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單元體例單元主題 歷史要素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世襲制,分封制,諸侯爭霸,鐵制農具和牛耕,商鞅變法,都江堰,百家爭鳴,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單元備課說明一、單元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闡述,本單元講述的是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學生將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二、單元教材分析本單元講述的是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時間上開始于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結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這一時期,奴隸制王朝產生并不斷更替,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所開創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承襲。繼夏朝而起的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顯著標志的文明成就。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成熟階段,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進入春秋戰國后,各諸侯國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統治權威日益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劇烈動蕩與變革中。諸侯爭霸、大國兼并、經濟發展、制度變革、思想學術繁榮和科技文化進步,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本單元上承史前時期,下啟秦漢時期,在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國家歷史的發展演變,還要使其掌握我國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認識到國家統一的重要性,形成國家認同感。三、單元學情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再現、問題引領、故事講述和多樣化的資源運用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本單元的教學,要通過夏商周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相關重要史事,圍繞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展開。教師要讓學生把夏商周時期朝代的更替和民族的交融,理解為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發展的過程;要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感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表現出來的勤勞智慧;通過學習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單元教學目標1.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初步認識人心所向是朝代興衰和更替的關鍵;了解世襲制取代禪讓制、西周的分封制等基本史實;通過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思考分封制的作用和影響。2.知道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和經過,認識到爭霸戰爭具有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的積極作用。3.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主要內容及影響,理解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認識到中華民族每到歷史轉型時期都能夠抓住機遇發憤圖強的民族精神。4.了解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主張,歸納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聯系生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于獨立思考、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5.了解夏商周時期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思考這一時期的科技與文化能夠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動蕩變化中的春秋時期設計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早期國家向大一統國家發展,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劇烈動蕩和社會變革的轉型時期。春秋時期為這一轉型時期的開始階段,這一時期突出的表象是王室衰微,諸侯并起,爭霸戰爭連綿不斷,國家劇烈動蕩;深層的變化是隨著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農業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以及社會關系的變化,導致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出土文物、相關文獻記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聯系和辯證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學習目標1.了解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等基本史實。2.知道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3.掌握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重點難點重點: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難點:諸侯爭霸的影響。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讀法、講授法等。資源與工具(一)資源1.拓展閱讀:《春秋》(書目)。2.影視作品:《中國通史》(紀錄片)。(二)工具1.數字資源包、學習成果上傳和互動的平臺。2.圖書館資源、網絡搜索工具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教學情境教師首先讓學生說一說他們看過的有關春秋時期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然后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史料實物當中去認識歷史,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辨別史料,本節課我們將從一些更為真實的史料著手進行學習。二、預習檢查1.說說王室衰微的表現。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有什么影響 3.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有哪些表現 三、學習任務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講述楚莊王問鼎的故事,并引導學生思考,與西周時期相比,春秋時期天子與諸侯的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楚莊王憑借強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圍的一些小國,他自以為羽翼已豐,便向周天子詢問九鼎的大小和輕重,試圖取而代之。周大夫王孫滿察覺到楚莊王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統治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論,打擊了楚莊王的囂張氣焰。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九鼎成為王權的象征。后世以“問鼎”比喻篡逆野心。學生回答:西周時期,諸侯絕對服從于周天子。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下降,漸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新課,了解并思考本課的主要內容。四、學習任務二王室衰微教師活動:出示示意圖,講述周朝的歷史分期。學生活動:根據教師的講述,了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并談談從中得出的結論。土地 兵力 財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西周 直轄 方圓千里 直轄 14萬人 人口眾多, 資源豐富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東周 直轄 方圓百里 直轄 幾千人 人口所剩無幾, 財力減少 天子成為傀儡, 依靠強大的諸侯結論 面積縮小 兵力下降 經濟衰退 政治地位下降學生回答: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下降,諸侯勢力日益強大。教師總結:東遷后,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周王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經濟、軍事實力,權威明顯削弱,漸漸失去對各地諸侯的控制。諸侯國日益強大,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朝覲天子和向周王室繳納貢賦,導致周王室財政入不敷出,困難重重。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周王室面臨的困境是什么。學生回答: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諸侯崛起,競相角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8、29頁的內容,概括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的表現。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歸納概括。學生回答:(1)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2)周王室權威明顯削弱,無力控制諸侯。(3)諸侯國日益強大,不再聽從王命;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出現財政危機。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春秋時期諸侯取代周王室操控國家政治,使得整個國家處于什么狀態。材料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史記·周本紀》學生回答: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教師總結: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設計意圖】通過研讀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從史料中提取關鍵歷史信息的能力,從而進一步理解王室衰微的表現;另外,史料的介入也增加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利于幫助學生感知歷史,培養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五、學習任務三諸侯爭霸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9頁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總結:(1)王室衰微,諸侯勢力日益強大。(2)各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各諸侯國為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及對別國的支配權。教師提問:一些強大的諸侯為了取得政治上的優勢,以什么為旗號,積極爭奪霸主地位 學生回答:“尊王攘夷”。教師講述:周王室雖然地位衰微,但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打著“尊王”的旗號能夠獲得道德上的正當性和諸侯的認可。當時周邊民族勢力不斷發展,威脅中原諸國,打著“攘夷”的旗號充當保護者角色,能贏得華夏諸國的認同。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9頁的內容,找出春秋時期先后出現了哪些霸主。學生回答: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教師提問: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他是如何成為第一個霸主的 學生回答:(1)第一個霸主:齊桓公。(2)原因:地理上近海,有漁鹽之利,發展生產,工商業發達;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獲得政治上的優勢;唯才是舉,讓管仲主持國政;訓練軍隊,使國家實力大為增強。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搜集越王勾踐品嘗苦膽的故事,并談談從中得到的啟示。學生活動:搜集相關資料,并談談感受。學生回答:只要發憤圖強,弱國就有可能打敗強國;一個人既有理想,又能艱苦奮斗,定能成就一番事業。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分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材料一 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齊、燕等十幾個大國、強國。——摘編自《文物春秋戰國史》材料二 諸侯國在爭霸戰爭的過程中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轄地,吞滅了周圍的“戎”“狄”部族。這些地區的部族,迅速與華夏文化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一員,對華夏文明的穩定、發展作出貢獻。——摘編自《簡明春秋史》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過程,各諸侯國為了不被吞并,紛紛實行改革來提高自己的國力,著名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材料四 據《春秋》記載,在242年間,列國進行的戰爭共483次,朝聘盟會450次。這些軍事行動和朝聘盟會實際上是大國對小國的掠奪。……此外,小國人民還得為大國統治者服兵役和勞役。——摘編自朱紹侯、齊濤、王育濟主編的《中國古代史》學生回答:(1)積極影響:有利于國家的局部統一;當時中原的“諸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長期交往,為民族交融創造了契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各諸侯國變法圖強,推動了社會變革。(2)消極影響:爭霸戰爭給社會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化繁為簡,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教材知識;指導學生搜集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六、學習任務四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農業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回顧原始社會到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并分析各種生產工具的優缺點。材料一 下面為原始社會至春秋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石器骨耜青銅器鐵制農具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學生回答:石器制作簡易,原料方便,缺點是笨重,使用不便;骨耜耐用,缺點是硬度差,不夠鋒利;青銅器較堅硬,缺點是制造成本高,易斷;鐵器鋒利,不易斷,耐用,制造成本低。教師活動:出示圖文材料。材料二 如下圖。材料三 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國語·晉語》教師提問:材料二、三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1頁的內容,思考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之前相比有何好處。材料四 農,天下之大業也;鐵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則用力少而得作多。——《鹽鐵論·水旱》學生回答:使農業的深耕細作、山林的開發、耕地的擴大都具備了條件,糧食產量有了明顯增長,人口也不斷增多。【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回顧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了解生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2.手工業教師提問:春秋時期,手工業也有所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回答: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更加細致,鑄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設計意圖】以教材為材料,提高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3.商業教師活動:出示材料,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1頁的內容,概括春秋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材料 齊桓公宮中七市。——《戰國策·東周》學生回答:(1)產品的增加,使商業活動逐漸活躍起來。(2)各諸侯國統治者對經濟活動提供一定的鼓勵和保護,金屬貨幣在當時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教師提問:春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概括春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表現的過程中,了解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歷史核心素養。七、過程性評價《七彩作業》課堂練習。八、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生主要學習了三部分內容: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這三部分內容是因果相連的關系。前兩個部分是上層建筑的政治制度變化對政治局面的兩個突出影響,最后一部分主要講的是這些變化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九、布置作業1.基礎型作業:完成課后活動題,并標明所考查的知識點。2.發展型作業:完成《七彩作業》課時練習。十、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