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程標準】
(1)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學習重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內涵。
難點: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時空坐標】
【名詞解釋】
文化culture:
廣義: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
狹義:語言、文學、藝術、制度、組織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1.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綿延發展至今。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日等),是其具體表現形式。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3.人本思想、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尊重人的個性和發展,強調個人是社會的中心。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于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恤民、安民、愛民、順應民意,強調君民相互依存等。
4.陸王心學:
清即南宋陸九淵和明王守仁兩大學說的合稱。陸始主“心即理也”,為學初倡“發明本心”為主;王繼而廣之,大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論。兩者基本思想一脈相承。與程朱學派相對稱。參見“象山學派”、“陽明學派”。
5.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標志是利瑪竇來華,以西書七千部為代表。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于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知能結構】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遠古時期——中華文化的起源
1、分布:
黃河、長江、珠江、遼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2、特點:
(1)多元: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核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3、影響: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形成。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奠基
1、華夏認同:
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儒家文化形成:
春秋末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
核心思想——“仁” 仁者愛人(人際關系);
政治方面:“為政以德”, 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君民關系)
“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恢復等級秩序)樂(社會和諧穩定)制度
教育方面:打破貴族壟斷教育,推動私學發展,有教無類,整理典籍,傳承文化
天命思想:敬鬼神而遠之
3、“百家爭鳴”局面:
(1)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
經濟: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壞,諸侯爭霸
階級:士階層的活躍,受到諸侯國的重用。
文化:禮崩樂壞,私學興起
表現:
學派 人物 階級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新興地主
荀子 新興地主
墨家 墨子 下層平民
道家 莊子 沒落的奴隸主
法家 韓非 新興地主
陰陽家 鄒衍 新興地主
(3)影響:
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三)秦漢時期——中華文化的形成
1、秦朝:(1)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2)推崇法家(焚書坑儒);(3)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漢代:
目的:為鞏固大一統局面
(1)由黃老無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新儒學:
“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加強、限制君權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綱五常” 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
意義:
(2)東漢以來,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儒道佛逐漸交融。
(四)魏晉至隋唐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
1、背景: 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2、表現:
(1)魏晉: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動蕩,士人們寄情山水,擺脫環境對精神的羈絆,玄學盛行。
(2)唐朝:①初期統治者尊道、禮佛、崇儒(三教并行);
②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
③唐中葉,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古文運動):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3)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合作探究1:簡析魏晉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說明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原因:
①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論滿足世人心理需求,且與玄學有相同之處;③佛教吸收中國文化日益本土化;④唐朝實行“三教并行”政策。
(2)影響:
①佛道盛行,沖擊儒學正統地位;②推動理學興起;③深刻影響了傳統文學藝術;④本土化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宋元時期——中華文化的繁榮
1、背景: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
2、內容:理學形成。
3、主要思想
項目 程朱理學 (二程、朱熹) 陸王心學 (南宋:陸九淵 明朝:王守仁)
不同點 世界本原
方法論
道德觀
地位
相同點 實質
影響
理學的特點:
理學的影響:
①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情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② 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5、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六)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轉折
1、傳承:明中后期,陸王心學的廣泛傳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2、轉折:
(1)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
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指以史為鑒,以天下為己任,將學術研究與現實相結合)
背景: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
(2)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合作探究2: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主要思想及影響
1、主要思想: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導社會責任。
2、影響:
(1)反對君主專制帶有反封建、求民主特點。(有一定思想啟蒙作用)
(2)一定程度上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3)抨擊了程朱理學,使儒學獲得新的發展。
(4)局限:沒跳出儒學范疇;對君主專制也僅局限于批判層面,沒能提出新的社會制度。
(七)近代時期——中華文化的轉型與進步
1、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運動: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3、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發展。
(八)現當代時期——走向復興
1、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1)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抗日戰爭時期:延安:《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和前景。
(3)解放戰爭時期:西柏坡:《論人民民主專政》;黨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轉移;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
(4)建國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
2、走向復興:現當代
(1)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知識總結:概括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階段 時間 概況
起源 遠古時期 多元一體;以華夏族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華夏認同觀念;孔子創立儒學;百家爭鳴源頭、奠基。
發展 秦漢 統一多民族;漢武帝時,儒家確立了正統地位,文化主流。
魏晉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學受到挑戰;文化燦爛。
宋 理學形成,豐富了理論思維,宣揚禮教束縛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榮。
傳承與轉折 明中后期 (陸王心學)人的主體意識覺醒。
明清之際 提倡個性自由,批判理學,抨擊專制,經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獄禁錮中華文化發展,思想受到鉗制。
轉型與進步 近代 ①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 ②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與科學; 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走向復興 現代 ①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合作探究3:根據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表,概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經濟:古代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思想文化:傳統、文字、典籍的不間斷傳承;具有繼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
另外: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與弘揚。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一)重視以人為本(倫理觀)
1、人本思想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主張“仁者愛人”。
③后世儒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
2、民本思想:人本思想體現到政治倫理上
①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②戰國:孟子提出了“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
③歷代: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3、意義: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為我國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觀)
1、形成:
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意義:
①他們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家國觀)
(1)含義: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共同體的認同、維護和熱愛,并自覺承擔共同體的責任。
(2)表現:
①春秋戰國: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②兩宋時期: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明清時期: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意義: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凝結成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崇德尚賢,天下為公(價值觀)
(1)表現:
①西周初年: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春秋時期:
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戰國時期:
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盂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④西漢《禮記》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意義:
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生觀)
意義:不斷挑戰自我,追求更大的進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己任,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處世觀)
(1)表現: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和”,才能產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義:“和”的思想作為人們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點
、 、 、 、 。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
(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本課結構】
【課后習題】
基礎達標
1.(2022·貴州·頂效開發區頂興學校高三期中)下面是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圖》。以下評價中,最貼近這一作品的是( )
A.突出傳說故事及神仙形象 B.畫外蘊藏著人文主義精神
C.趨向寫意并側重筆墨神韻 D.筆下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答案】C
【詳解】通過觀察《高逸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董其昌將詩、書和山水融合,以“高逸”點題,反映出其作品趨向寫意,側重筆墨神韻,C項正確;材料與傳說故事、神仙形象無關,排除A項;僅有山水景色不能說明其蘊藏人文主義精神,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濃郁的生活氣息,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2·廣東·肇慶市第一中學高二階段練習)下表為春秋戰國時期法、道、墨治國主張的相關論述。這些主張( )
學派 論述
法家 認為只有通過法律的手段才能達到至德的社會,強調君臣共同守法,在實行耕戰的國策中實現民眾的利益。
道家 從“法自然”的高度,反對戰爭,主張“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
墨家 主張在“天”面前,君主和民眾是平等的,讓有才能的人參政議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統的政治理想 B.重視自然,無為而治
C.體現社會變革時代特征 D.重視法律,以法治世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中表格內容可知,法家認為只有通過法律的手段才能達到至德的社會,強調君臣共同守法,在實行耕戰的國策中實現民眾的利益;道家從“法自然”的高度,反對戰爭,主張“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墨家主張在“天”面前,君主和民眾是平等的,讓有才能的人參政議政,珍惜民力。這些治國主張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大變革的時代特征,面對社會變革,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從本階級、階層的立場出發,闡述自己的主張,出現了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大一統的政治理想,排除A項;“重視自然,無為而治”體現的是道家思想,排除B項;“重視法律,以法治世”體現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2·湖北湖北·高三期中)漢光武十九年,洛陽縣令董宣不畏權貴公正執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陽公主叩頭 認錯,贏得了強項令的美名,后人將此事改編成京劇《強項令》,留下了“ 問萬歲王法誰人來定,殺兇犯如萬歲親手判刑” 的經典唱詞,影響很大。對此事件解讀正確的是( )
A.漢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這樣的官員在當時相當普遍
C.后世改編重在傳遞浩然正氣 D.出現類似事件取決于官員的性格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強項令》的故事和唱詞,體現了人們對董宣不畏權貴公正執法的敬佩,后世的改編重在傳遞浩然正氣,C項正確;僅此事件不足以說明漢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排除A項;董宣是封建官吏的楷模,并非普遍現象,排除B項;取決于官員的性格的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2·四川省沐川中學校高二期中)李贄講王陽明的“良知”概念發展為“童心”,并認為“童心者,心之初也”“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由此可知,李贄這一思想( )
A.繼承了知行合一主張 B.肯定了個體的自然性情
C.宣揚了經世致用思想 D.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李贄將王陽明的“良知”概念發展為“童心”,并強調“童心”是人的根本,這體現了對人的個性解放的推崇與肯定,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李贄對王陽明“良知”概念的發展,不是對“知行合一”主張的繼承,排除A項;經世致用是顧炎武的思想,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態度,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2·天津·高二期末)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畫意。這表明( )
A.中華文化不斷傳承與創新 B.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
C.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D.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
【答案】A
【詳解】材料冰舞選手的服裝設計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別出心裁,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A項正確;包容性強調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排除B項;選手服裝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排除C項;材料沒有沒有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2·全國·高一課時練習)清代,許多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廣泛涉獵其他知識。如張履祥對農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寫了《補農書》一書。李光地對象數、天文、歷法很有研究,注重興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贊許。陸隴其為官清廉,并對西學頗有涉獵。這體現出清代理學學者
A.強調維護綱常禮教 B.積極推動西學東漸
C.具有經世致用理念 D.注重總結實踐經驗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清代,許多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廣泛涉獵其他知識。......對象數、天文、歷法很有研究,注重興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贊許。陸隴其為官清廉,并對西學頗有涉獵。”可知,清代,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重視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為國家服務解決問題,具有經世致用的理念特點,C項正確;維護綱常禮教在材料中體現不足,排除A項;積極推動西學東漸,材料體現內容不足,排除B項;材料講注重將所學應用于實踐,排除D項。故選C項。
【能力提升】
1.(2022·河南焦作·高三期中)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進行“土圭測景(影)(下圖) ”。據《周禮》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乃建王國焉。”據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測景”活動( )
A.促使分封諸侯局面出現 B.蘊含政治文化雙重意義
C.服務于農業生產的需要 D.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特征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初年,周公通過“土圭測景”活動,依據一年內日影長度變化,確定洛陽為地中,隨即在此建立東都洛邑,將天文觀測與東都選址聯系在一起,蘊含政治文化雙重意義,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并非分封制推行的原因,排除A項;服務于農業生產的需要與周公根據日影變化確定地中,“乃建王國焉”不符,排除C項;材料并未全面分析“土圭測景”與二十四節氣特征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2·全國·高二課時練習)“藥王”孫思邈在談及行醫準則時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自古明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這反映出孫思邈的行醫準則( )
A.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B.彰顯了民本主義的色彩
C.蘊含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D.體現出陰陽辨證的哲學
【答案】A
【詳解】材料中“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體現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惻隱之心”體現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靈之苦”“至于愛命,人畜一也”體現了佛教眾生平等、戒殺生的思想,這些反映出孫思邈的行醫準則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A項正確;民本主義屬于儒家思想范疇,B項沒有完整概括出孫思邈行醫準則中受佛道影響的方面,排除B項;天人合一思想屬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疇,C項沒有完整概括出孫思邈行醫準則中受佛家影響的方面,排除C項;陰陽辯證的哲學確實運用于中醫治病,但在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2·全國·高三單元測試)宋徽宗時期,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等奉敕編訂了一部國家禮典——《政和五禮新儀》,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儀制等內容以外,還首次出現了庶人婚儀、冠儀和喪儀等內容。這說明宋代
A.官方推動禮儀文化向民間發展 B.封建婚嫁禮儀逐漸平民化
C.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已約定俗成 D.儒家綱常倫理的思辨化
【答案】A
【詳解】根據“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等奉敕編訂了一部國家禮典——《政和五禮新儀》”“還首次出現了庶人婚儀、冠儀和喪儀等內容”中得出這是由政府制定的與禮儀相關的內容,并涉及到民間的婚俗禮儀,說明官方推動禮儀文化向民間發展,A項正確;材料不僅只體現婚嫁,排除B項;“共治”說法錯誤,而是實行君主專制,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思辨化,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2·黑龍江·哈爾濱市第六中學校高三階段練習)下圖為清初漳南書院的課程設置。據此可知,該課程設置( )
文事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并射、御、技擊等科。 經史齋: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諸文等科。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帖括齋:課八股舉
A.深受西學東漸的影響 B.動搖了理學的正統地位
C.體現經世致用的精神 D.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
【答案】C
【詳解】清初漳南書院的課程包括自然科學、武備、歷史、以及儒家經典,還有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課程設置體現了為社會培養多種人才的經世致用的精神,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深受西學東漸的影響,排除A項;該課程設置包括程、朱、陸、王之學,無法體現動搖了理學的正統地位,排除B項;當時時代發展的潮流是資本主義,課八股舉,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無法體現資本主義發展的潮流,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2·浙江浙江·高三階段練習)中華文明燦爛輝煌,且是唯一沒有中斷、 傳承至今的文明。科技文化著述頗豐,制度創新獨具一格,并在長期的中外交往過程中互學互鑒、繁榮發展,在與時俱進中彰顯旺盛生命力。下表所列西周、魏晉南北朝、唐、元四個歷史時期相關信息,按時序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表格信息“飛錢”,可知是唐朝時期;依據“土斷”,“《肘后備急方》”,可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依據“《農書》、薩班靈骨塔”,可知是元朝時期;依據“共和行政、《考工記》”,可知是西周時期,④②①③D項正確;其余順序均與史實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6.(2022·河南·平頂山市實驗高中高二期中)2001年,江澤民在訪問俄羅斯時講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提倡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005年,胡錦濤在訪問英國期間也強調:“中華民族歷來講信修睦,崇尚和平。”2013年,習近平首次提出“正確義利觀”的外交理念。這表明新時期的中國外交( )
A.強調國際舞臺的多元共生 B.彰顯優秀傳統的時代價值
C.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 D.構建平等互利的多邊體系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言必信,行必果”,“講信修睦,崇尚和平”,“正確義利觀”可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外交場合均提出了誠信、和平、義利等具有中國傳統智慧的外交理念,這表明新時期外交政策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彰顯了優秀傳統的時代價值,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多元共生,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而不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原則,排除C項;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體系的構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直擊高考
1.(2022·遼寧·高考真題)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
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末期,晉國太祝認為中行氏在紛爭中失敗,是中行寅不修德義,引發一國民眾怨恨所致,其觀點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A項正確;質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血緣宗法倫理關系,排除C項;太祝的觀點并未否定君權神授,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2·北京·高考真題)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
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發現的戰國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等,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戰國時期的墓葬不能印證“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排除C項;戰國中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尚未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1·全國·高考真題)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的流行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善書的內容都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內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時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書的流行是在強化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故選B;理學的主導地位在南宋就已經得到確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識形態,所以“阻礙”的說法錯誤,排除C;善書的流行是強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沒有沖擊,排除D。
4.(2021·浙江·高考真題)一位理學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題,主張“切己自反,改過遷善”,認為“物欲”和“意見”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將其剝落、掃除。該理學家
A.被朱熹批評其理學過于“支離” B.推動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立
C.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 D.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題,主張于人生日常處通過內心反省來明理,因此C正確;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A排除;BD是程朱理學的成就,排除。故選C。
5.(2020·江蘇·高考真題)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 )
A.儒學統治地位動搖 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
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
【答案】B
【詳解】 材料“程頤程顥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時期存在儒學與佛教融合的現象,B項正確;材料強調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強調佛教對儒學的沖擊,無法體現地位動搖的現象,A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的問題,并且在南宋時理學才逐漸成為官方哲學,C項錯誤;陽明心學出現于明代,D項錯誤。
6.(2020·江蘇·高考真題)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墨子強調百姓利益,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即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層平民利益,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強調廣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沒有體現要恢復前代禮樂制度的主張,A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墨家學派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不強調社會等級和諧,并且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社會等級和諧的信息,C項錯誤;墨家學派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沒有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D項錯誤。
7.(2020·山東·高考真題)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
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詳解】根據題意可知,孟子認為有了禮義能穩定社會的上下秩序,韓非子認為義能夠維護君臣之間秩序,由此可知他們都認為義能夠起到穩定秩序,維護等級的作用,故選D;戰國時期中央集權尚未形成,所以他們所說的義不是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排除A;他們所說的義是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而不是側重于道德層面,排除B;義不僅僅用來規范統治階層行為,也涉及到被統治階層,排除C。故選D。
8.(2020·全國·高考真題)清代,纂修宗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每部宗譜均有族規、家訓,其內容主要包括血緣倫理、持家立業、報效國家等。這表明,宗譜的纂修
A.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導向作用 B.體現了儒家思想觀念
C.維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統純正 D.確立了四民社會結構
【答案】B
【詳解】“持家立業”、“報效國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內容,在族譜中存在這些內容說明宗譜的纂修體現了儒家思想觀念,故選B;宗譜纂修不是選官,和科舉制無關,排除A;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維持血統的純正,排除C;四民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及社會環境有關,不是靠纂修宗譜確立的,排除D。故選B。
9.(2019·全國·高考真題)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
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詳解】由人物“程顥”可大致推測本題考查方向為“程朱理學”,根據材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可知程顥認為“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主張通過探究世間萬物來求理,B選項符合題意。孟子和莊周思想含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成分,A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C選項排除。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屬于老子的思想,D選項排除。
10.(2019·全國·高考真題)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詳解】結合材料和所學可知,單一的學說難以適應復雜的統治需要,新道學適應了西漢初期修養生息、恢復生產、鞏固政權的需要,而新儒學適應了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選項符合題意。王國勢力強大是董仲舒新儒學出現的一個因素,鞏固統治才是主要因素,A選項排除。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本質上屬于文化專制,而不能體現對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B選項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學具有強烈的排它性,無法體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選項排除。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程標準】
(1)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學習重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發展的基本過程及內涵。
難點: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時空坐標】
【名詞解釋】
文化culture:
廣義: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
狹義:語言、文學、藝術、制度、組織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1.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經歷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綿延發展至今。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日等),是其具體表現形式。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華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積淀中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易除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代表中華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
3.人本思想、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尊重人的個性和發展,強調個人是社會的中心。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于君本(國本)、官本而言的(其實兩者是對立統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恤民、安民、愛民、順應民意,強調君民相互依存等。
4.陸王心學:
清即南宋陸九淵和明王守仁兩大學說的合稱。陸始主“心即理也”,為學初倡“發明本心”為主;王繼而廣之,大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論。兩者基本思想一脈相承。與程朱學派相對稱。參見“象山學派”、“陽明學派”。
5.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標志是利瑪竇來華,以西書七千部為代表。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于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重大影響。
【知能結構】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一)遠古時期——中華文化的起源
1、分布:
黃河、長江、珠江、遼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2、特點:
(1)多元: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核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3、影響: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形成。
(二)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奠基
1、華夏認同:
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儒家文化形成:
春秋末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
核心思想——“仁” 仁者愛人(人際關系);
政治方面:“為政以德”, 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君民關系)
“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恢復等級秩序)樂(社會和諧穩定)制度
教育方面:打破貴族壟斷教育,推動私學發展,有教無類,整理典籍,傳承文化
天命思想:敬鬼神而遠之
3、“百家爭鳴”局面:
(1)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
經濟:鐵器和牛耕的推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壞,諸侯爭霸
階級:士階層的活躍,受到諸侯國的重用。
文化:禮崩樂壞,私學興起
表現:
學派 人物 階級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新興地主
荀子 新興地主
墨家 墨子 下層平民
道家 莊子 沒落的奴隸主
法家 韓非 新興地主
陰陽家 鄒衍 新興地主
(3)影響:
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
(三)秦漢時期——中華文化的形成
1、秦朝:(1)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2)推崇法家(焚書坑儒);(3)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2、漢代:
目的:為鞏固大一統局面
(1)由黃老無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新儒學:
“春秋大一統”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君權神授”“天人感應” 加強、限制君權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綱五常” 穩定統治秩序的需要
意義:
(2)東漢以來,佛教傳入,道教興起,儒道佛逐漸交融。
(四)魏晉至隋唐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
1、背景: 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
2、表現:
(1)魏晉: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動蕩,士人們寄情山水,擺脫環境對精神的羈絆,玄學盛行。
(2)唐朝:①初期統治者尊道、禮佛、崇儒(三教并行);
②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
③唐中葉,韓愈提出復興儒學(古文運動):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3)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合作探究1:簡析魏晉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說明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原因:
①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論滿足世人心理需求,且與玄學有相同之處;③佛教吸收中國文化日益本土化;④唐朝實行“三教并行”政策。
(2)影響:
①佛道盛行,沖擊儒學正統地位;②推動理學興起;③深刻影響了傳統文學藝術;④本土化的佛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宋元時期——中華文化的繁榮
1、背景: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
2、內容:理學形成。
3、主要思想
項目 程朱理學 (二程、朱熹) 陸王心學 (南宋:陸九淵 明朝:王守仁)
不同點 世界本原
方法論
道德觀
地位
相同點 實質
影響
理學的特點:
理學的影響:
①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情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② 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強調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因循守舊,片面地重義輕利;壓制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求。
5、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六)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轉折
1、傳承:明中后期,陸王心學的廣泛傳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2、轉折:
(1)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
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指以史為鑒,以天下為己任,將學術研究與現實相結合)
背景:商品經濟的發展(根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
(2)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合作探究2: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潮主要思想及影響
1、主要思想: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導社會責任。
2、影響:
(1)反對君主專制帶有反封建、求民主特點。(有一定思想啟蒙作用)
(2)一定程度上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3)抨擊了程朱理學,使儒學獲得新的發展。
(4)局限:沒跳出儒學范疇;對君主專制也僅局限于批判層面,沒能提出新的社會制度。
(七)近代時期——中華文化的轉型與進步
1、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運動: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3、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發展。
(八)現當代時期——走向復興
1、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1)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2)抗日戰爭時期:延安:《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和前景。
(3)解放戰爭時期:西柏坡:《論人民民主專政》;黨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轉移;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
(4)建國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
2、走向復興:現當代
(1)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知識總結:概括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階段 時間 概況
起源 遠古時期 多元一體;以華夏族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華夏認同觀念;孔子創立儒學;百家爭鳴源頭、奠基。
發展 秦漢 統一多民族;漢武帝時,儒家確立了正統地位,文化主流。
魏晉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學受到挑戰;文化燦爛。
宋 理學形成,豐富了理論思維,宣揚禮教束縛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榮。
傳承與轉折 明中后期 (陸王心學)人的主體意識覺醒。
明清之際 提倡個性自由,批判理學,抨擊專制,經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獄禁錮中華文化發展,思想受到鉗制。
轉型與進步 近代 ①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 ②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與科學; 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走向復興 現代 ①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合作探究3:根據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表,概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
經濟:古代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思想文化:傳統、文字、典籍的不間斷傳承;具有繼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
另外:先進人士對中華文化的改造與弘揚。相對封閉和較廣闊的地理環境,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一)重視以人為本(倫理觀)
1、人本思想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②孔子主張“仁者愛人”。
③后世儒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
2、民本思想:人本思想體現到政治倫理上
①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②戰國:孟子提出了“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
③歷代: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3、意義: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為我國的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觀)
1、形成:
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意義:
①他們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家國觀)
(1)含義: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家庭、家族以及國家共同體的認同、維護和熱愛,并自覺承擔共同體的責任。
(2)表現:
①春秋戰國: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②兩宋時期: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明清時期: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意義: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凝結成的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崇德尚賢,天下為公(價值觀)
(1)表現:
①西周初年: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春秋時期:
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戰國時期:
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盂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④西漢《禮記》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意義:
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5、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生觀)
意義:不斷挑戰自我,追求更大的進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己任,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處世觀)
(1)表現: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認為“和”,才能產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義:“和”的思想作為人們認識與處理事情的方法,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點
、 、 、 、 。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
(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本課結構】
【課后習題】
基礎達標
1.(2022·貴州·頂效開發區頂興學校高三期中)下面是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圖》。以下評價中,最貼近這一作品的是( )
A.突出傳說故事及神仙形象 B.畫外蘊藏著人文主義精神
C.趨向寫意并側重筆墨神韻 D.筆下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2.(2022·廣東·肇慶市第一中學高二階段練習)下表為春秋戰國時期法、道、墨治國主張的相關論述。這些主張( )
學派 論述
法家 認為只有通過法律的手段才能達到至德的社會,強調君臣共同守法,在實行耕戰的國策中實現民眾的利益。
道家 從“法自然”的高度,反對戰爭,主張“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
墨家 主張在“天”面前,君主和民眾是平等的,讓有才能的人參政議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統的政治理想 B.重視自然,無為而治
C.體現社會變革時代特征 D.重視法律,以法治世
3.(2022·湖北湖北·高三期中)漢光武十九年,洛陽縣令董宣不畏權貴公正執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陽公主叩頭 認錯,贏得了強項令的美名,后人將此事改編成京劇《強項令》,留下了“ 問萬歲王法誰人來定,殺兇犯如萬歲親手判刑” 的經典唱詞,影響很大。對此事件解讀正確的是( )
A.漢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這樣的官員在當時相當普遍
C.后世改編重在傳遞浩然正氣 D.出現類似事件取決于官員的性格
4.(2022·四川省沐川中學校高二期中)李贄講王陽明的“良知”概念發展為“童心”,并認為“童心者,心之初也”“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由此可知,李贄這一思想( )
A.繼承了知行合一主張 B.肯定了個體的自然性情
C.宣揚了經世致用思想 D.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5.(2022·天津·高二期末)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綠》與北京2022年冬奧會中國冰舞選手服裝設計的創意均出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畫意。這表明( )
A.中華文化不斷傳承與創新 B.傳統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
C.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D.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地位
6.(2022·全國·高一課時練習)清代,許多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廣泛涉獵其他知識。如張履祥對農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寫了《補農書》一書。李光地對象數、天文、歷法很有研究,注重興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贊許。陸隴其為官清廉,并對西學頗有涉獵。這體現出清代理學學者
A.強調維護綱常禮教 B.積極推動西學東漸
C.具有經世致用理念 D.注重總結實踐經驗
能力提升
1.(2022·河南焦作·高三期中)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陽進行“土圭測景(影)(下圖) ”。據《周禮》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乃建王國焉。”據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測景”活動( )
A.促使分封諸侯局面出現 B.蘊含政治文化雙重意義
C.服務于農業生產的需要 D.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特征
2.(2022·全國·高二課時練習)“藥王”孫思邈在談及行醫準則時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自古明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這反映出孫思邈的行醫準則( )
A.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B.彰顯了民本主義的色彩
C.蘊含了天人合一的觀念 D.體現出陰陽辨證的哲學
3.(2022·全國·高三單元測試)宋徽宗時期,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等奉敕編訂了一部國家禮典——《政和五禮新儀》,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儀制等內容以外,還首次出現了庶人婚儀、冠儀和喪儀等內容。這說明宋代
A.官方推動禮儀文化向民間發展 B.封建婚嫁禮儀逐漸平民化
C.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已約定俗成 D.儒家綱常倫理的思辨化
4.(2022·黑龍江·哈爾濱市第六中學校高三階段練習)下圖為清初漳南書院的課程設置。據此可知,該課程設置( )
文事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兵法,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并射、御、技擊等科。 經史齋: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諸文等科。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帖括齋:課八股舉
A.深受西學東漸的影響 B.動搖了理學的正統地位
C.體現經世致用的精神 D.順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
5.(2022·浙江浙江·高三階段練習)中華文明燦爛輝煌,且是唯一沒有中斷、 傳承至今的文明。科技文化著述頗豐,制度創新獨具一格,并在長期的中外交往過程中互學互鑒、繁榮發展,在與時俱進中彰顯旺盛生命力。下表所列西周、魏晉南北朝、唐、元四個歷史時期相關信息,按時序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6.(2022·河南·平頂山市實驗高中高二期中)2001年,江澤民在訪問俄羅斯時講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提倡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005年,胡錦濤在訪問英國期間也強調:“中華民族歷來講信修睦,崇尚和平。”2013年,習近平首次提出“正確義利觀”的外交理念。這表明新時期的中國外交( )
A.強調國際舞臺的多元共生 B.彰顯優秀傳統的時代價值
C.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 D.構建平等互利的多邊體系
直擊高考
1.(2022·遼寧·高考真題)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
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
2.(2022·北京·高考真題)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
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
3.(2021·全國·高考真題)明清時期,“善書”在民間廣為流行,這類書籍多由士紳編撰,內容側重倡導忠孝友悌、濟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飭攻詰宗親、凌逼孤寡等,以奉勸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的流行
A.確立了理學思想的主導地位 B.強化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
C.阻礙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推廣 D.沖擊了儒家經典的神圣性
4.(2021·浙江·高考真題)一位理學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題,主張“切己自反,改過遷善”,認為“物欲”和“意見”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將其剝落、掃除。該理學家
A.被朱熹批評其理學過于“支離” B.推動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立
C.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 D.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
5.(2020·江蘇·高考真題)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 )
A.儒學統治地位動搖 B.儒學與佛教的融合
C.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陽明心學影響深遠
6.(2020·江蘇·高考真題)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
7.(2020·山東·高考真題)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
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
8.(2020·全國·高考真題)清代,纂修宗譜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每部宗譜均有族規、家訓,其內容主要包括血緣倫理、持家立業、報效國家等。這表明,宗譜的纂修
A.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導向作用 B.體現了儒家思想觀念
C.維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統純正 D.確立了四民社會結構
9.(2019·全國·高考真題)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
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
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
10.(2019·全國·高考真題)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旗县| 营口市| 绥阳县| 出国| 旺苍县| 北票市| 全椒县| 娄烦县| 四子王旗| 梅州市| 伊通| 陇西县| 改则县| 丰镇市| 攀枝花市| 河南省| 乡宁县| 三穗县| 瑞金市| 禄丰县| 三都| 晋州市| 奉贤区| 静宁县| 崇明县| 河津市| 神池县| 桓仁| 阳原县| 留坝县| 利津县| 中超| 若羌县| 郯城县| 博湖县| 兰溪市| 东平县| 汉寿县| 清新县| 岳阳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