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jié)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解釋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第1課時 河谷的演變與沖積平原的形成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景觀圖或野外考察,說明河谷的形成與演變過程。2.能夠結合示意圖說明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的形態(tài)特征及形成過程。知識點一 河谷的演變1.河流侵蝕類型及其影響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概念 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垂直于地面的侵蝕 對兩側河岸的侵蝕對河流的影響 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fā)展關鍵影響 伸長 加深 展寬[拓展延伸] 圖示不同河段河流侵蝕類型2.河谷的演變發(fā)育階段 侵蝕類型 河谷地貌特點 河谷剖面簡圖初期A 下蝕和溯源侵蝕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橫剖面呈“V”形中期B 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 河道更為彎曲,河谷拓寬后期C 側蝕作用為主 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槽形[拓展延伸](1)河谷地貌谷底 河床 河谷中最低的部分,有經(jīng)常性的水流河漫灘 河床兩側高起的部分,在洪水泛濫時會被淹沒谷坡 河谷兩側的岸坡,往往有一個呈階梯狀分布的地貌,稱為河流階地(2)河流階地概念 河流階地是指原來的河谷谷底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階梯狀分布于谷坡上的地形分布 河流谷坡形成條件 河流階地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河床側蝕展寬,具有比較寬廣的谷底;二是要有顯著的河流下切侵蝕。在地殼相對穩(wěn)定或緩慢下降時,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使河谷展寬,形成河漫灘。之后,若地殼上升較大,河流下切侵蝕加強,使河床下降,就使靠近兩側谷坡的谷底部分形成階地。地殼上升運動并非直線式,往往具有間歇性,于是河谷中就形成多級階地地貌特點 階地是由階地面和階地坡組成的。階地面較為平坦;階地坡是相鄰兩個階地面之間的陡坎,坡度較大[情境] 水蝕作用會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現(xiàn)象。例如,當河流源頭向上游溯源侵蝕到達并切穿流域分水嶺后,有可能發(fā)生分水嶺一坡的河流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現(xiàn)象,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稱為河流襲奪。在下圖中,原來流入另一條河流的支流,在地淤溝以南突然轉向流入惡溝。[探究] (1)讀下圖,從水蝕作用角度,解釋上圖中的水系演變現(xiàn)象。(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寬淺,徑流量很小,卻充填著大量的河流沖積沙礫石及亞沙土。試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合理解釋。(3)議一議,發(fā)生襲奪后,惡溝的徑流量及地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提示 (1)惡溝源頭地勢較陡,流水侵蝕作用較強,不斷進行溯源侵蝕,切斷了原來的分水嶺,進而襲奪了原來流入另一條河流的支流,使其在地淤溝以南突然轉向流入惡溝。(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上源被惡溝襲奪后,該段河谷缺少水源補給,寬谷內水流變細小,徑流量很小。水流細小,搬運能力大大減弱,大量的河流沖積砂礫石及亞沙土在此沉積下來。(3)發(fā)生襲奪后,惡溝的徑流量加大,侵蝕能力加強,河谷會不斷變寬變深。研究表明,晉陜黃河峽谷的形成演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階段Ⅰ為幼年期,寬谷廣泛發(fā)育,河谷寬淺;階段Ⅱ和階段Ⅲ是壯年期,峽谷和階地顯著發(fā)育。晉陜黃河峽谷幼年和壯年期地貌疊加,寬谷和峽谷嵌套。晉陜黃河峽谷下游主要為壯年期地貌景觀,而上游幼年期地貌更明顯。下圖示意晉陜黃河峽谷的寬谷分布。據(jù)此完成(1)~(2)題。(1)晉陜黃河峽谷幼年期河谷寬淺的原因可能是河流( )A.流速比較慢 B.徑流量大C.曲流欠發(fā)育 D.含沙量小(2)與幼年期相比,壯年期晉陜黃河峽谷( )A.河床淤高 B.河谷加深C.高差變小 D.地殼下沉答案 (1)A (2)B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晉陜黃河峽谷幼年期寬谷廣泛發(fā)育,河谷寬淺,說明所處地區(qū)地勢和緩,起伏較小,落差不大,河流流速較慢,河流以側向侵蝕為主,容易發(fā)育曲流,A正確,C錯誤;同一河段,流量大時,流速較快,下蝕作用較強,容易形成深而窄的河谷,B錯誤;河流含沙量較小時,河道不易淤積,流水侵蝕作用較強,容易形成深而窄的河谷,D錯誤。第(2)題,由材料可知,壯年期,峽谷和階地顯著發(fā)育,說明該區(qū)域地殼抬升,高差變大,河流流速加快,下切侵蝕增強,河床變低,河谷加深,B正確,A、C、D錯誤。知識點二 沖積平原的形成1.形成:被河流搬運的物質沉積下來,形成河流堆積地貌。沖積平原比較典型。2.沖積平原的類型類型 位置 形成山前沖積平原 山前 由沖積扇不斷擴大,彼此聯(lián)合而成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常沿河呈帶狀分布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 泥沙堆積而成,面積廣大[拓展延伸]1.洪積扇/沖積扇概念 洪積扇指干旱、半干旱區(qū)的季節(jié)性或突發(fā)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落差突減、水流分散、水量減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積地貌。而常年徑流形成的類似扇形地貌稱為沖積扇分布 山麓地帶形成過程 由于在溝口附近坡度驟降,徑(洪)流流速銳減,并形成散流,加之蒸發(fā)和下滲,水量減小,挾沙力下降,搬運來的大量物質便發(fā)生堆積而形成沖(洪)積扇地貌特點 洪積扇規(guī)模較大,面積自數(shù)十平方千米至數(shù)千平方千米不等,扇頂與邊緣的高差可達數(shù)百米。洪積扇扇頂坡度較大,一般在5°~10°之間;扇緣坡度較小,一般為2°~6°。洪積扇的組成物質是礫石、泥沙等洪積物,且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差異。從平面上看,粗大礫石堆積于頂部,由頂部至邊緣物質逐漸變細,且分選性較好。扇緣低地常有泉水出露,因而形成綠洲2.河漫灘概念 河漫灘是指分布于河床外側洪水期被河水淹沒,平水期出露水面的谷底部分分布 河流的中下游的凸岸最為發(fā)育形成過程 河漫灘是河流側向侵蝕和河床橫向移動的產(chǎn)物。隨著河流側向侵蝕的進行,河谷出現(xiàn)微彎,凹岸后退,河谷加寬,河流的凸岸有河流沖積物堆積。隨著河流側蝕作用不斷進行,河曲逐漸增大,河谷展寬,凸岸的堆積物逐漸擴大、增高,以致在平水期有大片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地貌特點 河漫灘表面僅有微小起伏,但從整體上看河漫灘灘面自河床向谷坡呈緩傾狀態(tài)。發(fā)育比較典型的河漫灘,其組成物質則由濱河床部分到近谷坡部分逐漸變細。這是因為,當洪水越過河槽時,水流流速突然下降,挾沙力驟減,洪水中挾帶的較粗顆粒在濱河床部分沉積;當水流漫溢到近谷坡部分時,水流速度和挾沙力都已經(jīng)很小,沉積的泥沙自然都是些細小顆粒3.三角洲概念 在河流與海洋或湖泊的動力作用下,由河流挾帶的泥沙在河口地區(qū)的陸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態(tài)近似三角形的堆積體分布 河口地區(qū)形成條件 三角洲的形成一般要有幾個有利的條件:一是有足夠的河流泥沙來源;二是河口區(qū)海洋的侵蝕搬運能力較弱,使得河流帶來的泥沙能夠堆積下來;三是河口外海濱區(qū)水深較淺、坡度平緩。這一方面可對波浪起消能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淺灘出露水面地貌特點 三角洲的沉積結構比較復雜,按其地貌特征可劃分為三角洲平原帶、三角洲前緣帶和前三角洲帶。三角洲平原帶為三角洲陸上堆積部分,地形平坦。三角洲前緣帶位于三角洲平原帶外緣,屬三角洲水下部分,呈環(huán)狀分布。前三角洲帶處于三角洲前緣帶向淺海過渡的地帶,系海相沉積,具有明顯的沉積層理[情境]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環(huán)抱,常年盛行北風。湖北岸發(fā)育許多沖積扇,尤以沙柳河(落差1 500米、長度105.8千米、流域面積1 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 108米、長度65千米、流域面積567平方千米)形成的沖積扇最典型,兩沖積扇與湖水接觸的扇緣處均發(fā)育完整扇形。下圖示意青海湖北岸沖積扇分布。[探究] (1)在下圖中繪制出由A到B沉積物平均粒徑變化趨勢并說明原因。(2)說明沙柳河沖積扇比泉吉河沖積扇面積大的原因。(3)對兩沖積扇與湖水接觸的扇緣處均發(fā)育完整扇形的現(xiàn)象,做出合理解釋。提示 (1)原因:由A到B,隨著流速減慢,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2)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徑流量大),對地表的整體侵蝕能力強,挾帶沉積物多;長度長,流域面積大,沖積扇的物質來源區(qū)廣。(3)處于北風背風一側,風速小;湖水波浪作用弱,對扇緣侵蝕作用小。祁連山脈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東西長800千米,海拔4 000~6 000米,共有冰川3 306條,面積約2 062平方千米。祁連山脈北部山麓分布著連綿的沖積扇。下圖示意祁連山脈及沖積扇分布。完成(1)~(3)題。(1)祁連山脈沖積扇分布于山前地帶,其主要原因是山前地區(qū)( )A.風化強烈,風化物厚度大B.河流匯集,挾帶泥沙多C.植物茂密,地下水埋藏淺D.地勢變緩,河流流速慢(2)河西走廊沖積扇發(fā)育的季節(jié)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祁連山河西走廊一側沖積扇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西走廊地勢低平 ②祁連山溝谷眾多 ③祁連山坡度和緩 ④河流流量大且穩(wěn)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1)D (2)B (3)A解析 第(1)題,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沖積扇是河流流出山口處,由于坡度的降低,河流流速減慢,搬運能力下降,泥沙在山前沉積形成的扇形堆積體,由此可知,D正確;沖積扇屬于流水堆積地貌,與風化作用、植物和地下水關系不大,A、C錯誤;沖積扇需要坡度降低,地勢趨緩,河流流速減慢使得泥沙堆積而形成,河流挾帶泥沙多不會直接形成沖積扇,B錯誤。第(2)題,河西走廊的河流大多數(shù)為祁連山冰雪融水補給,而夏季氣溫高,冰雪融水量較大,河流流量大,挾帶泥沙多,有利于沖積扇的發(fā)育,B正確,A、C、D錯誤。第(3)題,河西走廊地勢低平,河流出山口后,流速降低,有利于沖積扇的形成,①正確;祁連山溝谷眾多,可成為冰雪融水的排水通道,而溝谷的出口處易形成沖積扇,溝谷眾多有利于沖積扇連片分布,②正確;山區(qū)坡度和緩不利于流水搬運泥沙,故不利于形成沖積扇,而且祁連山坡度較大,③錯誤;河西走廊的河流多以冰雪融水為補給,河流流量較小,且存在斷流現(xiàn)象,④錯誤。故選A。 課時作業(yè)(分值:62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素養(yǎng)達標】下圖為某河流不同河段河床橫斷面示意圖。完成1~2題。1.A河段河流地貌表現(xiàn)為“V”形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該河段( )A.地勢落差大,河流侵蝕作用強B.受風力侵蝕作用明顯C.河床土質疏松,容易被侵蝕D.降雨集中,地表徑流帶來泥沙堆積答案 A解析 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蝕作用強,A項正確;河谷形態(tài)與風力作用無關,B項錯誤;無法根據(jù)圖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得出A河段的土質情況,C項錯誤;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河流堆積作用較弱,D項錯誤。2.關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在B—C河段,容易形成曲流B.在B—C河段,越靠近上游,堆積物的顆粒越小C.河流中下游都會形成沖積平原D.沖積扇形成在干支流交匯處答案 A解析 B—C河段為河流中下游,地勢平緩,河流流速相對較慢,以側蝕為主,容易形成曲流,A項正確;越靠近上游,河流流速越快,挾帶泥沙的能力越強,堆積物的顆粒越大,B項錯誤;河流沖積平原由河流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如果河流挾帶的泥沙少,便不易形成沖積平原,C項錯誤;沖積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處,D項錯誤。河谷中常有多級階地,其中高于河漫灘的最低一級階地被稱為一級階地,向上依次為二級階地、三級階地。在正常情況下,階地越高年代越老。下圖為河流階地形成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圖中河流階地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有( )①地殼抬升 ②地殼下降 ③流水侵蝕 ④流水沉積 ⑤火山活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 C解析 當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的地殼上升時,河床縱剖面的比降加大,流水侵蝕作用加強,使河流下切形成階地。地殼運動是間歇性的,在地殼上升運動期間河流以下切為主;在地殼相對穩(wěn)定期間,河流以側蝕為主并發(fā)生流水堆積作用形成堆積物。經(jīng)過反復多次的地殼抬升時河流的下切和地殼穩(wěn)定時的河流側蝕及沉積,在河谷兩側形成多級階地,故形成階地的地質作用有地殼抬升和流水侵蝕、流水沉積,故①③④正確,排除②⑤,C正確。4.早期的人類遺址多出現(xiàn)在河流階地,早期人類選擇在河流階地定居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水運便利 B.便于農(nóng)耕C.軍事防御 D.文化傳統(tǒng)答案 B解析 早期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比較弱,對河流水的利用大多是農(nóng)業(yè)灌溉,圖示階地位于河流旁,地形平坦,用水便利,便于農(nóng)耕,B正確;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聚落選址與水運和防御有一定的關系,但不如農(nóng)耕重要,A、C錯誤;聚落選址于河流階地與文化傳統(tǒng)關系不大,D錯誤。沙洲是江河中泥沙淤積形成的,一般是洲頭沖刷,洲尾沉積,使其位置往下游遷移。下圖中甲、乙沙洲為長江下游某河段兩個位置相鄰的子母洲。完成5~6題。5.圖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自然條件有( )①下游河道窄 ②水位變化大 ③河道起伏小 ④泥沙含量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沙洲是因為泥沙淤積形成。該河段位于長江下游,泥沙含量大,河道平坦,起伏小,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淤積形成沙洲,③④正確;讀圖可知,該河段下游河道窄,導致上游地區(qū)流速減慢,利于泥沙淤積,①正確;水位變化大,在水位高、水量大時,侵蝕作用強,不利于沙洲形成,②錯誤。故選C。6.除洲頭外,甲沙洲受流水侵蝕較強的主要部位及成因分別是( )A.東岸——河道較窄,流速較快B.洲尾處——水流匯集,水量較大C.南岸——迎水位置,流速較快D.西岸——水量較大,地轉偏向力答案 D解析 讀圖可知,甲沙洲西岸是河流主道,河道寬闊,水流量大,水流受地轉偏向力作用右偏,侵蝕甲沙洲西岸,D正確;南岸河道窄,水量小,流速較慢,侵蝕作用弱,沉積作用較強,C錯誤;洲尾(東岸)受沙洲阻擋,流速較慢,以沉積作用為主,A、B錯誤。賀蘭山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區(qū),坐落于銀川平原和阿拉善高原之間。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沖積扇的分布,除甲沖積扇外,其余沖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沖積扇耕地較少。據(jù)此完成7~8題。7.下列關于圖中沖積扇的說法,正確的是( )A.巖石裸露,受風力侵蝕作用形成B.規(guī)模與河流流量和流速有關C.上部顆粒物小,下部顆粒物大D.由巖石滑落崩塌形成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沖積扇不是受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A錯;河流的流量與流速決定了其挾帶沙石的能力,影響沖積扇的規(guī)模,B對;沖積扇上部顆粒物較大,下部顆粒物較小,C錯;沖積扇主要受流水沉積作用形成,D錯。故選B。8.甲沖積扇中大顆粒堆積物較其他沖積扇少,其主要原因是( )A.風化作用不顯著 B.坡度緩,流程長C.河流流量小 D.河流搬運能力強答案 B解析 與其他沖積扇相比,甲沖積扇上游河流流程較長,流經(jīng)地區(qū)以低山為主,水流速度較緩,流水的侵蝕和搬運能力較弱,故甲沖積扇的大顆粒堆積物較少,B項正確、D項錯誤;沖積扇的形成主要受流水沉積作用影響,與風化作用關系不大,A項錯誤;讀圖可知,甲沖積扇上游河流支流較多,流量較其他河流大,C項錯誤。【素養(yǎng)提升】湄公河三角洲位于構造穩(wěn)定區(qū),由泥沙沉積而成,沉積物上有明顯的下切谷。研究表明,湄公河三角洲陸地存在不均勻沉降。下圖示意湄公河三角洲下切谷范圍。據(jù)此完成9~11題。9.湄公河三角洲形成于( )A.流水侵蝕作用 B.流水堆積作用C.海浪侵蝕作用 D.海浪堆積作用答案 B解析 三角洲屬于典型的流水堆積地貌,B正確。10.湄公河三角洲下切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海平面上升 B.輸沙量下降C.徑流量減小 D.地殼下降答案 B解析 湄公河輸沙量下降會導致河水侵蝕能力增強,利于下切谷的形成,B正確;海平面上升會導致三角洲地區(qū)落差減小,不利于河水下切,A錯誤;徑流量減小會導致侵蝕能力減弱,不利于河水下切,C錯誤;湄公河三角洲位于構造穩(wěn)定區(qū),地殼不會明顯下降,D錯誤。11.若陸地沉降趨勢保持不變,湄公河三角洲一帶可能出現(xiàn)( )A.地質災害頻發(fā) B.降水頻率增加C.淡水魚類增加 D.濕地面積擴大答案 D解析 陸地沉降趨勢保持不變,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加劇,濕地面積擴大,D正確;三角洲地勢低平,不易發(fā)生地質災害,A錯誤;對降水影響不大,B錯誤;海水入侵,三角洲地區(qū)淡水魚類減少,D錯誤。當一個地區(qū)受到構造抬升時,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為近似于階梯狀地形,稱為階地。階地按從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為T1、T2……青衣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東南部,流入四川盆地。下圖為青衣江沿線各階地不同時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圖。完成12~14題。12.毛家壩T5、T4、T3階地形成過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變化是( )A.不斷加快 B.不斷減慢C.先變慢,后變快 D.先變快,后變慢答案 D解析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階地依次變老,T6~T5時期為T5階地形成過程,此時河流下切速率較慢;T5~T4時期為T4階地形成過程,此時河流下切速率較快;T4~T3時期為T3階地形成過程,此時河流下切速率較慢,所以河流下切速率的變化是先變快,后變慢,D正確,A、B、C錯誤。13.影響栗子坪和陽坪現(xiàn)有階地數(shù)量的主要因素是( )A.河谷陡緩 B.海拔高低C.流量大小 D.基巖軟硬答案 D解析 栗子坪階地數(shù)量較少,陽坪階地數(shù)量較多,說明兩地河流下切程度不同,主要原因是基巖軟硬程度不同,栗子坪基巖較硬,河流下切作用較弱,陽坪基巖較軟,河流下切作用較強,D正確;無法判斷兩地河谷陡緩的相關信息,A錯誤;海拔高低、流量的大小都不是影響兩地現(xiàn)有階地數(shù)量差異的主要因素,B、C錯誤。14.各時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隨時間( )A.往四川盆地方向變化B.往青藏高原方向變化C.由東西往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帶變化D.由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交界地帶往東西變化答案 A解析 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T1到T7階地依次變老。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各時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隨時間向下游方向推移,青衣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東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時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隨時間往四川盆地方向變化,A正確,B、C、D錯誤。15.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長江武昌北濱江平原是武漢的黃金地段,研究發(fā)現(xiàn),武昌北濱江平原經(jīng)歷了江—洲—湖—陸的轉變過程,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圖示意武昌北濱江平原演化。(1)分析長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有利于沙洲發(fā)育的流速條件。(8分)(2)說明長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沙洲發(fā)育于河流凹岸的原因。(6分)(3)簡述武昌北濱江平原的形成過程。(6分)答案 (1)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流速緩慢;位于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水體相互頂托,流速減慢;蛇山至青山河段江面寬闊,流速減慢;青山附近江面收窄,不利于江水下泄,流速較慢。(2)龜山附近江岸為凸岸,迫使長江水流偏向右岸;漢江的頂托作用使得長江水流進一步偏向右岸;凹岸所處位置江面寬闊,加上水流緩慢,利于泥沙沉積,發(fā)育沙洲。(3)長江武漢段江面寬闊,河道沙洲發(fā)育,形成多分汊河道;沙洲不斷合并,面積擴大,不斷向岸靠攏,形成單分汊河道;右汊入口處堵塞,沙洲與陸地相連,形成濱江平原。解析 第(1)題,形成沙洲的主要流速條件是流速慢。主要從水體頂托、區(qū)域地形、河面寬度、下泄情況等方面分析。武漢段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積;位于漢江與長江交匯處,受水體相互頂托影響,流速減慢,加劇泥沙沉積;蛇山至青山河段江面寬闊,水流分散,流速減慢,促進了泥沙沉積;青山附近江面收窄,不利于上游江水的下泄,阻水作用明顯,減慢了武漢段長江流速。第(2)題,主要從上游來水偏向右岸、漢江的頂托作用進一步使得河道偏向右岸、凹岸所處河面利于泥沙沉降等方面分析。龜山附近江岸為凸岸,在慣性離心力的作用下,長江水流偏向右岸。漢江口處,受漢江水的頂托作用,長江水流進一步偏向右岸,即偏向凹岸,這樣使得凹岸所處位置江面寬闊,水流緩慢,利于泥沙沉積,大量泥沙的沉積,促進了沙洲發(fā)育。第(3)題,由材料可知,濱江平原的形成歷經(jīng)了江—洲—湖—陸的先后過程,長江武漢段由于水流速度減慢,河道沙洲發(fā)育,形成多分汊河道,隨著泥沙不斷淤積,沙洲逐漸合并,沙洲數(shù)量減少,沙洲整體向岸靠攏,形成單分汊河道,右汊越來越窄,最后右汊經(jīng)人工堵塞,沙洲與陸地相連,形成濱江平原。第三節(jié) 河流地貌的發(fā)育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解釋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第1課時 河谷的演變與沖積平原的形成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景觀圖或野外考察,說明河谷的形成與演變過程。2.能夠結合示意圖說明沖積扇、河漫灘、三角洲的形態(tài)特征及形成過程。知識點一 河谷的演變1.河流侵蝕類型及其影響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概念 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 垂直于地面的侵蝕 對兩側河岸的侵蝕對河流的影響 不斷向____方向伸長 使河床____,河流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使谷底____、谷坡后退,河流橫向發(fā)展關鍵影響 伸長 加深 展寬[拓展延伸] 圖示不同河段河流侵蝕類型2.河谷的演變發(fā)育階段 侵蝕類型 河谷地貌特點 河谷剖面簡圖初期A 下蝕和____侵蝕為主 河谷______,谷壁陡峭,橫剖面呈“__”形中期B ____作用減弱,______作用加強 河道更為____,河谷拓寬后期C ______作用為主 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____形[拓展延伸](1)河谷地貌谷底 河床 河谷中最低的部分,有經(jīng)常性的水流河漫灘 河床兩側高起的部分,在洪水泛濫時會被淹沒谷坡 河谷兩側的岸坡,往往有一個呈階梯狀分布的地貌,稱為河流階地(2)河流階地概念 河流階地是指原來的河谷谷底因河流下切而高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并呈階梯狀分布于谷坡上的地形分布 河流谷坡形成條件 河流階地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河床側蝕展寬,具有比較寬廣的谷底;二是要有顯著的河流下切侵蝕。在地殼相對穩(wěn)定或緩慢下降時,河流以側蝕作用為主,使河谷展寬,形成河漫灘。之后,若地殼上升較大,河流下切侵蝕加強,使河床下降,就使靠近兩側谷坡的谷底部分形成階地。地殼上升運動并非直線式,往往具有間歇性,于是河谷中就形成多級階地地貌特點 階地是由階地面和階地坡組成的。階地面較為平坦;階地坡是相鄰兩個階地面之間的陡坎,坡度較大[情境] 水蝕作用會造成一些特殊的地理現(xiàn)象。例如,當河流源頭向上游溯源侵蝕到達并切穿流域分水嶺后,有可能發(fā)生分水嶺一坡的河流奪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現(xiàn)象,這種水系演變現(xiàn)象稱為河流襲奪。在下圖中,原來流入另一條河流的支流,在地淤溝以南突然轉向流入惡溝。[探究] (1)讀下圖,從水蝕作用角度,解釋上圖中的水系演變現(xiàn)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寬淺,徑流量很小,卻充填著大量的河流沖積沙礫石及亞沙土。試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合理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議一議,發(fā)生襲奪后,惡溝的徑流量及地貌會發(fā)生什么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晉陜黃河峽谷的形成演化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階段Ⅰ為幼年期,寬谷廣泛發(fā)育,河谷寬淺;階段Ⅱ和階段Ⅲ是壯年期,峽谷和階地顯著發(fā)育。晉陜黃河峽谷幼年和壯年期地貌疊加,寬谷和峽谷嵌套。晉陜黃河峽谷下游主要為壯年期地貌景觀,而上游幼年期地貌更明顯。下圖示意晉陜黃河峽谷的寬谷分布。據(jù)此完成(1)~(2)題。(1)晉陜黃河峽谷幼年期河谷寬淺的原因可能是河流( )A.流速比較慢 B.徑流量大C.曲流欠發(fā)育 D.含沙量小(2)與幼年期相比,壯年期晉陜黃河峽谷( )A.河床淤高 B.河谷加深C.高差變小 D.地殼下沉知識點二 沖積平原的形成1.形成:被河流搬運的物質________下來,形成河流堆積地貌。沖積平原比較典型。2.沖積平原的類型類型 位置 形成____________ 山前 由________不斷擴大,彼此聯(lián)合而成河漫灘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個被廢棄的______連接在一起,常沿河呈____分布三角洲平原 河流______ 泥沙堆積而成,面積廣大[拓展延伸]1.洪積扇/沖積扇概念 洪積扇指干旱、半干旱區(qū)的季節(jié)性或突發(fā)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落差突減、水流分散、水量減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積地貌。而常年徑流形成的類似扇形地貌稱為沖積扇分布 山麓地帶形成過程 由于在溝口附近坡度驟降,徑(洪)流流速銳減,并形成散流,加之蒸發(fā)和下滲,水量減小,挾沙力下降,搬運來的大量物質便發(fā)生堆積而形成沖(洪)積扇地貌特點 洪積扇規(guī)模較大,面積自數(shù)十平方千米至數(shù)千平方千米不等,扇頂與邊緣的高差可達數(shù)百米。洪積扇扇頂坡度較大,一般在5°~10°之間;扇緣坡度較小,一般為2°~6°。洪積扇的組成物質是礫石、泥沙等洪積物,且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差異。從平面上看,粗大礫石堆積于頂部,由頂部至邊緣物質逐漸變細,且分選性較好。扇緣低地常有泉水出露,因而形成綠洲2.河漫灘概念 河漫灘是指分布于河床外側洪水期被河水淹沒,平水期出露水面的谷底部分分布 河流的中下游的凸岸最為發(fā)育形成過程 河漫灘是河流側向侵蝕和河床橫向移動的產(chǎn)物。隨著河流側向侵蝕的進行,河谷出現(xiàn)微彎,凹岸后退,河谷加寬,河流的凸岸有河流沖積物堆積。隨著河流側蝕作用不斷進行,河曲逐漸增大,河谷展寬,凸岸的堆積物逐漸擴大、增高,以致在平水期有大片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地貌特點 河漫灘表面僅有微小起伏,但從整體上看河漫灘灘面自河床向谷坡呈緩傾狀態(tài)。發(fā)育比較典型的河漫灘,其組成物質則由濱河床部分到近谷坡部分逐漸變細。這是因為,當洪水越過河槽時,水流流速突然下降,挾沙力驟減,洪水中挾帶的較粗顆粒在濱河床部分沉積;當水流漫溢到近谷坡部分時,水流速度和挾沙力都已經(jīng)很小,沉積的泥沙自然都是些細小顆粒3.三角洲概念 在河流與海洋或湖泊的動力作用下,由河流挾帶的泥沙在河口地區(qū)的陸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態(tài)近似三角形的堆積體分布 河口地區(qū)形成條件 三角洲的形成一般要有幾個有利的條件:一是有足夠的河流泥沙來源;二是河口區(qū)海洋的侵蝕搬運能力較弱,使得河流帶來的泥沙能夠堆積下來;三是河口外海濱區(qū)水深較淺、坡度平緩。這一方面可對波浪起消能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淺灘出露水面地貌特點 三角洲的沉積結構比較復雜,按其地貌特征可劃分為三角洲平原帶、三角洲前緣帶和前三角洲帶。三角洲平原帶為三角洲陸上堆積部分,地形平坦。三角洲前緣帶位于三角洲平原帶外緣,屬三角洲水下部分,呈環(huán)狀分布。前三角洲帶處于三角洲前緣帶向淺海過渡的地帶,系海相沉積,具有明顯的沉積層理[情境]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環(huán)抱,常年盛行北風。湖北岸發(fā)育許多沖積扇,尤以沙柳河(落差1 500米、長度105.8千米、流域面積1 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 108米、長度65千米、流域面積567平方千米)形成的沖積扇最典型,兩沖積扇與湖水接觸的扇緣處均發(fā)育完整扇形。下圖示意青海湖北岸沖積扇分布。[探究] (1)在下圖中繪制出由A到B沉積物平均粒徑變化趨勢并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說明沙柳河沖積扇比泉吉河沖積扇面積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對兩沖積扇與湖水接觸的扇緣處均發(fā)育完整扇形的現(xiàn)象,做出合理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祁連山脈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東西長800千米,海拔4 000~6 000米,共有冰川3 306條,面積約2 062平方千米。祁連山脈北部山麓分布著連綿的沖積扇。下圖示意祁連山脈及沖積扇分布。完成(1)~(3)題。(1)祁連山脈沖積扇分布于山前地帶,其主要原因是山前地區(qū)( )A.風化強烈,風化物厚度大B.河流匯集,挾帶泥沙多C.植物茂密,地下水埋藏淺D.地勢變緩,河流流速慢(2)河西走廊沖積扇發(fā)育的季節(jié)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3)祁連山河西走廊一側沖積扇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河西走廊地勢低平 ②祁連山溝谷眾多 ③祁連山坡度和緩 ④河流流量大且穩(wěn)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第2課時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學習目標 1.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對聚落布局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2.能夠認識河流不是聚落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聚落選址考慮的因素有多種。知識點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趨利(1)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2)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3)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進而影響聚落規(guī)模。地區(qū) 河網(wǎng)密度 耕地 聚落規(guī)模華北平原 稀疏 連片 較大江南水鄉(xiāng) 密集 破碎 較小2.避害河流地貌 自然災害 聚落選址沖積平原 洪水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山區(qū)河谷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還要注意避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情境] 下圖反映了聚落規(guī)模與河流地貌的關系。[探究] (1)圖中聚落分布有什么共同特點?(2)簡述圖中聚落如此分布的原因。(3)指出圖中聚落規(guī)模與河流地貌的關系。提示 (1)沿河流分布。(2)河流為聚落提供用水、航運,且利于耕作。(3)在耕地破碎的山區(qū),聚落規(guī)模相對較小;在耕地連片的平原地區(qū),聚落規(guī)模相對較大。下圖示意居民區(qū)在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的分布。讀圖,完成(1)~(2)題。(1)圖中有四個聚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 )①河流為生產(chǎn)、生活提供水源 ②河運便利 ③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nóng)耕 ④河流沿岸礦產(chǎn)資源豐富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甲聚落建于河流沿岸地勢較高處的主要原因是( )A.地勢較平坦,有利于人類定居B.減輕洪水威脅C.容易獲取淡水資源D.有利于發(fā)展水運答案 (1)A (2)B解析 第(1)題,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圖中沒有礦產(chǎn)資源分布的相關信息。第(2)題,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勢較高處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減輕洪水的威脅。 課時作業(yè)(分值:54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素養(yǎng)達標】下圖為我國某地區(qū)聚落景觀圖。讀圖,完成1~2題。1.該聚落的分布特征是( )①聚落規(guī)模大 ②聚落規(guī)模小 ③呈團塊狀分布 ④呈帶狀沿河分布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 據(jù)圖可知,該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規(guī)模小且呈帶狀沿河分布。2.該聚落最可能分布在( )A.塔里木盆地 B.黃土高原C.長江中下游平原 D.華北平原答案 C解析 該聚落可能位于我國南方河流沖積平原地區(qū)。古村落是形成于歷史時期而保存至今的古老村落。下圖為黃河支流汾河流域古村落空間拓展時序圖。據(jù)此完成3~4題。3.流域上游古村落較少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A.水源缺乏 B.氣候干燥C.平地狹小 D.人口稀少答案 C解析 汾河流域上游多山地,起伏較大,平地面積較小,耕地面積較小,導致古村落較少。汾河流域內上、中、下游的水源條件和氣候特征差異不大。人口稀少不屬于自然原因。4.古村落空間發(fā)展順序最可能是( )A.由中上游向下游擴展B.由中下游向上游擴展C.由上游向中下游擴展D.由上下游向中游擴展答案 B解析 由圖可知,汾河下游的古村落以先秦時代為主,中游的古村落以明朝和隋唐五代最多,上游以明朝時代稍多,這表明當?shù)厝藗兿仍诤恿飨掠魏椭杏魏庸绕皆瓑ㄖ巢⒔⒕勐洌S著當?shù)厝丝诔掷m(xù)增長,平原地區(qū)土地開墾殆盡,人地矛盾突出,人們開始墾殖中、上游地形條件較差的區(qū)域建立聚落,因此古村落空間發(fā)展順序最可能是由中下游向上游擴展。下圖是位于大渡河畔的瀘定縣城衛(wèi)星三維圖片,圖中甲處為某開發(fā)商新建樓盤,箭頭表示河流流向。讀圖,完成5~6題。5.瀘定縣城所在地的地貌類型屬于( )A.河漫灘 B.沖積扇C.沙洲 D.三角洲答案 B解析 圖示縣城位于河流流出山口處,因河流流速減緩,挾帶的泥沙堆積,形成沖積扇。6.對甲處樓盤選址的評價,正確的是( )A.位于凸岸,易受河水侵蝕坍塌B.位于凹岸,易受河水侵蝕坍塌C.位于凸岸,泥沙淤積,不易坍塌D.位于凹岸,泥沙淤積,不易坍塌答案 C解析 甲處位于凸岸,河流挾帶的泥沙在凸岸堆積,面積逐漸擴大而不易坍塌。河流塑造的各種地貌對流經(jīng)地區(qū)的聚落分布具有較明顯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完成7~8題。7.青藏高原地區(qū)的城市和村鎮(zhèn)多分布在( )A.盆地邊緣或綠洲上B.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C.鐵路和公路沿線地區(qū)D.山麓和湖畔水草豐美的地帶答案 B解析 青藏高原地區(qū)地勢高,氣溫低,在河谷地帶由于海拔較低,氣溫較高,更適合人們的生產(chǎn)與生活,故B項正確。8.下列有關山區(qū)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多散居,密度大B.聚落規(guī)模大,密度小C.多呈團狀分布于山前D.規(guī)模比較小,多散居答案 D解析 在山區(qū),由于地形崎嶇,因此聚落的規(guī)模較小,且呈散居狀態(tài),D項正確。【素養(yǎng)提升】撈車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zhèn),其中土家族占95%,苗族占3%,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寨。撈車村村寨整體格局表現(xiàn)為“三山套三河、三河套三寨、一橋通三域”。撈車村保存有土家織錦、擺手舞、茅古斯、咚咚喹和打溜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被民俗學家譽為“土家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天然博物館”。下圖示意撈車村區(qū)位。據(jù)此完成9~11題。9.撈車村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主要方向是( )A.東南方 B.西南方C.東北方 D.西北方答案 B解析 撈車村西南部有撈車河與幾車河分布,位于河流交匯處,水運便利,有橋梁與外界聯(lián)系且靠近X011公路,水陸交通便利,所以西南方是該村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主要方向,B正確;其他方向的水陸交通不如西南部便利,不是主要的與外界聯(lián)系方向,A、C、D錯誤。10.撈車村村寨規(guī)模較大的主要原因是( )A.生產(chǎn)、生活設施完善,生活便利B.地形較為封閉,受外界沖擊小C.位于河流交匯處,地勢較平坦D.山地面積廣闊,建筑材料豐富答案 C解析 撈車村村寨位于河流交匯處,便于供水和運輸,地勢較平坦開闊,便于聚落建設,C正確,B錯誤;撈車村村寨是典型的土家族聚居村寨,村落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高,生產(chǎn)、生活設施不太完善,A錯誤;該村所在地地形平坦,D錯誤。11.該村影視城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其主要目的是( )A.帶動土家族民情風俗的發(fā)展B.協(xié)調村寨建筑布局結構C.提高村寨撂荒土地的利用率D.滿足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需求答案 D解析 該村被譽為“土家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天然博物館”,有極高的人文旅游價值,但相關基礎設施較為落后,缺少現(xiàn)代建筑特色,所以該村影視城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以滿足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需求,D正確;影視城是現(xiàn)代建筑,與土家族民情風俗無關,A錯誤;影視城與村寨建筑分離,不會協(xié)調村寨建筑布局結構,B錯誤;沒有信息說明影視城所在地區(qū)是撂荒地,排除C。蓮花池村距北京市中心70 km,歷經(jīng)30余年完成了從山區(qū)農(nóng)業(yè)村向旅游型村落的轉變,是京郊早期旅游開發(fā)的核心村落。村中的宅院類型南北部略有不同,北部以農(nóng)家樂和民宿為主,南部多大山莊。據(jù)此完成12~14題。12.與菜地相比,村落形成初期住宅區(qū)整體海拔略高,其主要原因是( )A.靠近公路 B.氣候適宜C.便于防洪 D.地形平坦答案 C解析 村落形成初期住宅區(qū)整體海拔略高,不利于住宅區(qū)與公路相連,不方便村民出行,因此A項錯誤;初期住宅區(qū)整體海拔略高于菜地,氣候差異小,因此B項錯誤;由圖可知,住宅區(qū)與菜地分別在河流兩岸,地形平坦,因此D項錯誤;蓮花池村聚落是沿河布局,雨季時河流水位上漲,易淹沒河流兩岸低洼地帶,而村落形成初期住宅區(qū)整體海拔略高,則不易被洪水淹沒,有效保障村落安全,因此C項正確。13.大山莊集聚在公路南部的主要原因是該處( )A.距客源地近 B.用地空間大C.水運便利 D.水源充足答案 B解析 根據(jù)圖中比例尺可知,大山莊集聚的公路南部和民宿所在的北部相距較近,與客源地距離差異小,因此A項錯誤。大山莊集聚于公路南部主要依賴于公路運輸,而非水運,因此C項錯誤。大山莊集聚的公路南部和民宿所在的北部都靠近河流,水源都充足,因此D項錯誤;由圖可知,大山莊集聚的公路南部位于河流下游,相較于上游山區(qū),其地形更加平坦開闊,可利用土地面積更廣,因此B項正確。14.蓮花池村向旅游型村落轉變過程中,尤其需重視的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耕地占用C.土地沙化 D.土壤污染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蓮花池村早期為山區(qū)農(nóng)業(yè)村,耕地面積占土地利用面積的比重較大,在向旅游型村落轉變的過程中,為發(fā)展旅游業(yè),必然會興修道路、修建民宿等旅游設施,旅游業(yè)用地面積的擴大將侵占部分耕地,因此B正確。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2分)在滇西北納西族聚居地,有一座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古城——麗江。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兩面比較開闊。源于玉龍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龍橋附近被分為三股干流(東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貫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納西文化,造就了獨具風情的高原水鄉(xiāng)。(1)麗江古城為什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4分)(2)麗江古城的建設,利用了當?shù)啬男┯欣牡匦螚l件?(8分)答案 (1)麗江古城北面和西面有山地阻擋西北寒冷氣流,且其緯度相對較低,因此冬無嚴寒;夏季因其坐落于云貴高原,地勢相對較高,夏無酷暑。(2)地處麗江壩子(小盆地),地形平坦,利于聚落建設;地勢較高,北、西兩面依山,可阻擋冬季風;東、南兩面開闊,利于夏季風從東南方向進入;同時,小盆地地形也有利于源于玉龍雪山的水源在此匯聚,方便居民用水。解析 第(1)題,據(jù)材料“在滇西北納西族聚居地,有一座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古城——麗江。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兩面比較開闊”可知,麗江古城位于滇西北地區(qū),緯度較低,冬季氣溫較高,且北面、西面有山地阻擋冬季風,冬季風影響小,冬無嚴寒;位于海拔2 400余米的云貴高原上,地勢較高,夏季氣溫較低,夏無酷暑。第(2)題,據(jù)材料“古城坐落在麗江壩子西北部”可知,地處麗江壩子(小盆地),地形平坦開闊,利于聚落建設;“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兩面比較開闊”可知,地勢較高,北、西兩面山地可阻擋冬季風,受冬季風影響小;東、南兩面開闊,利于夏季風從東南方向進入;“源于玉龍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龍橋附近被分為三股干流(東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貫大街小巷”可知,有河流順地勢穿城而過,水源充足,方便居民用水等。第2課時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學習目標 1.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對聚落布局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2.能夠認識河流不是聚落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聚落選址考慮的因素有多種。知識點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1.趨利(1)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對外聯(lián)系和運輸。(3)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____________,進而影響聚落規(guī)模。地區(qū) 河網(wǎng)密度 耕地 聚落規(guī)模華北平原 稀疏 ________ 較大江南水鄉(xiāng) ________ 破碎 ________2.避害河流地貌 自然災害 聚落選址沖積平原 ________ 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山區(qū)河谷 洪水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一般分布在________向________過渡的地帶,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還要注意避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情境] 下圖反映了聚落規(guī)模與河流地貌的關系。[探究] (1)圖中聚落分布有什么共同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簡述圖中聚落如此分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圖中聚落規(guī)模與河流地貌的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圖示意居民區(qū)在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的分布。讀圖,完成(1)~(2)題。(1)圖中有四個聚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 )①河流為生產(chǎn)、生活提供水源 ②河運便利 ③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nóng)耕 ④河流沿岸礦產(chǎn)資源豐富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甲聚落建于河流沿岸地勢較高處的主要原因是( )A.地勢較平坦,有利于人類定居 B.減輕洪水威脅C.容易獲取淡水資源 D.有利于發(fā)展水運 微專題二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1.分析圖中地質構造特征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背斜、向斜)和斷層,其判斷主要依據(jù)地下巖層的變形、變位;同時看有無火山構造,有無巖層缺失,如背斜頂部的巖層缺失。在地質剖面圖中判斷背斜和向斜的可靠依據(jù)是巖層的新老關系,即“中心老,兩翼新”為背斜,“中心新,兩翼老”為向斜。判斷方法如下:巖層存在斷裂并出現(xiàn)位移時,根據(jù)相對位移方向判斷斷層構造。圖中出現(xiàn)斷裂面,兩側巖層沿斷裂面發(fā)生位移,可判定為斷層構造。其中,左側巖層相對上升,右側巖層相對下降。2.判定巖石類型具有層理現(xiàn)象或有生物化石的必為沉積巖;變質巖往往緊臨巖漿侵入體,火山錐上必為噴出巖,在認讀巖石類型的基礎上進而判斷其特征。3.判定地質構造或巖層形成順序一般而言,沉積巖層下老上新,巖漿侵入體或斷層、褶皺、火山噴發(fā)晚于其所在的沉積巖層,總之,之后出現(xiàn)的破壞是在原有基礎上形成的。如下圖所示,圖中有侵入巖,說明在某沉積巖層形成之后,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被侵蝕巖層的形成時代。4.推測巖層形成環(huán)境(1)地層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地層形成時是海洋環(huán)境。沉積巖層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該巖層形成在暖濕的氣候環(huán)境,曾經(jīng)有過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質來源。石灰?guī)r反映出溫暖的淺海環(huán)境。(2)地層呈水平狀態(tài),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xù)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wěn)定下沉,地理環(huán)境沒有明顯變化。(如圖所示)(3)某種地層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當時地殼隆起,地勢升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蝕;三是當時氣候變化,沒有沉積物來源。(如圖所示)(4)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其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wěn)抬升或褶皺隆起上升,地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地殼上升形成的。(如圖所示)(5)若地層出現(xiàn)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褶皺,地層顛倒是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fā)生強烈褶皺所致(如下圖)。若出現(xiàn)有斷層,說明相應巖層形成后,發(fā)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甚至出現(xiàn)過地震。【微訓練】下圖為“某地區(qū)地質剖面簡圖”。讀圖,完成1~2題。1.該地區(qū)缺失地層的地質年代及可能原因是( )A.古近紀——斷層錯位B.三疊紀——外力剝蝕C.白堊紀——地殼下降D.奧陶紀——氣候變化答案 B解析 古近紀地質年代晚于侏羅紀,圖示只顯示了志留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剖面,從圖示信息無法判斷出斷層錯位是引起古近紀地層缺失的原因,A錯誤;根據(jù)地質年代順序可知,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還有三疊紀,圖中未出現(xiàn)三疊紀地層,可能當時形成了三疊紀地層,由于地殼抬升,外力剝蝕,導致三疊紀地層缺失,B正確;一般,地殼下降伴隨著外力沉積作用加強,不會導致地層缺失,C錯誤;奧陶紀地質年代早于志留紀,圖示只顯示了志留紀到侏羅紀的地層剖面,無法判斷出奧陶紀地層是否缺失,D錯誤。2.二疊紀之后,該地區(qū)可能發(fā)生過的地質現(xiàn)象及先后順序是( )A.地殼隆升—褶皺—地殼下降—斷層—巖漿活動B.地殼下降—地殼隆升—褶皺—巖漿活動—斷層C.地殼隆升—地殼下降—褶皺—斷層—巖漿活動D.地殼下降—地殼隆升—巖漿活動—褶皺—斷層答案 C解析 據(jù)圖可知,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的三疊紀地層缺失,可能是二疊紀后,地殼隆升,地勢抬高,沉積過程終止,未形成三疊紀地層,后來地殼下降,物質沉積形成侏羅紀地層(地殼下降伴隨著外力沉積作用加強);根據(jù)所學知識及圖可知,褶皺出現(xiàn)在侏羅紀地層形成之后(褶皺晚于彎曲的沉積巖),斷層出現(xiàn)在褶皺之后(斷層晚于斷裂的巖層,圖示褶皺的右翼出現(xiàn)斷裂、錯位),侵入巖體未發(fā)生斷裂、錯位,說明巖漿活動出現(xiàn)在斷層之后。因此,二疊紀之后,該地區(qū)可能發(fā)生過的地質現(xiàn)象及先后順序是:地殼隆升—地殼下降—褶皺—斷層—巖漿活動。下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下列地質事件由先到后的發(fā)生順序為( )①斷層的發(fā)生 ②砂巖堆積 ③頁巖堆積 ④巖漿的侵入 ⑤石灰?guī)r層與頁巖層間侵蝕面的形成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答案 C解析 由圖可知,石灰?guī)r層與頁巖層間有一侵蝕面,說明在頁巖堆積之前發(fā)生了石灰?guī)r的侵蝕,砂巖、頁巖在斷層附近外的其他地方都呈水平狀態(tài),且頁巖在下,說明頁巖較砂巖先堆積;花崗巖在石灰?guī)r、頁巖、砂巖中都有侵入,說明花崗巖的侵入發(fā)生在砂巖堆積之后;斷層線附近石灰?guī)r、頁巖、砂巖、花崗巖巖層都發(fā)生了錯動,說明斷層出現(xiàn)在花崗巖侵入之后。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其先后順序為⑤③②④①。4.下列關于圖中內容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頁巖因屬于變質巖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崗巖屬于噴出巖,砂巖屬于沉積巖C.圖中斷層的形成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侵蝕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D.從地殼運動角度分析,該地地殼一直是上升隆起的答案 C解析 圖中石灰?guī)r、砂巖、頁巖均為沉積巖,花崗巖為巖漿巖中的侵入巖。斷層的形成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侵蝕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根據(jù)圖中巖層的錯位可以分析出該圖左邊的巖層是相對下降的,右邊的巖層是相對上升的,故該地地殼并不一定是一直上升隆起的。翡翠玉石是礦物在高溫、極高壓力條件下(巖漿強烈擠壓)重新結晶變質形成的。翠玉白菜(下左圖)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藝品,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下右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據(jù)此完成5~7題。5.這件翠玉白菜工藝品與右圖中巖石類型相同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根據(jù)材料可知,翠玉白菜屬于變質巖;圖中①②是巖漿侵入形成的巖漿巖;③分布在巖漿巖周圍,是變質巖;④屬于沉積巖。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巖層年代不同 ②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地質作用的差異 ③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下降運動 ④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伴隨著圖中褶皺的產(chǎn)生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 D解析 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a地為背斜,易受外力侵蝕,形成谷地;b地為向斜,巖性堅硬,不易被外力侵蝕,形成山地,兩地地質作用的差異導致地形差異。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形成了沉積巖,以堆積作用為主,應是地殼下降。7.圖中巖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⑦—④—②—① 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⑤ D.②—④—⑤—⑥答案 A解析 圖中巖層④⑤⑦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屬于沉積巖,上層巖層年齡新,下層巖層年齡老,所以⑤比④新,④比⑦新;圖中L1是明顯的侵蝕面,說明巖層⑥形成于侵蝕面之后,且⑥的結構比較完整,形成時間晚于⑤;圖中沉積巖結構明顯被巖漿巖破壞,所以巖漿巖出現(xiàn)于沉積巖層形成之后,巖漿巖②的結構被①破壞,所以①形成于②之后;巖漿巖形成之時導致周圍巖層受高溫高壓作用發(fā)生變質,形成變質巖③,所以能夠確定的圖中巖層形成的先后順序是⑦—④—②—①—③。微專題二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1.分析圖中地質構造特征地質構造主要有褶皺(背斜、向斜)和斷層,其判斷主要依據(jù)地下巖層的變形、變位;同時看有無火山構造,有無巖層缺失,如背斜頂部的巖層缺失。在地質剖面圖中判斷背斜和向斜的可靠依據(jù)是巖層的新老關系,即“中心老,兩翼新”為背斜,“中心新,兩翼老”為向斜。判斷方法如下:巖層存在斷裂并出現(xiàn)位移時,根據(jù)相對位移方向判斷斷層構造。圖中出現(xiàn)斷裂面,兩側巖層沿斷裂面發(fā)生位移,可判定為斷層構造。其中,左側巖層相對上升,右側巖層相對下降。2.判定巖石類型具有層理現(xiàn)象或有生物化石的必為沉積巖;變質巖往往緊臨巖漿侵入體,火山錐上必為噴出巖,在認讀巖石類型的基礎上進而判斷其特征。3.判定地質構造或巖層形成順序一般而言,沉積巖層下老上新,巖漿侵入體或斷層、褶皺、火山噴發(fā)晚于其所在的沉積巖層,總之,之后出現(xiàn)的破壞是在原有基礎上形成的。如下圖所示,圖中有侵入巖,說明在某沉積巖層形成之后,發(fā)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被侵蝕巖層的形成時代。4.推測巖層形成環(huán)境(1)地層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地層形成時是海洋環(huán)境。沉積巖層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該巖層形成在暖濕的氣候環(huán)境,曾經(jīng)有過森林或其他豐富的有機物質來源。石灰?guī)r反映出溫暖的淺海環(huán)境。(2)地層呈水平狀態(tài),且從下至上由老至新連續(xù)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地殼穩(wěn)定下沉,地理環(huán)境沒有明顯變化。(如圖所示)(3)某種地層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當時地殼隆起,地勢升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蝕;三是當時氣候變化,沒有沉積物來源。(如圖所示)(4)若上下兩個巖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是其下部巖層形成后,該地地殼平穩(wěn)抬升或褶皺隆起上升,地層遭受外力侵蝕形成的。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qū)地殼上升形成的。(如圖所示)(5)若地層出現(xiàn)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fā)生褶皺,地層顛倒是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fā)生強烈褶皺所致(如下圖)。若出現(xiàn)有斷層,說明相應巖層形成后,發(fā)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甚至出現(xiàn)過地震。【微訓練】下圖為“某地區(qū)地質剖面簡圖”。讀圖,完成1~2題。1.該地區(qū)缺失地層的地質年代及可能原因是( )A.古近紀——斷層錯位 B.三疊紀——外力剝蝕C.白堊紀——地殼下降 D.奧陶紀——氣候變化2.二疊紀之后,該地區(qū)可能發(fā)生過的地質現(xiàn)象及先后順序是( )A.地殼隆升—褶皺—地殼下降—斷層—巖漿活動B.地殼下降—地殼隆升—褶皺—巖漿活動—斷層C.地殼隆升—地殼下降—褶皺—斷層—巖漿活動D.地殼下降—地殼隆升—巖漿活動—褶皺—斷層下圖為某地的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3~4題。3.下列地質事件由先到后的發(fā)生順序為( )①斷層的發(fā)生 ②砂巖堆積 ③頁巖堆積 ④巖漿的侵入 ⑤石灰?guī)r層與頁巖層間侵蝕面的形成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4.下列關于圖中內容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頁巖因屬于變質巖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崗巖屬于噴出巖,砂巖屬于沉積巖C.圖中斷層的形成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侵蝕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D.從地殼運動角度分析,該地地殼一直是上升隆起的翡翠玉石是礦物在高溫、極高壓力條件下(巖漿強烈擠壓)重新結晶變質形成的。翠玉白菜(下左圖)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藝品,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下右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據(jù)此完成5~7題。5.這件翠玉白菜工藝品與右圖中巖石類型相同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巖層年代不同 ②L1時a、b地表形態(tài)差異的原因是地質作用的差異 ③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下降運動 ④地表由L1演化為L2過程中,伴隨著圖中褶皺的產(chǎn)生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7.圖中巖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⑦—④—②—① B.①—②—③—④C.③—②—①—⑤ D.②—④—⑤—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微專題二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微專題二 地質剖面圖的判讀 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1課時 河谷的演變與沖積平原的形成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1課時 河谷的演變與沖積平原的形成 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2課時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2課時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