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兩個子目(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講述了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歷程和表現及其重大的世界意義。▲ 不同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響★ 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辯證認識中外文化交流的兩面性,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中外文化交流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歷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動的發展歷程,培養家國情懷。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自主學習1:梳理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1. 歷程(1)開始傳入:(2)日趨興盛:(3)完成本土化: 。(4)由盛轉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2. 影響(1)積極: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和理念。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2)消極: 。(二)自主學習2:閱讀教材,梳理從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的史實及影響。1. 明末清初(1)背景:(2)傳播內容:①明末,意大利人 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②《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3)影響:①明末,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②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 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2. 19世紀中后期(1)背景: 。(2)表現: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洋務運動時期:新式學堂:1862年, 在北京設立留學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譯書機構: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③維新變法時期:資產階級 傳播。(3)影響:①傳播內容變化: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②政治運動開展: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推動了 的展開;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 的思想武器。3. 20世紀初(1)背景: 、 、(2)表現:①民主科學思想傳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 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一)對東亞和東南亞1.漢字:(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創造出 ,日本創造出 ,越南創造出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2.儒學: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3.佛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4.制度:(1)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2)7世紀,日本實行 ,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5.其他: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6.移民:(1)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二)對西方1. 四大發明外傳(1) 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藥在 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漸衰落。(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4)繼中國之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 ,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2. 中國熱(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合作探究】1.探究一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材料6 佛教認為現實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無邊”,……造成苦難的原因不是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不是吃人的社會,而是“業”,提出超脫苦難的辦法是忍耐、修行,以便達到“涅樂”境界。佛教這一套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的學說完全掩蓋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本質,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鴉片作用。——葉洵灶:《佛教在中國古代得以傳播的原因》材料7 由于我國文明具有強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優秀部分為已所用,大大強化了我國文化的優勢,彌補了不足,促進我國文化發展居于領先地位。故而,優越的地理環境、人口優勢和文化包容性造就了我國的文化延續性。——余春華《淺論中華文化傳承的特征》【問題探究1】 佛教為什么能夠在中國會得以傳播?原因:2.探究二 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影響材料11 19世紀中葉前后開始,西學再度開始進入中國。這一次,政府官員開始出使、考察、翻譯機構的設立促使大量西學書籍的出版,新式學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員,并且開始派遣留學生。另外,這一時期傳入的西學,舉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總之,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所有組成部分,統統展示在中國人面前,并且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態文化的不同層次全面地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外殼與精神內核。——馮天渝《中華文化史》【問題探究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中期的西學東漸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影響:三、本節精練1.有學者指出:“中國佛教……僧人出家,還要尊敬父母,忠于國君,僧人也提倡忠君愛國。所以中國的寺院有的稱為‘護國寺’,有的稱‘報國寺’……慧遠在廬山講經,就講誦儒家的《喪服經》,闡述服喪的問題。”對材料推斷最合理的是A.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逐漸趨同 B.佛教被統治者改造成精神統治工具C.中國佛教與儒家爭奪正統地位 D.佛教深受中國文化浸潤利于其傳播2.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形成以后,經歷夏、商、西周三代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形成大一統的格局,一個強大而穩固的文明中心確立并且不斷地向外輻射,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高潮。中國的稻谷、絲綢、茶葉、陶瓷、漆器、醫藥等源源不斷地輸往東南亞等地。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A.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國同東南亞等地交往以物質交流為主C.東南亞等地發展越來越依賴中國D.中外貿易縮小了不同國家間文化的差異3.民國三年,嚴復連續發表《說黨》系列文章,闡釋其對政黨政治的看法。嚴復認為政黨政治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護民權的作用。但同時又說:“如果輕率地認為,只要中國有了政黨制度,中國就會立即富強起來,這的確是淺人之見。”據此可知,嚴復A.對近代政黨政治有清醒的認識 B.認為中國實行政黨政治利弊參半C.對戊戌變法失敗進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條正確的救亡圖存道路4.17、18世紀,一些西方傳教士將儒家經典如《大學》、《禮記》、《中庸》、《論語》、《孟子》、《周易》、《書經》、《孝經》、《詩經》、《春秋》、《禮記》等翻譯為西文出版。這些書籍的出版A.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B.促進了儒學在西方的傳播C.使18世紀的歐洲成為“中國之歐洲”D.催生了大批的啟蒙思想家5.從現有文獻看,東晉十一位帝王中,明確與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東晉權力實際掌握者王導與高僧帛尸梨密多羅交往甚厚,瑯琊王氏家族中有兩名成員出家為僧,其一即為王導之弟釋道寶。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A.打破了儒學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 B.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內儒的士族意識形態 D.擴大了佛教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6.伏爾泰把《趙氏孤兒》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為他的啟蒙主義思想服務。亞當 斯密在其《國富論》中以司馬遷“貧富之道,莫之奪予”“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思想,論述自由競爭與價格波動。這說明A.文明需要互鑒,文化需要交流 B.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世界普適性C.啟蒙思想的源頭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國學術成近代西方風潮7.利瑪竇來華后著儒服行儒禮,他帶來的奇器和科學知識吸引了一大批士紳,平均每日來訪者多達20余人,他在寫給西方教會的信中說“派往中國的傳教士應該具有才能,因為我們所要接觸的都是智慧高強而學問淵博的人”。這反映了當時A.西學傳播遭到強烈抵制 B.西學東漸推動社會轉型C.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D.東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性8.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歐洲傳教士不僅在中國傳教和介紹科技知識,而且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譯了"四書""五經"等著作,多位18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也從儒家經書譯本中汲取思想因素。這一時期的"中學西漸"A.凸顯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優勢 B.受益于政府開放的對外政策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會轉型 D.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普遍支持9.(2023廣東)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演進過程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探究。角度 內涵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多民族的交融 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從一個側面來看就是多民族不斷交融、共同創造的歷史。外來文明的吸收 中華文明不斷與域外異質文明接觸,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雅與俗的互動 中華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與俗的互相轉化中得以發展。以復古為革新 中華文明實現變革的一種常見方式是以復古為革新,即借復古之名行革新之實。——摘編自袁行需等主編《中華文明史》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角度,對中華古代文明史進行分期,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分期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兩個子目(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講述了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歷程和表現及其重大的世界意義。▲ 不同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響★ 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辯證認識中外文化交流的兩面性,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中外文化交流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歷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動的發展歷程,培養家國情懷。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自主學習1:梳理佛教傳入中國的歷程。1. 歷程(1)開始傳入: 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2)日趨興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3)完成本土化: 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4)由盛轉衰: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2. 影響(1)積極: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禮儀風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和理念。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2)消極: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二)自主學習2:閱讀教材,梳理從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的史實及影響。1. 明末清初(1)背景: 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2)傳播內容:①明末,意大利人 利瑪竇 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②《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3)影響:①明末,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②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 湯若望、南懷仁 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2. 19世紀中后期(1)背景: 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2)表現: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洋務運動時期:新式學堂:1862年, 京師同文館 在北京設立留學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譯書機構: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③維新變法時期:資產階級 民主思想和政治學說 傳播。(3)影響:①傳播內容變化: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②政治運動開展: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推動了 維新運動 的展開;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 辛亥革命 的思想武器。3. 20世紀初(1)背景: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2)表現:①民主科學思想傳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 新文化運動 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②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五四運動 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一)對東亞和東南亞1.漢字:(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創造出 諺文 ,日本創造出 假名 ,越南創造出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2.儒學: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3.佛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4.制度:(1)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2)7世紀,日本實行 大化改新 ,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5.其他: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6.移民:(1)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二)對西方1. 四大發明外傳(1) 8世紀以后 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藥在 13世紀 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漸衰落。(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4)繼中國之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 活字印刷機 ,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2. 中國熱(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合作探究】1.探究一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材料6 佛教認為現實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無邊”,……造成苦難的原因不是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不是吃人的社會,而是“業”,提出超脫苦難的辦法是忍耐、修行,以便達到“涅樂”境界。佛教這一套說明苦難和解決苦難的學說完全掩蓋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本質,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鴉片作用。——葉洵灶:《佛教在中國古代得以傳播的原因》材料7 由于我國文明具有強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優秀部分為已所用,大大強化了我國文化的優勢,彌補了不足,促進我國文化發展居于領先地位。故而,優越的地理環境、人口優勢和文化包容性造就了我國的文化延續性。——余春華《淺論中華文化傳承的特征》【問題探究1】 佛教為什么能夠在中國會得以傳播?原因: ①佛教思想適應統治者控制民心的需要;②中國傳統儒學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③佛教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實現本土化。2.探究二 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影響材料11 19世紀中葉前后開始,西學再度開始進入中國。這一次,政府官員開始出使、考察、翻譯機構的設立促使大量西學書籍的出版,新式學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員,并且開始派遣留學生。另外,這一時期傳入的西學,舉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總之,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所有組成部分,統統展示在中國人面前,并且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心態文化的不同層次全面地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外殼與精神內核。——馮天渝《中華文化史》【問題探究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19世紀中期的西學東漸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影響:①沖擊傳統文化,推動思想解放和文化發展②近代工業興起,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③推動中國改革和革命運動興起④近代教育出現,培養大量近代人才⑤推動社會習俗變遷三、本節精練1.有學者指出:“中國佛教……僧人出家,還要尊敬父母,忠于國君,僧人也提倡忠君愛國。所以中國的寺院有的稱為‘護國寺’,有的稱‘報國寺’……慧遠在廬山講經,就講誦儒家的《喪服經》,闡述服喪的問題。”對材料推斷最合理的是A.中國佛教與儒家思想逐漸趨同 B.佛教被統治者改造成精神統治工具C.中國佛教與儒家爭奪正統地位 D.佛教深受中國文化浸潤利于其傳播2.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形成以后,經歷夏、商、西周三代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秦漢時期形成大一統的格局,一個強大而穩固的文明中心確立并且不斷地向外輻射,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高潮。中國的稻谷、絲綢、茶葉、陶瓷、漆器、醫藥等源源不斷地輸往東南亞等地。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A.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圈日益成熟B.中國同東南亞等地交往以物質交流為主C.東南亞等地發展越來越依賴中國D.中外貿易縮小了不同國家間文化的差異3.民國三年,嚴復連續發表《說黨》系列文章,闡釋其對政黨政治的看法。嚴復認為政黨政治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護民權的作用。但同時又說:“如果輕率地認為,只要中國有了政黨制度,中國就會立即富強起來,這的確是淺人之見。”據此可知,嚴復A.對近代政黨政治有清醒的認識 B.認為中國實行政黨政治利弊參半C.對戊戌變法失敗進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條正確的救亡圖存道路4.17、18世紀,一些西方傳教士將儒家經典如《大學》、《禮記》、《中庸》、《論語》、《孟子》、《周易》、《書經》、《孝經》、《詩經》、《春秋》、《禮記》等翻譯為西文出版。這些書籍的出版A.推動了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B.促進了儒學在西方的傳播C.使18世紀的歐洲成為“中國之歐洲”D.催生了大批的啟蒙思想家5.從現有文獻看,東晉十一位帝王中,明確與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東晉權力實際掌握者王導與高僧帛尸梨密多羅交往甚厚,瑯琊王氏家族中有兩名成員出家為僧,其一即為王導之弟釋道寶。東晉僧人與統治階層的交往A.打破了儒學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 B.標志著佛教中國化進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內儒的士族意識形態 D.擴大了佛教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6.伏爾泰把《趙氏孤兒》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為他的啟蒙主義思想服務。亞當 斯密在其《國富論》中以司馬遷“貧富之道,莫之奪予”“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思想,論述自由競爭與價格波動。這說明A.文明需要互鑒,文化需要交流 B.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世界普適性C.啟蒙思想的源頭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國學術成近代西方風潮7.利瑪竇來華后著儒服行儒禮,他帶來的奇器和科學知識吸引了一大批士紳,平均每日來訪者多達20余人,他在寫給西方教會的信中說“派往中國的傳教士應該具有才能,因為我們所要接觸的都是智慧高強而學問淵博的人”。這反映了當時A.西學傳播遭到強烈抵制 B.西學東漸推動社會轉型C.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D.東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性8.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歐洲傳教士不僅在中國傳教和介紹科技知識,而且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譯了"四書""五經"等著作,多位18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也從儒家經書譯本中汲取思想因素。這一時期的"中學西漸"A.凸顯了傳統文化的巨大優勢 B.受益于政府開放的對外政策C.有助于近代西方的社會轉型 D.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普遍支持9.(2023廣東)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演進過程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探究。角度 內涵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多民族的交融 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從一個側面來看就是多民族不斷交融、共同創造的歷史。外來文明的吸收 中華文明不斷與域外異質文明接觸,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雅與俗的互動 中華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與俗的互相轉化中得以發展。以復古為革新 中華文明實現變革的一種常見方式是以復古為革新,即借復古之名行革新之實。——摘編自袁行需等主編《中華文明史》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角度,對中華古代文明史進行分期,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分期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答案:1.D 2.A 3.A 4.B 5.D 6.A 7.D 8.C9.選取角度:多民族的交融。闡述: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我國古代先民很早就乘舟車之利,縱貫南北、溝通東西,繪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壯美文明畫卷。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先秦時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動形成了強盛的秦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入新階段,為明清兩代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歷史表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帶來了國家強盛,而國家強盛又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各民族相互認同、相互借鑒,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學生版).docx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