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3張PPT)第二單元 我們的感覺器官4 我們怎樣知道(第 2 課時)知識回顧1. 看一看: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把它們描述出來。1243探究與實踐感官 觀察 物體 描述物體特征記錄單我用( )( )到了 ,它們 。我用(眼睛)(看)到了 ,它們 。12432. 聽一聽:走進大自然,我們能聽到哪些聲音?3. 聞一聞:說說它們是什么氣味的?4. 摸一摸:你有什么新發現?把你的發現記錄在學習 任務單上吧!回想一下,你平時接觸過的東西,哪些摸起來和石頭相同?哪些不同?5. 嘗一嘗:你嘗到了什么味道?課堂小結顏色大小 形狀 粗細聽聲音聞氣味花香柔軟粗糙 光滑嘗味道酸甜 苦辣用不同的感覺器官觀察蘋果,描述它的特征。探究與實踐如果感覺器官受到損傷(如眼睛看不見了),生活會 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們可以發明或者創造一個什么樣的物品來幫助盲人?拓展提升霞三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一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我們怎樣知道(第 2課時)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 科學 一年級 上冊教科書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7月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感覺器官能夠辨別事物大小、顏色、形狀、軟硬和氣味等特征。能夠利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并描述出來。2.科學思維:通過觀察、體驗、推理了解感覺器官的作用。通過觀察照片、實物,發展比較和分析等思維能力。3.探究實踐:通過對證據的分析、綜合,認識人體感覺器官,并進行解釋評估。4.態度責任:通過觀察身邊物品、描述特征,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小組活動,學會與他人合作,樂于分享自己的理解。樹立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意識。教學內容教學重點:了解感覺器官的作用。教學難點:能夠應用感官對物體進行描述。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1.復習導入: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身體的哪些 了 解 學 生 關感覺器官嗎? 于感覺器官的前板塊一:知 學生回顧交流、全班分享,教師及時給予補充。 概念,為后面教學識回顧 2.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人體的五種感覺器 做鋪墊。官,運用不同感官猜出了袋子里面有什么,那同學們你能應用感覺器官描述所見所聞嗎?怎樣描述物體 分 別 為 學 生1.看一看:出示教材中球、書、大象圖片,請學生 提供適于某種感觀察,并描述自己觀察到的。 官觀察的不同材學生觀察思考、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并完成學習任 料。這些材料在某務單,學生可能會描述: 一方面是具有不(1)大象身體的顏色、大小、耳朵、鼻子、腿的形狀 同特征的。引導學粗細形等。(2)球的顏色、形狀。(3)書的薄厚、顏色等。 生用恰當的詞語學生描述觀察到的,教師及時給予正向準確的評價和 準確表達自己的補充,必要時及時糾正學生的表達。 想法,描述出物體2.聽一聽:走進大森林,我們能聽到哪些聲音? 的特點。鼓勵學生PPT 展示林間山水圖,配有溪水鳥鳴音頻。提問:你 積極思考,傾聽他們去過這樣山林里嗎?回憶一下在這都聽到了什么?沒 人發言,說出自己去過的同學,可以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一下。學生用耳朵 的想法,發展表達聽,描述他們的發現: 交流能力。板塊二:探(1)去過附近的森林景區,聽到過風吹樹葉的沙沙聲,究與實踐鳥叫聲還有蚊子的嗡嗡聲。(2)還聽過知了的聲音。(3)聽到水聲、鳥叫聲。學生描述觀察到的,教師及時給予正向準確的評價和補充,必要時及時糾正學生的表達。3.聞一聞:實地聞聞教室的花朵、香皂,也可以聞聞身邊的物品,比如:帶香味橡皮。學生描述聞到的味道。4.摸一摸:小組內合作觀察石頭。教師結合學生分享,提出:老師前幾天去森林公園,撿了幾塊石頭,你能仔細觀察嗎?想用什么方法?并把發現記錄下來。預設:(1)學生可能會說石頭顏色、形狀。(2)也可能會發現石頭堅硬、粗糙等新的特點。教師巡視各組觀察情況、結合學生表現及時給予指導。5.嘗一嘗果汁、糖果,并描述自己的發現。學生品嘗果汁、糖果,可能會描述聞到的氣味、嘗到 綜 合 利 用 各的味道。 種感官,對一種觀6.用不同感官描述蘋果的特征。 察材料進行全面學生小組合作,會選擇自己喜歡或是印象深刻的感官 描述。對蘋果進行描述,比如:顏色、形狀、大小、氣味、味道、重量、光滑程度等等。1.如果感覺器官受到損傷(如眼睛看不見了),生活 創設情境,讓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共情,并真正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回答。 體會到感覺器官2.你能發明一個什么樣的東西來幫助盲人,讓他們 的重要性 。板塊三:拓 能夠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嗎? 激 發 學 生 的展提升 學生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 發散思維和創造教師及時給予補充、準確評價及正面引導。幫助學生樹立 力,培養勇于探索遠大理想。 的科學家精神的同時,讓學生明白要有愛心。板書設計我們怎樣知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我們怎樣知道(第2課時)_教學設計.pdf 4.我們怎樣知道(第2課時)_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