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天氣與氣候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和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閱讀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描述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結合實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結合實例,說明天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其中“模擬播報天氣”屬于2022年版課程標準新增內容,目的是突出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我們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四節內容。第一節是多變的天氣,主要介紹了天氣的含義及天氣預報;第二節是氣溫的變化與分布,主要介紹了氣溫的測量和變化,還有氣溫的分布規律;第三節是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主要介紹了降水的測量和變化,還有降水的分布規律;第四節是世界的氣候,主要介紹了氣候的特征和差異、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還有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氣候和人類活動的關系。本章是對前面內容的整合和深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并說出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的基本狀況,以及自然環境要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三、本章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表現,但是思想還不夠成熟,因此課上可設計貼近生活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運用全球或區域資料,結合具體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用地球儀、地圖、遙感影像、影視資料、數據可視化圖等資料,結合若干能夠反映地理環境特點的素材,如世界氣候之最等,幫助學生認識全球自然環境的基本狀況,提高學生對有關全球議題的理解能力。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第1課時 氣溫的變化設計說明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因此設計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入手,通過學生談氣溫的變化,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通過繪制氣溫變化曲線,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學習目標1.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氣溫及測定方法。2.學會初步繪制和判讀氣溫曲線圖。3.初步了解氣溫日均溫、月均溫、年均溫、日較差、年較差的計算方法。重點難點重點: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難點:氣溫曲線圖的繪制和判讀。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氣溫是天氣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同學們談談今天的氣溫是高還是低。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變化。 聯系實際,導入新課,讓學生沒有陌生感。教師:閱讀教材第72頁,了解氣溫的含義及表示。 學生: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生活中,人們比較關心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描述一個地區的氣溫,還需要使用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 教師:我國采用攝氏度表示溫度,符號表示為“°C”。 教師:閱讀教材第73頁“思與學”,了解氣溫的觀測工具和地點。 學生:氣溫的觀測工具是溫度計,一般放置在百葉箱內,距離地面約1.5米。 教師拓展:溫度計放置在百葉箱內觀測,可以減少風的流動對氣溫數據的影響,離地面1.5米高度的氣溫較為穩定,且是人類直接感受的氣溫。 教師:觀察教材第72頁圖4.7日平均氣溫示意,計算日平均氣溫。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氣溫相符。 學生:2時約為4°C,8時約為8°C,14時約為16°C,20時約為12°C。日平均氣溫=(4+8+16+12)÷4=10°C。 問答法授課有利于學生快速從教材中獲取有效信息。 計算日平均氣溫可以提高學生的計算和理解能力,屬于跨學科實踐。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1.日變化 教師:觀察教材第73頁圖4.8氣溫日變化,找出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及出現的時間,計算氣溫日較差。 學生:讀圖,討論,計算。最高氣溫約31°C,出現在14時左右,最低氣溫約24°C,出現在4時左右。氣溫日較差=31°C-24°C=7°C。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通常情況下,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14時,也就是午后2時左右。該圖表示的是夏季氣溫,最低氣溫應該在日出前后,故一天中最低氣溫出現在4時左右。 教師拓展:觀察下列兩幅氣溫變化曲線圖的差異。 A圖中的曲線彎曲程度大,氣溫日較差大;B圖中的曲線彎曲程度小,氣溫日較差小。 2.年變化 教師:觀察教材第73頁圖4.9氣溫年變化,找出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及出現的時間,計算氣溫年較差。 學生:讀圖,討論,計算。最高氣溫約24°C,出現在7月,最低氣溫約-4°C,出現在1月,年較差為24-(-4)=28°C。 教師講解:海陸性質不同,因此氣溫變化不同。一年中,北半球氣溫,通常陸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氣溫,通常陸地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氣溫年較差是一年內的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 3.氣溫變化曲線圖的繪制 教師:安排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74頁繪制某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步驟,根據材料補充完整氣溫曲線圖。 學生:閱讀,繪制并進行判讀。 教師:讀出最高月平均氣溫的數值及月份。 學生:最高月平均氣溫是23.3℃,在7月。 教師:讀出最低月平均氣溫的數值及月份。 學生:最低月平均氣溫是-20.1℃,在1月。 教師:計算該地氣溫年較差。 學生:氣溫年較差是43.4℃。 教師:該地位于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學生:該地位于北半球。 教師:一年中,該地氣溫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夏季高溫,冬季寒冷;氣溫年較差大。 教師總結:氣溫年變化曲線的判讀一般分為四步。(以北半球為例) (1)找極值。 (2)判斷南北半球。 (3)求年較差。 (4)判斷氣溫特點。 層層遞進,有利于學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識。 動手繪制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并進行判讀,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氣溫曲線圖的含義,也培養了地理實踐力。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氣溫的含義和觀測,知道了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通過繪制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七彩作業》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氣溫的分布設計說明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設計教學要從學生熟悉的地理知識入手,通過對等高線知識的回顧與復習,加深學生對等溫線的理解,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學習目標1.掌握等溫線的判讀方法,學會閱讀等溫線圖。2.分析世界氣溫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因素。重點難點重點:等溫線圖的閱讀。難點:世界氣溫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因素。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七彩作業》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展示中國穿衣指數地圖。思考為什么同一時間,不同地方的人穿衣不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不同地區的氣溫存在差異,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氣溫的分布。 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主動探索新知,激發學習興趣。教師:閱讀教材第75頁圖文材料,了解等溫線的含義。結合等高線的特征,了解等溫線圖的判讀。 學生:閱讀教材,進行判讀。 教師總結:等溫線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同線等溫, 同圖等距。 (2)等溫線密集,溫差大;等溫線稀疏,溫差小。 (3)低溫中心(類似等高線地形圖中高原或山地),高溫中心(類似等高線地形圖中的盆地)。 (4)等溫線大致沿東西方向延伸,說明南北方向存在氣溫差異。 等溫線的判讀:①看等溫線延伸方向;②看等溫線疏密程度;③看等溫線閉合情況。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閱讀教材圖4.13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概括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學生:世界年平均氣溫大致由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與海洋上等溫線相比,陸地上等溫線更加曲折,還有若干低溫中心,說明陸地上氣溫分布比海洋上復雜。 教師:展示圖4.14和圖4.15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分析哪幅圖中等溫線更密集,同緯度地區的海洋和陸地1月和7月氣溫有什么差異。 學生: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中等溫線更密集,說明溫差大。北半球1月海洋氣溫高于陸地,7月海洋氣溫低于陸地。 教師:出示圖片,分析沙石和土的溫度。 學生:白天沙石氣溫比水高,夜晚沙石氣溫比水低。這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不同,沙石(代表陸地)吸熱快,散熱也快;水(代表海洋)吸熱慢,散熱也慢。所以,同緯度地區,陸地與海洋相比,北半球夏季陸地的氣溫高,冬季則相反。 培養學生在地理要素分布圖中找分布規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提高學生地理學科思維。 結合實驗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等溫線圖的判讀和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知道了等溫線圖和等高線圖存在相似性,因此要注意知識的遷移。世界氣溫的分布一般受到緯度、海陸和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要注意觀察和理解。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七彩作業》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