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 課算法效率比一比一、教學目標1.知道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算法具有不同的效率。2.通過實例比較和算法分析,了解算法執行的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體會算法存在的效率差異。二、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1.理解不同算法的效率差異。2.分析算法的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教學難點1.準確評估不同算法的效率。2.選擇合適的算法解決問題。三、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包含不同算法的示例、效率比較等內容。2.紙、筆,供學生進行分析和計算。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往往可以有多種方法。就像我們去學校,可以走路、騎自行車、坐公交車等。在計算機編程中,解決同一個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算法。那么,不同的算法會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比較一下算法的效率。(二)新課講解1.引出不同算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概念師:我們以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例,計算從1到100的和。大家想想,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生:可以一個一個地加起來。生:還可以用公式(首項+末項)×項數÷2。師:非常好!這就是兩種不同的算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種算法,一個一個地加起來。2.分析第一種算法:逐個相加(1)描述算法過程師:這種算法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從1開始,依次加上2、3、4……一直加到100。我們可以用Python語言來實現這個算法:total=0 for I in range(1,101): total+=i print(total)(2)分析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師:在這個算法中,關鍵步驟就是每次的加法運算。執行次數是多少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因為要從1加到100,一共要進行100次加法運算。所以這個算法的執行次數是100次。3.分析第二種算法:使用公式(1)描述算法過程師:第二種算法是使用公式(首項+末項)×項數÷2。在這個問題中,首項是1,末項是100,項數是100。我們可以用Python語言來實現這個算法:sum=(1+100)*100//2 print(sum)(2)分析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師:在這個算法中,關鍵步驟就是一次加法、一次乘法和一次除法運算。執行次數只有這三次。4.比較兩種算法的效率(1)從執行次數角度比較師: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第一種算法需要進行100次加法運算,而第二種算法只需要進行一次加法、一次乘法和一次除法運算。從執行次數上來說,第二種算法遠遠少于第一種算法。(2)從實際運行時間角度比較師: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運行這兩種算法,看看它們實際的運行時間。雖然這個時間可能會因為計算機的性能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一般來說,第二種算法的運行時間會比第一種算法短很多。5.拓展不同算法解決其他問題的例子(1)排序問題師:比如我們要對一個列表中的數字進行排序。可以使用冒泡排序算法,也可以使用快速排序算法。冒泡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每次比較相鄰的兩個元素,如果它們的順序錯誤就把它們交換過來。這樣一遍一遍地比較和交換,直到整個列表都有序為止。快速排序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從列表中選取一個元素作為基準值,然后把列表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比基準值小,一部分比基準值大。然后對這兩部分分別進行快速排序,直到整個列表都有序為止。(2)查找問題師:再比如我們要在一個列表中查找一個特定的元素。可以使用順序查找算法,也可以使用二分查找算法。順序查找算法就是從列表的第一個元素開始,依次比較每個元素,直到找到目標元素或者遍歷完整個列表。二分查找算法是針對有序列表的,每次取中間元素進行比較,如果目標元素等于中間元素,就找到了;如果目標元素小于中間元素,就在左邊的子列表中繼續查找;如果目標元素大于中間元素,就在右邊的子列表中繼續查找。(三)鞏固練習1.基礎練習(1)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算法計算從1到50的和,并比較它們的執行次數和運行時間。第一種算法:逐個相加。total=0 for I in range(1,51): total+=i print(total)第二種算法:使用公式。sum=(1+50)*50//2 print(sum)學生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第一種算法需要進行50次加法運算,執行次數較多;第二種算法只需要進行一次加法、一次乘法和一次除法運算,執行次數較少。在實際運行時間上,第二種算法也會比第一種算法短。(2)給出一個包含10個數字的列表,讓學生分別用順序查找算法和二分查找算法查找一個特定的數字,并記錄它們的執行次數和運行時間。順序查找算法:list=[2,5,8,11,14,17,20,23,26,29] target=17 found=False for num in list: if num==target: found=True break if found: print("找到了目標數字。") else: print("沒有找到目標數字。")二分查找算法:list=[2,5,8,11,14,17,20,23,26,29] target=17 left=0 right=len(list)-1 while left<=right: mid=(left+right)//2 if list[mid]==target: print("找到了目標數字。") break elif list[mid]right: print("沒有找到目標數字。")學生通過實踐可以發現,順序查找算法需要依次比較每個數字,最壞情況下需要比較10次;而二分查找算法每次都將查找范圍縮小一半,最多需要比較4次。在運行時間上,二分查找算法也會更快。2.拓展練習(1)讓學生思考如何改進冒泡排序算法,使其效率更高。學生可以提出一些改進的方法,比如在某次遍歷中如果沒有發生交換,就說明列表已經有序,可以提前結束排序。或者可以記錄最后一次交換的位置,下次遍歷只需要到這個位置即可。(2)給出一個更大的列表,讓學生分別用不同的排序算法(如選擇排序、插入排序、歸并排序等)對其進行排序,并比較它們的效率。選擇排序算法:list=[12,5,18,3,21,8,15,6,24,10] for I in range(len(list)): min_index=i for j in range(i+1,len(list)): if list[j]插入排序算法:Def merge_sort(list): If len(list)<=1: Return list mid=len(list)//2 left=merge_sort(list[:mid]) right=merge_sort(list[mid:]) return merge(left,right) def merge(left,right): result=[] i=j=0 while i學生通過對不同排序算法的實踐和比較,可以發現不同算法的效率差異,并且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數據規模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排序算法。3.綜合練習(1)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問題,設計多種不同的算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并比較它們的效率。然后,每個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小組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并進行講解。例如,一個小組選擇的問題是計算兩個矩陣的乘積。小組可以設計不同的算法,如直接按照矩陣乘法的定義進行計算,或者使用分治法等。然后比較這些算法的執行次數、運行時間等效率指標。(2)讓學生討論在實際編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算法來解決問題。學生可以從問題的特點、數據規模、時間和空間復雜度等方面進行討論,得出在選擇算法時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達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四)課堂小結1.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算法效率的比較。我們知道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算法具有不同的效率。我們通過實例比較和算法分析,了解了算法執行的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體會了算法存在的效率差異。2.強調重點和難點師: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不同算法的效率差異,分析算法的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難點是準確評估不同算法的效率,選擇合適的算法解決問題。希望同學們在課后能夠多做一些練習,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五)作業布置1.完成課后練習中的相關題目。2.自己選擇一個問題,設計多種不同的算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并比較它們的效率。五、板書設計1.不同算法解決同一問題2.算法效率比較方法3.關鍵步驟與執行次數4.實例分析(求和、排序、查找等)六、課后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具體的例子引出不同算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概念,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算法效率的差異。在新課講解環節,詳細地分析了不同算法的過程、關鍵步驟和執行次數,使學生深入理解算法效率的影響因素。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包括基礎練習、拓展練習和綜合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比較不同算法的效率,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學生在理解復雜算法的過程和效率分析時還有一些困難,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引導。另外,在小組合作練習中,有些小組的討論不夠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小組合作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維深度。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學生對算法效率的比較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繼續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