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探索自然的科學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我們身邊1、科學以自然界各種現象為研究對象,發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學習科學,研究各種客觀事實和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自然 ,并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及其變化作出解釋和預測。2、科學研究要善于觀察,勤于實驗。解決一個小小問題的過程都可能有科學發現。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從研究身邊的問題著手,就可以走進科學的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改變了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拓展了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使我們對自然的認識范圍不斷擴大,小到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大到浩瀚的宇宙,都是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1、科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并能通過表面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內在規律。2、科學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它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舒適,使人們的工作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科學技術改變世界。3、科學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如果對它認識不足,使用不當,也會給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基因編輯技術、克隆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等。我們的地球正面臨著放射性污染、溫室效應、人口膨脹、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植被破壞、動物物種日漸減少等問題。科學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1、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科學發展密切相關,科學的發展改變著人們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認識,提升了人類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從古代火箭到現代火箭:我國古代人發明了火藥,并用于軍事;現代發射火箭,將航天員送人太空。從古代的指南針到現代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古代指南針開啟了遠洋航海時代;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幫助人們確定位置。2、熱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電磁學的創立使人類進人了電氣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跨人了信息時代;現代航天技術使人類能夠探索宇宙的奧秘,邀游變幻莫測的太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人類打開了遺傳科學的大門……顯然,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了巨變。科學測量A、長度測量測量是一個把待測 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的過程。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 ,符號是“m ”,常用單位還有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納米(nm)等。換算關系如下:1km= 1000 m;lm= 10 dm= 100 cm= 1000 mm;1mm= 1000 μm 1μm= 1000 nm長度的常用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此外,人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指距、步長等來粗測物體的長度。聲吶、 雷達、測距望遠鏡等是現代測量常用的儀器。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零刻度線、分度值和量程。放正確: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邊緊貼被測物體 ;被測物體的一端一般要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齊。看正確:視線與尺面垂直。讀正確:讀數=精確值 +估讀值 +單位。記正確:被測物體的長度=精確值 +估讀值 +單位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為直法、累積法。卡尺法常用于測量錐體高度、球體直徑等,測量時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將被測物卡住而進行測量。化曲為直法常借助一段無彈性細線與彎曲物體重合,再將線拉直測量。累積法 一般用于被測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時采用。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①多次測量求平均值;②選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③改進測量方法。B、體積測量1、體積是物體占有空間 的大小。在國際單位制中,體積的基本單位是立方米,較小的體積單位是立方厘米。液體體積的常用單位用升和 毫升體積之間的關系為:1m = 1000 L,1L= 1000 mL,1mL= 1 cm 。2、對形狀規則的物體,可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再利用公式進行計算。體積測量3、液體體積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測量,量筒和量杯都無零刻度, 量筒刻度值自下而上增大,刻度線均勻。量杯不同于量筒之處是刻度線不均勻 、上密下疏。(量筒讀數誤差分析:視線俯高仰低,會導致量取的液體俯少仰多)4、量筒(或量杯)的正確使用方法:(1)看清量筒(或量杯)的量程和分度值。(2)測量前,量筒(或量杯)必須放在水平桌面。(3)讀數時,應當使量筒壁上的刻度正對自己,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形液面最低處(或凸形液面最高處)相平。a、對沉底的形狀不規則的小塊固體,可利用量筒 、水、細線進行測量。b、對浮在水面的形狀不規則的小塊固體,可用針壓法(用細鋼針把物體按入水中使其浸沒 進行測量)或沉墜法(把重物與物體用細線拴在一起使其浸沒,進行測量)。排水法 沉墜法 針壓法C、面積的測量1、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與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一樣,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的。2、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有割補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出每一方格的邊長,求出每方格的面積。數出不規則物體所上的方格數:占半格或半格以上的算一格,不到半格的舍去面積=每一方格的面積 x所占的總的方格數。D、溫度測量1、溫度可以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2、常用溫度計是利用液體(如水銀、酒精等)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3、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 ℃ ”表示。在標準大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 ,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 100℃ , 兩者之間分為 100 等份,每等份表示1℃。4、常用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1)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量程 的溫度。(2)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3)一般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來讀數,且要等溫度計中的液柱穩定后才能讀數。(4)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5、體溫計的結構和使用。(1)體溫計的量程為35℃ 至 42℃ ,分度值為 0.1 ℃。(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極細的縮口 ,水銀柱可在此處斷開,故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者讀數。6、測量溫度的方法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常用的溫度計除了液體溫度計以外,還有電子溫度計、金屬溫度計等,色帶溫度計能方便地跟蹤動物的體溫變化,衛星遙感能測出海水0.1℃的溫度變化,天文學中常用光譜分析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溫度。實驗室器材1、實驗室內有大量可供我們做實驗時使用的儀器和試劑 ,它們的存放點必須符合環境要求和安全要求,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存放,特殊的具有危險性的試劑或器材必須按其規定要求存放于規定位置。2、能直接加熱的儀器有:試管、蒸發皿;不能直接加熱的儀器有:燒杯、燒瓶 ;不能加熱的儀器有:量筒、漏斗。3、試管加熱時用試管夾夾持試管的中上部 ;加熱液體時,液體不超過容積的1/3,加熱時試管外壁不能有水,不能驟冷,防止受熱不均引起炸裂;加熱液體時試管口向上與桌面成45°角;加熱固體時試管口不能對著自己和他人 ;加熱時,先略向下傾斜預熱,后集中加熱。4、加熱燒杯和燒瓶中液體時,所盛液體不能超過容積的1/2。5、燒杯、試管等玻璃儀器用畢應立即清洗,洗滌干凈的標準: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6、實驗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學習實驗室安全守則,會識別常見的危險警告標志。7、使用滴管時,膠頭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 使用過程中不能平放或倒放,用后應立即沖洗,未經洗滌的滴管嚴禁吸取其他試劑。試劑瓶上的滴管不需要 洗滌,要專管專用。8、酒精燈中酒精量不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 ,加熱時用酒精燈外焰。要用火柴點燃酒精燈,不可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另一酒精燈,熄滅時要用燈帽蓋滅,切不可用嘴吹滅。9、實驗室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1)不慎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立即用 濕抹布 蓋滅或用 沙土 蓋滅。(2)被燒傷或燙傷:用大量冷水沖洗受傷處。(3)被化學試劑灼傷:用緩緩流水沖洗 1 分鐘以上。(4)如果意外傷害較嚴重,應在老師指導下及時去醫務室或醫院;如果實驗室發生嚴重火災,必須有序撤離并撥打火警電話 119。10、實驗室取用藥品的規則:不能用手接觸,不能品嘗,不能用鼻孔湊去聞;用剩的藥品不放回原瓶,要放入指定容器中。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案科學探究是獲得科學知識的一種基本方式。它是一個不斷地發現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證據,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并通過 評價與交流達成共識的過程。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提出科學問題 → 建立假設 →制訂計劃 →進行實驗 →分析證據,得出結論。控制變量法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只改變要研究的一個變量,而其他的變量保持不變。評價環節往往要考慮到是否設置了對照組,實驗對象是否太少導致結論存在偶然性。重復實驗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減少偶然性,獲取普遍規律,二是為了減少測量誤差。考向1 科學在身邊下列關于科學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A.麥哲倫通過環球航行,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B.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實現了地震的準確預報C.羅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發現了細胞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測天空,為“地心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答案】C【解答】解:A.麥哲倫通過環球航行,提出了地球是球體的學說,故A錯誤;B.張衡發明了地動儀,人類可以觀測地震方位,但是還不能實現地震的準確預報,故B錯誤;C.羅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發現了細胞,故C正確;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測天空,為“日心說”提供了有力的觀測依據,故D錯誤;故選:C。對點練.科學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從哪里來的?C.媽媽媽媽,宇宙是怎么誕生的?D.老師老師,為什么月球不會落到地面上?【答案】A【解答】解:A、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這是人的主觀意識,不是科學問題,故A正確;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從哪里來的?這是研究人類的起源,屬于科學問題,故B錯誤;C、媽媽媽媽,宇宙是怎么誕生的?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屬于科學問題,故C錯誤;D、老師老師,為什么月球不會落到地面上?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故D錯誤。故選:A。考向2探究生活中的科學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為社會造福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下列屬于科學技術帶來負面影響的是( )A.用吸塵器吸塵B.冬季用空調取暖C.用計算機上網D.電冰箱大量使用氟利昂來制冷【答案】D【解答】:A、用吸塵器吸塵,方便快捷,體現了科技造福人類,故A不符合題意。B、冬季用空調取暖,可以幫助人們度過寒冷天氣,體現了科技造福人類,故B不符合題意。C、用計算機上網,方便人們獲取信息,體現了科技造福人類,故C不符合題意。D、電冰箱大量使用氟利昂,會造成臭氧被破壞,不利于環境保護,屬于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故D符合題意。故選:D。對點練.進行實驗探究時,若要使已獲得的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下列做法通常無效的是( )A.增加自變量的數量 B.同一實驗者重復實驗C.增加實驗樣本的數量 D.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答案】A【解答】:A、當我們想要研究一些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時,被選定的變量就是自變量,被影響的變量就是因變量。自變里是由實驗操縱、握的變里,因變里是因為自變里的化而產生的現象變化或結果,要使已獲得的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對照實驗自變里只能有一個,不能增加其數量,不能增加自變量的數量,故選項正確,B、為了盡里少實驗結果的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因此應該設置重復實驗(或重復組),使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該做法通常有效,故選項錯誤。C、實驗中被測數太少具有偶然性,需要增加實驗祥本的數里,使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該做法通常有效,故選項錯誤。D、不同實驗者得出實驗數據不同,通過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體現出探究實驗的表達交流過程,使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該做法通常有效,故選項錯誤。故選:A。考向3 生活中的測量下列關于教室內的相關估測值,合理的是( )教室的高度約為8mB.教室內一支粉筆的質量約為6gC.教室內最高氣溫約為60℃D.教室內安靜聽課的學生心率為30次/分【答案】B【解答】解:A.教室的高度約為3m,故A錯誤;B.教室內一支粉筆的質量約為6g,故B正確;C.教室內最高氣溫約為35℃,故C錯誤;D.教室內安靜聽課的學生心率為60次/分,故D錯誤。故選:B。對點練.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要進行測量,測量時正確讀數很關鍵,請根據圖示填空。(1)如圖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長度。①圖中四種測量方法正確的有 (填字母)。②正確的測量方法中,木塊長度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值為 厘米。(2)如圖所示,①圖甲溫度計的讀數為: ℃;②某同學將圖乙所示數為39.2℃的體溫計直接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測得結果為 ℃。【答案】(1)AC;3.30;(2)-8;39.2。【解答】解:(1)A、圖中刻度尺的使用符合要求,故A正確;B、刻度尺的有刻度線的一側沒有緊靠被測長度,故B錯誤;C、圖中刻度尺的使用符合要求,故C正確;D、刻度尺的有刻度線的一側沒有緊靠被測長度,故D錯誤。故選:AC;C中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1mm;A中刻度尺上1cm之間有2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5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5cm;C中刻度尺精密度更高一些,物體左側與0刻度線對齊,右側在3.30cm處,估讀為3.3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3.30cm;(2)①溫度計讀數需注意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圖中示數位于零刻度下方,分度值為1℃,讀數為-8℃;②因為體溫計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細的縮口,遇冷液柱會在縮口處斷開而不能自行下降,故將示數為36.8℃的體溫計插入溫度為0℃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數不會下降,仍為39.2℃;故答案為:(1)AC;3.30;(2)-8;39.2。考向4 實驗的基本操作與安全下列對實驗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錯誤的是( )A.若不慎將稀硫酸濺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沖洗B.若不慎將燒堿溶液沾到皮膚上,要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C.若不慎將燃著的酒精燈碰倒,灑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應立即用濕抹布撲蓋D.若不慎將稀酸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答案】A【解答】:A、稀硫酸液濺入眼睛,立即用水沖洗,切不可用手揉搓,故說法錯誤;B、燒堿溶液沾到皮膚上,要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正確,故說法正確;C、若不慎將燃著的酒精燈碰倒,灑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應立即用濕抹布撲蓋,故說法正確;D、如果不慎將稀酸沾到皮膚,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故說法正確。故選:A。對點練.實驗室里所用的化學藥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蝕性或有毒的,盛裝和貯存酒精的容器應該張貼的標志是( )A.B.C.D.【答案】C【分析】可以根據標志的含義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解答】解:A、標志是有毒品標志,故錯誤;B、標志是腐蝕性藥品的標志,故錯誤;C、標志是易燃藥品的標志,酒精屬于易燃液體,故正確;D、標志是爆炸品標志,故錯誤;故選:C。考向5 科學探究在科學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或尋找普遍規律,經常需要進行反復多次實驗,下列實驗中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的( )①“探究浮力大小的相關因素”時,把水換成其它液體,多次測量②“訓練小鼠走迷宮”時,為了讓小鼠快速找出出口,多次訓練③“研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時,換用不同定值電阻,多次測量④“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定值電阻的電阻”時,多次測量電阻兩端電壓和通過電阻的電流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分析】物理實驗分兩類:一類是提高準確程度減小誤差,一類是尋找規律。因此,我們只要明確所給實驗測量該物理量的目的,就能恰如其分的進行歸類了。【解答】解:①“探究浮力大小的相關因素”時,把水換成其它液體,多次測量,目的是總結規律,避免結論的偶然性。符合題意;②“訓練小鼠走迷宮”時,為了讓小鼠快速找出出口,多次訓練,目的是建立條件反射。不符合題意;③“研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時,換用不同定值電阻,多次測量,目的是總結規律,避免結論的偶然性。符合題意;④“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定值電阻的電阻”時,多次測量電阻兩端電壓和通過電阻的電流值,得到多組電阻值,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不符合題意。故選:B。對點練.(2024 路橋區一模)某研究小組同學看到農民伯伯常給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們想,水稻是因為喜歡水才種在水里嗎?于是進行如下探究:(1)水位高低是否影響水稻秧苗的成活率?研究小組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請將步驟三補充完整。步驟一:小組同學取苗高15cm左右長勢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步驟二:隨機選取10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倒入適量的水恰好沒過土壤,置于26℃的溫室里,如圖所示。步驟三: 。步驟四:每天觀察并記錄一次死亡率,持續觀察15天,將實驗重復三次。實驗結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2)小組同學了解到:稗草等雜草喜歡與水稻扎堆、搶奪養分。現取同樣數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進行實驗。觀察結果與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遠高于水稻。查閱資料獲知:水稻被淹后會快速生長,讓更多葉片露出水面,即所謂的“泡苗助長”。根據上述研究,請你解釋為什么農民常給水稻秧田灌水: 。(3)人類馴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歷史。早期水稻生長于沼澤,沼澤的環境時而干旱少雨,時而淹水。水稻長期生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氣”,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澇。結合前面的探究,請你指出水稻的這些表現體現了生物學中的哪些概念?A.結構與功能B.進化與適應C.消化與吸收D.反射與反射弧(4)小組同學深入稻田,發現稻田內還有蛇、稻蟲、青蛙這些動物,請你完整寫出它們所在的一條食物鏈 。【答案】(1)將剩下的 30 株水稻秧苗隨機分成三組,每組 10 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分別倒入沒過土壤 5cm、10cm、15cm的水,都置于 26℃的溫室里;(2)為了加大稗苗的死亡率,加速水稻的生長(3)B(4)水稻→稻蟲→青蛙→蛇【解答】解:(1)本實驗是探究水位高低是否影響水稻秧苗的成活率,實驗變量為水位的高低。對照實驗除了實驗變量不同以外,其他條件均需相同且適宜,所以步驟三:將剩下的30株水稻秧苗隨機分成三組,每組10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分別倒入沒過土壤5cm、10cm、15cm的水,都置于26℃的溫室里。(2)根據題干可知:現取同樣數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進行實驗。觀察結果與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遠高于水稻,所以農民常給水稻秧田灌水,為了加大稗苗的死亡率,加速水稻的生長。(3)人類馴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歷史。早期水稻生長于沼澤,沼澤的環境時而干旱少雨,時而淹水。水稻長期生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氣”,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澇,這些表現體現了水稻在不斷地進化,這些進化的特征又是與環境相適應的,故體現了生物學中進化與適應。故選:B。(4)食物鏈始于生產者,終于消費者,所以食物鏈為:水稻→稻蟲→青蛙→蛇。故答案為:(1)將剩下的 30 株水稻秧苗隨機分成三組,每組 10 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分別倒入沒過土壤 5cm、10cm、15cm的水,都置于 26℃的溫室里;(2)為了加大稗苗的死亡率,加速水稻的生長(3)B(4)水稻→稻蟲→青蛙→蛇1.以下是進行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示意圖,有關實驗儀器名稱的判斷,錯誤的是( )A.a是試管夾 B.b是酒精燈 C.c是集氣瓶 D.d是燒杯【答案】A【解答】解:A、a是坩堝鉗,說法錯誤;B、b是酒精燈,說法正確;C、c是集氣瓶,說法正確;D、d是燒杯,說法正確。故選:A。2.小金取來一支體溫計,看到水銀柱的位置在35℃以下,他用這支體溫計測量甲同學的體溫為38.3℃,他用酒精棉花給體溫計消毒后,直接去測乙同學體溫,結果體溫正常的乙同學,溫度計示數為38.3℃.就小金測量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對于38.3℃這個讀數,估計值為0.3℃B.不用開水消毒的原因是用酒精消毒的效果更好C.體溫計玻璃管太細,使用如果不甩,水銀就不會回落D.如果先測乙同學,再測甲同學體溫,兩人的體溫都能夠準確測量【答案】D【解答】解:A、體溫計的分度值為0.1℃,對于38.3℃這個讀數,0.3℃是準確的,另外,體溫計讀數不要估讀,故A錯誤;B、沸水溫度高達100℃,遠遠高于體溫計的量程,用沸水對溫度計消毒,會毀壞溫度計,故B錯誤;C、體溫計下端有一個很細的縮口,使用前要用力的甩一下,水銀才會回落,并不是應為體溫計的玻璃管太細;故C錯誤;D、如果先測乙同學,由于乙的體溫正常,在37℃左右,所以能測量出乙的體溫,再測甲同學體溫,甲同學的體溫為38.3℃,高于乙的體溫,所以兩人的體溫都能夠準確測量,故D正確。故選:D。3.(2024春 諸暨市期末)下列科學家和相應貢獻匹配不正確的是( )A.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B.安培——最早指出地球是一個巨大磁體C.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D.湯姆生——發現原子內有帶負電的電子【答案】B【解答】A.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正確,不符合題意;B.安培——發現安培定則,判斷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方向,符合題意;C.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正確,不符合題意;D.湯姆生——發現原子內有帶負電的電子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B。4.如圖是家用水表,從圖中可知,他測量的物理量是水的( )A.溫度 B.質量 C.體積 D.密度【答案】C【解答】解:觀察水表的表盤可知,其標注的單位是“m3”,結合生活經驗可知,測量的物理量是水的體積。故選:C。5.(2024春 上虞區期末)如圖所示為驗證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裝置,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在實驗前應該檢驗裝置的氣密性B.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可換用更細的玻璃管C.實驗時為便于操作和觀察,應該用手握緊試管D.為更好地控制變量,可在B試管內放入等數量的同種死昆蟲【答案】C【解答】解:A、為了防止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逸出,因此在實驗前應該檢驗裝置的氣密性,A正確;B、換用更細的玻璃管使紅色水滴移動的距離更加明顯,B正確;C、實驗時用手握住試管會導致試管內壓強改變,影響實驗結果,C錯誤;D、對照實驗是唯一變量實驗,因此為更好地控制變量,可在乙試管內放入等數量的同種死昆蟲,D正確。故選:C。6.(1)如圖甲是某一時期掛在室外完好的寒暑表的一部分,請你讀出當時的氣溫是 。(2)在“運用物理技術破案”趣味游戲活動中,如圖乙為犯罪嫌疑人留下的一只腳印,長為 ;通常情況下,人站立時身高大約是腳長的7倍,可知該“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約為 m。【答案】(1)﹣14℃;(2)25.10cm;1.76。【解答】解:(1)在甲圖溫度計上,10℃之間有10個小格,一個小格代表1℃,所以此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由圖可知液柱在0℃以下,說明溫度低于0℃,示數為﹣14℃;(2)由圖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腳印左側與0刻度線對齊,右側與25.10cm對齊,所以腳印的長度為25.10cm;人體身高約7×25.10cm=175.7cm≈1.76m。故答案為:(1)﹣14℃;(2)25.10cm;1.76。7.小麗想測出某一不規則石塊的體積,她發現不能使用刻度尺,于是和同學討論想出了用如圖所示的方法。該量筒的最大測量值是 ,分度值是 ;放入石塊前量筒內水的體積V1為 mL,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后量筒的示數V2為 mL,通過計算可知小麗所測石塊的體積為 cm3。如果小麗讀V2時,視線為俯視,則測得石塊的體積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答案】100mL;2mL;50;60;10;偏大。【解答】解:則該量筒的量程是100mL,分度值是2mL;放入石塊前量筒內水的體積V為50mL,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后量筒的示數V2為60mL,通過計算可知小麗所測石塊的體積為:60mL﹣50mL=10mL=10cm3,如果小麗讀V2時,視線為俯視,測得石塊的體積偏大。故答案為:100mL;2mL;50;60;10;偏大。8.我們的眼睛在觀察周圍事物時往往會發生錯覺,利用工具比較下列圖形并完成填空(請選填“>、=或<”)。(1)圖甲中AB和CD哪個間距更大一些?AB CD(2)圖乙中寬度和高度哪個比較大?寬度 高度【答案】(1)=;(2)=。【解答】解:觀察甲、乙兩圖,感覺圖甲中的AB間距小于CD間距,圖乙中的寬度小于高度。但利用刻度尺測量發現:圖甲中的AB間距等于CD間距,圖乙中的寬度等于高度。故答案為:(1)=;(2)=。9.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要進行測量,測量時正確讀數很關鍵,請根據圖示填空。(1)小科要測一紙帶的厚度,紙帶厚薄均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恰好能套進一個圓環內,如圖乙所示,紙帶環繞了n圈,則紙帶厚度是 (用相關字母表示)。(2)與上述測量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有 。①用量筒和水測出100枚大頭針的體積,求一枚大頭針的體積;②測量1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求出脈搏跳動一次所需的時間;③測量課本長度時取五次測量的平均值;④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得出一張紙的厚度;【答案】(1)(D2﹣D1);(2)①②④。【解答】解:(1)由于紙帶的厚度太小,所以無法直接用刻度尺來進行測量,因此要用累積法來完成實驗;可將紙帶緊密繞在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中,然后數出紙帶的圈數n;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環內徑與圓柱形鉛筆的內徑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2)測量金屬絲直徑時,為了減小誤差,采用如圖方法進行測量,這是采用累積法;①用量筒和水測出100枚大頭針的體積,求一枚大頭針的體積,也采用累積法;②測量1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求出脈搏跳動一次所需的時間,也采用累積法;③測量課本長度時取五次測量的平均值,與上述圖中測量涉及的研究方法不相同;④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得出一張紙的厚度,也采用累積法;所以與測金屬絲直徑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是①②④。故答案為:(1)(D2﹣D1);(2)①②④。10.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同學們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完全營養液、缺氮營養液、濃度適宜的溶液、蒸餾水、同種青菜幼苗若干、相同規格的玻璃器皿若干。各小組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第一小組的方案如下: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_____,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1)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 。(2)步驟②中乙組加入 。(3)針對第一小組的方案,第二小組認為可以用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這樣也滿足氮元素的變量控制。但遭到大家的反對,理由是 。【答案】(1)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2)等量的缺氮營養液(3)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只有 NH4NO3 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解答】解:(1)每組只用少量的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做實驗不科學,可能因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的數量要多,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誤差,排除偶然性,增強實驗的準確性、可靠性。所以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2)本實驗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變量是含氮無機鹽,故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等量的缺氮營養液。(3)用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無法得出實驗結論,因為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而只有 NH4NO3 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故答案為:(1)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2)等量的缺氮營養液(3)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只有 NH4NO3 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探索自然的科學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我們身邊1、科學以自然界各種 為研究對象,發現它們產生、發展的 和 。學習科學,研究各種客觀事實和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并對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及其變化作出 和 。2、科學研究要善于 ,勤于 。解決一個小小問題的過程都可能有科學發現。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從研究身邊的問題著手,就可以走進科學的世界。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改變了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拓展了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使我們對自然的認識范圍不斷擴大,小到構成物質的微觀 大到浩瀚的 ,都是科學研究的對象。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1、科學改變了人們的 方式。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各種復雜的問題,并能通過表面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內在規律。2、科學改變了人們的 方式。它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舒適,使人們的工作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科學技術改變世界。3、科學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如果對它認識不足,使用不當,也會給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一些 影響,如基因編輯技術、克隆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等。我們的地球正面臨著放射性污染、溫室效應、人口膨脹、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植被破壞、動物物種日漸減少等問題。科學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1、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科學發展密切相關,科學的發展改變著人們對自然界各種事物的認識,提升了人類的 和 ,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從古代火箭到現代火箭:我國古代人發明了火藥,并用于軍事;現代發射火箭,將航天員送人太空。從古代的指南針到現代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古代指南針開啟了遠洋航海時代;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幫助人們確定位置。2、熱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工業化時代;電磁學的創立使人類進人了電氣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跨人了信息時代;現代航天技術使人類能夠探索宇宙的奧秘,邀游變幻莫測的太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為人類打開了遺傳科學的大門……顯然,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了巨變。科學測量A、長度測量測量是一個把 的量與公認的 進行比較的過程。長度的基本單位是 ,符號是“ ”,常用單位還有 、 、 、 、 和 等。換算關系如下:1km= m;lm= dm= cm= mm;1mm= μm 1μm= nm長度的常用測量工具是 (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此外,人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 、 等來粗測物體的長度。 、 、 等是現代測量常用的儀器。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觀察它的 、 和 。放正確: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邊 被測物體 ;被測物體的一端一般要與刻度尺的 對齊。看正確:視線與尺面 。讀正確:讀數= + + 。記正確:被測物體的長度= + +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為直法、累積法。 常用于測量錐體高度、球體直徑等,測量時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將被測物卡住而進行測量。 常借助一段 細線與彎曲物體重合,再將線拉直測量。 一般用于被測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時采用。減小誤差的基本方法:① ;②選用 的測量工具;③改進 。B、體積測量1、體積是物體 的大小。在國際單位制中,體積的基本單位是 ,較小的體積單位是 。液體體積的常用單位用 和 體積之間的關系為:1m = L,1L= mL,1mL= cm 。2、對形狀規則的物體,可用 直接測量,再利用公式進行計算。體積測量3、液體體積可用 或 直接測量,量筒和量杯都 , 量筒刻度值自下而上 ,刻度線 。量杯不同于量筒之處是刻度線 、 。(量筒讀數誤差分析:視線俯高仰低,會導致量取的液體俯少仰多)4、量筒(或量杯)的正確使用方法:(1)看清量筒(或量杯)的 和 。(2)測量前,量筒(或量杯)必須放在 。(3)讀數時,應當使量筒壁上的刻度 ,視線要與量筒內 (或凸形液面 )相平。a、對沉底的形狀不規則的小塊固體,可利用 、 、 進行測量。b、對浮在水面的形狀不規則的小塊固體,可用 (用細鋼針把物體 進行測量)或 (把重物與物體 ,進行測量)。排水法 沉墜法 針壓法C、面積的測量1、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與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一樣,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的。2、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有 等。 方格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出每一方格的邊長,求出每方格的面積。數出不規則物體所上的方格數:面積=每一方格的面積 x所占的總的方格數。D、溫度測量1、溫度可以表示物體的 。2、常用溫度計是利用 (如水銀、酒精等) 的性質制成的。3、常用的溫度單位是 ,用“ ”表示。在標準大氣壓下,把 的溫度定為 ,水 時的溫度定為 100℃ , 兩者之間分為 100 等份,每等份表示 。4、常用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1) 被測物體的溫度,不能測量超過溫度計 的溫度。(2)溫度計的 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3)一般不能將溫度計 讀數,且要等溫度計中的液柱穩定后才能讀數。(4)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內液面 。5、體溫計的結構和使用。(1)體溫計的量程為 至 ,分度值為 ℃。(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 ,水銀柱可在此處斷開,故體溫計 離開被測者讀數。6、測量溫度的方法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常用的溫度計除了 以外,還有 、 等, 能方便地跟蹤動物的體溫變化, 能測出海水0.1℃的溫度變化,天文學中常用 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溫度。實驗室器材1、實驗室內有大量可供我們做實驗時使用的 和 ,它們的存放點必須符合 和 ,并按 有序存放,特殊的具有危險性的試劑或器材必須按其規定要求存放于 。2、能直接加熱的儀器有: 、 ;不能直接加熱的儀器有: 、 ;不能加熱的儀器有: 、 。3、試管加熱時用試管夾夾持試管的 ;加熱液體時,液體不超過容積的 ,加熱時試管外壁 ,不能 , ;加熱液體時試管口向上與桌面成 角;加熱固體時試管口 ;加熱時,先 ,后集中加熱。4、加熱燒杯和燒瓶中液體時,所盛液體不能超過容積的 。5、燒杯、試管等玻璃儀器用畢應立即清洗,洗滌干凈的標準:既不 ,也不6、實驗開始之前,我們需要學習實驗室 ,會識別常見的 。7、使用滴管時,膠頭在 ,管口在 ,滴管口不能伸入 , 使用過程中 平放或倒放,用后應立即 ,未經洗滌的滴管嚴禁 。試劑瓶上的滴管 洗滌,要專管專用。8、酒精燈中酒精量不超過酒精燈容積的 ,加熱時用酒精燈 。要用 點燃酒精燈, 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另一酒精燈,熄滅時要用 蓋滅, 嘴吹滅。9、實驗室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1)不慎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立即用 蓋滅或用 蓋滅。(2)被燒傷或燙傷:用 沖洗受傷處。(3)被化學試劑灼傷:用 沖洗 1 分鐘以上。(4)如果意外傷害較嚴重,應在老師指導下及時去 或 ;如果實驗室發生嚴重火災,必須 。10、實驗室取用藥品的規則:不能 ,不能 ,不能 ;用剩的藥品 原瓶,要放入 中。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案科學探究是獲得 的一種基本方式。它是一個不斷地發現 ,通過多種途徑尋求 ,運用創造性思維來 ,并通過 達成共識的過程。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 → → → , 。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只改變要研究的一個變量,而其他的變量保持不變。評價環節往往要考慮到是否設置了 ,實驗對象是否太少導致結論存在 。重復實驗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 ,獲取普遍規律,二是為了 。考向1 科學在身邊下列關于科學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A.麥哲倫通過環球航行,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B.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實現了地震的準確預報C.羅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發現了細胞D.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測天空,為“地心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對點練.科學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從哪里來的?C.媽媽媽媽,宇宙是怎么誕生的?D.老師老師,為什么月球不會落到地面上?考向2探究生活中的科學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為社會造福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下列屬于科學技術帶來負面影響的是( )A.用吸塵器吸塵B.冬季用空調取暖C.用計算機上網D.電冰箱大量使用氟利昂來制冷對點練.進行實驗探究時,若要使已獲得的探究結論更具有說服力,下列做法通常無效的是( )A.增加自變量的數量 B.同一實驗者重復實驗C.增加實驗樣本的數量 D.不同實驗者重復實驗考向3 生活中的測量下列關于教室內的相關估測值,合理的是( )教室的高度約為8mB.教室內一支粉筆的質量約為6gC.教室內最高氣溫約為60℃D.教室內安靜聽課的學生心率為30次/分對點練.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要進行測量,測量時正確讀數很關鍵,請根據圖示填空。(1)如圖所示,用四把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長度。①圖中四種測量方法正確的有 (填字母)。②正確的測量方法中,木塊長度精確度更高的測量值為 厘米。(2)如圖所示,①圖甲溫度計的讀數為: ℃;②某同學將圖乙所示數為39.2℃的體溫計直接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測得結果為 ℃。考向4 實驗的基本操作與安全下列對實驗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錯誤的是( )A.若不慎將稀硫酸濺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沖洗B.若不慎將燒堿溶液沾到皮膚上,要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C.若不慎將燃著的酒精燈碰倒,灑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應立即用濕抹布撲蓋D.若不慎將稀酸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點練.實驗室里所用的化學藥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蝕性或有毒的,盛裝和貯存酒精的容器應該張貼的標志是( )A.B.C.D.考向5 科學探究在科學實驗時,為了減小誤差或尋找普遍規律,經常需要進行反復多次實驗,下列實驗中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的( )①“探究浮力大小的相關因素”時,把水換成其它液體,多次測量②“訓練小鼠走迷宮”時,為了讓小鼠快速找出出口,多次訓練③“研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時,換用不同定值電阻,多次測量④“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定值電阻的電阻”時,多次測量電阻兩端電壓和通過電阻的電流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對點練.(2024 路橋區一模)某研究小組同學看到農民伯伯常給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們想,水稻是因為喜歡水才種在水里嗎?于是進行如下探究:(1)水位高低是否影響水稻秧苗的成活率?研究小組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請將步驟三補充完整。步驟一:小組同學取苗高15cm左右長勢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步驟二:隨機選取10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倒入適量的水恰好沒過土壤,置于26℃的溫室里,如圖所示。步驟三: 。步驟四:每天觀察并記錄一次死亡率,持續觀察15天,將實驗重復三次。實驗結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2)小組同學了解到:稗草等雜草喜歡與水稻扎堆、搶奪養分。現取同樣數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進行實驗。觀察結果與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遠高于水稻。查閱資料獲知:水稻被淹后會快速生長,讓更多葉片露出水面,即所謂的“泡苗助長”。根據上述研究,請你解釋為什么農民常給水稻秧田灌水: 。(3)人類馴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歷史。早期水稻生長于沼澤,沼澤的環境時而干旱少雨,時而淹水。水稻長期生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氣”,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澇。結合前面的探究,請你指出水稻的這些表現體現了生物學中的哪些概念?A.結構與功能B.進化與適應C.消化與吸收D.反射與反射弧(4)小組同學深入稻田,發現稻田內還有蛇、稻蟲、青蛙這些動物,請你完整寫出它們所在的一條食物鏈 。1.以下是進行木炭在氧氣中燃燒實驗的示意圖,有關實驗儀器名稱的判斷,錯誤的是( )A.a是試管夾 B.b是酒精燈 C.c是集氣瓶 D.d是燒杯2.小金取來一支體溫計,看到水銀柱的位置在35℃以下,他用這支體溫計測量甲同學的體溫為38.3℃,他用酒精棉花給體溫計消毒后,直接去測乙同學體溫,結果體溫正常的乙同學,溫度計示數為38.3℃.就小金測量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對于38.3℃這個讀數,估計值為0.3℃B.不用開水消毒的原因是用酒精消毒的效果更好C.體溫計玻璃管太細,使用如果不甩,水銀就不會回落D.如果先測乙同學,再測甲同學體溫,兩人的體溫都能夠準確測量3.(2024春 諸暨市期末)下列科學家和相應貢獻匹配不正確的是( )A.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B.安培——最早指出地球是一個巨大磁體C.盧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D.湯姆生——發現原子內有帶負電的電子4.如圖是家用水表,從圖中可知,他測量的物理量是水的( )A.溫度 B.質量 C.體積 D.密度5.(2024春 上虞區期末)如圖所示為驗證動物需要呼吸的實驗裝置,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在實驗前應該檢驗裝置的氣密性B.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可換用更細的玻璃管C.實驗時為便于操作和觀察,應該用手握緊試管D.為更好地控制變量,可在B試管內放入等數量的同種死昆蟲6.(1)如圖甲是某一時期掛在室外完好的寒暑表的一部分,請你讀出當時的氣溫是 。(2)在“運用物理技術破案”趣味游戲活動中,如圖乙為犯罪嫌疑人留下的一只腳印,長為 ;通常情況下,人站立時身高大約是腳長的7倍,可知該“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約為 m。7.小麗想測出某一不規則石塊的體積,她發現不能使用刻度尺,于是和同學討論想出了用如圖所示的方法。該量筒的最大測量值是 ,分度值是 ;放入石塊前量筒內水的體積V1為 mL,將石塊完全浸入水中后量筒的示數V2為 mL,通過計算可知小麗所測石塊的體積為 cm3。如果小麗讀V2時,視線為俯視,則測得石塊的體積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8.我們的眼睛在觀察周圍事物時往往會發生錯覺,利用工具比較下列圖形并完成填空(請選填“>、=或<”)。(1)圖甲中AB和CD哪個間距更大一些?AB CD(2)圖乙中寬度和高度哪個比較大?寬度 高度9.科學研究過程中經常要進行測量,測量時正確讀數很關鍵,請根據圖示填空。(1)小科要測一紙帶的厚度,紙帶厚薄均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恰好能套進一個圓環內,如圖乙所示,紙帶環繞了n圈,則紙帶厚度是 (用相關字母表示)。(2)與上述測量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有 。①用量筒和水測出100枚大頭針的體積,求一枚大頭針的體積;②測量1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求出脈搏跳動一次所需的時間;③測量課本長度時取五次測量的平均值;④測量一本書的厚度,得出一張紙的厚度;10.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同學們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完全營養液、缺氮營養液、濃度適宜的溶液、蒸餾水、同種青菜幼苗若干、相同規格的玻璃器皿若干。各小組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第一小組的方案如下: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_____,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1)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 。(2)步驟②中乙組加入 。(3)針對第一小組的方案,第二小組認為可以用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這樣也滿足氮元素的變量控制。但遭到大家的反對,理由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學霸提優】(2024新版)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學 單元知識清單(知識點+典例).doc 【學霸提優】(2024新版)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學 單元知識清單(知識點+典例)(原卷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