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課標要求】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教材分析】本單元以“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為核心內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價值等。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美好生活的向導。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主要內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落腳點是堅持辯證唯物論。學習本課,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都有重要意義。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主要講述了物質和意識的概念,通過論證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意識都是物質的,證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教學目標】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2.了解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產生重要作用。3.了解人腦的出現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生理基礎。4.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科學精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公共參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指導實踐活動。【教學重點】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教學難點】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閱讀材料《實行土地歸整,小田變大田》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表示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實行土地歸整,連地成片,小田變大田,“一戶一田”相關政策。來提高糧食產能,保障全國14億人的飯碗。思考:1. 實行土地歸整,連地成片,小田變大田,是不是不論什么樣地勢、地形都要連地成片,小田變大田呢?2. 45年前,農村推行的是各戶獨自生產的政策,把大部分田地都分為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那現在為啥又重新合并小田變大田呢 3. 你能從意識的角度談談實施“小田變大田”之策的原因嗎?師: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我們的課堂新課講授總議題:為什么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從“小田變大田”說起議題一:從小田改大田,高處土往低處推,高標準農田反而種不活糧食中分析自然界的物質性議題二:從小田變大田,農民迎來新時代中探尋人類社會是物質的原因議題三:從實施“小田變大田”之策的原因中認識意識的本質第一幕:自然界的物質性議題一:從小田改大田,高處土往低處推,高標準農田反而種不活糧食中分析自然界的物質性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小田變大田能搞一刀切嗎?》并閱讀材料《有些田地很難改造成高標準農田》湖南邵陽的田地多為梯田,又窄又陡,小而散、陡而不平,這樣的田地很難改造成高標準農田。所以如果想要大規模的實行“小田變大田”的政策是很難實現的,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為什么小田改大田,高處土往低處推高標準農田反而種不活糧食?有些田地很難改造成高標準農田?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由于高處土往低處推后形成不了高標準農田,又窄又陡的梯田,小而散、陡而不平田地的條件不適合小田變大田,這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條件差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議學小結: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組成部分。因此,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創造世界的活動。2、什么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提示:(1)物質的客觀性:指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承認,是否認識,它都客觀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2)物質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認識。(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3)①物質的唯一特性②萬事萬物的唯一共性③物質和意識的根本區別3、物質的唯一特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注意:客觀實在≠客觀存區別:①“客觀實在”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的,它除了包括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比如,他人的意識對于我來說就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說是“客觀實在”,因為不論誰的意識都不屬于物質范疇。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那么,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是一回事嗎?議學提示:4、比較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第二幕: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議題二:從小田變大田,農民迎來新時代中探尋人類社會是物質的原因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小田變大田,農民迎來新時代》議學問題:結合議上述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45年前農村推行的是各戶獨自生產的政策,把大部分田地都分為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那現在為啥又重新合并小田變大田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45年前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達不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水平,農村地理環境大大影響了居住在當地的人民的生產活動和生存發展,一部分農民轉到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種地農民人口數量大大減少,已不適應原來的需要大量體力來進行農活的小規模作業,所以我國又重新合并小田變大田我們已經從縱向人類社會產生的角度證明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那么,還可以怎樣證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呢?答:還可以從橫向人類社會構成的角度證明。你能說出人類社會有哪些構成要素嗎?生產方式為什么也屬于物質范疇啊?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如:”大躍進“以失敗告終!人們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如:“大鍋飯”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失敗告終!議學小結: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從人類社會產生的角度看(縱向)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從人類社會構成的角度看(橫向)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第三幕: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議題三: 從實行“小田變大田”之策的原因中認識意識的本質 議學情境三:觀看視頻《從中央一號文件看農村“小田并大田”》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和教材內容分析我國要實行“小田變大田”的政策是怎樣產生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議學提示:議學小結: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2、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那么為什么意識只在人腦中產生而沒有在狗腦豬腦中產生呢 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1)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2)離開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那么,如果讓一個具備了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的人脫離人類社會,他的意識還會產生嗎?拓展提升: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1)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內容是客觀的)正確的意識——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如黨的方針、思想、路線、定理)錯誤的意識——歪曲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宗教、鬼神、法輪功。)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形式是主觀的)感覺、知覺、概念、判斷、推理等。意識不像照鏡子一樣對客觀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映。拓展提升:意識的形成過程突破提升: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1)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2)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本課小結:課堂練習:1.人民網2023年全國兩會調查顯示:581萬人次參與投票,選出了“教育人才”“社會保障”“正風反腐”“鄉村振興”“就業優先”等十大熱詞。一個個“熱詞”飽含人民群眾滿滿的信心和期待。這說明十大熱詞( )①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 ②與現實相互依賴,二者統一于實踐③反映時代大勢,能夠推動時代發展 ④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④:一個個“熱詞”飽含人民群眾滿滿的信心和期待,這里強調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說明十大熱詞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生動寫照,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未強調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①④正確,③排除。②: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卻不依賴于意識,相互依賴說法錯誤,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2.“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只描述了紅軍的一次戰斗,卻是對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折射。下列對該詞的哲學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該詞的創作源于作者對婁山關戰斗的內心感悟②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詞中蘊含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樂觀自信精神③意識是對存在的正確反映,該詞真實折射了紅軍長征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④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在今天該詞能激勵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詳解】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源于物質,該詞的創作源于婁山關戰斗的客觀現實,①說法錯誤。②: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是客觀存在通過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詞中蘊含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樂觀自信精神,②說法正確。③:意識是對存在的反映,正確意識是對存在的正確反映,③說法錯誤。④: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在今天該詞蘊含的精神能激勵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④說法正確。故本題選B。3.2022年,河南衛視推出的《重陽奇妙游》引來各界好評,其中在舞蹈節目《云窟萬象》中,以莫高庭、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藝術為創作元素,通過女子群舞的形式展現經典石窟造像。具有沖擊力的影像畫面營造出美輪美奐的石窟藝術之美,讓人如癡如醉。這表明( )①舞蹈作品來源于創作者對石窟藝術造像的想象②舞蹈作品能擺脫事物固有形態和屬性的束縛③舞蹈作品給觀眾的感受受主觀認知的影響④舞蹈作品充分發揮了意識活動的創造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①: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舞蹈作品來源于創作者的社會實踐,而不是對石窟藝術造像的想象,①表述錯誤。②: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舞蹈作品不能擺脫事物固有形態和屬性的束縛,②不選。③④:材料中指出女子群舞的形式展現經典石窟造像,展現出美輪美奐的石窟藝術之美,這表明舞蹈作品充給觀眾的感受受主觀認知的影響,充分發揮了意識活動的創造性,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4.“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雖只描述了紅軍的一次戰斗,卻是對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真實折射。下列對該詞及創作過程的哲學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該詞的創作源于作者對婁山關戰斗的內心感悟②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詞中蘊含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樂觀自信精神③意識是對存在的如實反映,此詞真實折射了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④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此詞至今仍能激勵中國人民走好今天的長征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意識根源于客觀存在,作者對婁山關戰斗的內心感悟屬于意識范疇,“該詞的創作源于作者對婁山關戰斗的內心感悟”說法錯誤,①排除。②: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以詞的形式描述了紅軍的一次戰斗,這說明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詞中蘊含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樂觀自信精神,②正確。③:意識不一定都如實反映存在,正確的意識才是對存在的如實反映,③排除。④: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蘊含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樂觀自信精神,至今仍能激勵中國人民走好今天的長征路,這說明意識具有能動作用,,④正確。故本題選C。5.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的關系,促進文化遺產事業健康發展。材料表明( )①意識具有目的性和主動創造性②意識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③意識的形成離不開人腦④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詳解】①④: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發展的關系,促進文化遺產事業健康發展,表明意識具有目的性和主動創造性,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故①④符合題意。②:實踐是溝通主客觀世界的橋梁,故②表述錯誤。③:材料沒有涉及意識與人腦的關系,故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B。6.“在上班和上學之間,我選擇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我選擇求佛;在作為和作用之間,我選擇做法。”這一觀點( )A.割裂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B.是錯誤的唯心主義的思想C.表明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D.否認了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B【詳解】A:“在上班和上學之間,我選擇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我選擇求佛;在作為和作用之間,我選擇做法。”體現的是唯心主義,并沒有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A錯誤。B:材料夸大了意識的作用,是錯誤的唯心主義思想,B正確。C:材料并未強調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C錯誤。D:材料并沒有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錯誤。故本題選B。7.2024年3月11日是農歷甲辰年二月初二,朋友圈流行這樣一句祝福語“二月二龍抬頭,愿龍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鱻鱻(xiān),事業燚燚(yì)”。對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①“龍”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是人們憑空想象出來的②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反映存在,二者相互依存③龍行龘龘等祝福語帶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④意識具有能動性,祝福語是對龍年創造性地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①:“龍”在現實中的確并不存在,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但不能說是憑空的,有現實動物的影子;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①符合題目要求。②:存在決定思維,思維依賴存在,但存在不依賴于思維,不能說相互依存,②符合題目要求。③:很多美好祝愿現實中并不存在,是主觀唯心主義,③不符合題目要求。④:祝福語能給人以力量,以鼓舞,有利于人們生產生活,④不符合題目要求。故本題選A。8.ChatGPT使用自然語言處理(NLP)與人交流,許多企業轉向像ChatGPT這樣的聊天機器人,為客戶提供24小時服務,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逐步取代人類工作。這從一個側面佐證了( )A.人工智能有著強大的語言創造力 B.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腦的部分功能C.人工智能的意識能力正逐漸增強 D.人工智能的思維能力正日趨完善【答案】B【詳解】ACD:意識是人腦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沒有意識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創造力,ACD說法錯誤。B:許多企業轉向像ChatGPT這樣的聊天機器人,為客戶提供24小時服務,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逐步取代人類工作,這從一個側面佐證了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腦的部分功能,B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9.愛因斯坦說,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這一觀點肯定了( )①自然界是統一于物質的 ②人類認識世界的可能性③物質與意識的不可分割 ④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材料強調的是自然界人類是可以認識的,強調的是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未體現自然界是統一于物質的(即自然界是客觀的),故①不選。②④:材料中指出愛因斯坦認為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說明他認為物質世界是可知的,即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人類能夠正確認識世界,故②④正確。③: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意識依賴于物質,故③錯誤。故本題選C。10.將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兼顧南北方,既便于城鄉群眾參與,也利于展示農業豐收成果。這表明( )①依據客觀實際作出的重大判斷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②基于客觀實際作出的科學論斷可以成為行動的動力③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是作出正確判斷的根本立足點④意識活動具有自主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③④:將秋分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兼顧南北方,既便于城鄉群眾參與,也利于展示農業豐收成果,表明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是作出正確判斷的根本立足點,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自主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③④符合題意。①:依據客觀實際作出的重大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只有正確的判斷才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①表述錯誤。②:科學論斷屬于意識的范疇,不能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②表述錯誤。故本題答案為D。11.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把一些經典著作擺在孩子面前,很難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關鍵是要為孩子們重新梳理這些資源,并且搭建起引導興趣的認知場景。該觀點體現了( )①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②物質與意識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的③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意識對象④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詳解】①:為孩子們重新梳理這些資源,并且搭建起引導興趣的認知場景,引導孩子們學習經典,喜愛中華傳統文化,體現了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①正確。②: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并不依存于意識,②錯誤。③:應該是有什么樣的意識對象就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③錯誤。④:孩子們在新鮮的認知場景中增加興趣,增長知識,表明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④正確。故本題選D。12.習近平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是因為(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②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③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④人類社會隨著自然界發展而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詳解】①③:之所以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是因為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沒有涉及人類社會的起源,且與設問不構成因果關系,②排除。④: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是物質的、客觀的,自然界的變化發展會影響到人類社會的變化發展,但人類社會不會純粹地隨著自然界的發展而發展,且與設問不構成因果關系,④排除。故本題選B。13.在當今人類面臨的主要全球性問題中,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地的社區和生計構成了最普遍的威脅。這啟示我們( )①正視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②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按規律辦事③人類社會本質上是一個物質體系④人類社會隨著自然界發展而發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在當今人類面臨的主要全球性問題中,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地的社區和生計構成了最普遍的威脅,這啟示我們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按規律辦事,①②符合題意。③④:材料強調自然界的客觀性,沒有涉及人類社會的本質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且人類社會隨著自然界發展而發展說法錯誤,排除③④。故本題答案為A。14.從生態文明建設過程看,需要倡導以生態理念為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提升全體公民的生態意識。只有公民的生態意識提高了,生態文明建設才有顯著成效,美麗中國建設才大有希望。這啟示我們( )①發揮意識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②在意識的指導下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③通過意識把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④在特定條件下用意識決定和控制客觀對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只有公民的生態意識提高了,生態文明建設才有顯著成效,美麗中國建設才大有希望,要求我們發揮意識能動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在意識的指導下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①②正確。③:意識只有通過人們的實踐才能把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③錯誤。④:物質決定意識,“在特定條件下用意識決定和控制客觀對象”夸大了意識的作用,④排除。故本題選A。15.古代中國人細致地觀察四季的更替,山川河流的變遷,星辰的運行,動植物的生長,以及人類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總結,他們發現了自然界中存在著五種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且注意到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 相互作用的規律。 這種觀察和實踐的累積,促使人們將這些元素與季節、方位、器官等相對應,構建起了五行學說的理論體系。這表明( )①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中 ②哲學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③哲學是對自然和人生的概括與總結 ④哲學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詳解】①②:通過長期的觀察和總結,他們發現了自然界中存在著五種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且注意到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規律。材料強調的是哲學的起源問題,①②正確。③: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③說法錯誤且與題意不符。④: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④錯誤。故本題選A。16.“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后山。”上述詩句描繪的意境是:遙想你在家鄉獨坐燈前,聽著窗外淅瀝的秋雨,無人可以相伴;轉念一想,你我曾經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別后獨處的寂寞孤獨。上述材料說明( )①人能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 ②人的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③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④意識的內容和形式都是主觀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詳解】①:材料強調人們能夠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沒有涉及改造客觀世界,①不符合題意。②③:詩人的情感變化體現了人的意識活動具有能動創造性,說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②③符合題意。④: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