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節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案 學案四份打包)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節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案 學案四份打包)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區分內力作用的表現類型。2.能夠結合給定的圖文資料,或野外考察觀察的現象,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推測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預測未來的演變趨勢。3.能夠運用圖像及示意圖,解釋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并在此基礎上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知識點一 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
2.分類
類型 作用形式 實例 對地貌的影響
快速的 火山噴發和地震 基拉韋厄火山 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緩慢的 地殼運動 喜馬拉雅山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改變地表形態
3.表現形式
(1)巖漿活動與變質作用
表現形式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概念 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這一過程稱為巖漿活動 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變,這一過程稱為變質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2)地殼運動
①概念: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②類型
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概念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運動方向 水平擠壓 水平張裂 地殼抬升、地殼下沉
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運動形態示意圖
舉例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 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
相互關系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4.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
[情境] 絕大多數地震是由地殼深處的斷層運動引起的,如果運動足夠強烈,地表就會產生裂縫。隨著歲月的流逝,沉積物會慢慢將地表的裂縫覆蓋,下一次地震又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縫,然后再堆積新的沉積物。經調查,下圖所示地區的地層無層序顛倒和缺失現象。
[探究] (1)該地區地質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幾次地震?判斷這幾次地震發生的先后順序,并說明理由。
(2)該地區的地面上,難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跡。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結合所學知識,議一議,該地區大致經歷了怎樣的地質演化過程?
提示 (1)至少發生過3次地震。C、B、A三個裂縫上覆巖層層數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斷3次地震發生的先后順序為C、B、A。
(2)被堆積的沉積物覆蓋。
(3)地殼下沉—堆積—斷層—地震C—堆積—斷層—地震B—堆積—斷層—地震A—堆積。
晚白堊紀(6 500萬年前)以來,蘇北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地殼運動異常活躍,地層出現大量斷裂帶或斷裂處,地幔中高溫熱融物質侵入或涌出地表,慢慢冷卻形成巖漿巖巖層。如今該地區地殼運動雖不如以前活躍,但中新生代以來形成的沉積層地層非常厚,該時期的地層熱導率比較低,大量“余熱”被封存在3~10 km深的高溫巖層中(相當于加了一層“被子”保暖,向地表傳遞熱量變慢),這類高溫巖層也稱“干熱巖”。下圖為蘇北盆地地熱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蘇北盆地地熱形成的地質作用主要有(  )
①巖漿活動 ②變質作用 ③斷裂作用 ④熔化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新生代以來,蘇北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地殼運動的特征主要是(  )
A.水平向北運動 B.水平向南運動
C.垂直上升運動 D.垂直下降運動
(3)合理開發利用蘇北地熱資源的主要方式是(  )
A.開挖地下深處的干熱巖
B.抽取并利用深層的地下熱水
C.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
D.收集到達地面的熱傳導能量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題,由材料可知,地熱的形成與巖漿活動和斷裂帶形成有關,再加上沉積層厚度大,大量“余熱”被封存在3~10 km深的高溫巖層中;與變質作用和熔化作用無關。第(2)題,由材料“中新生代以來形成的沉積層地層非常厚”可知,地殼運動主要以垂直下降運動為主,為沉積作用提供有利的沉積環境。第(3)題,開挖地下深處的干熱巖工程量大,難度大;抽取并利用深層的地下熱水進行發電,可循環利用熱源;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不是合理開發利用蘇北地熱資源的方式;蘇北地熱到達地面的熱傳導能量很少,意義不大。
知識點二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巖石類型
巖石按照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
類型 形成過程 突出特點 常見巖石
巖漿巖 侵入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隨著溫度、壓力的變化,冷卻凝固形成 礦物結晶顆粒較大 花崗巖
噴出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隨著溫度、壓力的變化,冷卻凝固形成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
沉積巖 地表巖石經風化、侵蝕作用變成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壓實、固結形成 具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 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
變質巖 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等條件下,成分、性質發生改變而成 具有片理構造 板巖、大理巖
[拓展延伸] 常見的沉積巖
1.礫巖:由直徑在2毫米以上的碎屑(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礫巖為碎屑結構,層理構造不甚明顯。
2.砂巖:由直徑0.05~2毫米的碎屑(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其中,石英顆粒含量在90%以上者稱為石英砂巖。純凈石英砂巖可用作玻璃工業原料,膠結不好的砂巖可成為含水層或含油層。
3.頁巖:由直徑小于0.005毫米的微細顆粒(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稱為黏土巖。其中,具有薄層狀頁理構造的稱為頁巖。頁巖致密而不透水,往往成為地下水的隔水層。但是,頁巖性質柔軟,抵抗風化能力較弱。
4.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水環境中由化學或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巖石,主要成分是CaCO3。石灰巖多為青灰色,常為層狀構造。石灰巖是燒石灰、制水泥的原料,也可直接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石灰巖極易被溶蝕形成喀斯特地貌。
2.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1)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基礎物質:A巖漿、巖漿巖(侵入巖、B噴出巖)、C沉積巖、變質巖。
(2)巖石圈物質循環的環節:a外力作用、b變質作用、c熔化、d冷卻、凝固。
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技巧
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進行判斷。
(1)巖漿:“三進一出”。巖漿是“巖石之本”,巖石圈物質循環源于巖漿,巖漿也是巖石圈物質循環中各類巖石的歸宿,三類巖石都可以轉化為巖漿。
(2)巖漿巖:“一進三出”。巖漿巖可形成沉積巖和變質巖,也能轉化為巖漿,而只有巖漿能生成巖漿巖。
(3)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①變質巖能轉化為巖漿和沉積巖,沉積巖和巖漿巖能轉化為變質巖。
②沉積巖能轉化為巖漿和變質巖,變質巖和巖漿巖能轉化為沉積巖。
[情境] 在距今十幾億年的地質時期,新疆南部還是一片海洋,白云巖廣泛沉積。在區域變質作用中,白云巖變質形成白云質大理巖。4億~3億年前,巖漿侵入白云質大理巖,經過一系列變質作用,白云質大理巖最終形成玉石。喜馬拉雅運動開始后,山脈隆起,經過長期的剝蝕破壞,漸漸使埋藏在山體中的玉石裸露在地表,這就是和田玉山料。小塊的和田玉山料被冰川、流水等挾帶至河流中,在流水搬運過程中被不斷打磨,玉石變得渾圓,并最終沉積在河床或河漫灘上,成為和田玉籽料。
[探究] (1)根據材料內容,將①和田玉山料、②白云巖、③和田玉籽料、④白云質大理巖、⑤和田玉石按形成時間進行排序。
(2)按成因分類,和田玉石屬于哪類巖石?和田玉石與白云質大理巖的礦物成分相同嗎?為什么?
(3)設計一個示意圖,說明和田玉籽料的形成過程。
提示 (1)按時間排序為②白云巖、④白云質大理巖、⑤和田玉石、①和田玉山料、③和田玉籽料。
(2)變質巖。不相同。因為和田玉石是白云質大理巖發生變質作用形成的,礦物成分可能發生變化。
(3)如下圖:
長白山天池附近有這樣一種石頭:遍身氣孔,看上去滿目瘡痍,入水不沉,這就是著名的長白山浮石。圖1為一位同學拍攝的天池自然風光和浮石圖片,圖2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簡圖(甲——戊代表巖漿、三大類巖石和沉積物)。讀圖,完成(1)~(3)題。
(1)長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
A.巖漿活動 B.溶洞塌陷
C.地殼下陷 D.巖石崩塌
(2)浮石形成于圖2中的(  )
A.乙→丁 B.丙→乙
C.甲→戊 D.戊→丙
(3)甲表示(  )
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巖 D.沉積物
答案 (1)A (2)B (3)B
解析 第(1)題,從圖上可以看到,長白山天池位于山頂,形成源于火山活動,是火山噴發后,巖漿凝固,火山口淤塞,積水形成的火口湖,A正確。周圍巖石是噴出巖,形成溶洞的是石灰巖,B錯誤。天池周圍是遍身氣孔,看上去滿目瘡痍,入水不沉的浮石,是玄武巖,是巖漿噴發形成,不可能是地殼下陷和巖石崩塌形成,C、D錯誤。第(2)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巖漿只能形成巖漿巖,但三類巖石均可熔化形成巖漿,結合圖2可知,丙為巖漿,則乙為巖漿巖(噴出巖),巖漿巖經過風化作用變為碎屑物質(沉積物),所以丁為沉積物;沉積物經過長時期的固結成巖作用,形成甲沉積巖;甲經過變質作用變為變質巖,則戊為變質巖。由上題可知,“浮石”為巖漿活動形成,故“浮石”形成于圖2中的丙→乙,B正確,排除A、C、D。第(3)題,由上題可知,甲為沉積巖,B正確。
      
課時作業
(分值:58分)
選擇題每小題3分
【素養達標】
下圖示意安徽省祁門縣大北埠地質剖面。據此完成1~2題。
1.據圖判斷該地區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巖漿活動有(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 C
解析 據圖可知,巖層中存在斑狀花崗巖、花崗巖、玄武巖,可推測該地曾經發生過3次大規模的巖漿活動。
2.地質歷史時期,該地區西北部的地殼運動主要是(  )
A.下沉運動 B.上升運動
C.水平擠壓 D.張裂運動
答案 B
解析 該地區西北部的地質剖面以花崗巖為主,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形成時應深埋于地下,現出露地表可推測該地區西北部的地殼運動以上升為主。
下圖示意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濱的三根大理石柱在不同歷史時期相對于海平面的垂直升降變化。據此完成3~4題。
3.公元79年,那不勒斯灣海濱發生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巖漿活動 B.風力搬運
C.海水侵蝕 D.冰川堆積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公元79年前后,該石柱被3.6米的火山灰覆蓋,說明該地區發生的主要地質作用是巖漿活動,A正確,B、C、D錯誤。
4.公元79年至15世紀,大理石柱(  )
A.受海平面上升,遭陸地生物侵蝕
B.隨地殼下降,遭海洋生物侵蝕
C.受海平面下降,遭陸地生物侵蝕
D.隨地殼上升,遭海洋生物侵蝕
答案 B
解析 據圖可知,公元79年~15世紀,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蓋的部分下沉,并且其上方2.7米的部分被海生動物鉆孔,說明原本矗立在陸地上的大理石柱沉入海底,體現的是該地區地殼下降,大理石柱也隨之下降,并且遭到海洋生物的侵蝕,B正確,A、C、D錯誤。
紐芬蘭島西部的莫勒國家公園由一片巨大的紅色巖體組成,該巖體含有鉻鐵礦礦物,鉻鐵礦在地球表面很罕見,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和地幔中。在不遠處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灘上,也有一片紅色巖體,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它們形成于距今約2億年前的大規模火山活動中。讀該區域位置圖(圖1)和巖石圈物質循環圖(圖2),完成5~6題。
5.加拿大帕斯博勒海灘紅色巖體為圖2中哪類巖石(  )
A.乙 B.丙
C.丁 D.戊
答案 C
解析 由圖2可知,沉積物經過④形成丁,可知丁為沉積巖,④為固結成巖作用;戊可以轉變成沉積物,應為變質巖或巖漿巖,又因沉積巖丁經過⑤可形成戊,則戊只能為變質巖,⑤為變質作用;戊經過⑥轉化成甲,則甲為巖漿,⑥為熔化;巖漿甲可以轉化成乙和丙,則乙和丙為巖漿巖,根據其位置高度,可以進一步判定乙為侵入巖,丙為噴出巖。根據材料“在不遠處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灘上,也有一片紅色巖體,這里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可知,化石存在于沉積巖中,故選C。
6.莫勒國家公園巨大紅色巖體的形成過程最可能是(  )
A.巖漿噴發—冷凝成巖—地殼抬升—巖石氧化
B.巖漿噴發—冷凝成巖—流水侵蝕—巖石氧化
C.冷凝成巖—地殼抬升—流水侵蝕—巖石氧化
D.冷凝成巖—地殼抬升—巖漿侵入—巖石氧化
答案 A
解析 紐芬蘭島附近海底發生巖漿活動,來源于地幔含有鉻鐵礦的巖漿噴發,冷卻凝固形成巖石;受板塊碰撞擠壓,洋底地層隆起抬升,巖體出露;巖石中鐵元素遇空氣氧化,呈紅褐色,成為巨大巖體紅色的來源,故選A。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海拔約1 200米的盤吉爾塔格山巖體多為火山巖,形成獨特的火成巖石林景觀。據此完成7~8題。
7.該地巖石可能具有的特點是(  )
A.有層理構造 B.常含有化石
C.多氣孔構造 D.下面巖石更古老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該地巖石多為火成巖。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下面巖層更古老,一般是沉積巖的特點,A、B、D錯誤。多氣孔構造是噴出巖的特點,與火成巖特點相符,C正確。
8.下列屬于火山活動形成的噴出巖的是(  )
①花崗巖 ②玄武巖 ③安山巖 ④頁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花崗巖屬于侵入巖,①錯誤;玄武巖和安山巖都是火山噴發冷凝形成的噴出巖,②③正確;頁巖屬于沉積巖,④錯誤。故選D。
【素養提升】
圖甲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序號表示巖漿、巖漿巖、變質巖、風化物、沉積物,字母表示各種地質作用。讀圖,完成9~10題。
9.圖甲中表示巖漿巖與變質作用的分別是(  )
A.①、A B.②、C
C.④、B D.⑤、I
答案 C
解析 根據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并結合圖甲中沉積巖這一已知條件,順著箭頭推理可確定②為變質巖,③為巖漿,④為巖漿巖;逆向推理可確定①為沉積物,⑤為風化物。相應地,A為壓實、固結,B、I為變質作用,C為熔化,D為冷卻凝固,E、H、G為風化,F為搬運、沉積。
10.圖乙中巖石與圖甲中序號對應正確的是(  )
A.珊瑚石—④ B.大理巖—②
C.玄武巖—③ D.花崗巖—⑤
答案 B
解析 珊瑚石為沉積巖,大理巖為變質巖(②),玄武巖和花崗巖為巖漿巖(④)。
讀某學生畫的“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圖1)和在喜馬拉雅山脈某處發現的鸚鵡螺化石照片(圖2)。完成11~12題。
11.若丙為巖漿,下列有關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為變質巖,乙為巖漿巖
B.②表示變質作用
C.⑦表示熔化,⑧表示冷凝作用
D.④表示外力作用,⑧表示變質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若丙為巖漿,則甲為巖漿巖,乙為變質巖,故A錯誤;丙表示巖漿,②表示冷卻凝固作用,故B錯誤;⑦表示熔化,⑧表示變質作用,④表示外力作用,故C錯誤,D正確。
12.照片中含化石的巖石按成因屬于(  )
A.巖漿巖 B.變質巖
C.沉積巖 D.花崗巖
答案 C
解析 沉積巖的特點是具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故選C。
下圖甲為湖南省某處金礦示意圖,該金礦明末清初開始開采,礦脈由含金石英巖和含金破碎板巖組成,埋藏較深,很少出露,以錢金山金礦礦洞最著名。當時開采和冶煉技術落后,富礦運到附近的金礦石粉碎、冶煉廠進行粉碎、煉金,貧礦和尾礦、廢渣直接堆放在小河邊,自此之后,該河段自A處以下約4千米內富含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據此完成13~14題。
13.含金板巖的巖石類型及形成該巖石的地質作用分別對應圖乙中的(  )
A.甲,② B.乙,③
C.丁,⑤ D.戊,④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板巖屬于變質巖。結合圖中信息可知,甲是由沉積物直接轉化成的沉積巖,戊三進一出應為巖漿,丁為噴出型巖漿巖,丙為侵入型巖漿巖,乙為變質巖;變質巖形成的地質作用③應為變質作用,B正確,A、C、D錯誤。
14.堆放在河邊的廢棄含金礦石轉變成小河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  )
A.含金礦石—外來搬運—礦石進入河流—流水沉積—礦石破碎—流水磨蝕—礦石顆粒變小—風化侵蝕—形成沙金
B.含金礦石—風化侵蝕—礦石破碎—外來搬運—礦石進入河流—流水磨蝕—礦石顆粒變小—流水沉積—形成沙金
C.含金礦石—流水磨蝕—礦石破碎—外來搬運—礦石進入河流—流水沉積—礦石顆粒變小—風化侵蝕—形成沙金
D.含金礦石—流水磨蝕—礦石進入河流—風化侵蝕—礦石顆粒變小—外來搬運—礦石破碎—流水沉積—形成沙金
答案 B
解析 結合材料可知,河流兩岸出露的金礦石,先受外力風化,后接受侵蝕作用,破碎礦石落入河中,河流流速快,流水搬運過程中磨蝕作用強,礦石進一步破碎;當流速降低時,搬運能力下降,沙金在河床沉積,B正確,A、C、D錯誤。
云南石屏縣的老旭甸村(102.4°E,23.5°N),是一個用石頭壘砌的村莊,因其墻體用的石塊內部有海洋生物化石、表面有大量植物枝葉化石而走紅網絡,被稱為“化石村”。下圖為老旭甸周邊地質剖面簡圖。據此完成15~16題。
15.老旭甸村房屋建設的石材可能取自(  )
A.侵入巖 B.侵入巖周圍的變質巖
C.寒武紀泥巖 D.泥盆紀晚期石灰巖
答案 D
解析 老旭甸村房屋建設的石材內部有海洋生物化石,屬于沉積巖,A、B錯誤。寒武紀泥巖距離老旭甸村太遠,運輸不便,老旭甸房屋建設的石材取自寒武紀泥巖可能性不大,且寒武紀植物主要是藻類,沒有枝葉,C錯誤。石灰巖屬于沉積巖形成于溫暖的淺海環境,石灰巖內部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泥盆紀屬于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巖石表面可能有大量植物枝葉化石,D正確。
16.圖中地質作用的先后順序為(  )
A.侵入—沉積—斷裂 B.沉積—侵入—斷裂
C.沉積—斷裂—侵入 D.斷裂—侵入—沉積
答案 B
解析 圖中侵入體破壞了從泥盆紀較早期石灰巖到泥盆紀較晚期石灰巖的巖層,因此侵入發生在沉積之后,A、D錯誤。斷裂穿過了侵入體,應該是侵入發生在斷裂之前,B正確,C錯誤。
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火山是由巖漿及其挾帶的固體碎屑物沿著上覆巖層的脆弱點沖出地表后堆積形成的山體。火山活動停止后,有一些火山口接收大氣降水形成火山口湖。下圖為火山口湖形成過程示意圖。
(1)指出上覆巖層脆弱點的主要分布地帶。(2分)
(2)結合示意圖,說出火山口湖的形成過程。(4分)
(3)全球有眾多火山口最終沒有形成火山口湖,推測其原因。(4分)
答案 (1)板塊交界地帶;板塊內部的一些深大斷裂構造地帶。
(2)地殼深處熾熱的巖漿沿著上覆巖層的脆弱點噴涌而出,巖漿及其挾帶的固體碎屑物在地表堆積形成火山錐,火山休眠后,火山口巖漿柱冷卻收縮,火山錐頂部凹陷形成漏斗,而后接收大氣降水形成火山口湖。
(3)火山噴發通道未被完全堵塞,雨水易下滲;斷裂發育,火山口儲水困難;海拔較高,形成火山錐的巖石多孔洞,易漏水;火山口在外力侵蝕作用下被削低填平,無法儲水;降水較少。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第1課時 內力作用與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區分內力作用的表現類型。2.能夠結合給定的圖文資料,或野外考察觀察的現象,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推測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預測未來的演變趨勢。3.能夠運用圖像及示意圖,解釋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并在此基礎上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知識點一 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來自地球內部的________。
2.分類
類型 作用形式 實例 對地貌的影響
快速的 火山噴發和________ 基拉韋厄火山 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緩慢的 ______運動 喜馬拉雅山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改變地表形態
3.表現形式
(1)巖漿活動與變質作用
表現形式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概念 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____巖石圈或_________________ 地表,這一過程稱為巖漿活動 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____________發生改變,這一過程稱為變質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 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
(2)地殼運動
①概念: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也稱構造運動,是塑造____________的主要方式。
②類型
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概念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
運動方向 水平擠壓 水平張裂 地殼抬升、地殼下沉
對地表的影響 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 形成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運動形態示意圖
舉例 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 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等 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
相互關系 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規模的運動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4.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變得____________,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
[情境] 絕大多數地震是由地殼深處的斷層運動引起的,如果運動足夠強烈,地表就會產生裂縫。隨著歲月的流逝,沉積物會慢慢將地表的裂縫覆蓋,下一次地震又在地表形成新的裂縫,然后再堆積新的沉積物。經調查,下圖所示地區的地層無層序顛倒和缺失現象。
[探究] (1)該地區地質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幾次地震?判斷這幾次地震發生的先后順序,并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地區的地面上,難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跡。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所學知識,議一議,該地區大致經歷了怎樣的地質演化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白堊紀(6 500萬年前)以來,蘇北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地殼運動異常活躍,地層出現大量斷裂帶或斷裂處,地幔中高溫熱融物質侵入或涌出地表,慢慢冷卻形成巖漿巖巖層。如今該地區地殼運動雖不如以前活躍,但中新生代以來形成的沉積層地層非常厚,該時期的地層熱導率比較低,大量“余熱”被封存在3~10 km深的高溫巖層中(相當于加了一層“被子”保暖,向地表傳遞熱量變慢),這類高溫巖層也稱“干熱巖”。下圖為蘇北盆地地熱形成過程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蘇北盆地地熱形成的地質作用主要有(  )
①巖漿活動 ②變質作用 ③斷裂作用 ④熔化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新生代以來,蘇北盆地及其周邊地區地殼運動的特征主要是(  )
A.水平向北運動 B.水平向南運動
C.垂直上升運動 D.垂直下降運動
(3)合理開發利用蘇北地熱資源的主要方式是(  )
A.開挖地下深處的干熱巖
B.抽取并利用深層的地下熱水
C.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
D.收集到達地面的熱傳導能量
知識點二 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巖石類型
巖石按照成因可以分為巖漿巖、________和變質巖三大類。
類型 形成過程 突出特點 常見巖石
巖漿巖 侵入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隨著溫度、壓力的變化,________形成 礦物結晶顆粒較大 ________
噴出巖 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________,隨著溫度、壓力的變化,冷卻凝固形成 有流紋或氣孔構造 玄武巖
沉積巖 地表巖石經____________作用變成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壓實、________形成 具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 礫巖、砂巖、頁巖、________
變質巖 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____________等條件下,成分、性質發生改變而成 具有片理構造 板巖、________
[拓展延伸] 常見的沉積巖
1.礫巖:由直徑在2毫米以上的碎屑(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礫巖為碎屑結構,層理構造不甚明顯。
2.砂巖:由直徑0.05~2毫米的碎屑(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其中,石英顆粒含量在90%以上者稱為石英砂巖。純凈石英砂巖可用作玻璃工業原料,膠結不好的砂巖可成為含水層或含油層。
3.頁巖:由直徑小于0.005毫米的微細顆粒(含量大于50%)膠結而成的巖石,稱為黏土巖。其中,具有薄層狀頁理構造的稱為頁巖。頁巖致密而不透水,往往成為地下水的隔水層。但是,頁巖性質柔軟,抵抗風化能力較弱。
4.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水環境中由化學或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巖石,主要成分是CaCO3。石灰巖多為青灰色,常為層狀構造。石灰巖是燒石灰、制水泥的原料,也可直接作為建筑材料使用。石灰巖極易被溶蝕形成喀斯特地貌。
2.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
(1)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基礎物質:A__________、巖漿巖(侵入巖、B__________)、C__________、變質巖。
(2)巖石圈物質循環的環節:a外力作用、b____________、c熔化、d____________。
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的判讀技巧
三大類巖石和巖漿,大致可以用進出箭頭的多少進行判斷。
(1)巖漿:“三進一出”。巖漿是“巖石之本”,巖石圈物質循環源于巖漿,巖漿也是巖石圈物質循環中各類巖石的歸宿,三類巖石都可以轉化為巖漿。
(2)巖漿巖:“一進三出”。巖漿巖可形成沉積巖和變質巖,也能轉化為巖漿,而只有巖漿能生成巖漿巖。
(3)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①變質巖能轉化為巖漿和沉積巖,沉積巖和巖漿巖能轉化為變質巖。
②沉積巖能轉化為巖漿和變質巖,變質巖和巖漿巖能轉化為沉積巖。
[情境] 在距今十幾億年的地質時期,新疆南部還是一片海洋,白云巖廣泛沉積。在區域變質作用中,白云巖變質形成白云質大理巖。4億~3億年前,巖漿侵入白云質大理巖,經過一系列變質作用,白云質大理巖最終形成玉石。喜馬拉雅運動開始后,山脈隆起,經過長期的剝蝕破壞,漸漸使埋藏在山體中的玉石裸露在地表,這就是和田玉山料。小塊的和田玉山料被冰川、流水等挾帶至河流中,在流水搬運過程中被不斷打磨,玉石變得渾圓,并最終沉積在河床或河漫灘上,成為和田玉籽料。
[探究] (1)根據材料內容,將①和田玉山料、②白云巖、③和田玉籽料、④白云質大理巖、⑤和田玉石按形成時間進行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成因分類,和田玉石屬于哪類巖石?和田玉石與白云質大理巖的礦物成分相同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計一個示意圖,說明和田玉籽料的形成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白山天池附近有這樣一種石頭:遍身氣孔,看上去滿目瘡痍,入水不沉,這就是著名的長白山浮石。圖1為一位同學拍攝的天池自然風光和浮石圖片,圖2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簡圖(甲——戊代表巖漿、三大類巖石和沉積物)。讀圖,完成(1)~(3)題。
(1)長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
A.巖漿活動 B.溶洞塌陷
C.地殼下陷 D.巖石崩塌
(2)浮石形成于圖2中的(  )
A.乙→丁 B.丙→乙
C.甲→戊 D.戊→丙
(3)甲表示(  )
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巖 D.沉積物
      第2課時 外力作用
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區分外力作用的表現類型。2.能夠結合給定的圖文資料,或野外考察觀察的現象,從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推測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并預測其演化趨勢。
知識點 外力作用
1.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2.表現形式
作用方式 具體表現 影響
風化作用 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有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兩種基本類型 使巖石崩解破碎,產生松散物質
侵蝕作用 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對地表進行破壞 形成侵蝕地貌
搬運作用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流水、波浪、風、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
堆積作用 隨著流速降低、風力減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 形成堆積地貌
[填圖] (1)填出下面圖中的侵蝕作用類型。
(2)填出下面圖中的沉積類型。
提示 (1)風力 流水 冰川 海浪 (2)風力 冰川 流水
3.地區差異
在不同的地區,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強度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
地區 外力作用 地貌
降水充沛的熱帶、溫帶地區 以流水作用為主 流水地貌發育
干旱地區 風力作用強勁 風沙地貌廣布
4.作用與特點
(1)不同地區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強度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
1.五種外力作用方式及其之間的關系
五種外力作用是互為條件,密切聯系的。如下圖所示:
2.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方面進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②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形地勢兩方面的影響。
①石灰巖地區:巖石易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
②地勢較高的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
③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④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
3.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現為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多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
(3)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或風力強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
[情境] 風化殼是指由巖石風化產物在大陸巖石圈表層所構成的、呈不連續分布的疏松表層。它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物理風化的產物是粗細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塊。在干旱地區或寒冷地區,物理風化產物常在坡度較平緩的坡麓地帶堆積形成倒石堆(巖屑堆)。化學風化的產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隨水流失;部分難溶物質,如Al2O3、Fe2O3等,則多殘留在原地。
[探究] (1)風化作用與氣候有什么關系?哪些地區物理風化比較強烈?哪些地區化學風化比較強烈?
(2)風化殼的厚度與哪些條件有關?哪些地區的風化殼比較厚?為什么?
提示 (1)溫度越高,濕度越大,風化作用越強。干燥的環境中,以物理風化為主,且隨著溫度的升高物理風化作用逐漸加強。濕潤的環境中,以化學風化作用為主,且隨著溫度的升高化學風化作用逐漸加強。
(2)氣候、生物。熱帶雨林地區風化殼較厚;原因:熱帶雨林地區溫度高,水分多,生物豐富,風化作用強,風化殼較厚。
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表面覆蓋有隔熱性較好的巖石碎塊。其最低海拔下限與區域多年凍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是典型的冰緣地貌。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其石冰川分布存在坡向差異。下圖示意大雪山各坡向石冰川前緣的最低海拔下限。據此完成(1)~(3)題。
(1)石冰川中的巖石碎塊(  )
A.分選性好 B.磨圓度好
C.多為流水搬運堆積 D.多為基巖風化崩解
(2)大雪山南北坡石冰川前緣最低海拔存在較大差異,是因為北坡(  )
A.降水較多 B.氣溫較低
C.坡度較陡 D.風力較大
(3)受全球變暖影響,石冰川比一般冰川(  )
A.融化快但危害小 B.融化快且危害大
C.融化慢且危害小 D.融化慢但危害大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題,石冰川分布區海拔高,凍融作用強烈,其裸露的基巖在強烈的風化作用下逐漸崩解,形成大小不一的巖石碎塊,分選性差,A錯誤,D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石冰川是由巖石碎塊和冰體組成的混合體,巖石碎塊棱角磨圓度相對較弱,棱角分明,B錯誤;構成石冰川的巖石碎塊主要是在重力和凍融作用下移動,C錯誤。第(2)題,由材料可知,石冰川前緣最低海拔下限與區域多年凍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氣溫越低,其海拔下限越低,因此大雪山不同坡向石冰川前緣最低海拔下限差異較大的主導因素是溫度,北坡為陰坡,氣溫較低,B正確;而降水、坡度和風力對石冰川前緣最低海拔的影響相對較小,A、C、D錯誤。第(3)題,石冰川表面有巖石碎屑覆蓋,由于巖石隔熱,受全球變暖影響融化較慢;隨著氣溫升高,底層冰川消融,石冰川運動速度加快,可能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危害更大,由此可知,D正確,A、B、C錯誤。
      
課時作業
(分值:60分)
選擇題每小題3分
【素養達標】
當氣溫在0 ℃上下變動時,巖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凍結、融化頻繁進行,使裂隙不斷擴大,以致巖石崩裂成為巖屑(見下圖)。下圖為某地質作用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
1.該地質作用屬于(  )
A.變質作用 B.侵蝕作用
C.風化作用 D.沉積作用
答案 C
解析 圖示為冰劈作用,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巖表層的節理或裂隙中的水,當氣溫在0 ℃上下變動時,時而凍結,時而融化,導致巖石沿裂隙擴張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據此分析,冰劈作用是水體在巖石中的凍融風化,屬于風化作用。
2.關于青藏高原上這種地質作用強盛的季節及成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春季 氣溫上升快速,日較差小
B.夏季 氣溫較高,日較差大
C.秋季 氣溫下降快速,日較差小
D.冬季 氣溫最低,日較差大
答案 B
解析 青藏高原地區海拔較高,大氣較為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小,白天氣溫偏高,晚上氣溫偏低,氣溫日較差較大,巖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凍結,融化頻繁進行,冰劈作用強烈。
讀“植被覆蓋率、風速與輸沙率的關系圖”,完成3~4題。
3.圖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條件下,輸沙率與風速呈負相關
B.同一風速條件下,輸沙率與植被覆蓋率呈負相關
C.在植被覆蓋率為10%~20%時,風速對輸沙率的影響較小
D.輸沙率與植被覆蓋率、風速的關系不明顯
答案 B
解析 圖中顯示同一風速條件下,植被覆蓋率越高,輸沙率越低,即輸沙率與植被覆蓋率呈負相關,B正確;同一植被條件下,輸沙率與風速呈正相關,A錯誤;在植被覆蓋率大于60%時,風速對輸沙率的影響較小,C錯誤;輸沙率與植被覆蓋率、風速有一定的相關性,D錯誤。
4.沙漠中植被的出現可對沙丘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主要作用機制是(  )
A.降低風速進而增加風沙流對地表的侵蝕
B.增加風沙流中顆粒物的含量而減少堆積
C.促進風沙流挾沙能力的增強而增大侵蝕
D.攔截風沙流中的懸浮顆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解析 沙漠中植被的出現可對沙丘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減弱風速,攔截風沙流中的沙塵,進而減少風沙流對地表的侵蝕,A錯誤;植被的阻擋作用,降低了風沙流的挾沙能力,增加風沙堆積,B、C錯誤;植被攔截風沙流中的懸浮顆粒物并使其容易形成沉降,D正確。
祥云島位于渤海灣西北岸,是早期灤河入海時形成的三角洲濱海沙壩。下圖為祥云島濱海沙壩圖和謝帕德沉積物粒度三角形分類圖。讀圖,完成5~6題。
5.形成祥云島沙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搬運 B.流水沉積
C.風力侵蝕 D.風力沉積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祥云島位于渤海灣西北岸,是早期灤河入海時形成的三角洲濱海沙壩。沙壩是河流挾帶的泥沙到達入海口,由于地勢平坦,流速降低,受海水頂托作用,不斷堆積形成,B正確,A、C、D錯誤。
6.若灤河三角洲某采樣點的黏土含量為20%,粉砂含量為50%,砂含量為30%,則其沉積物類型為(  )
A.砂質粉砂 B.砂質黏土
C.粉砂質砂 D.黏土質粉砂
答案 A
解析 灤河三角洲某采樣點的黏土含量為20%,粉砂含量為50%,砂含量為30%,讀沉積物粒度三角形分類圖可知,對應沉積物類型為砂質粉砂,A正確,B、C、D錯誤。
夷平面是指各種夷平作用形成的陸地平面,有準平原、山麓平原等類型。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漸變為平面的作用。西秦嶺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質時期氣候溫暖,夷平作用顯著。下圖為我國西秦嶺及周邊夷平面地形剖面圖。據此完成7~8題。
7.推測西秦嶺夷平過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侵蝕 B.流水侵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溶蝕
答案 B
解析 西秦嶺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且降水量較多,在夷平作用過程中主要受流水侵蝕作用影響;風力侵蝕為干旱地區的主要外力作用;冰川侵蝕只存在于高緯或者高海拔地區,由圖可知,西秦嶺夷平面海拔不足3 600米,且位于溫帶地區,不符合冰川存在條件;該地區不是石灰巖沉積地貌,流水溶蝕不是主要外力侵蝕作用。
8.在西秦嶺每次進行大規模夷平作用的時期,該地區(  )
A.以海退為主 B.以海侵為主
C.地殼相對活躍 D.地殼相對穩定
答案 D
解析 西秦嶺經過夷平作用形成夷平面,說明夷平時期已經為陸地,海退和海侵不明顯。從構造運動角度來看,地殼穩定時期,地面經過長期剝蝕—堆積夷平作用,形成準平原;之后地殼抬升時期,準平原受外力作用切割、破壞,準平原殘留在山頂或山坡上,形成山頂面,由此可見,在西秦嶺每次進行大規模夷平作用的時期,該地區處于地殼相對穩定期。
【素養提升】
新西蘭東南部的摩拉基海灘上約有50個圓形巨石(圖),最大直徑逾2米,重達數噸。它們距今已有6 000萬年歷史。據研究,圓石的形成原因與珍珠類似,由圍繞著核心物質(如貝殼、珊瑚碎片等)的鈣和碳酸鹽慢慢結晶層層凝聚而成,直徑2米左右的圓石要覆蓋10米到50米厚的海泥才能提供充分的礦物質。某些圓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完成9~10題。
9.導致圓形巨石表面形成龜甲狀花紋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化作用 B.海浪侵蝕
C.風力作用 D.海浪堆積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某些巨石長期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會開裂,并逐漸形成龜甲狀花紋。由于巨石長期出露水面,受晝夜溫差大等外力因素的影響,巖石開裂,形成龜甲狀花紋,其主要外力作用是風化作用,而風力作用可能只是巖石表面開裂的影響因素之一,排除C,A正確。出露水面以上的巨石有龜甲狀花紋,所以與海浪侵蝕無關,B錯誤。該巖石的花紋特點的形成與海浪堆積關系不大,D錯誤。
10.未來,摩拉基海灘圓形巨石可能發生的變化有(  )
①受風化、剝蝕影響,體積變小
②礦物質繼續結晶,體積變小
③海平面上升,巨石被淹沒
④受風化影響,崩解破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未來,該地的石頭持續受到外力風化、剝蝕的影響,其體積可能變小;同時,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巨石可能被淹沒;巨石受風化作用的影響,也可能崩解破碎,①③④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礦物質繼續結晶需要覆蓋很厚的海泥條件,需要漫長的地質時間演化,同時礦物質繼續結晶,體積有可能變大,②錯誤。結合選項可知,B正確,A、C、D錯誤。
歐洲西部的荷蘭原有的海岸沙丘因自然原因遭到破壞,沿海低地澇災風險增加。2011年荷蘭人開始通過人工拋沙(從附近海域抽取泥沙輸送到近岸形成新土地)對海岸進行綜合整治。下圖示意荷蘭海岸沿52°N緯線地形剖面。完成11~12題。
11.導致原有海岸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侵蝕 B.流水堆積
C.海水堆積 D.風力堆積
答案 D
解析 由圖可知,原有海岸沙丘高于周邊陸地,風力侵蝕會破壞原有沙丘,不會使沙丘變高,A錯誤。流水堆積在海岸附近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貌,海水堆積形成沙灘等地貌,海岸沙丘高度較高,B、C錯誤。此地的海岸沙丘是河流挾帶泥沙在近海海域堆積再經過波浪、洋流、潮汐等二次分選,其中較細的顆粒在落潮水位較低時被盛行西風搬運堆積在海岸高潮水位以上,形成原有海岸沙丘,D正確。
12.荷蘭人通過人工拋沙對海岸進行綜合整治,使得海岸(  )
A.低地澇災風險增加
B.陸地面積不可能會有增加
C.原有海岸沙丘蝕退
D.海水侵入陸地的風險減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原有的海岸沙丘被破壞后導致沿海低地澇災風險增加,說明沿海低地的澇災的水源來自海洋,通過人工拋沙對海岸進行綜合整治后,原有的沿海低地與海洋距離增大,受海洋影響減小,澇災風險減小,A錯誤。綜合整治后,在海岸形成新土地,陸地面積增加,B錯誤。綜合整治后,原有海岸沙丘受海浪侵蝕作用減弱,高度可能會增加,C錯誤。綜合整治后原有土地與海洋之間有新土地、新沙丘阻擋,海水侵入陸地的風險減小,D正確。
大西洋沿岸某地終年受盛行風影響,有沙丘發育。沙丘上部和沙丘間多灌木、草本植物,兔子經常在沙丘中挖洞。兔洞顯著影響了風沙地貌的發育。下面圖甲示意該地沙丘的形態,圖乙示意沙丘局部的兔洞結構。據此完成13~14題。
13.該地的盛行風風向為(  )
A.東南風 B.西北風
C.西南風 D.東北風
答案 B
解析 結合沙丘形態圖可知,該沙丘呈弧形,形似拋物線。拋物線沙丘平面形態中部凸出,凸出的一面為背風坡,比較陡峭,凹陷的一面為迎風坡,較為平緩;根據圖中沙脊的位置判斷西北坡較緩,是迎風坡,因此該地的盛行風風向為西北風,B正確,A、C、D錯誤。
14.試分析兔洞增多后沙丘流動性減弱的原因有(  )
①兔子活動量大,頻繁踩踏,壓實沙粒
②多級洞穴形成階梯狀坡面,沙丘植被覆蓋率提高,固沙作用增強
③兔子挖洞使地形趨于平坦,沙丘流動性減弱
④兔子挖洞使雨水下滲增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兔子挖洞會導致沙粒松散,沙粒向下滑塌,沙丘更容易被侵蝕,使沙丘流動性增強,①③錯誤;多級洞穴形成的階梯狀坡面,保水能力增強,有助于提高沙丘植被覆蓋率,固沙作用增強,②正確;挖洞促進水分滲入沙丘,提高沙粒濕度,起沙阻力增大,不易起沙,④正確。A、B、C錯誤,故選D。
15.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
西藏米林的爬升沙丘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旁。該地區夏季降水豐富,冬春季節降水少,多大風天氣,大風經過江面容易形成渦旋上升氣流。下圖為米林爬升沙丘剖面圖。
(1)分析米林爬升沙丘沙子的來源。(4分)
(2)指出米林爬升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并描述其形成過程。(8分)
(3)說明米林爬升沙丘從底部到頂部沙子顆粒大小如何變化,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河流挾帶的泥沙淤積,形成河漫灘和沙洲;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漫灘和沙洲裸露,成為沙源地。
(2)風力搬運作用與堆積作用。形成過程:該地冬春季降水少,河漫灘大面積出露;此時該地植被稀少,風力較大,河漫灘和沙洲上的沙粒被搬運;后受到地形阻擋,在山前堆積形成沙丘。
(3)沙丘底部沙子顆粒較大,沙丘頂部顆粒較小。原因:米林爬升沙丘主要是受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隨著山坡高度增加,風力減弱,搬運能力下降,顆粒較大的沙粒堆積在底部,顆粒較小的沙粒堆積在頂部。第2課時 外力作用
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區分外力作用的表現類型。2.能夠結合給定的圖文資料,或野外考察觀察的現象,從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推測地表形態的形成過程并預測其演化趨勢。
知識點 外力作用
1.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__。
2.表現形式
作用方式 具體表現 影響
風化作用 在溫度、____、大氣、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有____風化和____風化兩種基本類型 使巖石崩解破碎,產生________
侵蝕作用 ______、波浪、______、冰川等外力對地表進行破壞 形成侵蝕地貌
搬運作用 風化或侵蝕的產物,在流水、____、風、____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
____作用 隨著流速降低、________減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運的物質逐漸沉積下來 形成堆積地貌
[填圖] (1)填出下面圖中的侵蝕作用類型。
(2)填出下面圖中的沉積類型。
3.地區差異
在不同的地區,________組合狀況不同,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強度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
地區 外力作用 地貌
降水充沛的熱帶、溫帶地區 以__________作用為主 流水地貌發育
干旱地區 ____作用強勁 風沙地貌廣布
4.作用與特點
(1)不同地區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________。
1.五種外力作用方式及其之間的關系
五種外力作用是互為條件,密切聯系的。如下圖所示:
2.外力作用的影響因素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方面進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和風力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②濕潤地區:降水豐富、地表徑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2)地質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巖和地形地勢兩方面的影響。
①石灰巖地區:巖石易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現為流水侵蝕、溶蝕作用。
②地勢較高的地區:往往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作用。
③地勢較低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
④地勢差異較大的地區:往往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蓋率高低的影響。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往往以侵蝕、搬運作用為主;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生物風化作用顯著。
3.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現為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多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
(3)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或風力強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
[情境] 風化殼是指由巖石風化產物在大陸巖石圈表層所構成的、呈不連續分布的疏松表層。它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產物。物理風化的產物是粗細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塊。在干旱地區或寒冷地區,物理風化產物常在坡度較平緩的坡麓地帶堆積形成倒石堆(巖屑堆)。化學風化的產物一部分溶解于水,隨水流失;部分難溶物質,如Al2O3、Fe2O3等,則多殘留在原地。
[探究] (1)風化作用與氣候有什么關系?哪些地區物理風化比較強烈?哪些地區化學風化比較強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風化殼的厚度與哪些條件有關?哪些地區的風化殼比較厚?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冰川是一種沿著谷地或者坡地緩慢蠕動的冰巖混合體,表面覆蓋有隔熱性較好的巖石碎塊。其最低海拔下限與區域多年凍土的最低海拔下限相一致,是典型的冰緣地貌。四川西部的大雪山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其石冰川分布存在坡向差異。下圖示意大雪山各坡向石冰川前緣的最低海拔下限。據此完成(1)~(3)題。
(1)石冰川中的巖石碎塊(  )
A.分選性好 B.磨圓度好
C.多為流水搬運堆積 D.多為基巖風化崩解
(2)大雪山南北坡石冰川前緣最低海拔存在較大差異,是因為北坡(  )
A.降水較多 B.氣溫較低
C.坡度較陡 D.風力較大
(3)受全球變暖影響,石冰川比一般冰川(  )
A.融化快但危害小 B.融化快且危害大
C.融化慢且危害小 D.融化慢但危害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灵璧县| 临沭县| 百色市| 中方县| 兴城市| 南昌市| 鄱阳县| 巴中市| 延安市| 临夏县| 洛扎县| 凌海市| 临漳县| 尖扎县| 浏阳市| 滕州市| 清河县| 洛川县| 赣州市| 盐边县| 三都| 临安市| 梁平县| 且末县| 永嘉县| 邵东县| 同德县| 夏河县| 灵武市| 南涧| 尖扎县| 南江县| 佛山市| 聊城市| 托克逊县| 道孚县| 无为县| 梅州市| 宁陕县| 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