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單元體例單元主題 歷史要素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秦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制度,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楚漢之爭,“文景之治”,大一統王朝的鞏固,“光武中興”,黃巾起義,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單元備課說明一、單元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闡述,本單元講述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學生將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了解秦朝統一、陳勝和吳廣等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的開辟、漢武帝的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通過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政治、社會動蕩,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二、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講述的是秦漢時期的歷史。進入秦漢,我國歷史開始了第一個大一統時期。這一時期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戰國后期,秦國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為鞏固統治,秦始皇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最終在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走向滅亡。秦朝滅亡后,項羽、劉邦進行了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劉邦建立起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西漢。西漢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得以恢復,社會趨于穩定。西漢在漢武帝時國力達到鼎盛,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西漢時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東漢的版圖與西漢基本一致,但政局較為混亂。東漢中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局動蕩,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秦漢時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從而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單元歷史上承春秋戰國時期,下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古代文獻史料、圖像史料,觀察實物史料,查閱地圖等方式,提高學生分析、概括、提取其中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三、單元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歷史課程,學生已對春秋戰國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有所了解,因此在講授新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前面所學知識,體會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和時空觀念。針對上述情況,教師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作業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和知識整合能力。四、單元教學目標1.知道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以及秦始皇實施的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知道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的原因、概況、結果、影響。3.知道西漢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的出現等基本史實。4.知道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及作用。5.了解東漢興衰的歷史。6.了解絲綢之路的開辟及漢朝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7.了解秦漢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突出成就,感悟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實現理想,堅韌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大一統王朝的鞏固設計說明為了鞏固大一統王朝,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節課主要以漢武帝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以及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為線索,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研讀史料,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一作出的努力,認識到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長期的任務。學習目標1.了解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王朝而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2.理解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影響。3.學會正確評價漢武帝。4.理解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統一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歷史主題。重點難點重難點:“推恩令”的實施、尊崇儒術。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史料研讀法、合作探究法、講授法等。資源與工具(一)資源1.拓展閱讀:《漢書》(書目)。2.影視資料:《漢武大帝》(電視劇)。(二)工具1.數字資源包、學習成果上傳和互動的平臺。2.圖書館資源、網絡搜索工具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教學情境經過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等幾代皇帝的努力,西漢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我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榮的背后,卻暗藏著危機。漢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問題 他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二、預習檢查1.漢武帝為什么要鞏固大一統王朝 2.漢武帝為鞏固大一統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 三、學習任務一導入新課教師過渡: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同學們,你們知道其中的“漢武”是誰嗎 他在位時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教師講述:大一統不僅是指疆域上的“大統一”,更是指中央加強對國家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的統一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詩詞為導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學習任務二削弱地方勢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7頁的內容,思考漢武帝即位初期面臨的政治問題。材料一 金縷玉衣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卻出現在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學生回答:諸侯王勢力強大。教師提問:除了諸侯王外,還有哪股勢力威脅中央集權 學生回答:地方豪強。教師總結:一些諸侯王封地廣大,連城數十,勢力強大。地方豪強兼并土地,欺壓百姓,有的還依附王公貴族。這兩股勢力成為危及國家統一的離心力量。教師過渡:面對棘手的諸侯國問題,漢景帝在即位之初就下詔削奪吳、楚等王國的封地,結果吳王聯合六國,發動叛亂。雖然漢景帝用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但諸侯國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面對這一狀況,漢武帝是怎么做的 教師提問:主父偃向這位年輕的皇帝提出了“推恩”建議,漢武帝采納并實施“推恩令”,何為“推恩令” 學生回答: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教師活動:一個諸侯王有四個兒子,在“推恩令”實施的背景之下,他的封地會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們在紙上畫出變化,并找一個同學進行演示,其他同學在紙上進行標注。學生活動:通過繪制示意圖,發現諸侯王的封地越來越小,侯國越來越多。教師補充:于是就出現了“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的現象。“推恩令”相較于漢景帝的“削藩”有何妙處 請同學們先思考,再與同桌交流。學生回答:通過“推恩”這種相對和緩的方式,原來的諸侯國被分割成許多小侯國,侯國不再歸王國管理,而歸中央直接統轄的郡管理。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并提問諸侯國的問題是否徹底解決了,以及漢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 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借口而奪爵,被奪爵者達106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學生回答:解決了。漢武帝隨后又以各種理由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諸侯王的叛亂;沿用漢初政策,將一些郡國豪強遷往京師一帶,所帶來的效果是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設計意圖】通過繪制示意圖,加深學生對“推恩令”的認識,理解“推恩令”的巧妙之處。2.刺史制度教師提問:針對地方豪強問題,漢武帝還采取了什么措施 學生回答: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代表朝廷監察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教師提問:漢武帝在政治上采取的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設計意圖】以教材為材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從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五、學習任務三加強經濟管控(經濟方面)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8頁的內容,概括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學生回答:(1)農業:新修建的六輔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數萬頃,提高了糧食的產量;新型播種工具耬車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播種速度。(2)手工業:紡織、冶煉、制陶、釀造等手工業進一步發展。教師活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8、69頁的內容,思考漢武帝在經濟方面面臨的問題,以及他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制作表格。經濟問題 漢武帝采取的措施私人鑄幣 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經營權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 實行鹽鐵和酒的官營、專賣富豪唯利是圖 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教師提問:漢武帝在經濟上采取的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使中央對經濟的掌控大大加強,國家財政狀況得到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運用表格進行歸納分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六、學習任務四尊崇儒術(思想方面)教師講述:政治上的大一統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統作為基礎。西漢初年,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的政策,朝廷對地方的控制相對松弛。社會上各種學說流行,人們的思想不統一。朝廷的法令制度不斷變化,下級官吏和百姓無所遵從,并且諸侯門下聚集許多賓客,常常批評皇帝的政策。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思想上缺乏核心的體系。哪家學派的思想最能適應統治者當下的統治需要 漢武帝即位后,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教師提問:董仲舒的哪些觀點符合漢武帝當下的統治需要 學生回答:尊崇儒術,統一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守禮;等等。教師補充:這里的“儒術”指的是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的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這種新儒學的特點是外儒內法,即以儒家的等級觀念和“仁政”為外在表現,以法家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為根本。教師提問:同學們說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尊崇儒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1)措施: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府機構。(2)影響:儒學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講述和學生探究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尊崇儒術”。七、學習任務五北擊匈奴(軍事方面)教師提問:在軍事方面,漢武帝又有哪些困擾呢 學生回答:匈奴不斷南下襲擾,邊疆不安。教師補充:秦末漢初,冒頓單于率領匈奴統一了漠北地區,并不斷南下襲擾。教師提問:針對匈奴不斷襲擾邊疆的問題,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政策發生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漢武帝改變漢初推行的和親政策,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開始大舉反擊匈奴。教師提問: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底氣是什么 學生回答: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強盛起來。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0頁的圖文資料,繪制時間軸,并向大家介紹漢武帝時北擊匈奴的史實。學生回答:(1)結果:西漢控制了陰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并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2)作用:解決了匈奴南下襲擾的問題,鞏固了邊疆穩定,促進了民族交融。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比較秦朝的疆域和漢武帝統治后期的疆域,看看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疆域面積擴大了。教師總結: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教師補充: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期,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2 000多年來的中國,歷盡滄桑,也曾戰亂分裂。但是,不管危機多么深重,總是能夠重新走上統一安定的大道,重現蓬勃生機。【設計意圖】通過繪制時間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對比分析秦朝與漢朝的疆域,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八、過程性評價《七彩作業》課堂練習。九、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生主要學習了四部分內容:削弱地方勢力、加強經濟管控、尊崇儒術、北擊匈奴。漢武帝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為實施“推恩令”,在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為鹽鐵專賣等,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為尊崇儒術,在軍事方面采取的措施為北擊匈奴。這四部分內容共同構成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十、布置作業1.基礎型作業:完成課后活動題,并標明所考查的知識點。2.發展型作業:完成《七彩作業》課時練習。十一、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