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第1課時 地質構造與地貌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常見的地質構造及其基本特征。2.能夠結合給定的圖文資料,或開展野外考察,辨識常見的地質構造,并根據地質構造解釋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知識點 地質構造與地貌1.地質構造的含義:巖層的變形和變位。2.常見地質構造及其對地貌的影響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背斜 向斜特征 巖層形態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 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巖層新老關系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圖示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斷塊山或高地,如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河流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產生裂隙,容易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擠壓,巖石致密,不易被侵蝕,相對高聳形成山嶺圖示[拓展延伸] 斷裂、節理和斷層巖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巖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為斷裂,雖有破裂而破裂面兩側巖塊未發生明顯滑動者叫作節理,破裂而又發生明顯位移的則稱斷層。節理是地殼上部發育最廣泛的一種構造,幾乎存在于所有的堅硬巖石中。巖石中節理的存在,降低了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在重力和風化作用下,節理可逐漸擴大。風景名勝區的所謂“試劍石”“一線天”等,絕大多數即是張開的節理面。1.背斜和向斜的判斷方法方法一:依據巖層的彎曲形態判斷。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巖層向下彎曲的是向斜。方法二: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在巖層彎曲形態不明顯的地質構造圖中,在水平方向上顯示出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的是向斜。由于地殼運動的復雜性,僅從形態上判斷背斜和向斜是不準確的,而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和向斜的科學依據(如下圖中A為背斜,B為向斜)。2.斷層的判斷方法巖層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如上圖所示)。(注意斷裂和斷層的區別,斷裂是指巖層的斷裂,但斷裂面兩側巖層沒有發生明顯的位移。)3.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1)根據三大層序規律判斷①地層層序律:一般情況下,原始巖層接近水平,下面的巖層年齡較老,上面的巖層年齡較新。如圖,A、B、C、D表示巖層,巖層年齡D<C<B<A。②切割層序律:斷層割斷老的巖層,如圖E<C<B<A;新的侵入巖切割老的巖層,如圖巖層年齡F<D<E<C<B<A。③生物層序律:即地層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簡單。(2)根據地殼運動性質判斷①若出現大面積成層巖石(堆積作用形成巖層),說明地殼處于下沉運動中。②若上覆巖層發生侵蝕(巖層被侵蝕),說明地殼處于上升運動中。注意:巖層上升會被侵蝕,巖層下沉會被堆積。③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4.主要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巖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最上層為天然氣,中間為石油,下層為水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且不易儲水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育,巖石破碎,不適合建水庫大壩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育 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回避處 巖石不穩定,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情境] 由于構造運動,使巖層發生變形和位移而形成的油氣聚集與圈閉,稱為構造油藏。下圖為我國某大型背斜盆地構造油藏地質剖面示意圖。其中F1到F4為斷層。[探究] (1)說明圖中油藏的形成過程。(2)對于“斷層的形成是否有利于油氣開采”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提示 (1)地層中的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石油;受背斜構造影響,重力作用使石油與水分離,逐漸沿巖層上升;受上部拱狀巖層阻擋,石油逐漸富集,形成石油礦藏。(2)不利:斷層連通油藏與地表,會使油藏沿斷層縫隙上升,原油藏結構完整性破壞,油氣資源散失,不利于開采。或有利:斷層兩側巖塊相對錯動,使油藏埋藏深度變淺,減少開采工程難度,降低開采費用。頁巖氣是從頁巖層中開采出來的天然氣,成分以甲烷為主。頁巖氣具有自生自儲的特點,即頁巖既是產氣巖又是儲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頁巖氣藏的形成是天然氣在源巖中大規模滯留的結果。下圖為某寒武系牛蹄塘組頁巖氣成藏條件剖面圖,②③為兩處鉆井,勘探結果顯示兩處鉆井附近頁巖氣儲量貧乏,甲處是該區域背斜主體構造的核心部位。據此完成(1)~(3)題。(1)①地質構造的形成主要經受的地質作用是( )A.西北—東南方向擠壓B.西北—東南方向拉伸C.東北—西南方向擠壓D.巖漿活動(2)②鉆井附近所處的地質構造位置是( )A.斷層西南側的相對上升部分B.向斜東北翼的中部C.斷層東北側的相對下降部分D.背斜東北翼次級背斜近核部(3)②③鉆井附近頁巖氣儲量貧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鉆井附近婁山關組巖層封閉性較差B.鉆井附近牛蹄塘組巖層頂部張裂發育C.牛蹄塘組頁巖氣形成時間短D.斷層不利于南華系一震旦系頁巖氣匯聚答案 (1)C (2)D (3)B解析 第(1)題,①地質構造為斷層構造,是巖層受到壓力或張力作用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范圍,巖石發生斷裂并沿斷裂面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根據圖中方向信息,其東北側巖層發生明顯彎曲變形,是受東北一西南方向擠壓形成的,C正確,A、B錯誤;巖層層理結構明顯,是沉積巖,不是巖漿活動形成的,D錯誤。第(2)題,根據圖中信息可知,②鉆井附近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根據材料甲處是該區域背斜主體構造的核心部位,結合圖中的方向可知,②鉆井附近是在背斜東北翼次級背斜近核部,D正確、B錯誤;甲的西南側有斷層,②鉆井附近缺少斷層,A、C錯誤。第(3)題,根據材料,頁巖氣具有自生自儲的特點,即頁巖既是產氣巖又是儲氣巖,且圖示為某寒武系牛蹄塘組頁巖氣,與其他組巖層無關,A、D錯誤;由于鉆井附近牛蹄塘組巖層為背斜構造,頂部可能存在有張裂發育,產生的頁巖氣無法大量儲存,所以②③鉆井附近頁巖氣儲量貧乏,B正確;牛蹄塘組頁巖氣形成于寒武系,時間長,C錯誤。 課時作業(分值:58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素養達標】讀美國馬里蘭州某山包圖,完成1~2題。1.該山包屬于( )A.背斜山 B.向斜山C.斷塊山 D.火山答案 B解析 由圖可知,圖中山包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山。2.圖中地貌的成因是( )A.背斜頂部受張力,海浪侵蝕作用強B.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外力侵蝕C.巖漿巖堅硬,不易被外力侵蝕D.地殼水平擠壓過度,巖層破碎答案 B解析 圖中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外力侵蝕,從而形成山嶺。下圖為某區域地質簡圖,該地巖石為沉積巖。讀圖,完成3~4題。3.上圖所示地區的構造地貌是( )A.1個背斜,1個向斜 B.1個背斜,2個向斜C.2個背斜,1個向斜 D.2個背斜,2個向斜答案 B解析 據圖可知,圖中兩側為向斜構造,中間為背斜構造,所以是2個向斜,1個背斜構造。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T處的巖層比S處老B.斷層處是地殼垂直運動產生C.甲、乙兩地地形和成因都相同D.甲處頂部受張力作用易被侵蝕答案 D解析 甲地為背斜谷地,由于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容易被侵蝕為谷地;沉積巖巖層上新下老,所以巖層T新S老;該地斷層主要是由于巖層水平擠壓,超過巖層承受能力而發生斷裂位移;乙地為向斜谷地,是巖層向下彎曲形成的谷地,與甲地地形的成因不同。下圖為某區域地質平面圖,圖中巖層發生過褶皺,斷層線西南側巖層有明顯的抬升,斷層兩側巖層的垂直運動會造成褶曲中心部分巖層的寬度變化。完成5~6題。5.圖示地區巖層曾受到的主要水平擠壓方向為( )A.南—北 B.西北—東南C.東—西 D.東北—西南答案 B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西北部巖層水平錯位明顯,斷層線右邊的巖層(灰巖層尤其明顯)向東南方向移動,說明受到來自西北方向的推力,即擠壓方向為西北向東南,B正確,A、C、D錯誤。6.圖中部分巖層的年齡由老到新依次是( )A.頁巖、砂頁巖、灰巖 B.砂頁巖、頁巖、灰巖C.灰巖、砂頁巖、頁巖 D.頁巖、灰巖、砂頁巖答案 C解析 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灰巖位于中間,兩側分別為砂頁巖,然后為頁巖,中間灰巖層出露部分在斷層沉降側較窄、上升側較寬,表明灰巖層位于背斜頂部。背斜兩翼巖層新、中間巖層老,所以巖層由老到新為:灰巖、砂頁巖、頁巖,C正確,A、B、D錯誤。地裂縫是在內外力作用下巖土體發生變形,當力的作用超過巖土層內部的結合力時,巖土層發生破裂延伸至地表的一種地質現象。下圖為山西省大同市恒山北麓一處地裂縫示意圖。完成7~8題。7.該地產生地裂縫的原因最可能是( )A.城鎮化發展 B.露天采礦C.大量拓荒 D.超采地下水答案 D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圖示區域位于恒山北麓,該區域的城鎮化水平較低,且城鎮化發展對地裂縫形成的影響極小,排除A;露天采礦、大量拓荒容易加劇水土流失,并不會產生地裂縫,排除B、C;超采地下水會導致地面不均勻沉降,進而產生地裂縫,D正確。8.恒山屬于( )A.褶皺山 B.冠狀山C.斷塊山 D.火山錐答案 C解析 據圖可知,恒山北麓地層呈現斷裂下移,而恒山則表現為抬升,因此恒山應當屬于斷塊山,C正確,排除A、B、D。【素養提升】某區域曾發生過多次地質事件,地層輕微褶皺,斷層北側地塊有明顯的沉降。下圖為“某區域地質圖”。完成9~10題。9.該區域地質事件形成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A.褶皺變動—斷層構造—巖漿侵入—火山噴發B.斷層構造—褶皺變動—巖漿侵入—火山噴發C.巖漿侵入—斷層構造—褶皺變動—火山噴發D.火山噴發—斷層構造—褶皺變動—巖漿侵入答案 A解析 由圖可知,侵入巖穿過斷層,說明巖漿侵入發生在斷層之后,C錯誤;圖中砂巖被斷層斷開,且南北部寬度差異大,說明砂巖形成后先發生褶皺,使巖層發生塑性形變,然后發生斷裂錯位,褶皺變動應早于斷層構造,B、D錯誤;玄武巖為噴出巖,玄武巖相對比較完整,說明火山噴發最晚發生,A正確。10.影響該區域河流發育的主要因素是( )A.巖性差異 B.斷層發育C.火山噴發 D.褶皺隆起答案 A解析 圖中的河流主要流經頁巖分布區,因為頁巖硬度比砂巖、砂質頁巖的硬度小,更易受侵蝕,容易發育河流,A正確;斷層發育、火山噴發、褶皺隆起不是該區域河流發育的主要因素,B、C、D錯誤。節理即斷裂兩側的巖塊沿著破裂面沒有發生或沒有明顯發生位移的小型斷裂構造(巖石的裂縫),破裂面光滑度受巖石種類影響較大。張節理是巖石在張應力作用下所產生的節理,下圖示意兩種典型的張節理面。據此完成11~13題。11.關于節理的分析,正確的是( )A.長度懸殊 B.屬于斷層構造C.由外力而形成 D.大致垂直巖層答案 A解析 由材料“節理即斷裂兩側的巖塊沿著破裂面沒有發生或沒有明顯發生位移的小型斷裂構造(巖石的裂縫),破裂面光滑度受巖石種類影響較大”可以判斷出節理在不同巖石當中長度懸殊;節理沒有發生或沒有明顯發生位移,不屬于斷層構造;節理并不全是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節理與巖石不一定呈垂直關系。12.以下屬于張節理特征的是( )A.節理面光滑平整 B.常呈平行狀出現C.沿直線方向延伸 D.分布稀疏而均勻答案 B解析 根據圖中可以判斷出節理面并不光滑平整,但張節理均呈平行狀出現;由于“張節理是巖石在張應力作用下所產生的節理”,所以不會沿著直線方向延伸,并且張節理分布并不均勻。13.研究節理可以( )①推測地殼運動受力方向②衡量礦石的品位及質量③厘清地下水的運動狀況④指引工程的設計和施工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研究節理可以通過節理來分析推測地殼運動的受力方向,并且可以根據節理來厘清地下水的運動狀況,節理的分布與位置,可以用來指引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品位是礦石含有用成分或有用礦物的含量,無法通過節理來衡量礦石的品位以及質量。讀某地區地質構造圖,完成14~16題。14.圖中乙處的地質構造是( )A.背斜 B.褶皺C.向斜 D.斷層答案 D解析 圖中乙處巖層出現斷裂、錯位,為斷層構造。15.若該地富含石油、天然氣,開采最合適的地點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C解析 丙地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造。石油、天然氣多儲存在背斜構造中。16.若該地打算修一條南北向的隧道,最合適的地區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C解析 背斜為天然拱形,且不利于積水,適合修建隧道,故選在丙處。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南山地處青海省東北部,屬于高原半干旱氣候,地質歷史時期經歷了間歇性抬升,地質構造復雜,主體部分為被侵蝕殆盡的背斜。下圖示意某縱跨南山的地質剖面。(1)在圖中用虛線補繪出斷層北側被侵蝕前的L1地層剖面。(4分)(2)圖中虛線框內L3地層直接置于L1地層之上,請對此作出合理解釋。(6分)答案 (1)繪圖如下:(2)受到強烈的內力作用,斷層發育,斷層北側抬升;L2地層局部被侵蝕,L1地層出露(形成剝蝕面);地殼穩定期,L1地層(剝蝕面)繼續接受沉積,L3地層形成。解析 第(1)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南山主體部分為被侵蝕殆盡的背斜,背斜的地層形態為向上拱起。南山地表起伏較大且破碎,說明曾遭受侵蝕,因此L0地層和所需補繪的L1地層下邊界之間應該還有一段被侵蝕的L0地層,即L1地層的下界不是現在的地表,所以被侵蝕的L1地層必須懸空畫出來。此外,因為存在斷層,且斷層北側為上升的一側(提示:斷層兩側相同巖層的海拔上限有差異,北側整體較高),故補繪的L1地層虛線左側應戛然而止。第(2)題,按照地層的連續性,L1之上應為L2,但由于受到地殼抬升影響,L2地層局部被侵蝕,且L1地層出露上部也遭到了部分侵蝕,當地殼再次穩定時,L1的剝蝕面之上會繼續接受沉積,形成新的L3地層。第二節 構造地貌的形成課標要求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第1課時 地質構造與地貌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常見的地質構造及其基本特征。2.能夠結合給定的圖文資料,或開展野外考察,辨識常見的地質構造,并根據地質構造解釋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知識點 地質構造與地貌1.地質構造的含義:巖層的變形和變位。2.常見地質構造及其對地貌的影響地質構造 褶皺 斷層背斜 向斜特征 巖層形態 巖層一般________ 巖層一般________ 巖層受力斷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________巖層新老關系 中心部分巖層較__,兩翼巖層較____ 中心部分巖層較__,兩翼巖層較____圖示構造地貌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____ 常形成谷地或____ 大斷層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東非大裂谷。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_____________山或高地,如華山、____、泰山;另一側相對下降的巖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________、汾河谷地;沿斷層線常發育成溝谷、河流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產生裂隙,容易被侵蝕成____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擠壓,巖石致密,不易被侵蝕,相對高聳形成____圖示[拓展延伸] 斷裂、節理和斷層巖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巖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為斷裂,雖有破裂而破裂面兩側巖塊未發生明顯滑動者叫作節理,破裂而又發生明顯位移的則稱斷層。節理是地殼上部發育最廣泛的一種構造,幾乎存在于所有的堅硬巖石中。巖石中節理的存在,降低了巖石的強度和穩定性,在重力和風化作用下,節理可逐漸擴大。風景名勝區的所謂“試劍石”“一線天”等,絕大多數即是張開的節理面。1.背斜和向斜的判斷方法方法一:依據巖層的彎曲形態判斷。巖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巖層向下彎曲的是向斜。方法二:依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在巖層彎曲形態不明顯的地質構造圖中,在水平方向上顯示出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的是向斜。由于地殼運動的復雜性,僅從形態上判斷背斜和向斜是不準確的,而巖層的新老關系才是判斷背斜和向斜的科學依據(如下圖中A為背斜,B為向斜)。2.斷層的判斷方法巖層受力破裂并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相對位移(如上圖所示)。(注意斷裂和斷層的區別,斷裂是指巖層的斷裂,但斷裂面兩側巖層沒有發生明顯的位移。)3.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1)根據三大層序規律判斷①地層層序律:一般情況下,原始巖層接近水平,下面的巖層年齡較老,上面的巖層年齡較新。如圖,A、B、C、D表示巖層,巖層年齡D<C<B<A。②切割層序律:斷層割斷老的巖層,如圖E<C<B<A;新的侵入巖切割老的巖層,如圖巖層年齡F<D<E<C<B<A。③生物層序律:即地層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簡單。(2)根據地殼運動性質判斷①若出現大面積成層巖石(堆積作用形成巖層),說明地殼處于下沉運動中。②若上覆巖層發生侵蝕(巖層被侵蝕),說明地殼處于上升運動中。注意:巖層上升會被侵蝕,巖層下沉會被堆積。③若某個年代的巖層缺失,說明該年代該地區地殼上升沒有接受沉積,或者說明該年代地殼下沉形成了沉積巖,后來該地地殼上升,形成的巖層又被侵蝕掉。4.主要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構造名稱 實踐意義 原因或依據背斜 石油、天然氣埋藏區 巖層封閉,常有“儲油構造”,最上層為天然氣,中間為石油,下層為水隧道的良好選址 天然拱形,結構穩定且不易儲水頂部地帶適宜建采石場 裂隙發育,巖石破碎,不適合建水庫大壩向斜 地下水儲藏區,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匯集水,承受靜水壓力斷層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發育 巖隙水易沿斷層線出露;巖石破碎易被侵蝕為洼地,利于地表水匯集鐵路、公路、橋梁、水庫等的回避處 巖石不穩定,易誘發斷層活動,破壞工程;水庫水易滲漏[情境] 由于構造運動,使巖層發生變形和位移而形成的油氣聚集與圈閉,稱為構造油藏。下圖為我國某大型背斜盆地構造油藏地質剖面示意圖。其中F1到F4為斷層。[探究] (1)說明圖中油藏的形成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對于“斷層的形成是否有利于油氣開采”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頁巖氣是從頁巖層中開采出來的天然氣,成分以甲烷為主。頁巖氣具有自生自儲的特點,即頁巖既是產氣巖又是儲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頁巖氣藏的形成是天然氣在源巖中大規模滯留的結果。下圖為某寒武系牛蹄塘組頁巖氣成藏條件剖面圖,②③為兩處鉆井,勘探結果顯示兩處鉆井附近頁巖氣儲量貧乏,甲處是該區域背斜主體構造的核心部位。據此完成(1)~(3)題。(1)①地質構造的形成主要經受的地質作用是( )A.西北—東南方向擠壓B.西北—東南方向拉伸C.東北—西南方向擠壓D.巖漿活動(2)②鉆井附近所處的地質構造位置是( )A.斷層西南側的相對上升部分B.向斜東北翼的中部C.斷層東北側的相對下降部分D.背斜東北翼次級背斜近核部(3)②③鉆井附近頁巖氣儲量貧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鉆井附近婁山關組巖層封閉性較差B.鉆井附近牛蹄塘組巖層頂部張裂發育C.牛蹄塘組頁巖氣形成時間短D.斷層不利于南華系一震旦系頁巖氣匯聚 第2課時 板塊運動與地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示意圖,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巨大山系、海溝、島弧、裂谷等地貌的形成。2.能夠結合真實情境,從人地協調的角度論證山區交通線路布局的合理性。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與地貌1.六大板塊名稱A為亞歐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印度洋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非洲板塊、F為南極洲板塊。2.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1)地球的巖石圈被斷裂構造帶分割成六大板塊。(2)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交界處比較活躍,地震、火山活動頻繁。3.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相對運動對全球構造地貌的影響可總結圖表如下:板塊運動 張裂 相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對地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海溝、島弧、海岸山脈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邊界類型圖示[情境] 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約500~900千米。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探究] (1)說出世界大洋海嶺的分布特征。(2)簡述大西洋海嶺的形成原因。(3)推測大洋地殼巖石年齡的空間分布特點。提示 (1)分布廣泛;多位于海底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或集中分布于板塊邊界張裂地帶);整體呈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2)地處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亞歐板塊邊界地帶;板塊張裂,地下巖漿不斷上涌,逐漸凝固增高形成海嶺。(3)海嶺兩側大洋地殼的巖石年齡關于海嶺呈對稱分布;距離海嶺越近,巖石年齡越新,距離海嶺越遠,巖石年齡越老。下圖為世界局部圖。完成(1)~(3)題。(1)圖中海溝的成因是( )A.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張裂B.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俯沖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張裂D.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俯沖(2)與海溝相伴的宏觀地形有( )①海嶺 ②裂谷 ③山脈 ④島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與圖中板塊運動類似的地區有( )A.太平洋西海岸 B.大西洋西海岸C.大西洋東海岸 D.地中海沿岸答案 (1)D (2)B (3)A解析 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并據圖可知,圖中北部為美洲板塊,南部為太平洋板塊,阿留申海溝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受碰撞擠壓,太平洋板塊位置較低,俯沖插入美洲板塊底部,太平洋板塊一側擠壓下沉,形成海溝,D正確。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長邊界受張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嶺,在陸地上張裂形成裂谷,二者不與海溝相伴,故①②錯誤;據上題分析可知,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在消亡邊界擠壓碰撞,大洋板塊一側下沉形成海溝,大陸板塊一側受抬升,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島弧或海岸山脈與海溝相伴,③④正確,故選B。第(3)題,本題圖中的板塊邊界是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且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太平洋西海岸有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存在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形成的消亡邊界,形成了馬里亞納海溝和日本群島等地形,A正確。知識點二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1.具體影響2.山區交通布局原則(1)基本原則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方式 首選公路,其次是鐵路 山地地區修建鐵路運輸線的成本高、難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線路選址及走向 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線路一般呈“之”字狀或“8”字狀(盡量與等高線平行);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原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降低技術難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2)生態原則(3)時效性原則——橋(梁)隧(道)相結合①影響因素: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②優點與不足優點 縮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減少通行時間,能夠有效地避免自然災害的威脅缺點 大幅度增加建設費用[情境] 黔西南州晴隆縣的“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被譽為“抗戰生命線”,全長4千米,從山腳至山頂直線距離約350米,坡度傾角約60度,道路盤繞24道彎,對于賽車手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天然賽道。[探究] (1)在山區為什么要修建盤山公路?(2)盤山公路對車輛行駛的影響有哪些?提示 (1)山區地形起伏大,工程難度高,與等高線平行呈“之”字形可以降低坡度,相對降低工程難度。(2)便于爬坡和行駛,但延長了行駛距離。張家界天門山盤山公路似玉帶環繞,彎彎相連,有“通天大道”之稱,盤山公路全長10.77千米,海拔從200米急劇提升到1 300米(下左圖)。太原天龍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車,因其一段高架橋熱爆網絡,三層設計的回旋式高架橋聳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過山車”(下右圖)。讀圖,完成(1)~(3)題。(1)影響圖示公路走向的共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文C.生態 D.氣候(2)天門山地區交通運輸線首選公路,是因為( )A.公路運輸速度快 B.公路建造難度較小C.公路運輸量大 D.公路運輸價格低(3)太原天龍山旅游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層設計是因為( )A.減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壞生態C.避免自然災害 D.減緩道路坡度答案 (1)A (2)B (3)D解析 第(1)題,該地區主要是以山地為主,故交通線路在布局時的形式和走向主要考慮地形因素。第(2)題,在山區修建公路相比其他運輸方式,難度小、成本低,B正確;公路運輸快不是主要原因,速度快在山區更容易出事故,A錯誤;公路運輸量小,C錯誤;公路相對鐵路、海運來說運輸成本高,D錯誤。第(3)題,由圖可知,該路段地勢陡、坡度大,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層設計能夠延長路程,從而降低坡度,增強了運輸的安全性,D正確;為了少占耕地,可以建高架,不一定建回旋路,A錯誤;修路會破壞生態,B錯誤;自然災害無法避免,C錯誤。 課時作業(分值:56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素養達標】下圖為世界局部圖,甲、乙、丙均為板塊邊界。完成1~2題。1.甲、乙板塊邊界的類型分別為( )A.消亡邊界、生長邊界 B.生長邊界、消亡邊界C.消亡邊界、消亡邊界 D.生長邊界、生長邊界答案 D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位于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乙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因此D正確,排除A、B、C。2.丙板塊邊界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A.海溝 B.海岸山脈C.海嶺 D.大陸架答案 C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丙位于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板塊生長邊界在海底形成海嶺,C正確;海溝位于板塊消亡邊界,海岸山脈不位于海底,同時也是在板塊消亡邊界處形成,大陸架是指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與板塊邊界無關,排除A、B、D。下圖為世界某區域板塊示意圖,甲、乙、丙代表三個不同板塊。完成3~4題。3.甲、乙、丙所對應板塊可能是( )A.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B.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D.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亞歐板塊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陸地板塊和海洋板塊相互碰撞,海洋板塊俯沖到陸地板塊的下方,從而形成海溝,故甲板塊可能為太平洋板塊;乙板塊為大陸板塊,結合材料可知,為美洲板塊;丙板塊和乙板塊為生長邊界,為兩個大陸板塊,乙為美洲板塊,則丙為亞歐板塊。故D正確;故排除A、B、C。4.丁邊界類型附近形成的宏觀地形有( )①海溝 ②裂谷 ③島弧 ④海嶺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 C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丁邊界為生長邊界,生長邊界處在海洋形成海嶺,在陸地形成裂谷,②④正確,C正確。下圖為南大西洋裂解和大陸漂移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5.導致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分離的主要原因是( )A.海底火山噴發,巖漿重熔大陸板塊B.洋殼隆起造斜,大陸板塊滑脫C.大洋地殼斷裂,大陸板塊發生位移D.大陸板塊斷裂,海水浸沒低地答案 B解析 由圖可知,地殼下部巖漿上涌導致洋殼隆起造斜,重力作用使得兩側陸塊向兩側發生重力滑脫而移動,導致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發生分離;巖漿重熔大陸板塊與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分離無關;大陸板塊發生位移是由于重力因素,而且大洋地殼未斷裂;大陸板塊未斷裂,只是發生滑落。6.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的距離可能發生的變化是( )A.不斷增加 B.不斷減小C.先增加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加答案 A解析 南大西洋大洋中脊處地殼運動活躍,且已經移動的陸塊會產生降壓作用,誘發深部地幔處的巖漿擴容上涌,洋殼再進一步隆起造斜,從而推動大陸板塊進一步移動,使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加。2021年6月25日,全長435千米的拉林(拉薩至林芝)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右圖是拉林鐵路橋梁隧道相連處景觀圖,圖中江邊公路是拉林公路。據此完成7~8題。7.圖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為了( )A.降低路面坡度 B.減輕洪水威脅C.避開斷裂帶 D.避開泥石流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山區修公路時大致沿等高線修建,降低路面坡度,呈S形,保證行車安全,A正確;公路形態與減輕洪水威脅無關,圖中看不出斷裂帶,與避開斷裂帶關系不大,B、C錯誤;在山坡修建成S形公路,也不能避開泥石流,D錯誤。8.拉林鐵路開通后,拉林公路營運變化表現為( )①遠程運量增多 ②遠程運量減少 ③短途運量增多 ④短途運量減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拉林鐵路開通后,鐵路運輸相較公路運輸運營里程長、運量大、運費低,但短途運輸運費要高;同時公路短途運輸靈活性更強,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因此遠程運輸多選擇鐵路運輸,短途運輸多選擇公路運輸,所以拉林公路營運變化表現為:遠程運量減少,短途運量增多,②③正確,①④錯誤。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素養提升】與平原相比,山地對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都比較大。據此完成9~10題。9.與平原相比,山地不利于人類出行的原因主要是山地地區( )A.地廣人稀,經濟落后 B.相對高度和坡度大C.科技落后,難以修路 D.自然災害多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山地地區不利于人類出行,主要是因為山地相對高度和坡度大,地形崎嶇,B正確;地廣人稀、科技落后和自然災害多,不是山地地區出行難的主要原因,這些因素平原地區也會存在,A、C、D錯誤。故選B。10.在山地地區,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是為了( )A.降低線路坡度 B.增加線路長度,發展旅游C.通過更多的山村 D.增加山區線路密度答案 A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在山地地區,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盡量與等高線平行,主要是為了降低線路坡度,增加安全系數,A正確;增加線路長度會增加成本,建造成“之”字形并不是為了發展旅游,B錯誤;通過更多的山村不是山地地區的公路建成“之”字形的主要目的,山區本身人口就少,村落就少,C錯誤;“之”字形只是增加了線路的長度,沒有增加線路的密度,D錯誤。故選A。秦嶺山地是古老的褶皺斷層山地。地質歷史時期,秦嶺造山帶屬于揚子板塊北緣,而后分裂出秦嶺板塊,導致秦嶺造山帶出現了三個板塊共存的格局。北秦嶺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為陸地,遭受剝蝕,山脈主脊偏于北側,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南秦嶺卻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積。在距今3.75億年的地殼運動中,南秦嶺隆起,露出海面。如圖示意秦嶺地質歷史時期構造。據此完成11~12題。11.秦嶺的主要成因是( )A.華北板塊向揚子板塊俯沖,地殼隆起B.揚子板塊斷裂下陷,南秦嶺形成地壘C.位于板塊張裂地帶,海底火山灰堆積D.陸地多河流發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積答案 A解析 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華北板塊向揚子板塊俯沖,導致位于兩板塊之間的地殼抬升,形成秦嶺山脈,A正確;根據圖中信息,揚子板塊并沒有斷裂下陷,B錯誤;板塊張裂處一般形成裂谷和海洋,C錯誤;河流沉積不可能形成高大的山脈,D錯誤。12.圖示地質歷史時期,與南秦嶺相比,北秦嶺( )A.煤炭資源更豐富 B.植被種類更少C.巖層中化石更多 D.山坡短且陡峭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圖示地質歷史時期,南秦嶺以海相沉積為主,坡度相對平緩,北秦嶺位于兩個板塊交界處,上升為陸地時間較久,地殼巖漿活動頻繁,且山脈主脊偏于北側,河流深切,形成許多峽谷,所以北秦嶺山坡短且陡峭,D正確;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北秦嶺巖漿活動頻繁,南秦嶺以海相沉積為主,所以北秦嶺巖層中化石更少,C錯誤;煤炭資源是沉積作用形成,而圖示時期,北秦嶺巖漿活動頻繁,所以煤炭資源不豐富,A錯誤;根據材料,北秦嶺早在4億年前就已上升為陸地,而此時南秦嶺卻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積,所以北秦嶺植被種類更多,B錯誤。華南大陸位于青藏高原以東,顯生宙以來發生了三次主要的構造運動,下圖為“華南大陸中生代構造演化模式圖”。讀圖,完成13~14題。13.推測圖中甲處的地貌可能是( )A.裂谷 B.山脈C.海嶺 D.海溝答案 B解析 由圖可知,甲處是華北地塊與華南地塊相互擠壓碰撞處,隆起抬升容易形成山脈,B正確;裂谷和海嶺是板塊張裂,即生長邊界處的地貌,A、C錯誤;海溝多形成于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碰撞的大洋邊緣處,不符合甲處地貌特征,D錯誤。14.若構造運動方向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古特提斯洋規模將總體縮小B.華南地塊的海拔將持續下降C.華北地塊與華南地塊交界處為生長邊界D.羌塘—印支地塊形成西南—東北走向山脈答案 A解析 由圖可知,華北地塊、華南地塊、羌塘—印支地塊均向古特提斯洋運動,因此古特提斯洋規模將總體縮小,A正確;受華北地塊和羌塘—印支地塊的擠壓作用,華南地塊的海拔將持續升高,B錯誤;由圖可知,華北地塊與華南地塊相互擠壓碰撞,是消亡邊界,C錯誤;羌塘—印支地塊向東北方向運動,與古特提斯洋和華南地塊擠壓碰撞后,應形成西北—東南走向山脈,D錯誤。下圖是夏威夷群島主島與其他3個鏈狀火山島嶼的分布示意圖。許多科學家相信,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是由太平洋板塊在一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噴發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移動方向)而形成的。讀圖,完成15~16題。15.此處位于( )A.生長邊界 B.消亡交界C.美洲板塊 D.板塊內部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可知,夏威夷群島主島和這些鏈狀火山島嶼,應該是因為太平洋板塊在一個可視為固定不動且噴發巖漿的“熱點”上移動(箭頭指向代表板塊運動方向)形成的。每個夏威夷的島嶼其實是火山多次噴發后露出海面的部分,夏威夷群島位于太平洋板塊內部,D正確;板塊生長邊界是指巖漿的(熱點)位置,A錯誤;板塊消亡邊界是洋殼向陸殼俯沖的地帶,在熱點以東,而美洲板塊更是在消亡邊界以東,B、C錯誤。16.下列最能代表從夏威夷群島主島1到鏈狀火山島嶼2、3、4年齡分布情形的是( )答案 B解析 根據火山的特征可知,島嶼4離噴發巖漿的“熱點”最遠,山體形狀最平緩,年齡最古老,夏威夷群島主島1處是新的巖漿噴出的地方,年齡最年輕,距離“熱點”越遠,島嶼年齡越老。因此B正確。17.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問題。(8分)河南輝縣郭亮村地處太行山深處,背靠高山,前臨絕壁,一條長約2 000米的巨大懸崖隔開了村莊與外界的聯系。自1972年開始,村民們花了5年多時間在絕壁中鑿出一條長約1 300米的掛壁公路——郭亮洞,終于打開了村莊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如今,郭亮村已成為知名旅游地,當地獨具特色的村落和民風民俗,吸引著各地藝術家前來創作。(1)掛壁公路開鑿前,郭亮村是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當地村民的活動,制約了該村的發展?(2分)(2)一條公路,改變了一個村莊的命運。議一議,掛壁公路的開鑿對郭亮村具有哪些重要意義?據此討論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6分)答案 (1)該地位于太行山深處,山高坡陡,險峻的地形限制了該村與外界的聯系,也限制了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2)促進了該地與外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拓寬了該地的旅游市場,促進其旅游業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解析 第(1)題,據材料可知,該地位于太行山深處,背靠高山,前臨絕壁,山高坡陡,地勢險峻,地形限制了該村與外界的聯系,也制約了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第(2)題,據材料“自1972年開始,村民們花了5年多時間在絕壁中鑿出一條長約1 300米的掛壁公路——郭亮洞,終于打開了村莊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如今,郭亮村已成為知名旅游地”可知,掛壁公路打開了村莊與外界交流的通道,促進了該地與外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提高了該村的知名度,拓寬了旅游市場,促進了旅游業發展;“當地獨具特色的村落和民風民俗,吸引著各地藝術家前來創作”,大量藝術家前來,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第2課時 板塊運動與地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示意圖,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巨大山系、海溝、島弧、裂谷等地貌的形成。2.能夠結合真實情境,從人地協調的角度論證山區交通線路布局的合理性。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與地貌1.六大板塊名稱A為________板塊、B為太平洋板塊、C為________板塊、D為美洲板塊、E為非洲板塊、F為________板塊。2.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1)地球的巖石圈被斷裂構造帶分割成六大板塊。(2)板塊上覆于熔融的________之上,一直處于________的、不斷的運動之中。(3)板塊內部________,交界處比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火山活動頻繁。3.板塊運動與地貌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塊相對運動對全球構造地貌的影響可總結圖表如下:板塊運動 張裂 相撞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對地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海溝、島弧、海岸山脈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邊界類型圖示[情境] 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約500~900千米。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探究] (1)說出世界大洋海嶺的分布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簡述大西洋海嶺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推測大洋地殼巖石年齡的空間分布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圖為世界局部圖。完成(1)~(3)題。(1)圖中海溝的成因是( )A.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張裂B.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俯沖C.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張裂D.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俯沖(2)與海溝相伴的宏觀地形有( )①海嶺 ②裂谷 ③山脈 ④島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與圖中板塊運動類似的地區有( )A.太平洋西海岸 B.大西洋西海岸C.大西洋東海岸 D.地中海沿岸知識點二 山地對交通的影響1.具體影響2.山區交通布局原則(1)基本原則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方式 首選公路,其次是鐵路 山地地區修建鐵路運輸線的成本高、難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線路選址及走向 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線路一般呈“之”字狀或“8”字狀(盡量與等高線平行);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來確定路線的走向。原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降低技術難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方便人們的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2)生態原則(3)時效性原則——橋(梁)隧(道)相結合①影響因素:________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②優點與不足優點 縮短________,提高通行速度,減少通行時間,能夠有效地避免自然災害的威脅缺點 大幅度增加建設________[情境] 黔西南州晴隆縣的“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被譽為“抗戰生命線”,全長4千米,從山腳至山頂直線距離約350米,坡度傾角約60度,道路盤繞24道彎,對于賽車手來說,是極具挑戰性的天然賽道。[探究] (1)在山區為什么要修建盤山公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盤山公路對車輛行駛的影響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張家界天門山盤山公路似玉帶環繞,彎彎相連,有“通天大道”之稱,盤山公路全長10.77千米,海拔從200米急劇提升到1 300米(下左圖)。太原天龍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車,因其一段高架橋熱爆網絡,三層設計的回旋式高架橋聳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過山車”(下右圖)。讀圖,完成(1)~(3)題。(1)影響圖示公路走向的共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水文C.生態 D.氣候(2)天門山地區交通運輸線首選公路,是因為( )A.公路運輸速度快 B.公路建造難度較小C.公路運輸量大 D.公路運輸價格低(3)太原天龍山旅游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層設計是因為( )A.減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壞生態C.避免自然災害 D.減緩道路坡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課時 地質構造與地貌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1課時 地質構造與地貌 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2課時 板塊運動與地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第2課時 板塊運動與地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學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