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人教2024年版)教學計劃一、教材分析1.教學目標(1)第一單元生物和細胞(對應課標課程內容中的“主題一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功能不同的組織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統。多細胞生物體依靠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尺度認識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初步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部分與整體相統一等觀念,逐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2)第二單元多種多樣的生物(對應課標課程內容中的“主題二 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可將生物分成不同的類群。生物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生物的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生物種類豐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態和結構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別,進而認識到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同時,本主題的學習還有助于學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2.教學要點·教學重點(1)正確規范地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能針對觀察結果中可能出現的成像不佳等情況,從材料制備、儀器設備、操作程序等方面分析原因。(2)識別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并說出其異同點,說明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11(3)運用示意圖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說明細胞各結構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4)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探究單細胞生物的運動或趨性。(5)描述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過程;識別人體和植物體的主要組織;說明細胞通過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組織構成不同的器官。(6)識別給定生物材料所屬的結構層次,并闡明生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有機整體。(7)說明生物的不同分類等級及其相互關系,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8)對于給定的一組生物,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9)分析不同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安全的影響,認同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10)主動宣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物多樣性。·教學難點(1)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用顯微鏡觀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制作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嘗試制作植物細胞或動物細胞的結構模型;觀察根尖細胞分裂的切片;觀察人體和植物體的基本組織;觀察某種原生動物(如草履蟲),并探究其取食、運動或趨性。(2)嘗試對給定的一組生物進行分類;觀察不同類群的動植物,認識其主要特征;培養并觀察細菌的菌落;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霉菌。3.結構體系:構建以單元主題為學習框架,以大概念統領的教材內容體系;以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設計指向核心素養、層次化、情境化的作業系統。第一單元 生物和細胞--包含3章,共10節,1個綜合實踐項目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包含4章,共10節,1個綜合實踐項目11二、教學進度及相關活動安排教學內容 課時 周次單元 章節第一單元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觀察周邊環境中的生物 1第二節生物的特征 1第二章 認識細胞 第一節學習使用顯微鏡 1第二節植物細胞 2第三節動物細胞 1第四節細胞的生活 1第三章 從細胞到生物體 第一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第二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1.5第三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1第四節單細胞生物 1.5綜合實踐項目 制作細胞模型 3第二單元多種多樣的生物 第一章 藻類與植物的類群 第一節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 2第二節種子植物 2第二章 動物的類群 第一節無脊椎動物 2第二節 脊椎動物 一魚 1二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1三 鳥和哺乳動物 2第三章 微生物 第一節微生物的分布 1.5第二節細菌 1第三節真菌 1.5第四節病毒 1綜合實踐項目 利用細菌或真菌制作發酵食品 3-4第四章 生物分類的方法 第一節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1第二節從種到界 2期末復習與期末考查 2總課時數 3811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計劃一、教學內容:第一單元 生物和細胞二、教學分析1.教學目標:第一單元生物和細胞(對應課標課程內容中的主題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功能不同的組織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統。多細胞生物體依靠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尺度認識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初步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部分與整體相統一等觀念,逐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2.教學要點·教學重點(1)正確、規范地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能夠針對觀察結果中可能出現的成像不佳等情況,從材料制備、儀器設備、操作程序等方面初步分析原因。(2)識別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并說出其異同點,說明細胞是生物體 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3)運用示意圖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說明細胞各結構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4)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探究單細胞生物的運動或趨性。(5)描述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過程;識別人體和植物體的主要組織;說明細胞通過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組織構成不同的器官。(6)識別給定生物材料所屬的結構層次,并闡明生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學難點(1)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2)用顯微鏡觀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11(3)制作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4)嘗試制作植物細胞或動物細胞的結構模型;(5)觀察根尖細胞分裂的切片;(6)觀察人體和植物體的基本組織;(7)觀察某種原生動物(如草履蟲),并探究其取食、運動或趨性。三、結構體系:本單元包含3章,共10節,1個綜合實踐項目四、教學打算1.為學生提供多種生物材料,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形成對細胞結構的感性認識。2.指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歸納等方法,找出不同類型細胞的共同特征,并運用模式圖或模型等方式展現細胞的結構。3.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某種器官不同組織的特點,基于事實進行科學推理,深入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建立對細胞和組織這兩個結構層次關系的抽象認識。4.運用實物、圖片、影像資料等教學資源,直觀展現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引導學生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五、課時安排第一章共2課時,第一節1課時,第二節1課時第二章共5課時,第二節2課時,其余各1課時第三章共5課時,第二、四節1.5課時,其余1課時綜合實踐項目:制作細胞模型,3課時(課外1課時)11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計劃一、教學內容:第二單元 多種多樣的生物二、教學分析1.教學目標:第二單元多種多樣的生物(對應課標課程內容中的主題二生物的多樣性)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可將生物分成不同的類群。生物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生物的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生物種類豐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態和結構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別,進而認識到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同時,本主題的學習還有助于學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2.教學要點·教學重點(1)說明生物的不同分類等級及其相互關系,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2)對于給定的一組生物,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3)分析不同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安全的影響,認同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4)主動宣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物多樣性。·教學難點(1)嘗試對給定的一組生物進行分類;(2)觀察不同類群的動植物,11認識其主要特征;(3)培養并觀察細菌的菌落;(4)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霉菌。三、結構體系:本單元包含4章,共10節,1個綜合實踐項目四、教學打算1.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組織學生識別生物的特征,嘗試開展分類活動。2.通過列表等多種方式,對不同生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生活環 境、繁殖方式等進行比較,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認識。3.組織學生收集生物資源安全方面的資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型實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和討論。五、課時安排第一章共4課時,第一節2課時,第二節2課時第二章共6課時,第一節2課時,第二節4課時第三章共5課時,第一、三節1.5課時,其余每節1課時第四章共3課時,第一節1課時,第二節2課時綜合實踐項目:利用細菌或真菌制作發酵食品,3-4課時11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探究實踐計劃(按照探究實踐分布章節進行)一、實驗·探究1.練習使用顯微鏡2.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3.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和動物細胞4.人體的基本組織5.觀察草履蟲并探究其趨性6.觀察種子的結構7.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8.檢測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9.觀察酵母菌和霉菌二、綜合實踐項目1.制作細胞模型2.利用細菌或真菌制作發酵食品三、其他探究實踐類型1.觀察·思考:觀察校園、公園或林地中的生物2.觀察·思考:幾種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3.觀察·思考:種子的著生位置4.觀察·思考:魚的形態、結構和運動5.觀察·思考:蛙的形態6.觀察·思考:兔和狼的牙齒7.課外實踐:調查當地食用菌的種類及生產情況8.調查:調查本地區的某種生物資源1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