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無產階級工農聯盟帝國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思想一化三改私有制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化時代化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半殖民地(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而言。它是指形式上是獨立的國家,實際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斷發展。半封建在社會形態上是歷史的進步。內憂:封建制度落后,加之長期閉關鎖國,經濟、政治、文化都落后,淪為半封建社會外患:西方列強入侵,淪為半殖民地。中外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國內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前提目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決定決定(2)帝國主義不允許走(外因)(3)封建勢力不愿意走(內因)(4)民族資產階級沒能力走(自身)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中華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十分弱小,并且與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是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維護其在華特權,不允許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原因:(1)從根本上來說,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根本原因、決定因素)我大清豈容你放肆!抱歉!不能讓你強大起來!我打不過他們!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2.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①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②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③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地位:(2)特點:(3)意義: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主心骨):中國共產黨上海中共一大:1921.7.23-7.31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建黨日:7月1日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②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歷史意義:(1)成立條件: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階級條件(工人階級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知識點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淮海戰役:民眾用手推車推出來的勝利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八項注意”: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償、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家、不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領導者基礎主體任務注意: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質上來說屬于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 定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關系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1919年1949年1956年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鴉片戰爭民主主義革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革命):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必然趨勢必要準備先后順序相互銜接新中國成立有什么意義(背誦)歷史意義(辭舊):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社會意義(迎新):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世界意義(對外):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政治力量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馬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中國革命具體實際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毛澤東思想結合一、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三大改造及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時間:1949年-1956年)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一化三改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改造發展生產力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主義革命。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情境一:新中國之初,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已經掌握了重要的工礦企業、鐵路、銀行等國民經濟的命脈。 情境二:民族資產階級有為新中國建設服務的意愿,黨可以通過“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確政策,引導他們走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情境三:新中國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農業個體經濟既不能滿足工業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又有兩極分化的危險。 情境四:1950年中國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其中規定:“……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因素。②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③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④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2.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多讀)閱讀材料,概括社會過渡的必然性。3、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意義①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③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1956年第一輛國產汽車開出裝配線1956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新的歷史課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二)探索中應堅持的原則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馬克思列寧基本原理+蘇聯經驗教訓+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方法指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地位最重要貢獻主要 矛盾主要 任務(三)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理論貢獻(1956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①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②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決 定(四)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成就工業方面: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基礎設施方面: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科教方面: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農業方面: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結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個結論①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個飛躍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個肯定④雖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5.社會主義艱辛探索的意義(評價)一個理論③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①鴉片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出一條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③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我國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事業、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極大改變,我國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⑤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綜合下面資料信息可知,經過“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 ) “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里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在這里。”發表于1956的歌曲《小燕子》,也唱出了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 ①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運動到實踐、制度的偉大跨越 ②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③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運動到實踐、制度的偉大跨越,①錯誤;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④錯誤。√2.1956年底,我國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意味著中國歷史上長達幾千年的剝削制度的完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 )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②使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③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有739億元,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43.1%。經過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 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其中工業總產值704億元,增長128.6%,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比變為56.7%。這表明( )①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國成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社會主義改造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③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④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逐漸降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1956年,一位中國詩人寫道:“請看,中國張開了翅膀——銀亮的翅膀!萬里的遠航!在晴朗的日子閃射著輝煌的陽光!”該詩句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欣喜。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不到四年的時間,完成了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下列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建立 ②改造過程中,生產關系急劇變革使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③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戰略構想的具體舉措④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使我國的經濟結構、政權的階級基礎發生了根本變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