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3地球的圈層結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3地球的圈層結構【高分攻略】高考地理一輪考點突破學案(原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3地球的圈層結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原卷版
1.本節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2.學科素養要求
人地協調觀:1.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地球各圈層和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合理開發宇宙資源及保護宇宙環境的意識,學會尊重自然規律。
區域認知:從地球圈層的角度,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掌握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和劃分依據。
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圈層理論,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
地理實踐力:解釋與地球圈層有關的一些自然現象。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
新高考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上海
2019 北京、海南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命題特點:
結合地球圈層圖文資料,分析地球圈層結構的特點;近五年高考考查概率較低。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難度小
2.備考建議
備考時,應結合典型例題進行分析,加強對相關內容的掌握。
知識點一:地震與地震波
1.地震的概念: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是一種危害和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
2.震級的概念: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
①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 ②震級每加1級,能量增加32倍
3.烈度的概念: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
①一次地震,烈度可以有多個
②烈度與震級成正相關,與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構造的穩定程度、地面建筑物的抗震性成負相關。
類型 傳播速度 特點 能通過的介質 共性
縱波(P波) 較快 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一致 固體、液體和氣體 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橫波(S波) 較慢 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垂直 只能通過固體
例題:
(24-25高一·全國·隨堂練習)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km,部分城鎮和社區實現了“大喇叭”倒計時預警,民眾及時提前進行疏散,減少了傷亡。圖1為地震預警系統示意圖,圖2為此次預警時間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長寧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殼 B.軟流層 C.上地幔 D.下地幔
2.地震預警系統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①P波的傳播速度比S波快②電磁波傳播速度快于地震波③監測震源巖層形變,及時預警
④預測地震發生時間并預警⑤及時對民眾預報S波到達時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1.A 2.D
【解析】1.本題考查地球圈層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6km,發生在陸地上,陸地上地殼的平均厚度(39-41千米)比較大,因此長寧震源位于地殼,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由于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地震監測系統在監測到縱波時,在橫波還未到來時及時發布地震預警,這樣可以給人們一定的反應時間,①正確;社區的“大喇叭”電磁波傳播速度比較快,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通知到社區的居民,②正確;地震監測系統是無法監測到地震發生時地球內部的巖石的變化狀況的,③錯誤;目前的技術水平是無法預測地震發生時間的,④錯誤;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比較快,地震監測設備可以及時對民眾預報橫波到達時間以讓相關區域人們及時逃生,⑤正確。綜上,①②⑤正確,故選D。知識點二:地球的內部圈層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圈層劃分
(1)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
(2)界面:
代號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的變化
C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 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
D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約2 900千米處 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3)圈層:由內向外E+F為地核,G為地幔,H為地殼。
①地殼:由固體巖石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
②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巖石圈。
③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金屬物質,外核液態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壓力超強。
例題:
(23-24高一上·天津東麗·階段練習)下圖為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構造,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層中的地震波波速隨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波速急劇上升 D.乙波無法通過地幔
2.圖中的X處即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巖石圈與軟流層交界 D.內核與外核交界
3.下列地區地殼最厚的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長江中下游平原 D.馬里亞納海溝
【答案】1.B 2.B 3.A
【解析】1.讀圖可知,甲波和乙波在①層中波速隨深度的加深而增快,B正確;根據深度和波速的大小、變化可知①為地殼和地幔,②為外核,③為內核,A錯誤;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速度急劇下降,C錯誤;乙波為橫波,無法通過地核,能夠在地幔中通過,D錯誤。故選B。
2.根據上題的分析可知①為地殼和地幔,②為外核,X為地幔和地核的界線,即古登堡界面,B正確,ACD錯誤。故選B。
3.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D錯誤;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地殼最厚,A正確,BC錯誤。故選A。
知識點三: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1.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氣圈:①包括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②大約厚2000-3000千米,近地面的大氣密度大,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減小;
3.水圈:①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主體是海洋,還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②水圈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且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4.生物圈:①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最活躍的圈層。 ②生物圈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頂部。
5.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例題:
(23-24高一上·天津東麗·階段練習)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ABCD為地球外部圈層,C為水圈 B.地球內部圈層由E、F、G三部分組成
C.ABCD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速度減為0
2.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包括地殼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
③位于軟流層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1.圖中A為大氣圈、B為生物圈、C為水圈,構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層,而D為巖石圈,屬于地球內部圈層,不屬于外部圈層,故選項A錯誤;D為地殼、E為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F為地幔、G為地核,地球的內部圈層由四部分組成,故B選項錯誤;圖中A為大氣圈、B為生物圈、C為水圈、D為地殼、E為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A、B、C、D、E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故C選項正確;地震波在F、G交界面(古登堡面)上,縱波減小,橫波為0,故D選項錯誤,故選C。
2.巖石圈指軟流層以上的巖層,包括地球和上地幔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各類巖石組成,①錯誤,②③正確;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是不會缺失,④錯誤。故選B。
內部圈層的記憶法則:
地球圈層里外三,殼幔核生水氣圈。
內層劃分震波測,增速莫霍減古面。
陸殼厚因硅鋁層,陸殼洋殼硅鎂連。
軟流層是巖漿源,軟流層上巖石圈。
巖石圈和地殼的關系
相同點:它們都是巖石組成的,都呈固態。
不同點:
① 地殼是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部分,是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的最外層。
② 巖石圈不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它是指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到地表的堅硬的巖石部分,它的范圍比地殼大。
【基礎】
(24-25高一上·福建漳州·開學考試)霧淞,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淞景觀以吉林霧淞最為有名。下圖為吉林霧淞景觀圖。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數量有(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所屬地球圈層的主體是( )
A.海洋 B.空氣 C.巖石 D.植物
(24-25高一上·全國·課后作業)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臨近震中的觀測儀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測地震的大小并預測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趕在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目標區域前,發出緊急警報,以減輕災害損失。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預警系統提前61秒向四川成都市預警,為減災應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有關此次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震所在區域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附近
B.震源位于巖石圈中
C.此次地震有多個震級
D.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每次地震都能準確預警,能夠有效的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4.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快 ②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 ③橫波破壞性更強 ④縱波破壞性更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高一下·浙江·學業考試)據浙江省地震臺網測定,2017年2月13日1時33分,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29.09 N, 120.68 E)發生3.5級地震,震源深度為6千米。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5.地震最可能誘發( )
A.臺風形成 B.山體滑坡
C.冷鋒過境 D.洪澇災害
6.根據震源位置可以推斷,此次震源位于( )
A.地殼 B.地幔 C.外核 D.內核
(24-25高一上·全國·單元測試)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龍博利火山噴發,現場噴出滾滾濃煙,大量熔巖流出(如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噴發出來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8.圖中包含的各圈層( )
A.有明確的界面 B.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C.獨立發展變化 D.物質運動的能量均來自太陽輻射
(23-24高二下·吉林白山·期末)北京時間2024年4月3日7時,臺灣省花蓮縣西南海城發生里氏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
10.地震發生時,花蓮機場候機游客與花蓮港游船上游客感受的震動是( )
A.機場游客感到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
B.機場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
C.游船游客感到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
D.游船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
【提升】
(24-25高三上·重慶渝中·階段練習)“地球的演化過程”是指界(代)的更替過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殼運動的情況、古生物情況等。喜馬拉雅運動是始于距今6600萬年的板塊運動,同時期也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時代。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喜馬拉雅運動與之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地質學家劃分地球上巖層歷史的主要依據是( )
A.巖石中的化石 B.巖床和巖脈 C.巖層中的斷層線 D.巖石的顏色
12.喜馬拉雅運動對應的地質年代是( )
A.早古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新生代
13.與喜馬拉雅運動相關的軟流層位于( )
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24-25高一上·山西晉中·階段練習)讀地球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4.圖中C圈層的名稱是( )
A.巖石圈 B.生物圈 C.大氣圈 D.水圈
15.下列對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和地殼組成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巖石圈之間
C.大氣圈全部由氣態物質組成 D.水圈是由液態水組成的圈層
(23-24高一上·山東·階段練習)下圖為小明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6.小明繪制的示意圖存在部分錯誤,這些錯誤有( )
①地核內部結構劃分②兩個分界面的標注③巖石圈的范圍④深度的數字標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下列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陸地地殼厚度與地形存在相關性 B.軟流層的上界即為莫霍面
C.下地幔為熔融態,屬于液態 D.地核因壓力極大形成固態金屬球
(23-24高一上·江蘇揚州·期中)當地時間2022年11月27日晚,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開始噴發,噴發產生了大量含有SO2的火山灰云。根據我國氣象部門監測顯示,當地時間28日該火山灰云已經離開主島向東北方向擴散(圖左)。圖右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8.冒納羅亞火山噴發的巖漿來源和火山灰云所屬的圈層分別是( )
A.①② B.⑤① C.④① D.⑦②
19.巖石圈的范圍包含在圖中( )
A.⑥和⑦ B.④和⑤ C.②和③ D.③和④
20.冒納羅亞火山噴發給當地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
A.太陽輻射逐漸增強 B.土壤肥力有所提升
C.基礎設施受到破壞 D.旅游資源遭到損毀
【真題】
(2010·江蘇·高考真題)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火山灰蔓延歐洲航空業蒙受重大損失。下圖為冰島位置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導致冰島火山灰蔓延到歐洲上空的氣壓帶和氣流是( )
A.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
B.副極地低氣壓帶和西風
C.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風
D.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東北風
22.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2019·海南·高考真題) 2019年2月19日,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完成某鉆井鉆探,鉆井深8588米,創亞洲陸上鉆井最深紀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該鉆井( )
A.未穿透地殼 B.深達莫霍面
C.已穿透巖石圈 D.即將穿透地幔
24.該鉆井深達8 500多米表明當地擁有深厚的( )
A.侵入巖 B.噴出巖
C.變質巖 D.沉積巖
(2016·江蘇·高考真題)25.關于圖中①②③④所示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正確的是 (  )
A.①指化學沉積作用 B.②指搬運作用
C.③指成巖作用 D.④指巖漿侵入作用
26.地球內部圈層與大氣圈的關系是 (  )
A.生物圈是大氣中的碳進入內部圈層的紐帶
B.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C.巖漿侵入使地球內部的碳釋放到大氣圈
D.大氣圈吸收太陽能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
(2024高一下·浙江紹興·學業考試)2024年5月12日,當地時間5時39分(北京時間19時39分),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沿岸近海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完成下面小題。
27.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內部( )
A.地核 B.地殼 C.軟流層 D.上地幔
28.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震震源越深,震級就越小 B.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較慢
C.可以利用GIS技術精確預報 D.地震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2024高一下·山西太原·學業考試)2024年5月6日,南美洲玻利維亞中部山區發生里氏4.8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圖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9.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
30.最可能為液態的內部圈層為( )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3地球的圈層結構【高分攻略】2025年高考地理復習精講精練原卷版
1.本節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2.學科素養要求
人地協調觀:1.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地球各圈層和人類活動的關系。樹立合理開發宇宙資源及保護宇宙環境的意識,學會尊重自然規律。
區域認知:從地球圈層的角度,認識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掌握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和劃分依據。
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圈層理論,說明各圈層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
地理實踐力:解釋與地球圈層有關的一些自然現象。
3.3年真題考點分布
題型 選擇題
高考考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
新高考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上海
2019 北京、海南
命題規律及備考建議:
1.命題分析
①命題特點:
結合地球圈層圖文資料,分析地球圈層結構的特點;近五年高考考查概率較低。
②考查方式:以選擇題為主,題目難度小
2.備考建議
備考時,應結合典型例題進行分析,加強對相關內容的掌握。
知識點一:地震與地震波
1.地震的概念: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動,是一種危害和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
2.震級的概念: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級。
①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 ②震級每加1級,能量增加32倍
3.烈度的概念:對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壞強弱的程度。
①一次地震,烈度可以有多個
②烈度與震級成正相關,與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構造的穩定程度、地面建筑物的抗震性成負相關。
類型 傳播速度 特點 能通過的介質 共性
縱波(P波) 較快 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一致 固體、液體和氣體 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橫波(S波) 較慢 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垂直 只能通過固體
例題:
(24-25高一·全國·隨堂練習)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km,部分城鎮和社區實現了“大喇叭”倒計時預警,民眾及時提前進行疏散,減少了傷亡。圖1為地震預警系統示意圖,圖2為此次預警時間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
1.長寧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殼 B.軟流層 C.上地幔 D.下地幔
2.地震預警系統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
①P波的傳播速度比S波快②電磁波傳播速度快于地震波③監測震源巖層形變,及時預警
④預測地震發生時間并預警⑤及時對民眾預報S波到達時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1.A 2.D
【解析】1.本題考查地球圈層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6km,發生在陸地上,陸地上地殼的平均厚度(39-41千米)比較大,因此長寧震源位于地殼,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由于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地震監測系統在監測到縱波時,在橫波還未到來時及時發布地震預警,這樣可以給人們一定的反應時間,①正確;社區的“大喇叭”電磁波傳播速度比較快,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通知到社區的居民,②正確;地震監測系統是無法監測到地震發生時地球內部的巖石的變化狀況的,③錯誤;目前的技術水平是無法預測地震發生時間的,④錯誤;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比較快,地震監測設備可以及時對民眾預報橫波到達時間以讓相關區域人們及時逃生,⑤正確。綜上,①②⑤正確,故選D。知識點二:地球的內部圈層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圈層劃分
(1)依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
(2)界面:
代號 界面 位置 地震波速度的變化
C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 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
D 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約2 900千米處 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3)圈層:由內向外E+F為地核,G為地幔,H為地殼。
①地殼:由固體巖石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殼厚薄不一,海洋地殼薄,大陸地殼厚。
②地幔:從莫霍界面直至2 900千米深處的古登堡界面。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上地幔頂部與地殼合稱巖石圈。
③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等金屬組成。外核是熔融狀態的金屬物質,外核液態物質的運動形成了地球的磁場;內核是一個密度極大的固體金屬球,壓力超強。
例題:
(23-24高一上·天津東麗·階段練習)下圖為分析地震波波速的變化以了解地球內部的圈層構造,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地殼,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層中的地震波波速隨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波速急劇上升 D.乙波無法通過地幔
2.圖中的X處即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巖石圈與軟流層交界 D.內核與外核交界
3.下列地區地殼最厚的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長江中下游平原 D.馬里亞納海溝
【答案】1.B 2.B 3.A
【解析】1.讀圖可知,甲波和乙波在①層中波速隨深度的加深而增快,B正確;根據深度和波速的大小、變化可知①為地殼和地幔,②為外核,③為內核,A錯誤;甲波由①層進入②層速度急劇下降,C錯誤;乙波為橫波,無法通過地核,能夠在地幔中通過,D錯誤。故選B。
2.根據上題的分析可知①為地殼和地幔,②為外核,X為地幔和地核的界線,即古登堡界面,B正確,ACD錯誤。故選B。
3.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D錯誤;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青藏高原海拔最高,地殼最厚,A正確,BC錯誤。故選A。
知識點三: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1.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氣圈:①包括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②大約厚2000-3000千米,近地面的大氣密度大,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的密度迅速減小;
3.水圈:①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主體是海洋,還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②水圈是連續而不規則的圈層,且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
4.生物圈:①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是最活躍的圈層。 ②生物圈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頂部。
5.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例題:
(23-24高一上·天津東麗·階段練習)下圖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
1.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ABCD為地球外部圈層,C為水圈 B.地球內部圈層由E、F、G三部分組成
C.ABCD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速度減為0
2.有關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包括地殼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種巖石組成的
③位于軟流層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 2.B
【解析】1.圖中A為大氣圈、B為生物圈、C為水圈,構成了地球的外部圈層,而D為巖石圈,屬于地球內部圈層,不屬于外部圈層,故選項A錯誤;D為地殼、E為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F為地幔、G為地核,地球的內部圈層由四部分組成,故B選項錯誤;圖中A為大氣圈、B為生物圈、C為水圈、D為地殼、E為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A、B、C、D、E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故C選項正確;地震波在F、G交界面(古登堡面)上,縱波減小,橫波為0,故D選項錯誤,故選C。
2.巖石圈指軟流層以上的巖層,包括地球和上地幔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各類巖石組成,①錯誤,②③正確;厚度不一,大陸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但是不會缺失,④錯誤。故選B。
內部圈層的記憶法則:
地球圈層里外三,殼幔核生水氣圈。
內層劃分震波測,增速莫霍減古面。
陸殼厚因硅鋁層,陸殼洋殼硅鎂連。
軟流層是巖漿源,軟流層上巖石圈。
巖石圈和地殼的關系
相同點:它們都是巖石組成的,都呈固態。
不同點:
① 地殼是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部分,是莫霍界面以上的地球的最外層。
② 巖石圈不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它是指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到地表的堅硬的巖石部分,它的范圍比地殼大。
【基礎】
(24-25高一上·福建漳州·開學考試)霧淞,俗稱樹掛,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是非常難得的自然奇觀。霧淞景觀以吉林霧淞最為有名。下圖為吉林霧淞景觀圖。據此回答下列各題。
1.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數量有( )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所屬地球圈層的主體是( )
A.海洋 B.空氣 C.巖石 D.植物
【答案】1.C 2.A
【解析】1.據圖文材料可知,霧凇是空氣中的水汽在樹木等物體上凝結而成,故霧凇的形成體現的地球圈層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個,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據圖文材料可知,霧凇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過冷霧滴直接凍結在物體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積物,所以構成霧凇景觀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屬于水圈,水圈的主體是海洋,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4-25高一上·全國·課后作業)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臨近震中的觀測儀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測地震的大小并預測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趕在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目標區域前,發出緊急警報,以減輕災害損失。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預警系統提前61秒向四川成都市預警,為減災應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有關此次地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震所在區域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附近
B.震源位于巖石圈中
C.此次地震有多個震級
D.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每次地震都能準確預警,能夠有效的減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4.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橫波比縱波傳播速度快 ②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 ③橫波破壞性更強 ④縱波破壞性更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3.地震所在區域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附近,A錯誤;震源深度為16km,位于巖石圈中(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厚度為0-80km左右),B項正確。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有不同烈度,C錯誤;在現代科技條件下,雖然能夠提高地震的預測準確率,但是不是每次地震都能準確預警,D錯誤。故選B。
4.縱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快,最先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傳播速度慢,它使地面左右搖晃,破壞性較強,①④錯誤、②③正確。故選C。
(2024高一下·浙江·學業考試)據浙江省地震臺網測定,2017年2月13日1時33分,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29.09 N, 120.68 E)發生3.5級地震,震源深度為6千米。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5.地震最可能誘發( )
A.臺風形成 B.山體滑坡
C.冷鋒過境 D.洪澇災害
6.根據震源位置可以推斷,此次震源位于( )
A.地殼 B.地幔 C.外核 D.內核
【答案】5.B 6.A
【解析】5.地震最容易導致地面破裂,進而誘發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B正確;與臺風、冷鋒、洪澇的形成無關,ACD錯誤。故選B。
6.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發生在陸地上——浙江省金華市磐安(29.09 N, 120.68 E),且震源深度為6千米,由于陸地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故此次震源位于地殼,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4-25高一上·全國·單元測試)2022年10月9日,意大利斯特龍博利火山噴發,現場噴出滾滾濃煙,大量熔巖流出(如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噴發出來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8.圖中包含的各圈層( )
A.有明確的界面 B.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C.獨立發展變化 D.物質運動的能量均來自太陽輻射
【答案】7.A 8.B
【解析】7.讀圖聯系已學可知,噴發出來的火山灰物質首先進入大氣圈,外力沉積沉淀于地表土壤,溶解于水體中(水圈),而后被植被(生物圈)吸收,后歸還給地表,低洼處沉積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巖石圈),遷移順序依次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A正確,BCD錯誤。故選A。
8.由已學可知,圖中包含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相互融合,界面模糊,A錯誤;各圈層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B正確;各圈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C錯誤;巖石圈地殼運動的能量主要來源于地球內能的釋放,D錯誤。故選B。
(23-24高二下·吉林白山·期末)北京時間2024年4月3日7時,臺灣省花蓮縣西南海城發生里氏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
10.地震發生時,花蓮機場候機游客與花蓮港游船上游客感受的震動是( )
A.機場游客感到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
B.機場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
C.游船游客感到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
D.游船游客感到先水平晃動。后上下顛簸
【答案】9.C 10.A
【解析】9.圖中圈層①是地殼,②是軟流層,③是地幔,④是地核。海洋地殼較薄,一般厚度為5-1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且震中位于海域,震源深度大于海洋地殼平均厚度,所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0.根據地震波傳播原理,地震發生后,陸地上縱波傳播速度快于橫波,因此機場游客感到先上下顛簸,后水平晃動;地震波在通過海水時,由于橫波不能在液體中傳播,游船游客只能感覺到上下顛簸,不會感覺到水平晃動,A正確,BCD錯誤。故選A。
【提升】
(24-25高三上·重慶渝中·階段練習)“地球的演化過程”是指界(代)的更替過程,包括距今的年份、地球的基本面貌、地殼運動的情況、古生物情況等。喜馬拉雅運動是始于距今6600萬年的板塊運動,同時期也是被子植物繁盛的時代。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喜馬拉雅運動與之相關。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地質學家劃分地球上巖層歷史的主要依據是( )
A.巖石中的化石 B.巖床和巖脈 C.巖層中的斷層線 D.巖石的顏色
12.喜馬拉雅運動對應的地質年代是( )
A.早古生代 B.中生代 C.晚古生代 D.新生代
13.與喜馬拉雅運動相關的軟流層位于( )
A.地殼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答案】11.A 12.D 13.B
【解析】11.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在沉積巖的形成過程中,有些生物的遺體或遺跡會在沉積物中保存下來,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時代的地層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總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進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化石,故地質學家劃分地球上巖層歷史的主要依據是巖石中的化石,A正確,與巖床和巖脈、巖層中的斷層線、巖石的顏色關系不大,BCD錯誤。故選A。
12.喜馬拉雅運動是距今6600萬年~300萬年的一次構造運動,新生代開始于約距今6600萬年,同時試題情境中也提示了“被子植物”,因此該構造運動對應新生代,D正確;古生代、中生代都早于新生代,ABD錯誤。故選D。
13.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溫度很高,巖石部分熔融,能緩慢流動。科學家推斷,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與喜馬拉雅運動相關的軟流層位于上地幔,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4-25高一上·山西晉中·階段練習)讀地球部分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4.圖中C圈層的名稱是( )
A.巖石圈 B.生物圈 C.大氣圈 D.水圈
15.下列對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巖石圈由上地幔頂部和地殼組成 B.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巖石圈之間
C.大氣圈全部由氣態物質組成 D.水圈是由液態水組成的圈層
【答案】14.D 15.A
【解析】14.讀圖可知,圖中C圈層為水圈,D正確。A為巖石圈,B為生物圈、D為大氣圈,ABC錯誤。故選D。
15.巖石圈指軟流層之上的地球內部圈層,包括上地幔頂部和地殼,A正確;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巖石圈上部和大氣圈底部,B錯誤;大氣圈中的大氣包括水汽、固體雜質和干潔空氣,C錯誤;水圈由液態水、固態水(冰川等)和氣態水(大氣水等)組成,D錯誤。故選A。
(23-24高一上·山東·階段練習)下圖為小明同學繪制的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他把地球“切成了一塊西瓜的形狀放在盤子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6.小明繪制的示意圖存在部分錯誤,這些錯誤有( )
①地核內部結構劃分②兩個分界面的標注③巖石圈的范圍④深度的數字標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7.下列有關地球內部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陸地地殼厚度與地形存在相關性 B.軟流層的上界即為莫霍面
C.下地幔為熔融態,屬于液態 D.地核因壓力極大形成固態金屬球
【答案】16.C 17.A
【解析】16.小明繪制的示意圖將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的位置標注顛倒,②符合題意;巖石圈的范圍應該是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小明標注的巖石圈將軟流層包括在內,③符合題意。地核內部結構劃分和深度的數字標注均沒有錯誤,①④與題意不符。綜上所述,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
17.陸地地殼厚度與地形存在相關性,一般海拔越高,陸殼越厚,A正確;軟流層以上的部分為巖石圈,B錯誤;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C錯誤;地核為外核和內核。外核為液態,內核因壓力極大形成固態金屬球,D錯誤。故選A。
(23-24高一上·江蘇揚州·期中)當地時間2022年11月27日晚,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開始噴發,噴發產生了大量含有SO2的火山灰云。根據我國氣象部門監測顯示,當地時間28日該火山灰云已經離開主島向東北方向擴散(圖左)。圖右為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8.冒納羅亞火山噴發的巖漿來源和火山灰云所屬的圈層分別是( )
A.①② B.⑤① C.④① D.⑦②
19.巖石圈的范圍包含在圖中( )
A.⑥和⑦ B.④和⑤ C.②和③ D.③和④
20.冒納羅亞火山噴發給當地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
A.太陽輻射逐漸增強 B.土壤肥力有所提升
C.基礎設施受到破壞 D.旅游資源遭到損毀
【答案】18.C 19.D 20.A
【解析】18.讀圖可知,①表示大氣圈,②表示水圈,③表示地殼,④表示上地幔,⑤表示下地幔,⑦表示內地核。冒納羅亞火山噴發的巖漿主要來源于軟流層,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上部,對應圖中的④;火山灰云位于大氣圈底部,大氣圈對應圖中的①。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9.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地殼對應圖中的③,上地幔頂部位于圖中的④。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0.火山噴發產生的火山灰云會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弱,而不是逐漸增強,A錯誤,符合題意。火山噴發帶來的火山灰富含礦物質,能使土壤肥力有所提升,B正確,不符合題意。火山噴發可能引發地震、泥石流等災害,會破壞基礎設施,C正確,不符合題意。火山噴發可能會損毀當地的旅游資源,D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A。
【真題】
(2010·江蘇·高考真題)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火山灰蔓延歐洲航空業蒙受重大損失。下圖為冰島位置圖。完成下面小題。
21.導致冰島火山灰蔓延到歐洲上空的氣壓帶和氣流是( )
A.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
B.副極地低氣壓帶和西風
C.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東北風
D.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東北風
22.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答案】21.B 22.A
【分析】本題以冰島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為背景,考查全球的氣壓帶和氣流運動方向、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
21.材料“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再結合冰島的位置圖,位于北極圈附近,說明導致冰島火山灰蔓延到歐洲上空的氣壓帶是副極地低氣壓帶,冰島位于歐洲西部的大西洋中,故火山灰受到向東吹的西風影響,蔓延到歐洲,故B正確;副熱帶高氣壓帶位于緯度30°附近,AC錯誤;東北風位于赤道至30°N之間,D錯誤;故選B。
22.蔓延的火山灰物質首先進入大氣圈,到達一定高度后,隨著大氣降水降落至地表,進入水圈;被植被等吸收,從而進入生物圈,生物死亡以后,在外力作用下最終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回到巖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質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019·海南·高考真題) 2019年2月19日,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完成某鉆井鉆探,鉆井深8588米,創亞洲陸上鉆井最深紀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該鉆井( )
A.未穿透地殼 B.深達莫霍面
C.已穿透巖石圈 D.即將穿透地幔
24.該鉆井深達8 500多米表明當地擁有深厚的( )
A.侵入巖 B.噴出巖
C.變質巖 D.沉積巖
【答案】23.A 24.D
23.地球的內部結構分層中,莫霍面以上為地殼,莫霍面往下到古登堡面之間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大陸上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33千米,“鉆井深8588米”,可見未穿透地殼,也未達莫霍面,故A正確,B錯誤。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鉆井既然未穿透地殼,當然更不會穿透巖石圈,也不會即將穿透地幔,故CD錯誤。
24.油氣資源多儲藏在沉積巖中,油氣鉆井深達8500米,說明當地擁有深厚的沉積巖,正確答案為D,ABC錯誤。
(2016·江蘇·高考真題)25.關于圖中①②③④所示箭頭代表的地質作用,正確的是 (  )
A.①指化學沉積作用 B.②指搬運作用
C.③指成巖作用 D.④指巖漿侵入作用
26.地球內部圈層與大氣圈的關系是 (  )
A.生物圈是大氣中的碳進入內部圈層的紐帶
B.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C.巖漿侵入使地球內部的碳釋放到大氣圈
D.大氣圈吸收太陽能使地球內部不斷增溫
【答案】25.A 26.A
【解析】25.圖中①表示一些離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巖石,屬于化學沉積作用;②指固結成巖作用;③是由變質巖轉化為土壤或沉積物的過程,不是成巖作用;④所示箭頭巖漿的一些物質進入大氣,是火山噴發作用形成的。故選A。
26.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物體內,再通過地殼物質循環進入內部圈層,所以說生物圈是大氣中的碳進入內部圈層的紐帶;全球氣候變暖是由于溫室氣體增多導致,火山活動使地球內部的物質進入大氣中,巖漿中的碳釋放到大氣圈。大氣圈吸收太陽能,不會使地球內部增溫。故選A。
(2024高一下·浙江紹興·學業考試)2024年5月12日,當地時間5時39分(北京時間19時39分),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州沿岸近海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完成下面小題。
27.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內部( )
A.地核 B.地殼 C.軟流層 D.上地幔
28.關于地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震震源越深,震級就越小 B.地震波縱波的傳播速度較慢
C.可以利用GIS技術精確預報 D.地震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答案】27.D 28.D
【解析】27.整個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為17千米,地面至地下約17km處為地殼,地殼(莫霍面)以下至地下2900千米為地幔,地幔(古登堡面)以下為地核。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80公里,深度在地幔范圍內,此類地震屬于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或巖石圈,少數發生在地殼以下的巖石圈上地幔部位)發生斷層而引起,因此此次地震震源最可能位于上地幔,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8.聯系已學可知,地震發生時縱波傳播速度快,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橫波傳播速度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D正確,B錯誤;震級反映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只跟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與震源深度無關,A錯誤;地震不可能精確預報的,只能對其進行粗略的估計或者是預測,C錯誤。故選D。
(2024高一下·山西太原·學業考試)2024年5月6日,南美洲玻利維亞中部山區發生里氏4.8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圖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9.此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
30.最可能為液態的內部圈層為( )
A.①層 B.②層 C.③層 D.④層
【答案】29.A 30.C
【解析】29.陸地地殼的平均厚度一般在39一41千米之間,且地震發生在山區,山區地殼厚度更厚,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15千米)最可能位于地殼,即圖中的圈層①,A正確,②層為地幔,③層④層為地核的外核和內核,BCD錯誤,故選A。
30.由圖中可知,地震波進入③(為外核),橫波完全消失,縱波波速下降,由于橫波不能通過液態物質,可判斷③可能為液態或熔融態,C正確,ABD錯誤,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百色市| 邢台市| 青岛市| 丰城市| 曲松县| 和硕县| 廊坊市| 新巴尔虎右旗| 九龙县| 习水县| 京山县| 保靖县| 滨州市| 双辽市| 贞丰县| 南京市| 平安县| 赣榆县| 南丹县| 乾安县| 宿松县| 汨罗市| 玉树县| 视频| 卢湾区| 海南省| 福海县| 手机| 浦北县| 信丰县| 深州市| 正安县| 延津县| 拜泉县| 日土县| 遂川县| 林州市| 惠州市| 石渠县| 巴中市|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