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1.地球在宇宙中·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2.太空探索·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設等人類太空探索的進展與意義。·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發展的相關材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3.地球儀·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所在地的位置。·在地球儀上識別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說出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依據。4.地球自轉·運用地球儀或軟件,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自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5.地球公轉·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說出地球的公轉方向、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其中“地球在宇宙中”和“太空探索”屬于“2022年版課標”新增部分,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增強科學興趣,提升科學探究意識與科學精神。而“地球儀”屬于地理工具部分,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設計、制作簡易地球儀模型,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明經度和緯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經緯網對現實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現象所在地的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等。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屬于初中地理的開始部分,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與地球儀和地球的運動三節內容。地球的宇宙環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人類的太空探索等內容,通過學習能夠說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能夠說出中國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認識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和價值,保持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學探究的興趣與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地球儀屬于地理工具部分,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地球的運動包括自轉和公轉兩部分,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歸納地球的運動規律,并用現實世界中的事例證明地球運動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能夠舉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順應自然規律進行社會活動所展現出來的智慧,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三、本章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善于表現,但是思想還不夠成熟。地理是一門新的學科,課上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感受設計教學情境,設計貼近生活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吸引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注重區域地理學習方法的總結歸納。例如,利用表現太陽東升西落、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等現象的示意圖、視頻素材、數據可視化圖等,啟發學生思考這些現象產生的可能原因。還可以結合地球運動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實例設計教學情境,如時差對世界各地收看國際體育賽事的影響;節氣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以及其中反映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等等。要注重使用直觀教具和其他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地球自轉、公轉的基本狀態和運動規律,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思考問題,如“怎么證明地球是運動的 ”“地球運動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等,培養學生科學實證的理性思維,以及對身邊事物和現象的觀察、解釋能力。地球與地球儀第1課時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設計說明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因此要從學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利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培養其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通過制作地球儀培養其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學習目標1.回顧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并能夠列舉出相關的生活實例。2.能夠利用相關數據準確描述地球的大小,感知地球儀的用途。重點難點重點: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難點:學會觀察和使用地球儀。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歸納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出示太陽系圖片、中國空間站拍攝的地球照片,請同學們找到地球,觀測其形狀特點。 學生:球體。 教師:今天,我們非常容易得出的一個結論,人類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下面就學習今天的課程——地球與地球儀。 結合中國空間站拍攝的影像,旨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展示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閱讀教材第11頁內容,了解人類探究地球形狀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學生: 第一階段:“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的建筑、貨幣等方面的表現。 第二階段:人們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 第三階段: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視頻資料,讓我們感悟科學探索精神。 第四階段:中國航天史的光輝成就讓學生感知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建立初步的科學宇宙觀,樹立愛國意識。 (承轉)我們在了解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也了解了地球的大小。 教師:運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等數據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學生:地球的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平均半徑6 371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教師拓展:通過數據分析,認識到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 啟發引導學生思考、觀察生活,并且通過對知識點的探究,使學生明白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地下定論。 注重讓學生觀察地球儀,發現新知。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地球的 模型—— 地球儀 教師:地球太大了,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同學們觀察地球儀,分析其作用。 學生: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地球儀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上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教師:結合教材活動,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制作地球儀,觀察地球儀的構成。 學生:地軸、北極、南極、經線、緯線等。 教師補充:地軸與平面呈66.5°夾角,地球儀和地球形狀不完全相同,地球儀是一個正球體,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地軸和經緯線只存在于地球儀上,在地球上沒有。 注重讓學生觀察地球儀,發現新知。通過制作地球儀,培養地理實踐力。四、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知道了生活中很多能夠證明地球形狀的實例,感受了人類探索真理的精神;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了地球儀的構成和作用,也培養了地理實踐力的學科素養。六、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七彩作業》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七、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第2課時 經線和經度 緯線和緯度 利用經緯網定位設計說明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因此要借助地球儀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利用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培養其對地理學科的興趣,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學習目標1.能說出緯線、經線的特點,并進行對比,區分經緯線。2.觀察地球儀,歸納南北緯度和東西經度的變化規律,并在經緯網圖上準確讀出某地的經緯度。在地球儀上指出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標出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3.了解經緯網的構成及作用。重點難點重點:1. 能夠了解地球儀上重要的點和線,并能在地球儀上正確地指認出。2.能夠總結出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3.能夠知道劃分半球的方法。難點:1. 通過學習了解地球儀上重要的點和線,使學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間概念。2.通過學習有關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等知識,教會學生運用比較和歸納等學習方法。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歸納法等。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展示圖片)如果你在海上遇險,怎樣發送信息才能使人們盡快找到你并且救援呢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新課來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圖文材料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1.認識經線 教師:同桌互助,閱讀教材第15頁,填下表。 經 線概念形狀長度方向數量 學生:得出答案。 經 線概念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形狀半圓弧長度長度都相等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數量無數條 以列表的形式回答問題,學生自主完成,培養讀圖能力。 2.認識經度 教師:經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線平面和當地子午線平面的夾角。閱讀教材完成下表。 經 度起始線表示范圍 學生:得出答案。 經 度起始線0°經線(本初子午線)表示東經“E” 西經“W”范圍0°經線向東至180°為東經,0°經線向西至180°為西經 教師補充: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滿足條件是兩條經線度數之和為180°;兩者互為東西經。 3.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師:安排分組討論探析。 方案1:0° 和 180° 方案2:20° W 和 160° E 教師:比較這兩個經線圈,哪一個穿過的陸地少。 學生:用20° W和160° E作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可以避免將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劃分在東、西兩個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通過圖片講解,認知經度的概念,理解經度如何劃分,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知。三、學習任務二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1.認識緯線 教師:閱讀教材第17頁,填下表。 緯 線概念形狀長度方向相互關系數量 學生:得出答案。 緯 線概念所有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形狀除極點是點外,每條緯線都是圓圈長度不相等,由赤道向兩側遞減方向指示東西方向相互關系相互平行數量無數條 緯度的概念清晰之后,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緯度如何劃分,使學生更加科學地學習。 2.認識緯度 教師: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閱讀教材,完成下表。 緯 度起始線表示范圍 學生:得出答案。 緯 度起始線0°緯線(赤道)表示南緯“S” 北緯“N”范圍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教師補充:重要緯線。 ①南北回歸線(23.5° S、23.5° N) ②南北極圈(66.5° S、66.5° N) ③南北半球分界線:赤道(0°) 3.南、北半球 教師:赤道位于地球的中部,把地球分為南、北兩部分,因此也成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從赤道向北為北半球,向南為南半球。 通過一系列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到赤道的重要性,也增加趣味性。四、學習任務三教學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1.認識經緯網 教師:閱讀教材,說出經緯網的構成。 學生:在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形成經緯網。地球表面任一地點的位置,可以用相交于該點的經線和緯線確定,用經緯度表示。 教師:安排練習并總結方法。 學生:(1)赤道以北為北緯,赤道以南為南緯。 (2)本初子中午線以西為西經,以東為東經。 教師:寫出A、B、C三個點的坐標。 學生:A(20° N,30° W) B(30° N,40° W) C(10° N,60° W) 讓學生了解經緯網的概念和坐標系的組成。 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總結方法。 2.了解經緯網的作用 教師:展示北斗導航素材。利用經緯網確定位置,方便導航,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列舉經緯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了解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前景。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了解了經緯網的構成和作用,首先借助地球儀分別了解了經線和經度、緯線和緯度,然后在地球儀上把它們進行了統一,這樣可以表示地球上任何一點的地理位置,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七、布置作業建議所有同學完成本課時《七彩作業》的【基礎通關】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同時完成【素養達標】和【考點專練】。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