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4張PPT)第3節 汽化和液化第三章 物態變化知識點汽化和液化知1-講11. 實驗體驗知1-講2. 概念(1)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作汽化。(2)液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作液化。是互逆的兩個過程。(逆向思維法)知1-講方法點撥實驗中酒精的氣態我們看不見,可以通過塑料袋的體積間接反映出來,這里用了轉換法。方法點撥在物態變化過程中,如果出現消失了或不見了,一般意味著變成氣態了。知1-講問題思考要使燒杯中的水通過汽化的方式變干,有哪些途徑?水變干的快慢一樣嗎?問題結果(1)讓水自然變干。(2)將水加熱燒干。采用將水燒開的方式,水干得更快。知1-練例 1梅雨季節空氣特別潮濕時,墻壁瓷磚上有一層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氣_______形成的。開啟電風扇,經過一段時間小水珠消失了,這是_______現象。(均填物態變化名稱)液化汽化知1-練解析:梅雨季節空氣特別潮濕,空氣中的水蒸氣很多,當遇到墻壁瓷磚液化為小水珠;開啟電風扇,經過一段時間小水珠消失了,液態水變為了水蒸氣,這是汽化現象。解題秘方:空氣中有無色透明的水蒸氣;水霧消失,一般是變成水蒸氣;水霧出現,一般是來自水蒸氣。知1-練1. 清晨菊花瓣上掛著晶瑩的露珠,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 _______形成的,太陽出來后露珠因_______而消失不見了。(均填物態變化名稱)液化汽化知2-講知識點沸騰21. 沸騰 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如圖1所示,在水沸騰時氣泡自下而上逐漸變大。知2-講深度理解水沸騰前,上面的水溫低,下面的水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的時候遇到上面低溫的水而液化成水,所以氣泡上升時,逐漸變小;水沸騰時,上下的水溫相等,上下的水均汽化成水蒸氣,所以氣泡上升時,逐漸變大。深度思考水沸騰前,氣泡為什么從大變小? 水沸騰時,氣泡為什么從小變大?知2-講2. 探究水在沸騰前后溫度變化的特點知2-講知2-講知2-講3. 沸點 各種液體沸騰時都有確定的溫度,這個溫度叫作沸點。(1)不同液體沸點不同。(2)沸點與大氣壓有關,氣壓增大,沸點升高。(3)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 ℃。4. 沸騰的條件 (1)溫度達到沸點;(2)繼續吸熱。沸點與液體的多少無關。實驗中,水變多或變少,水的沸點都不會發生變化。知2-講釋疑解難撤掉酒精燈后,水仍繼續沸騰一小段時間, 其原因是陶土網的溫度仍高于水的沸點,水能繼續吸熱。知2-練[中考·淮安]某興趣小組利用一次性紙杯研究水沸騰前和沸騰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情況,裝置如圖2 甲所示。例2解題秘方:根據液體沸騰的知識解答。知2-練(1)實驗中,應使用酒精燈的______焰對紙杯加熱。加熱過程中,某時刻溫度計示數如圖乙所示,此時的水溫為______ ℃。外解析:酒精燈外焰的溫度最高,所以加熱時應使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該溫度計的示數是66 ℃。66知2-練(2)當水溫升高到90 ℃后,每隔30 s 記錄一次溫度計的示數,并將記錄的數據繪制成如圖丙所示的圖像。由圖像可知,沸騰時水的溫度特點為_________ 。保持不變解析:圖丙所示的圖像中,水沸騰時圖線變得平直,溫度不再上升,因此水在沸騰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知2-練(3)水沸騰時有大量氣泡產生,此時氣泡中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水蒸氣解析:當水沸騰時,水中產生大量的氣泡,氣泡上升、變大,到水面破裂開來,散發出大量的水蒸氣,所以氣泡內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知2-練(4)取下溫度計,繼續加熱,在水燒干之前紙杯沒有被燒壞,主要原因是水沸騰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紙杯的溫度低于著火點。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解析:水沸騰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并且水的沸點低于紙的著火點,所以在水燒干前紙杯沒有燃燒。知2-練溫馨提示:與熔化圖像類似,在沸騰圖像中,平行于時間軸、垂直于溫度軸的“線段”所對應的溫度就是該液體的沸點。知2-練2-1.[中考· 宿遷] 如圖所示的是“ 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描繪的水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可知,水的沸點為________℃,此時水面上方的氣壓________(填“高于” “低于”或“等于”)標準大氣壓;在第8 min 內,水中的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會________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98低于變大知2-練2-2. 在做“ 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測量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應_______在水中。當觀察到水中有大量氣泡產生且氣泡上升過程逐漸變大,說明水正在沸騰;為驗證水沸騰時需要吸熱,接下來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沒撤掉酒精燈,觀察燒杯內的水能否繼續沸騰知3-講知識點蒸發31. 定義 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汽化現象。2. 蒸發的特點(1)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2)只發生在液體的表面。(3)速度緩慢。3. 蒸發的影響因素(1)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知3-講(2)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①液體溫度:液體的溫度越高,液體蒸發越快。②液體表面積:液體的表面積越大,液體蒸發越快。③ 液體上方空氣流動速度:液體表面上方的空氣流動速度越大,液體蒸發越快。知3-講4. 蒸發要吸熱 液體在蒸發過程中要吸熱,致使液體和它依附的物體溫度下降,即蒸發具有致冷作用。知3-講5. 蒸發與沸騰的對比知3-講項目 蒸發 沸騰相同 點 物態變化 都是汽化現象 吸、放熱情況 都是吸熱過程 不 同 點 發生的位置 只在液體表面發生 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 發生的快慢 緩慢 劇烈 發生的現象 不容易觀察到 迅速產生大量的氣泡 發生需要的溫度條件 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 在一定溫度(沸點)下進行,該溫度與氣壓有關 液體自身溫 度變化情況 溫度降低 溫度保持在沸點不變知3-講延伸拓展●蒸發的快慢還與液體的種類有關。如相同條件下酒精比水蒸發快,水比油蒸發快。●蒸發的快慢還與空氣的濕度有關。周圍空氣濕度越大,蒸發越慢。如夏天下雨前人感覺悶熱,就是因為空氣濕度大,人身上汗液難以蒸發。知3-講易錯提醒如圖3 所示,人從游泳池上岸后,感覺到冷,不是因為空氣溫度比水溫低,而是因為皮膚上的水蒸發吸熱。知3-練[中考·北京]下列措施中,能使蒸發減慢的是( )A. 給濕頭發吹熱風B. 把濕衣服晾在通風向陽處C. 把盛有酒精的瓶口蓋嚴D. 將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圍攤開例 3知3-練解題秘方:利用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判斷。解析:蓋嚴瓶口,既可以減小酒精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又可以減小液面上方空氣流動速度,故可以減慢蒸發。答案:C知3-練方法技巧:模型法:題中的“熱”“向陽”的物理模型是“溫度高”;“吹風”與“通風”的物理模型是加大液體表面上方的空氣流動速度;“攤開”的物理模型是增大液體的表面積。知3-練3.《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透火焙干”是造紙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將剛生產出的濕紙張貼在烤火的墻上(如圖)。給墻壁烤火能加快濕紙變干的主要原因是( )A. 升高濕紙的溫度B. 增大濕紙的表面積C. 改變濕紙中的液體種類D. 加快濕紙表面的空氣流動A知3-練夏天用電風扇吹風,人覺得涼快,是因為電風扇吹的風加快了人體汗水的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在這個過程中要從人體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例 4汽化吸收知3-練解題秘方: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吸熱會使周圍物體溫度降低。解析:夏天吹風扇,感到涼爽,這是因為風扇吹來的風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發,蒸發過程中要從人體吸收熱量,使人身體表面的溫度降低,所以人會感到涼快。知3-練4. 病人高燒時,我們經常采用物理療法,有的往病人身體上擦抹酒精,也有的在病人額頭上敷冰袋。其中的道理: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_ 。蒸發(或汽化)吸熱熔化吸熱知4-講知識點液化41. 液化的兩種方法(1)降低溫度: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放熱形成的。(2)壓縮體積:液化氣是在一定溫度下,通過壓縮體積的方式,把氣體變為液體儲存在罐中,目的是減小體積,便于儲存和運輸。2. 液化放熱(1)液化放熱:液化是汽化的逆過程,汽化吸熱,所以液化放熱。(2)液化放熱的應用①被100 ℃的水蒸氣燙傷比被1 0 0 ℃的水燙傷更嚴重。②冬天手冷時,用嘴向手上“哈氣”( 緩慢吹氣),手會感到暖和。知4-講溫度高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手會液化成小水滴,放的熱被手吸收,所以手會感到暖和。知4-講教你一招凡具有如下相關字眼的物態變化都是液化現象: 霧、露、白氣、冒汗、出汗、冒氣等。延伸拓展水蒸氣液化時要放出大量的熱,放了這些熱之后才變成100 ℃的水,其還能繼續對人造成燙傷。所以被100 ℃的水蒸氣燙傷比被100 ℃的水燙傷更嚴重。知4-練學校教學樓樓道里放置的二氧化碳滅火器,打開閥門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噴口處冒出的“白氣”是二氧化碳氣體B. 滅火器內的二氧化碳液體噴出后汽化放熱C. 瓶內的液體是通過降溫實現二氧化碳氣體液化后裝入的D. 瓶壁外側出現少量水滴,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例 5知4-練解析:噴口處冒出的“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水珠,故A 錯誤;瓶壁有水滴是滅火器噴出的二氧化碳液體汽化吸熱使周圍溫度降低,外界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故B 錯誤,D 正確;則瓶內液體是通過壓縮體積實現二氧化碳氣體液化后裝入的,故C 錯誤。答案:D知4-練5.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新一代運載火箭,它使用的是冷藏液氫、液氧低溫燃料,液氫、液氧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液化的。在塔架上未起飛前,這些燃料在與外界空氣接觸時,火箭側壁會冒出“ 白霧”,“白霧”是由水蒸氣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產生的,此過程中_______熱量。降低溫度并壓縮體積液化放出汽化和液化液化降低溫度液態壓縮體積氣態放熱吸熱汽化沸騰蒸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