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單元體例單元主題 歷史要素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秦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制度,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文景之治”,大一統王朝的鞏固,“光武中興”,黃巾起義,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單元備課說明一、單元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闡述,本單元講述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學生將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二、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講述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進入秦漢,我國歷史開始了第一個大一統時期。這一時期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戰國后期,秦國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為鞏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最終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走向滅亡。秦朝滅亡后,項羽、劉邦進行了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建立起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西漢。西漢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得以恢復,社會趨于穩定。西漢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西漢時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東漢的版圖與西漢基本一致,但政局較為混亂。東漢中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局動蕩,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秦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而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單元歷史上承春秋戰國時期,下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古代文獻史料、圖像史料,觀察實物史料,查閱地圖等方式,提高學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三、單元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歷史課程,學生已對春秋戰國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前面所學知識,體會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和時空觀念。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作業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和知識整合能力。四、單元教學目標1.知道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以及秦始皇實施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原因、概況、結果、影響。3.知道西漢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現等基本史實。4.知道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5.了解東漢興衰的歷史。6.了解絲綢之路的開辟及漢朝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7.了解秦漢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實現理想,堅韌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東漢的興衰設計說明“東漢的興衰”中的“興”主要是指“光武中興”,東漢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劉秀調整了統治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衰”主要是指東漢中期以后,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敗,最終引發了黃巾起義。教師應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了解東漢興衰的基本脈絡,引導學生思考“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認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習目標1.利用時間軸,梳理東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思考“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2.識讀《東漢形勢圖》,觀察東漢疆域的變化。3.了解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對東漢統治造成的影響。4.了解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時間、領導人、結果及影響等基本史實。5.認識到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重點難點重點:“光武中興”。難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讀法、講授法等。資源與工具(一)資源1.拓展閱讀:《漢書》(書目)。2.影視資料:《中國通史》(紀錄片)。(二)工具1.數字資源包、學習成果上傳和互動的平臺。2.圖書館資源、網絡搜索工具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教學情境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王朝是如何滅亡的 東漢王朝又是如何建立的 當時的政局有什么特點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新課的學習。二、預習檢查1.說說西漢滅亡的時間。2.說說東漢建立的時間、都城和建立者。3.東漢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被稱為什么 4.東漢中后期出現了什么局面,導致民生困苦、社會混亂 三、學習任務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出示表格。【設計意圖】整體梳理本單元的學習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單元整體思維。四、學習任務二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西漢后期的社會狀況。材料一 武帝病逝后……或為幼主,或為昏君,導致外戚勢力坐大,西漢帝國日衰。材料二 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民)饑饉……死于道, 以百萬數。——《漢書·谷永傳》學生回答:西漢后期,朝政越來越腐敗,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教師提問:西漢被誰建立的什么政權取代了 這個篡位者所進行的改革是否取得了成功 他建立的政權后來又被誰推翻了 學生回答:被外戚王莽建立的新朝取代了。沒有成功。被劉秀推翻了。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三 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漢書·王莽傳》教師講述:材料三反映了王莽改革不僅沒有鞏固統治,反而加劇了社會動蕩。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3頁的內容,了解東漢建立的概況。學生回答:(1)建立時間:25年。(2)建立者:劉秀(光武帝)。(3)都城:洛陽。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識讀教材第74頁的《東漢形勢圖》,對比東漢和西漢的都城,了解東漢與西漢的區分方式。學生回答:東漢的都城是洛陽,西漢的都城是長安。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在東,長安在西,這兩個政權的名稱由此而來。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東漢建立之初,劉秀面對的是怎么樣的社會狀況。材料四 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房舍)丘墟,田疇蕪(荒蕪)穢(雜草),疾疫大興,災異蜂起。……匹夫僮婦(兒童婦女),咸懷怨怒 。——《后漢書·桓譚馮衍列傳》學生回答:經濟衰微,社會矛盾尖銳。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五 劉秀連續下達了六道釋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解決了戰亂之后土地荒蕪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他還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減輕刑罰。材料六 光武帝下詔:“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精簡到十分之一)。”另外,他對地方官吏要求嚴格,賞罰從嚴。材料七 東漢政府把羌人內遷,把南匈奴內遷,把烏桓內遷,把鮮卑內遷。此后,內遷各族的生活習俗逐漸與漢人趨同,有些民族甚至忘記了自己的語言,軍隊成為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教師提問:如果你是劉秀,你會采取哪些措施以鞏固統治 學生回答:(1)下令釋放奴婢,減輕田租,減輕刑罰。(2)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3)允許北方各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教師活動:出示東漢人口統計表,引導學生分析劉秀采取的這些措施的作用。學生回答: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教師活動:出示“東漢集市畫像石拓片(局部)”和“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4頁的內容,了解東漢前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東漢集市畫像石拓片(局部) 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學生回答:(1)農業:人們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黃河,使被淹沒的土地變成了良田。(2)手工業: 冶鐵、制瓷等手工業發展較快。當時發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提高了冶鐵質量。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已出現質量較高的瓷器。教師過渡:好景不長,東漢中期以后,政治出現問題,導致實力衰弱,當時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 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設計意圖】通過豐富的圖文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東漢建立的過程及前期的發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五、學習任務三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5頁的內容,歸納東漢中后期政局動蕩的表現。材料一 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平民當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貢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再轉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漢質帝。材料二 宦官集團干預朝政……分為派系,互相攻殺,廢立皇帝。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宦官也代表腐朽的勢力,他們廣占良田,大興園宅,勒索百姓,賣官鬻爵。學生回答:(1)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會混亂。(2)豪強大族勢力膨脹,極力兼并土地,還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繪制東漢中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示意圖。學生回答:【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梳理教材相關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歸納概括的能力。六、學習任務四黃巾起義教師過渡:東漢后期,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時局動蕩不安,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廣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再也無法忍受黑暗統治,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各地相繼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但都被朝廷鎮壓下去。184年,一場對東漢統治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爆發了,它是哪次起義 學生回答:黃巾起義。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6頁的內容,梳理黃巾起義的基本史實。學生回答:(1)爆發時間:184年。(2)領導人:張角等。(3)起義裝扮:頭裹黃巾。(4)特點: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5)結果:歷時9個月,最后被鎮壓下去。(6)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教師提問:黃巾起義與陳勝、吳廣起義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二者雖都是農民起義,但黃巾起義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創立了宗教組織太平道。【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梳理教材相關知識,加深學生對黃巾起義的了解;通過對比黃巾起義與陳勝、吳廣起義,提高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七、過程性評價《七彩作業》課堂練習。八、課堂小結秦漢的大一統在中國歷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確立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和中華文化共同體的觀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認同心理。光武帝劉秀順應了統一國家建立與鞏固的歷史潮流,結束了西漢末年以來長期混戰的局面,重整封建統治秩序,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出現了繁榮景象。東漢中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局面,引發了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九、布置作業1.基礎型作業:完成課后活動題,并標明所考查的知識點。2.發展型作業:完成《七彩作業》課時練習。十、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