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地圖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度和緯度,量算距離,識別圖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結合生活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結合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在城市管理、資源調查、災害監測等方面的應用。2022年版課程標準對電子地圖要求增加,目的是能夠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使用數字地圖的習慣,感悟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內容主要是地圖的閱讀、地形圖的判讀和地圖的選擇和應用,其中地圖的閱讀主要分析的是構成地圖的要素,地形圖的判讀是對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地圖的選擇和應用主要分析的是地圖的選擇和數字地圖的應用。通過學習,使得學生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逐步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學會熟練地使用地圖,掌握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數字化生存技能。三、本章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表現,但是思想還不夠成熟,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教學情境,設計貼近生活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要注重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總結歸納。組織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學生可以通過繪圖掌握地圖三要素。在“做”的同時也要強調“用”。例如: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會用地圖作向導到達目的地;利用數字地圖規劃出行路線;等等。通過學習本章內容,學生可以熟練利用地球儀、地圖、遙感影像、影視資料、數據可視化圖等資料。地形圖的判讀設計說明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因此要從學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學生的參與度,組織學生運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線模型等,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學習目標1.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等深線等概念。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讀坡度的陡緩,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等。3.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重點難點重點: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的計算,了解五種地形類型的特征。難點: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判讀坡度的陡緩。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歸納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隨著生活的發展,“野外露營”成為年輕人時尚的生活方式,露營時一般需要根據地形安排活動,需要用到不同類型的地形圖,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地形圖的判讀。 結合社會熱點導入新課,使得學生有較高的積極性。1.海拔與相對高度 教師: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海拔。從定義中可以知道,計算海拔的參考基點(起算點)是確認一個共同認可的海平面。這個海平面相當于標尺中的 0 刻度。 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叫相對高度。相對高度,簡單來說就是兩地海拔的差。起算點可以是任一地點。 學生練習: 讀圖進行計算: 甲地的海拔是 1 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 兩地的相對高度是1 500—500=1 000(米)。 教師拓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東海中路銀海大世界內,是中國唯一的水準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作為中國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標志正式寫入全國中小學地理教科書,在海洋強國教育強國的大環境下,將承擔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關社會責任。 2.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教師引導:讀圖,說一說圖中閉合線圈有何特點。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進一步提出等高線概念:高度相等的點的連線我們就稱之為等高線。 教師提出問題:等高線分布的稀疏、密集與坡度陡緩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等高線地形圖的性質:密陡疏緩。 (2)認識不同山體部位 教師:展示山峰景觀圖和等高線示意圖,提出問題:表示山峰的等高線數值,由中間向四周有什么變化規律 學生:等高線閉合,數值從四周向中間逐漸增大。(中間高,四周低。) 理解海拔與相對高度的定義,并且能夠進行基本的運算。 拓展延伸,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準零點的意義。教師:展示山脊和山谷景觀圖及等高線示意圖,提出問題: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線形態有什么相同之處 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注意觀察等高線彎曲部位數值的變化規律) 學生: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 教師:展示鞍部景觀圖及等高線示意圖,提出問題:鞍部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兩側的山脊、山谷等高線近似對稱。 教師:展示陡崖景觀圖及等高線示意圖,提出問題:陡崖處等高線有什么特點 學生: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圖片感知不同山體部位,把握重難點。 景觀圖與等高線示意圖結合,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山體部位等高線的特點,將抽象問題具體化。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1.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師動畫展示并介紹分層設色地形圖: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涂上不同的顏色,這種地圖叫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師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上附有圖例說明各種顏色表示的高度或深度范圍。海拔低于 200 米一般用綠色。隨著海拔的升高,顏色慢慢變黃,甚至是棕色;到了 5 000 米以上,則用紫色和白色加上藍點表示雪被;海洋可以用深淺不同的藍色來表示。這樣就繪制成一幅新的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更容易看出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2.陸地五種地形類型的特征 教師:安排活動,閱讀課本第35頁,找出高原和平原、山地和丘陵在海拔高度、地表起伏等方面的異同點。 借助大量圖文資料,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地形類型的特點。學生:展示交流。 對比相同點不同點平原內部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圍較陡學生對比高原和平原的異同點:平原和高原地面起伏小,平原海拔較低,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圍較陡。 對比相同點不同點山地地表起伏大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學生:山地和丘陵地表起伏大,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 教師:世界上最長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 教師:出示盆地景觀圖,盆地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 借助大量圖文資料,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引導學生認識不同地形類型的特點。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不同類型的地形圖的特征,知道了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含義及計算方式,了解了等高線地形圖的原理及不同山體部位的特征,認識了分層設色地形圖的作用及陸地地形的特征。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節《七彩作業》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