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信息及其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主要內容包括①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載體;②信息的基本特征;③信息的獲取與加工。本節課旨在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體驗信息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強化學生對信息基本特征的內化體驗,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有效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甄別信息、運用信息的信息素養,為學生可持續學習信息技術奠定良好基礎。二、學情分析作為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一方面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參與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使用信息技術的經驗。另一方面他們對信息技術的概念性知識了解不多,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抽象思維能力、概念內化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此節中學信息技術啟蒙課﹐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以及對本課程的學習方法了解不多,所以這一節課對學生學法指導將對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學習有開啟意義。三、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形成對信息的感性認識﹐并能列舉身邊的信息實例;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并能舉例說明;了解信息獲取與加工的方法、步驟。過程與方法∶體驗信息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甄別信息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養成積極主動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信息基本特征及應用、信息的獲取與加工難點:信息的基本特征理解。五、教學方法以創設“江防圖過江”情景為出發點,通過學生容易理解又樂于思考的問題層層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師生互動交流、情景角色感受等教學手段突破重點,分解難點。再以學生身邊熟知的、感興趣的信息實例來鞏固知識,學以致用。教學過程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讓學生閱讀教材P2的江防圖過江的小故事。 2、根據情境提出問題: (1)在小故事描述的場景中,主要傳遞了哪些信息 信息的存在形式有什么變化 (2)在傳遞過程中,信息主要借助了哪些載體 (3)在傳遞過程中,信息是否存在著時效性 信息是否有錯誤的風險 (4)江北總部首長應如何解讀老板娘報告的數據 3、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板書:信息及其特征) 1、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2; 2、小組內討論交流,思考回答問題。 創設情境,將抽象的信息概念學習具象化,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形成對提出問題的初步答案,對信息、信息的特征有大致了解。探究“江防圖過江”中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載體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信息的定義和信息載體的含義。 舉例分析信息載體的多樣性和信息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從承載信息的數據形態來看,有文本信息、音頻信息、圖像信息、動畫信息和視頻信息等;從表達信息所用語言來看,有中文信息、英文信息、日文信息等;從承載信息的具體物質來看,有存儲在紙張上的信息、存儲在磁盤上的信息、存儲在動物骨骼和獸皮上的信息等。 提出問題:在自然界中,我們人類可以借助語言、文字傳遞信息,那么其他的動物會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呢?請同學們交流思考一下! 邀請學生回答問題,指出動物之間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來傳遞簡單信息,如蜜蜂跳舞等,而人類則是以語言、文字傳遞等形式傳遞復雜的信息。 3、帶領學生討論、梳理“江防過江圖”中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載體,填寫圖1-1。 閱讀課本,邊聽邊看邊思考。 2、思考、回答問題。 3、梳理、填寫圖1-1。 1、讓學生感受身邊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定義,認識信息的載體; 2、應用所學信息的基本知識,完成圖1-1的填寫。探究“江防圖過江”中所傳遞信息的基本特征 1、載體的依附性 師:信息都必須依附于某一事物而存在,在之前的小故事中信息依附的對象有哪些? 2、信息的價值相對性 學習探究:根據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價值相對性; 活動展示:“信息”大家看; 學習小結:對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信息的價值是不同的(取決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對信息的理解、認識和利用能力),這就是信息價值相對性。 3、信息具有傳遞性 信息是能夠被傳遞的。借助語言、文字、手勢、特殊氣味、電磁信號等手段,我們可以把信息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江防圖”信息是怎樣被傳遞到江北總部首長的手中的呢? 4、信息共享性 學習探究:根據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共享性。 活動展示:傳紙(信息)游戲 學習小結︰信息的交換是雙方都享有被交換的同一信息﹐而且可以被多次重復使用﹐這就是信息共享性。 5、信息的時效性 學習探究∶根據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時效性,為什么江防圖信息需要盡快送出? 學習小結∶信息的效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會漸漸失去效用,這就是信息時效性。 6、信息的真偽性 學習探究:根據學習材料探究信息的真偽性。 活動展示:信息猜猜猜。 學習小結:由于人類感知、接收、識別信息的能力總是有限,因而對信息的識別會不完全,形成認知“偽信息”;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會發生各種錯誤,產生傳遞“偽信息”;有些人出于某種目的,故意編造虛假信息,會造成人為“偽信息”。這些都說明了信息具有真偽性。 7、指導學生根據學習探究完成表1-1的填寫。 討論探究江防圖信息依附了哪些載體; 參與活動,理解認識信息價值的相對性; 分析江防圖信息的傳遞過程; 參與游戲,感受信息的共享性; 根據探究材料,討論理解信息的時效性; 通過參與活動,認識信息具有真偽性; 7、填寫表1-1。 依托學習材料探究體驗,讓學生獨立思考,以小組探究活動為基礎、組間交流為升華、游戲表演來展示、教師總結評價來拓展的方式組織教學﹐并把知識遷移應用到生活實際。了解信息的獲取與加工 介紹信息獲取的渠道:人類的直接感覺,閱讀的書報、來自電視、電話、廣播等渠道的信息、來自計算機和網絡平臺的信息; 介紹信息的來源:親自體驗、調查和研究直接獲取的第一手信息,從他人處獲取的有價值的信息,借助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獲取信息; 說一說: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都是怎么獲取信息的? 分析獲取信息的步驟以及如何進行信息甄別和信息加工,提醒學生注意辨別生活的虛假信息,正確收集、使用信息。 閱讀教材,邊聽邊思考。 了解信息獲取的渠道和方式,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有效收集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處理信息、甄別信息的方法。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