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速度的測量》一、教材分析學生對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進行實際測量的一節實驗課,教材在本章第三節學習了“運 動的快慢”,學生知道了速度的概念、意義后安排了本節的實驗,來鞏固平均速度的知識, 練習用鐘表測時間,用刻度尺測長度。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學習,在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的過 程中,理論聯系實踐,充分認識和理解所學知識。二 、教學策略要求分析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測量該物理量,實驗表格中的數據對應 著哪步的測量結果;要求學生計算前半程、總程的平均速度,應當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計算 公式計算,在計算中復習物理計算的步驟。三、教學目標物理觀念:1.學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測量路程和時間,并求出平均速度。 2.會分析實驗數據,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科學思維:使學生通過動手實驗逐步掌握使用物理儀器的基本技能。科學探究: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記錄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體會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四、教學重難點重點:長度的基本單位和常用單位及其換算關系。難點:特殊測量方法的掌握,如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的使用。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播放視頻】高坡滑草 【設疑】1.當人從高坡頂端下滑到底端時的速度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 的活動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是如何變化的 2.我們能否通過測量的方法,判斷他在斜面上的 運動特點呢 這節課我們測量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度。 【板書】第4節測量平均速度 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課內探究 為了方便研究,我們用小車代替下滑的人,搭起的長 木板(斜面)代替高坡,讓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觀 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思考討論】1、小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變化情況是 怎樣的 如何粗略描述 2、測量小車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實驗原理是什 么 3、具體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要想知道速度變化情況, 至少要將小車運動的路程分成幾段 怎么測 4、需要選擇哪些實驗器材 等等 強調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 法,包括選擇合適的刻度 尺、觀察零刻度線、確定量 程和分度值、正確放置刻度 尺、準確讀數和記錄結果思維延伸 1:猜測:一直加速 2:公式 3:測路程和時間;至少將小球的運動路程分成2段, 測量各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加以比較。 4:刻度尺停表 【溫馨提示】同學們也可以結合生活中騎自行車下坡 的情況,進行討論。 讓學生通過畫思維導 圖的形式總結概括本節課 的收獲,更有利于激發學生 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發 散思維的打開。課堂小結 學生討論小結,互相補充回憶鞏固本節課知識,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板書設計第四節測量平均速度實驗目的:學會用刻度尺和停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原理:實驗器材:斜面、小車、刻度尺、停表、金屬片 實驗步驟:路 程 ( m ) 運動時間(s) 平均速度(m/s)S = t = U =S = t = U2=七、教學反思這節課是本章的教學難點。通過本節教學要讓學生建構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 速度的應用,通過比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進而推導出小車下落的運動情況,考驗學生對 于科學探究的思路設計與實現。成功之處:1.這節課,以學生熟知的滑草運動視頻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指導學 生完成:通過實例提出與物理有關的問題、大膽的猜想假設、充分設計切實可行的實驗方案、 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分析證據得出科學結論、交流試驗中的得失優缺點、評估實驗方案等一 系列探究過程,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整個過程,為以后獨立探究學道路。2.為了減小操作上的誤差,讓學生先練習利用停表測量小車下滑的時間,使得測量時 間更為準確些。同時用嘗試實驗法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法是否合適。比如,木塊的不同放置方 法使得斜坡的大小不同,通過學生嘗試性實驗,會發現斜坡的坡度要適中。教學中出現的問題:1.我發現在時間上有些緊張,學生的交流還不是很充分,主要在設計測量速度的方案 時,花費的時間較多。為了節約時間,在路程的分段上,沒有設計成分三段,而是設計成課 本上分兩段的方案去測量,雖然測量方案簡潔了,但感覺不如分三段測量更具說服力,更能 充分驗證前面的猜想。2.由于第一次進實驗室做實驗,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動手能力較差,有的小組測量 方法不規范,不能學以致用,使測量結果偏差較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