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鄂教版四年級上冊 《動植物的繁殖》單元 2.不用種子怎樣繁殖 教學設計單元 《動植物的繁殖》 課題 5.不用種子怎樣繁殖 課時 1核心 概念 8.生命的延續與進化學習內容及要求 8.1不同種類動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發育過程。 3~4年級 ②描述有的植物通過產生種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繁殖后代。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 科學思維(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方式) 探究實踐(科學探究能力 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 態度責任(科學態度 社會責任)科學觀念 1.知道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繁殖后代。 2.知道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方法。 科學思維 能依據實驗獲得信息,運用分析、概括等方法發現植物不用種子是怎樣繁殖的。 探究實踐 能設計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方法。 態度責任 1.有興趣用根、莖、葉繁殖植物,享受研究成功的樂趣;能堅持管理與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 2.認識到運用科學技術可以改變植物的繁殖方式。教學 重點 本課必須掌握的東西,如:科學原理需要掌握的,動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繁殖后代。知道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方法。教學 難點 學生難以掌握的東西,如:難理解什么?難操作什么?能依據實驗獲得信息,運用分析、概括等方法發現植物不用種子是怎樣繁殖的。教學 準備 教師:1.愛牛課件優化 教師:2.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學生:剪刀、噴壺、空花盆、小鏟等;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教學 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思路 教學備注上課儀式 教師自我介紹: 同學們好! …… 我們一起來觀察一個有趣的現象。聚焦問題: 不用種子怎么繁殖(預設5分鐘) 1.觀察導入(PPT):竹林和竹筍情景 2.提出問題:竹子是常見的植物。竹林每年都會長出許多新的竹子,這些竹子是由種子繁殖的嗎?竹子主要靠什么繁殖 3.討論、交流 4.聚焦本課主題:這節課我們研究不用種子怎樣繁殖植物科學實踐: 根莖葉也能繁殖嗎(預設25分鐘) 1.交流用根、莖、葉繁殖后代已有的認識。 (1)提出問題:除了用葉子繁殖外,植物哪些部分也能進行繁殖?怎樣用它們繁殖?列舉用根、莖、葉繁殖后代的植物。 (2)討論、交流(教師出示有關資料)。 (3)出示馬鈴薯,提出問題:馬鈴薯是怎樣繁殖的?馬鈴薯是植物的哪個部分? (4)觀察馬鈴薯實物,找出它的特征。 馬鈴薯莖上有芽眼,馬鈴薯是塊莖。 (5)出示葉邊緣長出小苗的落地生根實物。 學生觀察,交流落地生根是用什么部分繁殖的? (6)小結一些植物不用種子,用根莖葉等器官,也能繁殖后代。 2.用植物根、莖、葉進行繁殖實驗 (1)用根進行繁殖。 出示甘薯實物,提出問題:甘薯是植物的哪個部分?甘薯是怎樣繁殖的? 觀看甘薯大田繁殖視頻,然后開始種植甘薯。 (2)用莖進行繁殖。 提出問題:月季的莖有什么特征?能不能用月季的莖進行繁殖?怎樣繁殖? 學生交流討論。 實踐:學生選擇一種植物的莖,插到疏松潮濕的土壤中。 談話:扦插植物的莖后,我們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小結:首先需要管理(擺放位置、防止暴曬、防止干燥、防凍、防蟲);其次需要觀察、記錄。 (3)用葉進行繁殖。 出示落地生根圖片 提出問題:落地生根可以用什么繁殖后代?怎樣繁殖的? 3.歸納總結:對有的植物,用適當的技術可以用根、莖、葉來繁殖后代,這種繁殖方式叫作營養繁殖。 引導學生基于生活經驗,交流關于植物除了種子繁殖之外,其他部分能不能用于繁殖,怎樣繁殖的已有認識。 這是對前面分別用根莖葉繁殖植物方式的總結,目的是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理解概念的層面。三、拓展與應 (預設5分鐘) 1.列舉可以用植物體的不同部分以及其他方法繁殖后代的例子。 2.教師出示組織培養資料,指導學生閱讀資料。 3.小結:人類創造出許多植物繁殖技術,進行植物繁殖。 4.布置任務:搜集不用種子繁殖植物的新技術的更多資料。 讓學生課后閱讀有關資料,將課堂延伸,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出一期科普小報。四、練一練 一、選擇題 1.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柳樹能通過( )進行繁殖。 A.莖 B.葉 C.根 2.馬鈴薯的( )可以繁殖成新植株。 A.莖 B葉 C.根 3.正常情況下,多數植物開花,植物的繁殖方式是( ) A.種子繁殖 B.營養繁殖 C.組織培養 二、判斷題 1.月季的莖可以用來繁殖新的植株。( ) 2.所有植物的根都可以用來繁殖新植株。( ) 3.將甘薯粗大的根浸泡在水里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可以看到它逐漸生根長葉。( ) 4.種子繁殖和根、莖、葉的繁殖都屬于植物的營養繁殖。( ) 5.多肉可以利用葉進行繁殖。 ( ) 參考答案: 1.A 2.A 3.A 1.√ 2.× 3.√ 4.× 5.√ 在線練習:http://edu.五、整理 老師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整理。 培養學生使用材料的好習慣。六、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