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人教新版九上化學高效完全備課】(教學設計)3.1.2 分子和原子 第2課時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新課導入 [問題導入] 1.展示圖片,通過問答導入新課。我國科學家打破最冷大分子紀錄,四原子分子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四原子分子是迄今能被冷卻到比絕對零度高千億分之一度的最大分子。[提問] 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原子 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2.大小之爭:學習了分子和原子都能構成物質后,甲同學還了解到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他認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觀點不對,兩人對此爭論不休,最后去向老師請教。 [復習導入] [提問] 1.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對物質的構成有哪些認識 2.分子有哪些基本性質 思考:分子能不能再分 如果能再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之間是什么關系呢 教學建言 [建言] 分子模型圖和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這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分子模型圖和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為幫助學生加深對分子模型的印象,可準備好小球讓學生動手拼接,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身邊的物質(如紙團、泡沫等)用牙簽連接起來表示?;瘜W反應微觀示意圖重點在分析反應過程中發生變化的微觀粒子和沒有發生變化的微觀粒子,適當拓展從圖示中獲得的信息。情境素材建議 【新課標情境素材建議】“原子-分子”學說的建立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時間 人物 對原子和分子的認識1808年 道爾頓 物質由很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構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的數目形成不可再分的“復雜原子”;兩種或幾種元素化合形成的不同化合物中,若其中一種元素的質量恒定,那么另一元素在各化合物中的相對質量成簡單整數比。例如:一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質量比為3∶4,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質量比為3∶8,由此可見,與等量碳化合的氧的質量比為1∶2。1809年 蓋·呂薩克 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不同氣體中含有相同數目的原子(包括“復雜原子”)。例如:研究氧氣與一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化合成二氧化碳時,發現氧氣與一氧化碳的體積比是100∶200。道爾頓反對蓋·呂薩克的假說,他認為若該假說成立,解釋化學反應時,有些反應會推導出“半個原子”,與原子論矛盾。1811年 阿伏加德羅 提出分子學說,引入分子概念,認為有的物質由原子構成,有的物質由分子構成,指出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隨后科學家們確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學說。 考查點:(1)道爾頓原子論中的“復雜原子”相當于現在的 分子 (填“分子”或“原子”),由“復雜原子”構成的物質屬于 純凈物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根據蓋·呂薩克的分子假說,氧氣與一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作用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中,參加反應的氧氣與一氧化碳的分子個數比為 1∶2 。 (3)依據道爾頓的原子論和蓋·呂薩克的假說,下列反應能推導出“半個原子”的是 ABD 。 A.1 L氫氣和1 L氯氣化合成2 L氯化氫氣體B.2 L氫氣和1 L氧氣化合成2 L水蒸氣C.木炭與1 L氧氣化合成1 L二氧化碳D.木炭與1 L二氧化碳化合成2 L一氧化碳E.硫與1 L氫氣化合成1 L硫化氫氣體(4)下列可作為道爾頓提出“物質是由最小的單位——原子構成”的依據是 CD 。 A.在水和二氧化碳中,與等量氧化合的氫和碳的質量比為1∶3B.在氧化鈣和氧化鎂中,與等量氧化合的鈣和鎂的質量比為5∶3C.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與等量碳化合的氧的質量的最簡整數比為1∶2D.在氧化鐵和氧化亞鐵中,與等量氧化合的鐵的質量的最簡整數比為2∶3(5)依據道爾頓的原子論和阿伏加德羅的分子學說,下列物質由“復雜原子”構成的是 AC 。 A.水(H2O) B.氫氣(H2)C.二氧化碳(CO2) D.汞(Hg)(6)寫出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區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聯系: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可分為原子 。 板書設計 [設計1] [設計2]一、分子、原子的定義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有關概念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混合物和純凈物 三、化學變化的實質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又重新結合成新的分子 四、分子、原子和物質間的關系第2課時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分子和原子都能構成物質、知道分子和原子的部分性質后,進一步學習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從微觀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學習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這部分內容理論性增強,需要較強的想象力,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學中應多采用模型拼接、多媒體等資源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目標: 1.通過對道爾頓和阿伏加德羅等有關物質構成的研究史實的探究,了解科學家認識物質構成的歷程,體會科學家探究物質構成的智慧。 2.通過對水變為水蒸氣、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探究,運用對比、歸納等思維方法,學習分子的定義,能從微觀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知道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3.通過構建分子模型,知道分子由原子構成,能正確認識分子和原子的大小關系。 4.通過氧化汞分解的探究,學習原子的定義,知道化學反應的本質,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教學重點: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3.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教學難點: 1.構建分子模型。 2.分子和原子的區別。教學用具:構建分子模型的小球若干。(續表)教學思路:教學過程(第2課時)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展示四原子分子圖片和問題。 我國科學家打破最冷大分子紀錄,四原子分子被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四原子分子是迄今能被冷卻到比絕對零度高千億分之一度的最大分子。 【提問】 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原子 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觀察圖片,思考問題。 通過設置問題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任務一 探究分子、原子概念的提出 活動1 分子、原子概念提出的化學史實 【展示】 三位科學家提出各自理論的時間和理論名稱。 了解原子論和分子學說的提出過程。 讓學生了解化學史實,感受化學的魅力。任務二 分子的概念探究 活動2 物理變化中分子不變 【提問】 播放水蒸發動畫并提問: (1)該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2)變化過程中,水分子有沒有發生變化 發生變化的是什么 活動3 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改變 【展示】 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示意圖或過氧化氫分子分解動畫。 【提問】 (1)該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2)變化過程中,反應物、生成物分別是什么 水分子有沒有發生變化 (3)過氧化氫分子與水分子、氧分子的化學性質是否相同 (4)請給分子下個定義。 活動4 分子的性質,從微觀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提問】 (1)根據液態水分子和氣態水分子的化學性質相同,過氧化氫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同,可得出什么結論 (2)對比水蒸發微觀示意圖和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示意圖,觀察它們之間的區別,從微觀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觀察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示意圖,對比反應物和生成物,從微觀角度解釋純凈物和混合物。 觀看動畫視頻并回答問題。 觀看圖片或動畫。 思考并回答問題。 觀察比較微觀反應示意圖,應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歸納分子的性質。 引導學生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并歸納分子的性質。培養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能力,學會觀察比較,培養識圖能力和信息獲取、加工能力。任務三 構建分子模型 活動5 探究分子模型 【展示】 氧分子、氫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模型并用小球拼接模型。 【提問】 (1)比較四種分子,它們都是由什么構成的 (2)比較構成氧分子、氫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的原子的種類,可得出什么結論 (3)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有人認為“分子大,原子小”,該說法是否正確 拼接模型并回答問題。 培養構建模型的能力并知道分子的構成。任務四 原子的概念探究 活動6 氧化汞分解的探究 【播放視頻】 加熱氧化汞時氧化汞分子分解。 【展示】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 【提問】 (1)結合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示意圖,你認為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2)試分析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推論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 (3)請你給原子下個定義。 (4)根據化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你可以獲得的信息有哪些 觀看視頻和微觀示意圖,并回答相關問題。 培養識圖能力和信息獲取、加工能力。任務五 分子和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活動7 歸納比較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布置任務】 讓學生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課堂小結】 [總結板書] 歸納比較并填寫學案中的表格。 討論并歸納總結,完成學案。 升華總結并學習用表格的形式直觀地比較兩個概念的異同。 學會歸納總結并構建模型。任務六 鞏固提高 活動8 完成課堂作業(見學案) 課堂完成相關練習。 鞏固和應用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反思:1.這一節教學內容概念性、理論性的說教較多,課堂容易顯得沉悶,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上困難較多,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實驗、建模等教學手段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力爭讓學生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區別,為今后化學式等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2.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涉及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教學中應盡量使用水蒸發、過氧化氫分解、氧化汞分解的動畫資源,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分子和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不同變化。配套學案 詳見電子資源配套教學設計PPT 詳見電子資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