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五章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教案 學案八份打包)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五章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教案 學案八份打包)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二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性
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第1課時 地域差異與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
學習目標 1.能從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角度,運用水循環(huán)、大氣環(huán)流、生物循環(huán)等自然地理過程,準確解釋地域差異的根本原因。2.能結合圖表資料,恰當地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準確說明水平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
知識點一 地域差異
1.不同地域,自然環(huán)境特征存在著差異
(1)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外部條件與內部物質、能量運動的結果。
(2)地域外部條件
2.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地域差異
(1)全球性的地域差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
(2)小尺度的地域差異
①表現:陸地自然地帶的分布、地方性分異。
②舉例:熱帶雨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等之間的差異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異、山體陰坡和陽坡的差異則屬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異。
[情境] 
[探究] (1)根據圖中合成衛(wèi)星影像,說出在地球陸地表層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地理景觀類型。
(2)圖中箭頭所指示的自然景觀,各自反映了哪一種典型的自然帶?
(3)想一想,在自然帶內部是否還存在著差異?試舉例說明。
提示 (1)森林、草原、荒漠、冰雪等。
(2)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3)存在差異。例如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guī)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yōu)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huán)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qū)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
西北“水三線”由“胡煥庸線”“陽關線”和“奇策線”共同構成,可將全域劃分為八大片區(qū),其不僅可有效指導中國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與優(yōu)化配置,還對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西北融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西北“水三線”地區(qū)空間范圍及八大片區(qū)。據此完成(1)~(3)題。
(1)八大片區(qū)的區(qū)域劃分依據為(  )
A.流域與地域特征 B.氣溫與降水
C.海陸位置與植被 D.人口與經濟
(2)西北“水三線”地區(qū)降水量僅占全國降水量的9.3%,其內部分布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  )
A.“陽關線”西北部片區(qū)降水量大于東南部片區(qū)
B.“奇策線”是新疆地區(qū)水資源分布的均分線
C.“奇策線”西北與黃河流域片區(qū)降水相對較多
D.“水三線”沿線地區(qū)植被覆蓋率高于全國水平
(3)下列西北“水三線”地區(qū)生態(tài)安全問題中,程度較輕的是(  )
A.水土流失 B.沙漠化
C.生態(tài)脆弱 D.土地鹽堿化
答案 (1)A (2)C (3)A
解析 第(1)題,“水三線”是西北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的優(yōu)化配置線,是西北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保護的特征分區(qū)線,八大片區(qū)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區(qū)域河流流域面積與地域特征不同,A對。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陽關線”東南部片區(qū)受到季風氣候影響,所以西北部片區(qū)降水量小于東南部片區(qū),A錯;“奇策線”是新疆重要的人口、經濟與資源分界線,B錯;“奇策線”西北的水汽主要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西北部地區(qū)位于山脈的迎風坡,降水較多,黃河流域片區(qū)主要位于季風氣候區(qū),所以降水相對較多,C對;“水三線”沿線主要位于我國西北地區(qū),植被覆蓋率低于全國水平,D錯。故選C。第(3)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北黃土高原區(qū)從內蒙古河口鎮(zhèn)至陜西、山西的龍門區(qū)間是中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水三線”地區(qū)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區(qū),氣候惡劣,降水稀少,水資源短缺;該地區(qū)多山地、丘陵,沙漠化土地面積占比在60%以上,可知該地區(qū)土地沙漠化嚴重;西北地區(qū)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生態(tài)脆弱,環(huán)境承載力低;區(qū)域占國土總面積較大,水資源占全國水資源的總量少,水土資源不匹配,不合理的灌溉造成了嚴重的土地鹽堿化,故選A。
知識點二 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經度地帶性規(guī)律)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
成因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
分異規(guī)律 延伸方向 東西方向(或緯線方向) 南北方向(或經線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緯度變化的方向) 東西方向(或經度變化的方向)
圖示
典型地區(qū) ①低緯度、高緯度地區(qū):橫穿整個大陸的自然地帶有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 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向大陸內部呈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變化規(guī)律
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判斷方法
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兩極(緯度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從沿海向內陸(經度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2.在分析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情境]
[探究] (1)觀察圖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觀,描述其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2)觀察圖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觀,描述其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提示 (1)由溫帶荒漠過渡到溫帶草原,再到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反映了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為水分。
(2)由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過渡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到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帶,反映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為熱量。
下圖為我國大陸輪廓圖。讀圖,回答(1)~(3)題。
(1)從B地到A地的自然景觀變化體現了(  )
A.全球性的海陸分異
B.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C.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D.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2)從C地到D地自然景觀變化的基礎是(  )
A.水分 B.熱量
C.土壤 D.地形
(3)地帶性的溫帶荒漠景觀分布在圖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題,圖中從B到A的自然景觀隨緯度的變化而變化,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主導因素是熱量,C正確。沒有全球性的海陸分異這種規(guī)律;山地垂直地域分異是垂直變化規(guī)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是東西向變化,A、B、D錯誤。第(2)題,圖中從C到D自然景觀變化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導致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是水分。第(3)題,圖中從C到D自然景觀從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地帶性的溫帶荒漠景觀分布在圖中的D地,D位于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降水少。
      
課時作業(yè)
(分值:58分)
選擇題每小題3分
【素養(yǎng)達標】
下圖為“植被類型與氣溫、降水量的關系示意圖”,圖中植被類型為闊葉林、針葉林、熱帶雨林、草原、苔原、荒漠。據此回答1~2題。
1.影響丁—戊—己景觀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 B.水分
C.海拔 D.洋流
答案 A
解析 據圖可知,丁—戊—己各地降水較多,氣溫逐漸降低,表示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以熱量為基礎,故A正確。
2.福建省典型的植被類型最可能是(  )
A.丙 B.丁
C.戊 D.己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和圖示可知,丁—戊—己降水較多,應該屬于森林景觀。熱帶雨林分布緯度最低,終年高溫多雨。根據圖示由南向北氣溫升高判斷,丁可能是熱帶雨林,戊是闊葉林,己是針葉林。福建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的自然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因此福建省典型的植被類型最可能是戊。故C正確。
下圖為理想大陸局部自然帶分布圖。讀圖,完成3~4題。
3.由甲經乙、丙、己到庚的變化,體現了自然帶典型的(  )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C.垂直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答案 A
解析 讀圖可知由甲經乙、丙、己到庚的變化,總體上是從低緯度地區(qū)向高緯度地區(qū)變化的,其熱量是逐漸降低的,體現了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即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A正確;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體現東西方向的水分變化,B錯誤;垂直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體現垂直方向的變化,C錯誤;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為局部自然差異,D錯誤。
4.己地的自然帶名稱為(  )
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B.溫帶混交林帶
C.亞寒帶針葉林帶 D.苔原帶
答案 C
解析 根據己地的緯度可知,該地處于北極圈附近,為亞寒帶,因此自然帶為亞寒帶針葉林帶,C正確;亞熱帶硬葉林帶、溫帶混交林帶分布的緯度較己地低,A、B錯誤;苔原帶分布的緯度較亞寒帶針葉林帶高,庚應為苔原帶,D錯誤。
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自然帶分布示意圖。完成5~6題。
5.圖中①自然帶是(  )
A.苔原帶 B.亞寒帶針葉林帶
C.溫帶草原帶 D.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答案 B
解析 讀圖可知,圖中①自然帶處于60°N附近,該區(qū)域熱量條件較差,但比較濕潤,適合亞寒帶針葉林植被生長,從而形成亞寒帶針葉林帶,B符合題意。
6.圖中②③④自然帶的分布體現了(  )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B.垂直分異規(guī)律
C.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②③④自然帶分別為溫帶落葉闊葉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均處于溫帶,水分條件差異是導致這三個自然帶分異的主要原因,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guī)律,又稱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C符合題意。
市樹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城市的一張名片。讀“我國部分城市市樹分布圖”,完成7~8題。
7.各城市市樹樹種的南北差異能反映出自然環(huán)境的(  )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答案 A
解析 各城市市樹樹種的南北差異是隨著緯度更替的,反映出自然環(huán)境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8.根據香樟的分布區(qū)域,推測其生長習性為(  )
A.耐旱 B.喜鹽堿
C.耐寒 D.喜溫濕
答案 D
解析 讀圖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由此推測其生長習性為喜溫濕。
【素養(yǎng)提升】
隨著氣溫下降,森林中的樹葉會變幻出多彩的顏色,展現多姿多彩的秋天,吸引著人們。下圖是美國本土賞秋地圖。據此完成9~10題。
9.沿圖示MN一線各地區(qū)賞秋時間差異較大,這主要體現了(  )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答案 A
解析 讀圖可知,沿MN一線由北向南的賞秋時間越來越晚,這是緯度差異導致熱量差異造成的,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A正確,B、C、D錯誤。
10.造成MN一線各地區(qū)賞秋時間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降水 B.熱量
C.地形 D.植被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B正確,A、C、D錯誤。
下圖是“陸地自然植被類型分布與水熱條件關系圖”。完成11~12題。
11.對圖示自然植被分布規(guī)律影響因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沿X方向熱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熱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答案 D
解析 依據圖示自然植被的分布狀況可以判斷:沿X方向的變化為熱帶荒漠—(亞熱帶)常綠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亞寒帶)針葉林,表明熱量減少;沿Y方向的變化為熱帶/溫帶荒漠—溫帶草原—常綠林/針葉林,表明降水增加。所以沿X方向熱量減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故選D。
1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類型分別是(  )
A.熱帶草原 溫帶落葉林
B.熱帶草原 亞熱帶硬葉林
C.熱帶雨林 溫帶落葉林
D.熱帶雨林 亞熱帶硬葉林
答案 A
解析 結合圖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狀況,沿Y方向降水增加,甲位于熱帶荒漠的降水增加方向,則可推斷出甲為熱帶草原,乙位于溫帶草原的降水增加方向,即為溫帶落葉林。故選A。
拉布拉多半島是北美洲最大半島,位于加拿大東部,哈得孫灣與大西洋及圣勞倫斯灣之間,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即拉布拉多高原。拉布拉多半島北部沿海為寒帶苔原帶,中南部為亞寒帶針葉林帶,自然環(huán)境的緯度地帶性分異明顯。拉布拉多半島東岸沿海有苔原植被分布。下圖示意拉布拉多半島自然帶分布。據此完成13~14題。
13.拉布拉多半島自然帶分異的主導因素是(  )
A.水熱組合的地域分異
B.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
C.水分條件的差異
D.相對高度的分異
答案 B
解析 拉布拉多半島緯度跨度大,南北方向得到的太陽輻射差異較大,所以北部形成苔原帶、南部形成亞寒帶針葉林帶,因此B正確,A、C錯誤;拉布拉多半島地表起伏不大,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相對高度差異小,D錯誤。
14.拉布拉多半島苔原植被在東部沿海向南擴展,其主要原因是東部沿海(  )
A.全年大霧天氣頻發(fā) B.極地冰山漂流于此
C.位于西風的背風坡 D.流經拉布拉多寒流
答案 D
解析 拉布拉多半島東部沿海流經拉布拉多寒流,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在其影響下,氣候寒冷,生長著耐寒的苔原植物,D正確。
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在沒有海拔差異的理想大陸上,各自然帶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下圖為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
(1)理想大陸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自然帶從東西兩岸向內陸怎樣遞變?這反映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什么?試分析該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成因。(6分)
(2)理想大陸北半球大陸東岸自然環(huán)境遵循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根據自然帶的分布,簡述這一規(guī)律的表現并分析其成因。(4分)
(3)西歐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延伸到高緯地區(qū)。“理想大陸自然帶分布圖”是否反映出上述現象?說明判斷的理由。解釋該現象的成因。(6分)
答案 (1)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規(guī)律: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成因:從沿海向內陸,降水逐漸減少,自然帶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遞變規(guī)律。
(2)自然帶由赤道到北極按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冰原帶更替。(或自然帶從北極向赤道按寒帶冰原、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雨林帶更替。)成因:由赤道到北極,緯度越來越高,熱量條件越來越差,使自然帶由熱帶向寒帶過渡。
(3)是。理由:北半球理想大陸西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比東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緯度偏高。(或北半球理想大陸東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比西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緯度偏低。)
成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解析 第(1)題,地球表面海陸相間分布,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從東西兩岸向內陸降水越來越少,受水分影響,自然帶出現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更替,屬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第(2)題,結合圖例可知,理想大陸北半球大陸東岸自然帶變化表現為:由赤道到北極,自然帶按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冰原帶更替,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主導因素是熱量。第(3)題,北大西洋暖流流經歐洲西部,暖流對氣候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受其影響,歐洲西部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延伸到高緯地區(qū)。讀圖可知,北半球理想大陸西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比東岸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緯度偏高。第二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性
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第1課時 地域差異與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
學習目標 1.能從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角度,運用水循環(huán)、大氣環(huán)流、生物循環(huán)等自然地理過程,準確解釋地域差異的根本原因。2.能結合圖表資料,恰當地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準確說明水平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
知識點一 地域差異
1.不同地域,自然環(huán)境特征存在著差異
(1)地域特征的形成:地域外部條件與內部____________運動的結果。
(2)地域外部條件
2.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地域差異
(1)全球性的地域差異:____________分異和海陸分異。
(2)小尺度的地域差異
①表現:陸地自然地帶的分布、地方性分異。
②舉例:熱帶雨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等之間的差異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異、山體____________的差異則屬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異。
[情境] 
[探究] (1)根據圖中合成衛(wèi)星影像,說出在地球陸地表層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地理景觀類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箭頭所指示的自然景觀,各自反映了哪一種典型的自然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在自然帶內部是否還存在著差異?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水三線”由“胡煥庸線”“陽關線”和“奇策線”共同構成,可將全域劃分為八大片區(qū),其不僅可有效指導中國水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與優(yōu)化配置,還對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推動西北融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下圖示意西北“水三線”地區(qū)空間范圍及八大片區(qū)。據此完成(1)~(3)題。
(1)八大片區(qū)的區(qū)域劃分依據為(  )
A.流域與地域特征 B.氣溫與降水
C.海陸位置與植被 D.人口與經濟
(2)西北“水三線”地區(qū)降水量僅占全國降水量的9.3%,其內部分布差異較大,主要表現在(  )
A.“陽關線”西北部片區(qū)降水量大于東南部片區(qū)
B.“奇策線”是新疆地區(qū)水資源分布的均分線
C.“奇策線”西北與黃河流域片區(qū)降水相對較多
D.“水三線”沿線地區(qū)植被覆蓋率高于全國水平
(3)下列西北“水三線”地區(qū)生態(tài)安全問題中,程度較輕的是(  )
A.水土流失 B.沙漠化
C.生態(tài)脆弱 D.土地鹽堿化
知識點二 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緯度地帶性規(guī)律)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經度地帶性規(guī)律)
影響因素 主導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
成因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
分異規(guī)律 延伸方向 ________方向(或緯線方向) 南北方向(或經線方向)
更替方向 ________方向(或緯度變化的方向) 東西方向(或經度變化的方向)
圖示
典型地區(qū) ①低緯度、高緯度地區(qū):橫穿整個大陸的自然地帶有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____________。 中緯度地區(qū)從沿海向大陸內部呈現森林帶—________帶—荒漠帶的變化規(guī)律
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判斷方法
陸地地域分異規(guī)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兩極(緯度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從沿海向內陸(經度地帶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2.在分析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時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情境] 
[探究] (1)觀察圖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觀,描述其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觀察圖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觀,描述其差異以及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說明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圖為我國大陸輪廓圖。讀圖,回答(1)~(3)題。
(1)從B地到A地的自然景觀變化體現了(  )
A.全球性的海陸分異
B.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C.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D.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2)從C地到D地自然景觀變化的基礎是(  )
A.水分 B.熱量
C.土壤 D.地形
(3)地帶性的溫帶荒漠景觀分布在圖中的(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第2課時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學習目標 1.能結合圖表資料,恰當地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準確說明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2.能靈活運用合適的實例,全面、準確地說明自然環(huán)境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的成因和表現。
知識點一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形成原因:海拔的變化。
2.形成基礎:水熱狀況差異。
3.分布規(guī)律
(1)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不同的景觀帶,構成垂直帶譜。
(2)山麓與陸地自然帶一致。
(3)垂直帶變化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陸地自然地帶變化相似。
[拓展延伸]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分析
1.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形成原因 高大山脈的水熱狀況隨海拔變化而變化,形成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相應地呈現垂直變化 熱量:一般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下降約0.6 ℃。因此垂直帶譜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水分: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
分異規(guī)律 ①山地垂直自然帶基本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②同一自然帶內,水熱狀況、自然景觀相似
垂直帶譜 ①基帶(山麓自然地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地帶一致; ②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③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由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分異類似; ④同一自然地帶的分布高度:同一山體陽坡比陰坡上限(山地自然帶所達到的高度)高;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
2.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因素 表現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季節(jié)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低,雪線下降
自然環(huán)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3.影響山地林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情境] 
[探究] (1)比較珠穆朗瑪峰南坡與北坡降水量的差異,并解釋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2)為什么珠穆朗瑪峰南坡出現的垂直帶譜比北坡復雜?
(3)山地雪線的海拔與氣溫和降水有密切關系。想一想,珠穆朗瑪峰南坡雪線比北坡低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南坡降水明顯多于北坡。南坡位于來自印度洋暖濕氣流西南季風的迎風坡,所以降水多,北坡為背風坡,降水少。
(2)南坡位于陽坡,溫度較高;南坡位于迎風坡,降水較多;南坡相對高度大,所以垂直帶譜更復雜。
(3)南坡是迎風坡,有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帶來豐沛的水汽,降水多,雪線低。北坡氣候干燥,降水少,雪線高。
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3)題。
(1)②自然帶的類型為(  )
A.溫帶荒漠 B.溫帶草原
C.高山草甸 D.荒漠草原
(2)影響東坡森林帶下限低于西坡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熱量
C.海拔 D.坡度
(3)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氣溫低 B.山頂面積小
C.坡度大,土層薄 D.光照差異小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山地兩坡同一自然帶在西坡分布海拔較高,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山脈,西側以溫帶荒漠帶為主,其山麓①自然帶應為溫帶荒漠帶,隨著海拔升高,水分條件稍有好轉,②自然帶位于①自然帶之上,②自然帶最為可能出現荒漠草原帶,D符合題意,排除A、B、C。第(2)題,賀蘭山為我國東部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山脈,其東坡為迎風坡,降水較多,西坡為背風坡,降水少,兩坡同一自然帶的高度差異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A正確;山脈的坡面是東坡和西坡,坡面的熱量條件相差不大,B錯誤;山脈東坡和西坡的海拔相差很小,C錯誤;坡度影響地表徑流的下滲,進而影響植被的生長,但是其主要還是由降水條件決定的,坡度非主要影響因素,D錯誤。故選A。第(3)題,讀圖可知,⑥自然帶位于山頂。在山頂處,面積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熱量相互交換較強,兩坡在山頂處坡面自然環(huán)境差異小,水熱條件差異小,因此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B正確,A、C、D錯誤。
知識點二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1.形成: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
2.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舉例 植被、土壤 原因
地形 溫帶濕潤區(qū)高而陡的山坡 較耐旱的針葉樹、灌木等 降水較多地轉化成坡面徑流,土壤吸收較少,供植被生長的水分較少
低洼的河谷 草甸植被 周邊匯水豐富
地表、地下水 草原上的鹽堿地 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 草原土壤中的鈉、鉀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帶到地勢低洼的地方,由于蒸發(fā)強烈,鈉、鉀在土壤表層不斷累積,地勢低洼的地方形成鹽堿地
巖石風化物 巖石風化產生的黃土 土壤顆粒較細,分為水成黃土和風成黃土,其分布特點不同 水成黃土分布于山脈兩側的黃土臺地,風成黃土僅分布于山脈冬季風迎風的一側
小氣候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干熱河谷 土層較厚,但植被稀少 山高谷深,干熱河谷位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氣流下沉產生焚風效應;緯度低,氣溫高,河谷水汽蒸發(fā)上升、凝結放熱,使空氣溫度增加
非地帶性現象的判斷方法
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陸分布差異,某些地區(qū)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例如,南半球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
改變 受地形、洋流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發(fā)生變化。例如,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熱帶雨林帶
約束 自然帶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約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qū),自然帶分布范圍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長
塊狀 本來應該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卻呈現出塊狀或斑點狀分布。例如,我國新疆溫帶荒漠中的綠洲
[情境] 塔里木河中游生長著大片的胡楊林,這里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觀、胡楊景觀、沙漠景觀于一體,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楊林保護區(qū)。胡楊林枝繁葉茂,仔細觀察,可看到每棵胡楊都長有四種不同的葉子,春夏兩季郁郁蔥蔥,深秋季節(jié)一片金黃,景色迷人。
[探究] (1)塔里木河流域的氣候特征是什么?
(2)塔里木河所在區(qū)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楊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干旱、降水少。
(2)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溫帶荒漠。胡楊林這種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長,主要是因為塔里木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其邊緣分布著眾多綠洲。下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邊地形簡圖。完成(1)~(2)題。
(1)圖示自然帶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  )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2)圖示綠洲的主要補給來源有(  )
①降水 ②湖泊水 ③河水 ④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題,根據圖中信息,該地區(qū)分布有沙漠、綠洲、鹽沼等,這些自然帶的分布并未呈現出明顯的緯向、經向變化的特點,由此排除A、B;圖示綠洲、沙漠分布區(qū)的海拔較低,相對高差較小,因此排除C;圖示綠洲主要分布在沙漠的邊緣地區(qū),靠近河流,因此體現了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D正確。第(2)題,圖示區(qū)域位于我國的新疆,主要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域內降水較少,降水對綠洲的補給較少,排除①;據圖可知,綠洲多位于山麓地帶,主要沿著河流分布,因此其主要補給來源為河水、地下水,③④對;圖示綠洲分布區(qū)主要靠近河流、盆地的邊緣地帶,湖泊較少,排除②。故選C。
      
課時作業(yè)
(分值:58分)
選擇題每小題3分
【素養(yǎng)達標】
乞力馬扎羅山位于赤道與3°S之間,是非洲最高的山脈。下圖為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圖。據此完成1~2題。
1.乞力馬扎羅山東南坡自然帶多于西北坡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 B.土壤
C.降水 D.相對高度
答案 C
解析 該山地位于赤道與3°S之間,其東南坡為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所以自然帶多于西北坡,C正確;位于赤道附近,相同海拔處的兩坡熱量相近,A錯誤;土壤對自然帶的數量影響較小,B錯誤;兩坡的相對高度相近,不是主導因素,D錯誤。
2.乞力馬扎羅山兩坡海拔3 500 m以上地區(qū)的自然帶分布高度相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相同 B.風向相同
C.光照相近 D.坡度相近
答案 C
解析 該山地位于赤道附近,海拔3 500 m以上的地區(qū)光照條件相近,兩坡的自然帶分布高度相近,C正確;海拔相同是自然帶分布高度相近的結果,不是原因,A錯誤;海拔較高處,風向對自然帶分布高度的影響較小,B錯誤;坡度對兩坡自然帶分布高度的影響較小,D錯誤。
下圖為一地理科考小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葉片。完成3~4題。
3.該山地四類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 D
解析 讀圖,楓樹屬于溫帶落葉林,杉樹屬于針葉林,樟樹屬于亞熱帶常綠林,草位于高山草地,海拔位于森林帶之上。根據山地垂直帶的分布規(guī)律,該山地四類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
4.該山地可能位于(  )
A.天山山脈 B.祁連山脈
C.長白山脈 D.臺灣山脈
答案 D
解析 該山地山麓地帶植被是樟樹,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可能位于臺灣山脈。天山山脈、祁連山脈、長白山脈的山麓地帶植被是溫帶植被。
下圖為“大興安嶺中部地區(qū)東坡山底草原帶垂直分布圖”,調查發(fā)現該地區(qū)多數低緩山體的頂部無森林分布而分布著高山草甸。據此完成5~6題。
5.圖中三種類型草原的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  )
A.垂直分異規(guī)律
B.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C.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答案 D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垂直分異規(guī)律又叫從山麓到山頂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形成原因是水熱狀況的變化,主要受到高度的影響,在海拔較高的低緯度山地比較典型,當地緯度相對較高,山體較為低矮,垂直分異不明顯,A錯誤;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是由于太陽輻射隨緯度不同而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變化,與題意不符,B錯誤;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指在同一緯度地帶內,降水量往往從沿海到內陸逐步降低,從而出現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該圖中不能反映該特點,C錯誤;在地方地形、地方氣候、較大范圍地面組成物質等差異的影響下,自然環(huán)境各組成成分及其組合沿一定地勢剖面發(fā)生變化,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當地山體海拔低,范圍小,分布有三種類型草原,體現了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D正確。
6.該地低緩山體頂部經常無森林分布而分布草甸的主要原因是(  )
A.溫度低 B.降水少
C.風力大 D.土壤貧瘠
答案 C
解析 結合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當地位于大興安嶺中部地區(qū)東坡山地草原帶,山體海拔較低,溫度不是很低,A錯誤;該地位于東坡,為夏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B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地山體較為低矮,夏季受夏季風影響,冬季受西北風的影響,風力較大,所以山體的頂部無森林分布而分布著高山草甸,C正確;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位于大興安嶺中部地區(qū),以臺地和山麓洪積扇為主,土壤較為肥沃,D錯誤。
海南島西部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獨特,冬春季節(jié)尤為干旱,部分地區(qū)熱帶稀樹草原景觀顯著。讀圖,完成7~8題。
7.海南島熱帶稀樹草原景觀體現了自然環(huán)境地域分異規(guī)律中的(  )
A.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答案 D
解析 根據海南島所處的位置判斷,該地地帶性植被應為熱帶季雨林,島上部分地區(qū)熱帶稀樹草原景觀為非地帶性植被,體現了自然環(huán)境地域分異規(guī)律中的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D正確,A、C、D錯誤。
8.影響海南島熱帶稀樹草原形成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熱量
C.水分 D.人類活動
答案 A
解析 熱帶稀樹草原分布區(qū)位于東南季風背風坡,降水相對較少,受地形因素影響,形成熱帶稀樹草原,A正確,B、C、D錯誤。
【素養(yǎng)提升】
小明寒假到某地旅游,寫下游覽日記:從香港飛行六個半小時左右到達目的地,一下飛機一股濕熱空氣撲面而來,這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該地東部海域擁有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沿岸地區(qū)有高大的紅樹林,西部的山脈上分布的熱帶雨林特有物種數量較多。據此完成9~11題。
9.小明到達的旅游地屬于(  )
A.亞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答案 C
解析 根據該地與香港的航程時間、該地的氣候特征和珊瑚礁群等可判斷出,該地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屬于大洋洲,所以選C。
10.該地熱帶雨林帶的形成原因有(  )
①終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 ②受到來自海洋的東北信風的影響 ③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④位于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帶是地方性分異現象,形成原因是緯度低,熱量充足,受到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影響,在地形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以及受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濕的影響,故③④正確,所以選D。
11.該地熱帶雨林特有物種數量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終年水熱條件較好
B.地殼運動、火山活動頻繁
C.進化過程持續(xù)、孤立
D.人類環(huán)境保護意識較強
答案 C
解析 澳大利亞大陸位于板塊內部,地殼穩(wěn)定,且大陸孤立,受外界干擾小,動植物的進化過程持續(xù)而穩(wěn)定,所以特有物種數量較多,C正確。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圖為浙江的西天目山、烏巖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圖,表示不同植被分布的海拔范圍與大致比例。據此完成12~13題。
12.烏巖嶺相比于西天目山缺少落葉闊葉林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海拔高 B.人類活動
C.濕度大 D.坡度陡
答案 B
解析 根據西天目山植被垂直分布的順序可推知,烏巖嶺海拔1 500 m以上的區(qū)域,在自然狀態(tài)下應該出現落葉闊葉林,但是烏巖嶺只出現了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林,推測可能是落葉闊葉林遭到破壞,退化為山地灌草林,B正確;與西天目山相比,烏巖嶺的自然帶整體分布的上限海拔較高,因此海拔與落葉闊葉林的缺失無關,A錯誤;材料中缺少濕度、坡度的相關信息,C、D錯誤。
13.白云尖是烏巖嶺的最高峰,因終年被飛云白霧籠罩而得名。為達到極目遠眺效果,攀登白云尖的最佳月份是(  )
A.3、4月份 B.6、7月份
C.10、11月份 D.1、2月份
答案 C
解析 冬春季節(jié)白云尖氣溫較低,植被生長狀況欠佳,A、D錯誤;烏巖嶺位于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豐富,云霧天氣較多,山頂觀賞效果較差,B錯誤;秋季秋高氣爽,天氣狀況好,適合極目遠眺,C正確。
下圖為“我國某山地垂直帶譜及云杉林亞帶的植被垂直分層示意圖”。據此完成14~16題。
14.圖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存在差異,主要是由水分決定的,其推斷依據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帶
C.山體海拔 D.基帶類型
答案 B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帶上方出現了山地疏林草原帶,說明在山地下部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條件改善,影響山地草原帶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條件,山地草原帶分布上限為其上部林帶的分布下限,推斷水分是影響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差異的依據是上部林帶分布下限,B正確;山地坡度、山體海拔不是影響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帶分布高度差異的主要因素,A、C錯誤;基帶類型沒有差異,D錯誤。
15.該山地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原因是山體頂部(  )
A.面積小 B.降水多
C.風力大 D.氣溫低
答案 A
解析 山體頂部面積較小,不同坡向之間相互干擾,導致高山灌叢草甸帶坡向差異不明顯,A正確;山頂海拔較高,降水較少,B錯誤;風力和氣溫不是影響不同坡向高山灌叢草甸帶差異不明顯的主要因素,C、D錯誤。
16.該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其主要影響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溫度 D.光照
答案 D
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為云杉林亞帶,植被垂直分層結構不同,主要原因是喬木層密度不同導致的林下光照條件不同,光照條件較好的Ⅲ4垂直分層結構較明顯,林下光照條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層結構最差,影響其垂直結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確;水分不是影響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主要因素,A錯誤;Ⅲ2、Ⅲ3、Ⅲ4土壤差異較小,B錯誤;溫度條件是影響林線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響植被垂直分層結構的主要因素,C錯誤。
17.圖甲為珠穆朗瑪峰和南迦巴瓦峰位置圖,圖乙為兩山峰垂直自然帶譜比較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0分)
(1)判斷第9處自然帶的名稱,說明兩山峰自然帶的變化體現了哪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2分)
(2)分析兩座山峰南坡永久積雪冰川帶(雪線)的下限都比北坡低的原因。(2分)
(3)分析南迦巴瓦峰北坡垂直自然帶譜比珠穆朗瑪峰北坡復雜的主要原因。(2分)
(4)比較南迦巴瓦峰南、北坡自然帶譜的主要差異,分析導致該山南、北坡自然帶譜復雜程度差異明顯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 (1)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地域分異規(guī)律: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2)兩座山峰南坡都是迎風坡,受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影響較大,降水多于北坡。
(3)南迦巴瓦峰北鄰雅魯藏布江谷地,暖濕氣流容易深入,水熱條件好于珠穆朗瑪峰。
(4)南坡山脈自然帶譜更加豐富;南坡基帶為雨林季雨林帶,北坡基帶為針闊葉混交林帶;相同類型的自然帶,南坡出現的高度比北坡低。主要原因:南坡緯度低,南坡相對高度大于北坡。
解析 第(1)題,根據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可知,第9處自然帶在雨林季雨林帶和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帶之間,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第(2)題,雪線海拔高低主要受到溫度、降水等因素的影響,兩座山峰南坡永久積雪冰川帶(雪線)的下限都比北坡低主要受降水(水分)因素影響,兩座山峰南坡都是迎風坡,受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影響較大,降水多于北坡,冰雪積累較多,使得雪線海拔較低。第(3)題,自然帶譜復雜程度主要受山體海拔、水熱組合變化等因素影響。南迦巴瓦峰北坡海拔相對較小,熱量條件較好,南迦巴瓦峰北鄰雅魯藏布江谷地,暖濕氣流容易深入,水分條件較喜馬拉雅山北坡要好,山地垂直變化,水熱組合多樣,使得自然帶譜變化復雜。第(4)題,自然帶譜差異主要從海拔、水熱組合變化等因素分析。讀南迦巴瓦峰南、北坡自然帶譜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坡自然帶譜更加豐富,從雨林季雨林帶(南坡基帶)到高山永久積雪冰川帶,北坡自然帶變化相對較少,從針闊葉混交林帶(北坡基帶)到高山永久積雪冰川帶,對于相同的自然帶而言,南坡的自然帶相對北坡要低。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南坡緯度相對較低,基帶到山頂的相對高度較北坡大,使得南坡的水熱組合更加豐富多樣,自然帶譜變化豐富。第2課時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學習目標 1.能結合圖表資料,恰當地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準確說明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形成特點與表現。2.能靈活運用合適的實例,全面、準確地說明自然環(huán)境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的成因和表現。
知識點一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1.形成原因:________的變化。
2.形成基礎:________狀況差異。
3.分布規(guī)律
(1)從山麓到山頂,分布著不同的景觀帶,構成垂直帶譜。
(2)山麓與陸地自然帶一致。
(3)垂直帶變化與其所在緯度向較________緯度方向上的陸地自然地帶變化相似。
[拓展延伸] 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分析
1.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形成原因 高大山脈的水熱狀況隨海拔變化而變化,形成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相應地呈現垂直變化 熱量:一般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下降約0.6 ℃。因此垂直帶譜類似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水分: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
分異規(guī)律 ①山地垂直自然帶基本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②同一自然帶內,水熱狀況、自然景觀相似
垂直帶譜 ①基帶(山麓自然地帶)與當地水平自然地帶一致; ②山體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對高度越大,垂直帶譜越復雜; ③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由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分異類似; ④同一自然地帶的分布高度:同一山體陽坡比陰坡上限(山地自然帶所達到的高度)高;隨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圖所示:
2.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
因素 表現
氣溫(熱量和緯度) 雪線高度和基帶氣溫呈正相關,陽坡高于陰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線越高;坡度越緩,雪線越低
季節(jié)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低,雪線下降
自然環(huán)境變遷、人類活動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雪線上升
氣候、地形等綜合影響 若一山坡既是迎風坡又是陽坡,一般降水對雪線高度的影響大于氣溫對雪線高度的影響,故雪線低
3.影響山地林線分布高度的因素
[情境] 
[探究] (1)比較珠穆朗瑪峰南坡與北坡降水量的差異,并解釋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珠穆朗瑪峰南坡出現的垂直帶譜比北坡復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地雪線的海拔與氣溫和降水有密切關系。想一想,珠穆朗瑪峰南坡雪線比北坡低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形成,不僅取決于絕對高程和相對高度,同時也取決于山體所處的水平地帶的位置。下圖為賀蘭山中段東、西兩坡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完成(1)~(3)題。
(1)②自然帶的類型為(  )
A.溫帶荒漠 B.溫帶草原
C.高山草甸 D.荒漠草原
(2)影響東坡森林帶下限低于西坡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熱量
C.海拔 D.坡度
(3)⑥自然帶東西坡分布高度差異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氣溫低 B.山頂面積小
C.坡度大,土層薄 D.光照差異小
知識點二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1.形成:受________、________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________的地域分異。
2.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舉例 植被、土壤 原因
地形 溫帶濕潤區(qū)高而陡的山坡 較耐旱的______、灌木等 降水較多地轉化成坡面徑流,土壤吸收較少,供植被生長的________較少
低洼的河谷 ____植被 周邊____豐富
地表、地下水 草原上的鹽堿地 土壤__________、植被稀疏 草原土壤中的鈉、鉀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帶到地勢低洼的地方,由于蒸發(fā)強烈,鈉、鉀在土壤表層不斷累積,地勢低洼的地方形成________
巖石風化物  巖石風化產生的黃土 土壤顆粒較細,分為水成黃土和風成黃土,其分布特點不同 水成黃土分布于山脈兩側的黃土臺地,風成黃土僅分布于山脈冬季風迎風的一側
小氣候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干熱河谷 土層較厚,但植被稀少 山高谷深,干熱河谷位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氣流下沉產生焚風效應;緯度低,氣溫高,河谷水汽蒸發(fā)上升、凝結放熱,使空氣溫度增加
非地帶性現象的判斷方法
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表現可以總結成以下幾個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陸分布差異,某些地區(qū)缺失某種陸地自然帶。例如,南半球缺失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
改變 受地形、洋流的影響,某些陸地自然帶的分布發(fā)生變化。例如,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的熱帶雨林帶
約束 自然帶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約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qū),自然帶分布范圍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長
塊狀 本來應該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卻呈現出塊狀或斑點狀分布。例如,我國新疆溫帶荒漠中的綠洲
[情境] 塔里木河中游生長著大片的胡楊林,這里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觀、胡楊景觀、沙漠景觀于一體,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楊林保護區(qū)。胡楊林枝繁葉茂,仔細觀察,可看到每棵胡楊都長有四種不同的葉子,春夏兩季郁郁蔥蔥,深秋季節(jié)一片金黃,景色迷人。
[探究] (1)塔里木河流域的氣候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塔里木河所在區(qū)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楊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塔克拉瑪干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其邊緣分布著眾多綠洲。下圖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及周邊地形簡圖。完成(1)~(2)題。
(1)圖示自然帶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  )
A.緯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B.經度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
(2)圖示綠洲的主要補給來源有(  )
①降水 ②湖泊水 ③河水 ④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
學習目標 1.能靈活多樣地舉例,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應用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能闡述某自然環(huán)境要素在自然環(huán)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3.能全面、準確地應用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視角,并據此分析和解釋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
知識點一 自然環(huán)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及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功能
1.自然環(huán)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1)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選填序號)
①巖石 ②生物 ③大氣 ④土壤 ⑤植物
(2)自然環(huán)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基礎
①實現途徑: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等。
②結果:自然環(huán)境要素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2.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功能
(1)概念:自然環(huán)境作為一個系統(tǒng),在自然環(huán)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
(2)內容
整體功能 內容
生產功能 自然環(huán)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
穩(wěn)定功能 自然環(huán)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huán)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jié)、保持性質穩(wěn)定的功能
(3)意義:保證了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
[拓展延伸]
1.氣候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2.地貌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水 河流運動塑造地貌,地貌影響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氣 大氣運動(風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體阻礙大氣的運動,進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緩,土壤堆積,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養(yǎng)水源,進而影響地貌形態(tài);平坦的地形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3.土壤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大氣 氣候的干、濕、冷、暖影響土壤,土壤是氣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堿性、透氣性影響植物的生長
水、地形 土質疏松,易水土流失,進而影響河流的含沙量,并進一步塑造地表形態(tài)
巖石 地殼表層的巖石圈經過風化作用成為風化殼,即成土母質
4.生物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以農業(yè)發(fā)展為例,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
[情境] 就蘇門答臘島的地理位置來看,當地應屬于熱帶雨林景觀。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響,該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較少。該島西海岸經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這是一種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海岸推進,沖擊力量甚大,可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后翻轉倒下。該島西海岸年降水量3 000毫米,山區(qū)達4 500~6 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 000~3 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僅1 500~1 700毫米。
[探究] (1)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導致蘇門答臘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有限的原因。
(2)運用整體性原理,解釋蘇門答臘島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導致蘇門答臘島降水空間差異的主導地理要素是什么?
提示 (1)蘇門答臘島西海岸極其狹窄,熱帶雨林景觀主要分布在降水豐富的西部山區(qū)。山區(qū)土壤較為貧瘠,加上人類的砍伐,雨林景觀破壞嚴重。東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雨林景觀分布有限。島的南北兩端降水較少,也較少分布熱帶雨林。
(2)蘇門答臘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經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可以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后翻轉倒下。由于“印度洋拍岸浪”現象的存在,致使蘇門答臘、爪哇兩個主島,幾乎無天然良港。
(3)地形因素。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與演化中起著重要作用。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生物循環(huán)的圖示,正確的是(  )
(2)植物的光合作用體現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  )
A.整體功能 B.穩(wěn)定功能
C.調節(jié)功能 D.生產功能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從環(huán)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合成有機物。植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huán)境中去,從而實現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第(2)題,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
知識點二 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演化與要素組合及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1.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演化與要素組合
(1)特點
①變化性:自然環(huán)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環(huán)境的演化,是要素間物質遷移的結果。
②統(tǒng)一性: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tǒng)一的。
(2)意義:保證了自然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huán)境要素組合。
2.自然環(huán)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1)響應原理
(2)特點:干擾下的環(huán)境變化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化也不同步。
(3)現狀: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干擾不斷增強,環(huán)境變化加快,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適應。
具體分析見下表:
整體性的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與環(huán)境總體特征協(xié)調一致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
一個區(qū)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qū)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
[情境] 美洲鶴屬于世界稀禽之一,體態(tài)優(yōu)雅,鳴聲嘹亮,其高聲鳴叫能傳播到3千米以外的地方,又稱高鳴鶴,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濕地里,被戲稱為“水中老人”。美洲鶴曾廣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陸濕地。隨著移民的到來,大量濕地被排干后變成耕地。人們修筑房屋、道路、溝渠等,使得美洲鶴棲息地嚴重破碎化,再加上獵殺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如今,美洲鶴逐漸從北美洲大陸濕地上消失,已成為世界瀕危鶴類之一。
[探究] (1)從整體性角度說明移民在開發(fā)土地資源時導致濕地減少的原因。
(2)為什么盡管恢復了部分區(qū)域被破壞的濕地環(huán)境,但要恢復美洲鶴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卻仍有很多困難?
(3)從整體性角度分析,為什么人工訓練美洲鶴并野外放飛,實驗成功的難度非常大?
提示 (1)大量濕地被排干后變成耕地,濕地減少。人們修筑房屋、道路、溝渠等活動也會造成濕地減少。濕地減少會導致蒸發(fā)減弱,降水減少,氣候變干,進一步造成濕地減少。
(2)因為隨著移民的到來,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增強等,已經導致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演替。
(3)不同地區(qū)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異,會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統(tǒng)結構,擁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訓練時的環(huán)境和野外環(huán)境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造成美洲鶴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實驗很難成功。
2022年8月,重慶全市平均氣溫為32.5 ℃,平均降水量為40.9毫米。重慶市北碚區(qū)極端最高氣溫為44.6 ℃。2022年8月21日,北碚縉云山發(fā)生重大森林火災,來自云南、四川、甘肅等地的森林消防及不計其數的志愿者在艱苦的條件下與山火對抗。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描述中,與本次縉云山森林火災的發(fā)生關聯性最小的是(  )
A.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多
B.溫度高,降水少
C.山區(qū),多大風天氣
D.山區(qū),地形復雜
(2)森林火災發(fā)生后,對北碚的影響最可能是(  )
A.氣溫日較差變小
B.河流的水位季節(jié)變化增大
C.河流水質變好
D.下游水庫的調蓄能力變大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題,該地植被覆蓋率高,林下多枯枝落葉等可燃物,A不符合題意;氣溫高,可燃物易接近著火溫度,降水少,地表干燥,B不符合題意;山區(qū),大風天氣多,容易讓火苗復燃,或者吹到更干燥的地方引發(fā)火災,C不符合題意;山區(qū)地形復雜與森林火災相關性較小,D符合題意。第(2)題,山火之后,植被被破壞,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降低,豐水期河流流量加大,枯水期河流流量減小,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增大,B正確;植被破壞后,植被調節(jié)氣候的能力降低,氣溫日較差將增大,A錯誤;由于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質會變差,C錯誤;泥沙會在水庫附近沉積,水庫調節(jié)能力減小,D錯誤。
      
課時作業(yè)
(分值:63分)
選擇題每小題3分
【素養(yǎng)達標】
下圖為某國自然地理環(huán)境要素關系圖。讀圖,回答1~2題。
1.該國最有可能是(  )
A.中國 B.日本
C.埃及 D.新西蘭
答案 B
解析 根據圖中材料,該國的氣候為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且該國是個群島國家,地形以山地為主,多火山、地震,最有可能是日本,B正確;中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A錯;埃及是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C錯誤;新西蘭是溫帶海洋性氣候,D錯誤。
2.該國地理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整體性表現在(  )
A.以海洋性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
B.河流水量充足,山地水土流失明顯
C.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D.地形條件復雜,導致森林茂密且種類單一
答案 C
解析 日本以海洋性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較大,A錯誤;日本山地多,流速快,但森林茂密,水土流失不明顯,B錯誤;日本地形坡度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資源豐富,C正確;日本地形多山地丘陵,氣候濕潤,導致森林茂密,且緯度跨度大,種類豐富,D錯誤。
地球系統(tǒng)中的大氣、海洋、巖石、生物等不同圈層之間都存在復雜的碳循環(huán)過程。不同圈層之間的碳交換和循環(huán)速度差異較大。其中,巖石圈所儲存的碳元素的量約占地球上碳元素總量的99.9%,碳元素遷移、轉化活動緩慢,起著“貯存庫”的作用。大氣、海洋和生物圈層之間的碳交換和循環(huán)速度則快得多,起著“交換庫”的作用。下圖示意碳循環(huán)過程。據此完成3~4題。
3.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過碳循環(huán)過程被陸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會在大氣中長期停留,原因是(  )
A.巖石圈“貯存庫”的碳儲存能力有限
B.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層中最多
C.陸生動植物的數量與種類減少速度快
D.“交換庫”碳循環(huán)容量與速率的限制
答案 D
解析 結合材料“巖石圈所儲存的碳元素的量約占地球上碳元素總量的99.9%”可知A、B錯誤;陸生動植物的數量與種類減少速度無法確定,C錯誤。結合材料巖石圈“碳元素遷移、轉化活動緩慢,起著‘貯存庫’的作用。大氣、海洋和生物圈層之間的碳交換和循環(huán)速度則快得多,起著‘交換庫’的作用”可知,二氧化碳在大氣中長期停留與“交換庫”碳循環(huán)容量與速率的限制有關,D正確。
4.下列措施能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是(  )
A.海洋生物固碳 B.使用清潔能源
C.改善產業(yè)結構 D.降低工業(yè)能耗
答案 A
解析 結合圖示可看出水生生物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下來,因此有利于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A對;使用清潔能源、改善產業(yè)結構、降低工業(yè)能耗使得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但不能減少現有的碳含量,故不能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可排除B、C、D。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針葉樹組成的植被類型,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北部,其北界標志著森林生長的極限。在泰加林內部河道附近生長著很多樹高不足2 m、樹根外延且形態(tài)彎曲的樹木,組成了“老頭兒林”。下圖為我國泰加林分布范圍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
5.不屬于“老頭兒林”的形成原因的是(  )
A.凍土層厚 B.土壤貧瘠
C.氣候寒冷 D.風化物多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分析可知,泰加林分布區(qū)氣候寒冷,風化作用弱,風化物少,D符合題意;緯度高,氣溫低,枯枝落葉分解慢,土壤有機質含量少,土壤貧瘠,B不符合題意;緯度高,氣溫低,凍土層厚,樹根無法向土層深處伸展,樹木吸收養(yǎng)分不足,生長受限,導致樹根外延,樹木形態(tài)彎曲,A、C不符合題意。
6.地勢低洼處的泰加林被砍伐后,可能會形成(  )
A.草地 B.灌木叢
C.小水塘 D.鹽堿地
答案 C
解析 泰加林分布區(qū)氣候寒冷,有凍土層分布,當低洼處的泰加林樹木被砍伐后,地表裸露,夏季陽光直接照射地面,導致地面溫度上升,凍土層融化,融化水流在低洼處積聚,形成小水塘。
2022年長江流域降水稀少,7月至9月的降水量是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比往年同期偏少4~5成,今年長江流域又出現反常高溫,局部地區(qū)最高氣溫甚至達到了45 ℃,受高溫影響,洞庭湖甚至“瘦”成了“閃電”,導致原本應該是湖區(qū)的地方成了“草原”,洞庭湖水位的改變,也對動植物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據此完成7~8題。
7.洞庭湖區(qū)環(huán)境的變化給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①洞庭湖區(qū)第二年容易產生鼠患 ②“草原”涵養(yǎng)水源,使得洞庭湖區(qū)當年的地下水位上升 ③“草原”的形成有利于洞庭湖地區(qū)第二年發(fā)展畜牧業(yè) ④洞庭湖區(qū)“瘦身”可能會影響候鳥的遷徙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洞庭湖水位下降,湖床裸露,植物生長茂盛,容易產生鼠患,①正確;湖水水位下降,補給給地下水的水量減少,地下水位降低,②錯誤;2022年降水異常,第二年降水量的大小不知,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畜牧業(yè)的情況也未知,③錯誤;湖泊水位下降,湖泊面積變小,南下的候鳥棲息地減少,食物來源減少,影響候鳥的遷徙,④正確。
8.應用水循環(huán)原理,人們可以采取緩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積干涸的措施有(  )
①大力發(fā)展?jié)O業(yè)生產,減少湖面水汽蒸發(fā)
②興建水利樞紐,調節(jié)湖水蓄泄
③圍湖造田,涵養(yǎng)水源
④大力節(jié)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資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大力發(fā)展?jié)O業(yè)生產,不會減少水汽蒸發(fā),①錯誤;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③錯誤。興建水利樞紐,調節(jié)湖水蓄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節(jié)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資源,可減少對湖水的引用量,都有利于緩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積干涸,②④正確。
【素養(yǎng)提升】
下圖示意阿根廷某地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演變過程,該地經歷了淺淡水湖—辮狀水系—鹽湖沙丘三個階段。完成9~11題。
9.階段Ⅰ沙丘的沙粒最有可能來自(  )
A.山地 B.斷層
C.湖灘 D.河灘
答案 D
解析 沙丘迎風坡緩,背風坡陡,因此判斷該地區(qū)盛行風為偏西風。枯水期河流水位下降,河灘出露面積增大,風從沙丘西側的河灘搬運沙粒在此堆積形成沙丘,D正確;該區(qū)域并無山地,斷層和湖泊在偏東側,A、B、C錯誤。
10.與階段Ⅰ相比,可以推測出階段Ⅱ(  )
A.盛行風更強 B.降水變率更小
C.降水變率更大 D.水體更新更慢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階段Ⅱ出現了辮狀水系,沙洲廣布,河道游移,這是因為該階段降水變率較大,導致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豐水期洪峰切穿原有沙洲,形成新的水道,在水流緩慢處泥沙堆積形成新的沙洲,枯水期沙洲裸露,由此形成辮狀水系,C正確,B錯誤;據材料信息無法判斷盛行風變化和水體更新速度,A、D錯誤。
11.階段Ⅱ到階段Ⅲ的過程中該區(qū)域的表現可能為(  )
A.小氣候趨于暖濕 B.生物多樣性銳減
C.土壤鹽堿化減弱 D.地下水位大幅上升
答案 B
解析 據圖可知,階段Ⅱ到階段Ⅲ,該區(qū)域地表徑流減少,沙丘、鹽湖的面積大幅度增加,說明該區(qū)域小氣候趨于干旱,蒸發(fā)加劇,會加劇土壤鹽堿化,進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B正確,A、C錯誤;地表水量減少,水分下滲減少,因此地下水位應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D錯誤。
南海諸島雨量豐沛,熱量充足,島上的巖石主要由珊瑚、貝殼砂構成,質地疏松。各島嶼面積小,鳥類多,有200余種植物。除濱海地區(qū)外,其他地區(qū)土壤含鹽量較低。南海諸島是一個獨特的富磷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是這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紐帶。下圖示意海島生態(tài)系統(tǒng)與富磷土壤間的物質循環(huán)。據此完成12~13題。
12.南海諸島除濱海地區(qū)外,其他地區(qū)土壤含鹽量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氣溫低,蒸發(fā)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強
C.植物多,吸收鹽分
D.距海遠,海水影響小
答案 B
解析 南海諸島緯度較低,氣溫高,蒸發(fā)量大,故A錯誤。南海諸島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雨量豐沛,淋溶作用強,使島上土壤含鹽量較低,故B正確。植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營養(yǎng)物質,對土壤鹽度的影響較小,故C錯誤。南海諸島各島嶼面積小,所以島上各地距海均較近,故D錯誤。
13.南海諸島土壤中磷的最主要來源是(  )
A.魚類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鳥糞、鳥類殘體 D.珊瑚、貝殼碎屑
答案 C
解析 南海諸島鳥類多,鳥類殘體及鳥糞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磷,不斷堆積、分解,逐漸形成富磷土壤。選C。
林窗是指高大喬木由于死亡或移除后在林冠層形成空隙的現象。該空隙會影響森林群落的演替,促進林窗內草本及灌木生長。下圖示意我國某山西坡林區(qū)在2019年9~10月晴朗的天氣下四個時間段(北京時間)人工采伐的林窗內(圓圈)地面平均溫度(單位:℃)分布。據此完成14~16題。
14.林窗會影響森林群落的演替,促進林窗內草本和灌木生長的直接原因是(  )
A.光照增加 B.降水增多
C.氣溫升高 D.溫差加大
答案 A
解析 林窗內原來的高大樹木阻擋光照,林窗形成后的林間空隙有利于該區(qū)域光照的增加,可以促進草本和灌木的生長,A正確;草本和灌木需水量一般少于高大喬木,且林窗不會導致區(qū)域降水增多,B錯誤;光照增加會導致氣溫升高,林窗內空氣流動增強,溫差加大,但林窗內原有的高大喬木對林下的草本和灌木的光照條件影響較大,因此氣溫升高和溫差加大不是林窗內草本和灌木生長的直接原因,C、D錯誤。
15.該林窗內灌木生長最快的位置可能是(  )
A.東北 B.東南
C.西北 D.西南
答案 A
解析 讀圖可知,人工采伐林木后,該林窗內四個時間段內東北方向溫度較高,熱量充足,灌木生長最快,A正確,B、C、D錯誤。
16.該林區(qū)最可能位于(  )
A.天山 B.祁連山
C.長白山 D.武夷山
答案 D
解析 天山、祁連山、長白山緯度較高,9~10月林窗內溫度不會達到37.6 ℃,A、B、C錯誤;武夷山緯度低,位于亞熱帶,9~10月林窗內溫度會達到37.6 ℃,D正確。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5分)
珊瑚主要生長在距海面25米以內、水流穩(wěn)定、風浪較小、光照充足、水質潔凈的熱帶海域,其遺骸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鈣骨骼一起堆積形成珊瑚礁。一般認為,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區(qū)極難有珊瑚礁存在。2016年,海洋學家在亞馬孫河入海口發(fā)現了面積達9 500平方千米的珊瑚礁群(圖1),圖2為大洋中部的珊瑚礁發(fā)育過程示意圖。
(1)說明圖1所示海區(qū)珊瑚礁的分布特點。(2分)
(2)從水體穩(wěn)定性的角度,說明亞馬孫河入海口附近利于珊瑚生長的特殊環(huán)境。(6分)
(3)參考珊瑚生長習性,推測油田開采對該海域珊瑚生長可能造成的威脅。(3分)
(4)說明圖2所示大洋中部珊瑚礁的發(fā)育過程。(4分)
答案 (1)大致與海岸線平行,呈條帶狀(或斑塊狀)分布,主要分布在淺海(水深50~500米)地區(qū)。
(2)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入海河流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較小,水流穩(wěn)定;受赤道無風帶影響,風浪較小;河口附近受洋流頂托,鹽度(密度)大的海水位于底部(表層為淡水),垂直交換少,海水環(huán)境穩(wěn)定。
(3)破壞海底地貌,壓縮珊瑚生存空間;導致海水擾動頻繁,破壞珊瑚生長環(huán)境;開采及油輪運輸頻繁,導致海水污染。
(4)第一階段:海底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凝并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
第二階段:島嶼附近淺水水域,適宜珊瑚生長,珊瑚礁開始發(fā)育。
第三階段:伴隨海平面上升或火山下沉,火山口附近也變成淺水區(qū),珊瑚礁繼續(xù)發(fā)育。
最后:島嶼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長,最終珊瑚礁覆蓋了整個火山頂部。
解析 第(1)題,珊瑚礁的分布特點主要從分布位置與分布形狀作答;讀圖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水深50米到500米之間,此處位于淺海區(qū),分布方向大致與海岸線平行,形狀呈條帶狀(或斑塊狀)分布。第(2)題,由材料可知,珊瑚主要生長在距海面25米以內、水流穩(wěn)定、風浪較小、光照充足、水質潔凈的熱帶海域。亞馬孫河入海口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qū),入海河流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較小,水流穩(wěn)定,有助于珊瑚生長;受赤道無風帶影響,風浪較小,水體穩(wěn)定;河口附近受洋流頂托,鹽度(密度)大的海水位于底部(表層為淡水),垂直交換少,海水環(huán)境穩(wěn)定,有利于珊瑚生長。第(3)題,油田開發(fā)會直接影響珊瑚生長的環(huán)境,包括生存空間、水質變化等。油田開采首先會破壞海底地貌,壓縮珊瑚生存空間,適宜生長環(huán)境減少;導致海水擾動頻繁,水面不穩(wěn)定破壞珊瑚生長環(huán)境;開采及油輪運輸頻繁,導致海水污染,珊瑚生長水質遭到破壞。第(4)題,讀圖可知,大洋中部珊瑚礁的發(fā)育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海底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凝并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水域溫度高;第二階段島嶼附近淺水水域,氣溫高,光照充足,適宜珊瑚生長,珊瑚礁開始發(fā)育;第三階段伴隨海平面上升或火山下沉,火山口附近也變成淺水區(qū),水深適宜珊瑚生長,珊瑚礁繼續(xù)發(fā)育;最后島嶼全部沉降入海,珊瑚繼續(xù)向上生長,最終珊瑚礁覆蓋了整個火山頂部,形成珊瑚礁島。課標要求 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
學習目標 1.能靈活多樣地舉例,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應用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2.能闡述某自然環(huán)境要素在自然環(huán)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3.能全面、準確地應用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視角,并據此分析和解釋一些常見的自然現象。
知識點一 自然環(huán)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及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功能
1.自然環(huán)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
(1)自然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選填序號)
①巖石 ②生物 ③大氣 ④土壤 ⑤植物
(2)自然環(huán)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的________
①實現途徑:水循環(huán)、________循環(huán)和________物質循環(huán)等。
②結果:自然環(huán)境要素形成一個相互________、相互制約和相互________的整體。
2.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功能
(1)概念:自然環(huán)境作為一個________,在自然環(huán)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擁有了整體功能。
(2)內容
整體功能 內容
生產功能 自然環(huán)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主要依賴于________
穩(wěn)定功能 自然環(huán)境要素通過________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huán)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jié)、保持性質穩(wěn)定的功能
(3)意義:保證了人類的________和發(fā)展。
[拓展延伸]
1.氣候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2.地貌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水 河流運動塑造地貌,地貌影響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氣 大氣運動(風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體阻礙大氣的運動,進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水土流失;坡緩,土壤堆積,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養(yǎng)水源,進而影響地貌形態(tài);平坦的地形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3.土壤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大氣 氣候的干、濕、冷、暖影響土壤,土壤是氣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堿性、透氣性影響植物的生長
水、地形 土質疏松,易水土流失,進而影響河流的含沙量,并進一步塑造地表形態(tài)
巖石 地殼表層的巖石圈經過風化作用成為風化殼,即成土母質
4.生物與其他自然環(huán)境要素的聯系
以農業(yè)發(fā)展為例,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
[情境] 就蘇門答臘島的地理位置來看,當地應屬于熱帶雨林景觀。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響,該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較少。該島西海岸經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這是一種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海岸推進,沖擊力量甚大,可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后翻轉倒下。該島西海岸年降水量3 000毫米,山區(qū)達4 500~6 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 000~3 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僅1 500~1 700毫米。
[探究] (1)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導致蘇門答臘島熱帶雨林景觀分布有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運用整體性原理,解釋蘇門答臘島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導致蘇門答臘島降水空間差異的主導地理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與演化中起著重要作用。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生物循環(huán)的圖示,正確的是(  )
(2)植物的光合作用體現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  )
A.整體功能 B.穩(wěn)定功能
C.調節(jié)功能 D.生產功能
知識點二 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演化與要素組合及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1.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演化與要素組合
(1)特點
①變化性:自然環(huán)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環(huán)境的演化,是要素間物質遷移的結果。
②統(tǒng)一性: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________的演化,各個要素的演化是統(tǒng)一的。
(2)意義:保證了自然環(huán)境要素之間的________,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huán)境要素組合。
2.自然環(huán)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
(1)響應原理
(2)特點:干擾下的環(huán)境變化多為________的,各要素變化也________。
(3)現狀: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干擾不斷________,環(huán)境變化加快,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往往不利于人類的________。
具體分析見下表:
整體性的表現 舉例說明 意義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與環(huán)境總體特征協(xié)調一致 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規(guī)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
一個區(qū)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地區(qū) 全球共同努力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
[情境] 美洲鶴屬于世界稀禽之一,體態(tài)優(yōu)雅,鳴聲嘹亮,其高聲鳴叫能傳播到3千米以外的地方,又稱高鳴鶴,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濕地里,被戲稱為“水中老人”。美洲鶴曾廣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陸濕地。隨著移民的到來,大量濕地被排干后變成耕地。人們修筑房屋、道路、溝渠等,使得美洲鶴棲息地嚴重破碎化,再加上獵殺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極大威脅。如今,美洲鶴逐漸從北美洲大陸濕地上消失,已成為世界瀕危鶴類之一。
[探究] (1)從整體性角度說明移民在開發(fā)土地資源時導致濕地減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什么盡管恢復了部分區(qū)域被破壞的濕地環(huán)境,但要恢復美洲鶴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卻仍有很多困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整體性角度分析,為什么人工訓練美洲鶴并野外放飛,實驗成功的難度非常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年8月,重慶全市平均氣溫為32.5 ℃,平均降水量為40.9毫米。重慶市北碚區(qū)極端最高氣溫為44.6 ℃。2022年8月21日,北碚縉云山發(fā)生重大森林火災,來自云南、四川、甘肅等地的森林消防及不計其數的志愿者在艱苦的條件下與山火對抗。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描述中,與本次縉云山森林火災的發(fā)生關聯性最小的是(  )
A.植被茂密,枯枝落葉多
B.溫度高,降水少
C.山區(qū),多大風天氣
D.山區(qū),地形復雜
(2)森林火災發(fā)生后,對北碚的影響最可能是(  )
A.氣溫日較差變小
B.河流的水位季節(jié)變化增大
C.河流水質變好
D.下游水庫的調蓄能力變大
      微專題八 生物多樣性
1.影響生物種類多樣性的因素
一個區(qū)域生物多樣性主要受氣候、地形、生存空間、封閉程度(獨特物種必用)、天敵情況、災害及污染情況、人類活動等地理要素的影響,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的原因見下表:
分析角度 答題思路
緯度(熱量條件) 地處低緯度(熱帶),熱量豐富,物種豐富,繁衍生長速度快
環(huán)境(地形、氣候、水陸)等差異 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物種豐富
跨海陸(經度)廣,水分差異大,物種豐富
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地形起伏大,垂直差異顯著,物種豐富
面積廣大,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物種豐富
生存空間 面積廣大,地域遼闊,生物生存空間廣;森林、濕地面積廣,物種豐富
天敵 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天敵少
人類活動 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人煙稀少,受人類活動干擾少
2.解釋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1)陸生動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分析角度 解釋原因
生存空間 面積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環(huán)境多樣,適生空間大;環(huán)境空間差別大,適生空間小;長期與大陸分離,環(huán)境封閉,物種獨特
氣候 緯度(海拔)低,水熱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緯度(海拔)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冬季(終年)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
環(huán)境 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食物來源減少,飲用水短缺,生存空間減小;全球氣候變化,草地退化,生存環(huán)境改變;生態(tài)良好,環(huán)境污染少
天敵 缺少×××,天敵少;受到×××天敵威脅
人類活動 人煙稀少,人類活動強度小,干擾少;森林、草原減少,污染加劇,食物減少,棲息環(huán)境遭到破壞
(2)水生動物(魚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分析角度 解釋原因
生存空間 湖面(海面)廣闊,生存空間大;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huán)境多樣,種類繁多;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
氣候 緯度低,水溫高,生長速度快;水溫適宜,利于產卵、繁殖;水域淺(緯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
水文 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緯度(海拔)高,鹽度低、水溫低,適宜冷水性魚類生長;結冰期長,存活率低;水質好
食物 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底層海水上泛,營養(yǎng)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豐美、其他魚類為×××提供充足餌料
天敵 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
人類活動 水質下降,污染加重;過度捕撈
【微訓練】
巴拉望島地處呂宋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以山地、丘陵為主。中更新世時期巴拉望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的巴拉望陸橋出露海面,加里曼丹島的哺乳動物進入巴拉望島。距今四十多萬年以來,巴拉望陸橋逐漸被淹沒,進入巴拉望島的多數哺乳動物也陸續(xù)滅絕。下圖示意巴拉望島位置。完成1~3題。
1.與現代相比,巴拉望陸橋出露時,當地(  )
A.對流雨較少 B.植被更豐富
C.流水侵蝕強 D.土層更深厚
答案 A
解析 巴拉望陸橋出露說明海平面較低,全球氣候比現代寒冷、干燥,大氣對流運動弱,對流雨較少,A項正確;氣候較現代寒冷,不利于植被生長,植被較現代少,土壤發(fā)育較現代差,B、D項錯誤;與現代相比,該地降水較少,徑流量較小,流水侵蝕應較現代弱,C項錯誤。
2.中更新世時期,巴拉望島山麓的植被最可能為(  )
A.熱帶雨林 B.溫帶荒漠
C.熱帶草原 D.寒帶苔原
答案 C
解析 當時海平面較低,處于冰期,水熱條件比現代差,當地最可能由森林植被退化為熱帶草原,A項錯誤、C項正確;該地地處熱帶,植被退化為溫帶荒漠和寒帶苔原的可能性不大,B、D項錯誤。
3.巴拉望陸橋被淹沒后,進入巴拉望島的多數哺乳動物滅絕,主要是因為此時巴拉望島(  )
①水熱條件差 ②資源壓力大 ③環(huán)境較封閉 ④地形起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冰期結束之后,該島水熱條件改善,①錯誤;多種哺乳動物進入面積較小的巴拉望島,隨著海平面上升,巴拉望島面積縮小,且與其他島嶼隔絕,使哺乳動物的生存空間縮小,對資源的競爭加強,部分物種滅絕,②③正確;這些動物早期能夠在巴拉望島生存,說明地形起伏不是導致其滅絕的主要原因,④錯誤。
溫帶雨林是一種高雨量森林,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樹種單一,耐寒的冷杉、云杉等高大樹種占絕對優(yōu)勢,因此林內陰暗潮濕,只有在樹木相對稀少的局部地帶才能見到低矮的闊葉植物。位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部的大熊雨林(下圖),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溫帶雨林。完成4~6題。
4.大熊雨林形成的條件有(  )
①晴天多,光熱條件好
②山地背風坡,氣溫較高
③地形抬升西風,降水量大
④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大熊雨林所在地位于50°N~55°N的大陸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風的影響,降水較多,光照不足,①錯誤。當地位于盛行西風的迎風坡,②錯誤。由圖可知,大熊雨林位于海岸山脈西側,處于盛行西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降水較多,③正確。大熊雨林位于北美洲西海岸中高緯度,沿岸有暖流經過,增溫增濕,④正確。D正確,A、B、C錯誤。
5.雨林中闊葉植物較少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和水分 B.熱量和光照
C.土壤和水分 D.光照和土壤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溫帶雨林林內陰暗潮濕,只有在樹木相對稀少的局部地帶才能見到低矮的闊葉植物,說明受高大針葉林影響,林中光照和熱量條件較差,不適合闊葉植物生長,B正確。雨林所在地區(qū),降水較多,且受林木遮擋,蒸發(fā)量較弱,水分條件較好,A、C錯誤。土壤對于闊葉植物的分布沒有影響,D錯誤。
6.推測下列地區(qū)可能有溫帶雨林分布的是(  )
A.馬達加斯加島 B.馬來群島
C.朝鮮半島 D.安第斯山脈南段
答案 D
解析 馬達加斯加島、馬來群島均位于熱帶地區(qū),不會有溫帶雨林的分布,A、B錯誤。朝鮮半島主要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較少,不適合高雨量森林的分布,C錯誤。安第斯山脈南段位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風影響,降水較多,可能分布有溫帶雨林,D正確。
金沙江干熱河谷山高谷深,南北連綿,平均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此地的人們過著自給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圖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的植被演替趨勢。據此完成7~9題。
7.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別對應圖中(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答案 C
解析 甲河谷原生植被是河谷季雨林,相對于乙、丙河谷處的常綠闊葉林及硬葉常綠林、常綠針葉林而言,季雨林對應的是熱帶植被,而常綠闊葉林及硬葉常綠林對應的是亞熱帶植被,常綠針葉林對應的是亞寒帶植被,所以由甲到乙再到丙熱量條件越來越差,而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熱量條件應越來越好,據此分析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別對應圖中丙、乙、甲,C正確,A、B、D錯誤。
8.整個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趨勢是(  )
A.多向進化 B.多向遲化
C.單向進化 D.同向退化
答案 D
解析 據上題分析金沙江干熱河谷在甲地,原生植被是季雨林、喬木林、稀樹肉質灌叢,隨著破壞加強,次生植被在原生的三種植被基礎上明顯退化,再進一步退化成灌生草叢,隨著破壞加劇,再退化成單一的禾草叢,這種植被的退化趨勢是同向退化,D正確,A、B、C錯誤。
9.圖中甲地區(qū)內部干旱程度的差異主要取決于(  )
A.土壤、水源 B.坡度、水源
C.海拔、植被 D.熱量、光照
答案 B
解析 據上題分析得知甲地區(qū)為南部干熱河谷,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盛行下沉氣流,氣流下沉增溫,水分不斷蒸發(fā),干旱程度不斷加劇,越向谷底處越干旱。山谷不同地區(qū)的水源條件直接決定了內部不同地區(qū)的干旱程度,所以是坡度、水源決定了甲地區(qū)內部干旱程度,B正確,A、C、D錯誤。
北極熊活動范圍(下圖)主要在有浮冰的海域,海豹是其最主要的食物。哈得孫灣為淺海灣,沿岸的丘吉爾港生活著上千只北極熊,有“北極熊之都”之稱。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據此完成10~11題。
10.與北冰洋沿岸比較,丘吉爾港北極熊生存的有利條件是(  )
A.海水鹽度低 B.捕食時間長
C.食物更充足 D.人類影響小
答案 C
解析 據圖可知,丘吉爾港有河流入海,從陸地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使海灣內生物量較大,吸引大量海豹來此覓食,北極熊食物豐富,C正確;海水鹽度對北極熊生存沒有影響,A錯誤;與北冰洋沿岸相比,丘吉爾港緯度更低,浮冰存留時間短,北極熊捕食時間更短,B錯誤;緯度更低,人類活動更頻繁,D錯誤。
11.全球變暖對北極熊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顯著,主要因為其可能導致(  )
①北極熊休眠期延長 ②浮冰面積縮小 ③結冰期縮短 ④臭氧濃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全球變暖,冰期縮短,北極熊以海冰為平臺捕食海豹的日期減少,食物短缺;海冰面積減少,棲息地縮小,②③正確;全球變暖,嚴冬時間縮短,北極熊休眠時間縮短,①錯誤;全球變暖對臭氧層濃度變化影響小,④錯誤。微專題八 生物多樣性
1.影響生物種類多樣性的因素
一個區(qū)域生物多樣性主要受氣候、地形、生存空間、封閉程度(獨特物種必用)、天敵情況、災害及污染情況、人類活動等地理要素的影響,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的原因見下表:
分析角度 答題思路
緯度(熱量條件) 地處低緯度(熱帶),熱量豐富,物種豐富,繁衍生長速度快
環(huán)境(地形、氣候、水陸)等差異 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物種豐富
跨海陸(經度)廣,水分差異大,物種豐富
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地形起伏大,垂直差異顯著,物種豐富
面積廣大,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物種豐富
生存空間 面積廣大,地域遼闊,生物生存空間廣;森林、濕地面積廣,物種豐富
天敵 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天敵少
人類活動 地形較封閉(遠離大陸),人煙稀少,受人類活動干擾少
2.解釋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1)陸生動物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分析角度 解釋原因
生存空間 面積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環(huán)境多樣,適生空間大;環(huán)境空間差別大,適生空間小;長期與大陸分離,環(huán)境封閉,物種獨特
氣候 緯度(海拔)低,水熱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緯度(海拔)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冬季(終年)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
環(huán)境 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食物來源減少,飲用水短缺,生存空間減小;全球氣候變化,草地退化,生存環(huán)境改變;生態(tài)良好,環(huán)境污染少
天敵 缺少×××,天敵少;受到×××天敵威脅
人類活動 人煙稀少,人類活動強度小,干擾少;森林、草原減少,污染加劇,食物減少,棲息環(huán)境遭到破壞
(2)水生動物(魚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分析角度 解釋原因
生存空間 湖面(海面)廣闊,生存空間大;跨度大(流程長),水域環(huán)境多樣,種類繁多;河湖(海)相連,有利于×××洄游產卵
氣候 緯度低,水溫高,生長速度快;水溫適宜,利于產卵、繁殖;水域淺(緯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
水文 鹽度高(低),適宜咸水(淡水)魚類生存;緯度(海拔)高,鹽度低、水溫低,適宜冷水性魚類生長;結冰期長,存活率低;水質好
食物 多條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匯(上升流、水溫變化明顯),底層海水上泛,營養(yǎng)鹽類豐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草豐美、其他魚類為×××提供充足餌料
天敵 缺少天敵制約,繁殖速度快,種群密度大
人類活動 水質下降,污染加重;過度捕撈
【微訓練】
巴拉望島地處呂宋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以山地、丘陵為主。中更新世時期巴拉望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的巴拉望陸橋出露海面,加里曼丹島的哺乳動物進入巴拉望島。距今四十多萬年以來,巴拉望陸橋逐漸被淹沒,進入巴拉望島的多數哺乳動物也陸續(xù)滅絕。下圖示意巴拉望島位置。完成1~3題。
1.與現代相比,巴拉望陸橋出露時,當地(  )
A.對流雨較少 B.植被更豐富
C.流水侵蝕強 D.土層更深厚
2.中更新世時期,巴拉望島山麓的植被最可能為(  )
A.熱帶雨林 B.溫帶荒漠
C.熱帶草原 D.寒帶苔原
3.巴拉望陸橋被淹沒后,進入巴拉望島的多數哺乳動物滅絕,主要是因為此時巴拉望島(  )
①水熱條件差 ②資源壓力大 ③環(huán)境較封閉 ④地形起伏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溫帶雨林是一種高雨量森林,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樹種單一,耐寒的冷杉、云杉等高大樹種占絕對優(yōu)勢,因此林內陰暗潮濕,只有在樹木相對稀少的局部地帶才能見到低矮的闊葉植物。位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部的大熊雨林(下圖),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溫帶雨林。完成4~6題。
4.大熊雨林形成的條件有(  )
①晴天多,光熱條件好
②山地背風坡,氣溫較高
③地形抬升西風,降水量大
④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雨林中闊葉植物較少的主導因素是(  )
A.熱量和水分 B.熱量和光照
C.土壤和水分 D.光照和土壤
6.推測下列地區(qū)可能有溫帶雨林分布的是(  )
A.馬達加斯加島 B.馬來群島
C.朝鮮半島 D.安第斯山脈南段
金沙江干熱河谷山高谷深,南北連綿,平均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3.76倍。生活在此地的人們過著自給自足或靠山吃山的生活。下圖示意金沙江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的植被演替趨勢。據此完成7~9題。
7.北部干溫河谷、中部干暖河谷、南部干熱河谷分別對應圖中(  )
A.甲、乙、丙 B.丙、甲、乙
C.丙、乙、甲 D.乙、丙、甲
8.整個金沙江干熱河谷植被演替的主要趨勢是(  )
A.多向進化 B.多向遲化
C.單向進化 D.同向退化
9.圖中甲地區(qū)內部干旱程度的差異主要取決于(  )
A.土壤、水源 B.坡度、水源
C.海拔、植被 D.熱量、光照
北極熊活動范圍(下圖)主要在有浮冰的海域,海豹是其最主要的食物。哈得孫灣為淺海灣,沿岸的丘吉爾港生活著上千只北極熊,有“北極熊之都”之稱。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據此完成10~11題。
10.與北冰洋沿岸比較,丘吉爾港北極熊生存的有利條件是(  )
A.海水鹽度低 B.捕食時間長
C.食物更充足 D.人類影響小
11.全球變暖對北極熊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顯著,主要因為其可能導致(  )
①北極熊休眠期延長 ②浮冰面積縮小
③結冰期縮短 ④臭氧濃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连山| 周至县| 吉首市| 乌恰县| 太谷县| 定安县| 油尖旺区| 温泉县| 会理县| 钟山县| 满洲里市| 滦平县| 台中县| 上高县| 南涧| 河南省| 亚东县| 泽州县| 东辽县| 南京市| 沛县| 安溪县| 依安县| 邯郸县| 庄浪县| 定安县| 蒙阴县| 白城市| 巫山县| 泰来县| 南雄市| 伊吾县| 寿宁县| 景泰县| 苍山县| 蒲城县| 内江市| 年辖:市辖区| 嵩明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