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標題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 《預防犯罪》教學設計核心 素養 目標 1. 政治認廚(增強法治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觀。 2.道德修養:加強自身法治修養,增強防范意識,杜絕不良行為,養成遵紀 守法的行 為習慣。 3.法治觀念: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感受法律的尊嚴,自覺尊法學法守法 用法。 4.健全人格:能夠判斷犯罪行為,能夠明辨是非,增強自我控制、約束自己 不良行為 的能力。 5.責任意識:在學習中,生活中從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強白我防范意識。教學 重點 如何加強面我防范,遠離犯罪教學 難點 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學過程導入 電影《默殺》引熱議!校園霸凌等未成年犯罪的 社會現象,再次引發網友討論!據今年最高檢“加強綜合司法保護守護未成 年人健康成長”新聞發布會介紹:近年來,從全國總體情況看,未成年人犯 罪仍呈上升趨勢。 作為祖國的未來,中華民族的希望,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走上犯罪道路,健康 成長呢 授新課 探究一:以案釋法——何為罪與罰 法眼看劇:《重返庭審現場 ·少年法庭》 年初,一部普法動漫的問世,引發全社會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關注和熱議, 它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推出的《重返庭審現場 ·少年法庭》紀實普法動 漫,我們先來看看“徐璐瑤與楊小潔”的故事。 思考:我們依據什么來判斷徐璐瑤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以及她應受到何種處罰 提示: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 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知識小結:1.刑法的作用及內容 作用:刑法是懲治犯罪、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內容:它明確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一罪 以及對犯罪應當判處什么樣的刑罰。一罰 ①同樣是“動手打人”,為什么蔣某被處以行政拘留、徐璐瑤被判處有期徒 刑 提示:人物 對社會的危害程度 屬于 蔣相對輕微 嚴重一般違法行為 犯罪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規定: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 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杖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 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 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 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 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知識小結:犯罪的含義和特征 含義: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 ①嚴重社會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質特征)如果社會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認為是 犯罪。 ②刑事違法性(犯罪的法律標志)只有對社會的危害達到觸犯刑法的嚴重程 度時,這種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 ③應受刑罰處罰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屬于一般 違法行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應當受到刑罰處罰。 犯罪的三個甚本特征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共同構成了區分罪與非菲的 標準。 思考1:蔣某和徐璐瑤案件中提到的這些違法犯罪后果,哪些是刑事處罰 是:有期徒刑一年八個月、死刑 不是:并處罰款五百元的處罰、行政拘留十日 思考2:②根據日常了解你還知道哪些刑事處罰 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驅逐出境 知識小結:刑罰的含義及種類 含義:刑罰又稱為刑事處罰,是指審判機關依法對犯罪分子適用的最嚴厲的 強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剝奪犯罪人權益為主要內容。 種類: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兩大類。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 主刑—— 管制:不予以關押,但限制其一定的自由,由社區依法實施矯正,3個月以 上2年以下。拘役:短期剝奪犯罪分子人身自由,1個月以上6個月以下。 有期徒刑:在一定期限內剝奪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強迫勞動改造,6個月以 上15年以下。無期徒刑:剝奪犯罪分子終身自由并強迫勞動改造。 死刑:剝奪犯罪分子生命。 附加刑—— 罰金:強制犯罪分子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額金錢。適用于貪利型犯罪,如走私、 販毒等。剝奪政治權利:剝奪犯罪分子參加國家管理與政治活動的權利。 沒收財產:將犯罪分子所擁有的財產的部分或全部,強制無償的收歸國有。 多適用于嚴重的犯罪,如危害國家安全罪、金融詐騙罪等。 驅逐出境:強迫犯罪的外國人離開我國國境。探究二:防微杜漸——如何守底線 最高檢發布《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3)》 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855人,起訴未成 年犯罪嫌疑人38954人,同比分別上升73.7%、40.7%。 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之①離不開未成年群體“年齡小就 不被處罰”的錯誤認知。 討論:年齡小真的不會被處罰嗎,你知道最低刑責年齡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 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 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 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 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思考:從上述討論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提示:啟示①:犯罪是我們成長路上最兇險的陷阱。盡管法律規定人到了一 定年齡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才可能構成犯罪,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年齡小實 施犯罪行為也不要緊。我們作為社會成員,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 遠離犯罪。 15歲的中學生陳某原本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從結識了社會上一群 游手好閑的“朋友”,他逐漸無心學習,經常曠課。他開始還有些自責,覺 得對不起父母和老師,后來便放縱自己,并因偷東西,打罵同學等受到學校 紀律處分。他非但沒有接受教訓,反而經常偷竊財物等,因此被公安機關拘 留。但他仍不悔改。為了搞到錢去網吧玩游戲,他和另外兩個“朋友”竟攔 路搶劫,在短短幾天內多次作案,最終因犯搶劫罪被判刑。 思考:預防犯罪,我們可以從陳某的身上得到哪些啟示 學生: 教師:啟示:②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 ③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 ④我們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自覺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板書 設計 刑法的作用及內容預 防 犯 罪 了解罪與罰 加強自我防范 犯罪含義及特征 刑罰含義及種類 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的危害 杜絕不良行為 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 從小事做起,遵紀守法課堂 1.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句話表明( )檢測 A.小偷小摸沒有關系,不會構成犯罪 B.一般違法與犯罪都是違法行為,應受法律制裁 C.“偷針”與“偷金”是一般違法與犯罪的本質差別 D.一般違法較容易發展到犯罪 2.一般違法行為包括( ) ①民事違法行為 ②行政違法行為 ③刑事違法行為④違憲行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根據刑法規定,我國刑罰的種類分為( ) A.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 B.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 C.主刑和附加刑 D.有期徒刑和死刑 4.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對在押的少年犯進行調查的數據顯示,從他們曾有 的行為看,有打架行為的占57.9%,有曠課行為的占49.8%,經常光顧網吧 的占44.9%,有賭博行為的占44.3%,看過黃色書籍和淫穢影像制品的占 31.9%。這說明() ①不良行為任其發展,可能導致違法行為②不良行為必然發展為違法行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為,預防違法犯罪④不良行為是小節,無關緊要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5 . 有期徒刑() ①是法院對犯罪分子實行懲罰的一種強制方法 ②是主刑的一種 ③是附加刑的一種 ④是對犯罪分子實行的最嚴厲的制裁方法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③④D.①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