像距、像的性質”之間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解題時,只要知道某一要素,就可以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推導出其他幾個要素。如題中根據“物距”,就可以判斷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知2-練2.[中考·日照] 某興趣小組開展“創新服務生活,科技改變未來”的科技創新活動,模擬制作一款“智能”行駛玩具車。該玩具車利用車載傳感器(攝像頭、雷達)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數據,完成“自動”駕駛。知2-練作為傳感器之一的攝像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攝像頭的鏡頭是凹透鏡B.遇到障礙物時,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鏡頭應該向前伸C.攝像頭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D.成像時障礙物位于鏡頭的2 倍焦距以內B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基本要求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歸納實驗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