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4.2 全反射1.光疏介質:兩種介質中折射率較小的介質叫做光疏介質.2.光密介質:兩種介質中折射率較大的介質叫做光密介質.3.注意:“光密介質”和“光疏介質” 是相對而言的。猜想:光由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時,入射角不斷增大,會出現什么現象?2.臨界角:當光從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時,折射角等于900角時的入射角叫做臨界角。用C表示。一、全反射1.全反射:當光從光密介質射入光疏介質時,入射角逐漸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達到90 時,折射光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3. 光從介質射入空氣(真空)時,發生全反射的臨界角C與介質的折射率n的關系是書本P94第2題2. 光從折射率為的介質中以40 的入射角射到介質與空氣的界面上時,能發生全反射嗎?二、全反射棱鏡1、作用:改變光的方向,可使光的傳播方向改變90°或180°2.特點:①反射率很高。②改變光的傳播方向③應用廣泛3.優點:容量大、衰減小、抗干擾性強三、光導纖維1.原理:利用全反射原理2.構造:由折射率較高的玻璃內芯和折射率較低的外層透明介質組成,因為內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所以,光傳播時在內芯與外套的界面上發生全反射。1966年,33歲的華裔科學家高錕博士和George A. Hockham首先提出光纖可以用于通訊傳輸的設想,43年后,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于高錕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被譽為“光纖通讀之父”。三、光導纖維三、光導纖維光纖花醫用內窺鏡1.光導纖維的結構如圖所示,其內芯和外套材料不同,光在內芯中傳播.以下關于光導纖維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內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大,光傳播時在內芯與外套的界面發生全反射B.內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小,光傳播時在內芯與外套的界面發生全反射C.內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小,光傳播時在內芯與外套的界面發生折射D.內芯的折射率與外套相同,外套的材料有韌性,可以起保護作用A2.如圖所示,將一個半圓形玻璃磚置于空氣中,當一束單色光入射到玻璃磚的圓心O時,下列情況不可能發生的是( )D3.如圖所示,半圓形玻璃磚放在空氣中,三條同一顏色、強度相同的光線,均由空氣沿半圓半徑方向射入玻璃磚,到達玻璃磚的圓心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假若三條光線中只有一條在O點發生了全反射,那一定是aO光線B.假若光線bO能發生全反射,那么光線cO一定能發生全反射C.假若光線bO能發生全反射,那么光線aO一定不能發生全反射D.假若光線aO恰能發生全反射,那么光線bO的反射光線比光線cO的反射光線的亮度小A4、如圖所示,某種透明物質制成的直角三棱鏡ABC,∠A等于30°,一束光線在紙面內垂直AB邊射入棱鏡。如圖所示,發現光線剛好不能從BC面射出,而是最后從AC面射出。求:(1)透明物質的折射率n。(2)光線從AC面射出時的折射角α的正弦值。5、如圖所示,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玻璃磚放置在水平面上,其中∠B=30 ,現有一束平行于BC邊的單色光,從AB邊上的中點D射入玻璃磚并從AC邊射出。已知玻璃磚對該單色光的折射率為不考慮光線在玻璃磚內的多次反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光在AB邊的入射角為30 B. 光在BC邊的入射角為30 C. 光垂直于AC邊射入空氣D. 增大光在D點的入射角,光可能在AB邊發生全反射C6. 一個半圓柱形玻璃磚,其橫截面是半徑為R的半圓,AB為半圓的直徑,O為圓心,如圖所示。玻璃的折射率為。(1)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磚的下表面,若光線到達上表面后,都能從該表面射出,則入射光束在AB上的最大寬度為多少 (2)一細束光線在0點左側與0相距處垂直于 AB從下方入射,求此光線從玻璃磚射出點的位置。7.如圖所示,空氣中有一折射率為的玻璃柱體,其橫截面是圓心角為90°,半徑為R的扇形OAB,一束平行光平行于橫截面,以45°入射角射到OA上,OB不透光,若考慮首次入射到圓弧AB上的光,則AB上沒有光透出的部分的弧長為( )A. B. C. D.B8.一束光以45°的入射角從AB面射入如圖所示的透明三棱鏡中,棱鏡折射率 。試求進入AB面的折射角,并在圖中畫出該光束在棱鏡中的光路。思考:草葉上露珠也特別明亮,為什么?思考:草葉上露珠也特別明亮,為什么?原因:光從水中射向空氣時,一部分光在分界面上發生了全反射。為什么液體中的氣泡看起來特別明亮?光疏介質光密介質原因是:光從水或玻璃射向氣泡時,一部分光在分界面上發生了全反射.珠寶的鑒賞( 玻璃: 金剛石: )思考:海市蜃和沙漠蜃景有區別嗎?海市蜃樓C海面下層空氣溫度低,密度大,折射率大,上層空氣溫度高,密度小,折射率小,遠方物體發出的光向空中入射時不斷折射彎曲,到某高度時發生全反射,再射回地面,觀察者感覺這光線來自空中沙漠蜃景貼近地面空氣溫度高,密度小,折射率小,上層空氣溫度低,密度大 ,折射率大 。遠方物體發出的有些光線向地面入射時不斷折射彎曲,到地面附近時發生全反射,再折向上射向遠處空中,觀察者感覺這光線來自地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