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我們不亂扔》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統編版教材分析 《第 15 課 我們不亂扔》是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培養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習慣。教材通過生動的圖片和簡潔的文字,展示了亂扔垃圾對環境的破壞以及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首先通過展示美麗的自然風景和被垃圾污染的環境對比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亂扔垃圾的危害。接著,教材呈現了在學校、家庭和公共場所等不同場景下應該如何保持環境整潔的畫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同時,教材還通過兒歌等形式,強化學生對不亂扔垃圾的認識。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小學,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好奇,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他們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更感興趣,喜歡通過游戲和活動來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的不良后果,激發他們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1. 讓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了解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2. 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垃圾,掌握垃圾分類的基本方法。3.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環保意識,能夠在不同場景下做到不亂扔垃圾。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 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亂扔垃圾對環境的破壞。2. 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3.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懂得愛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2. 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3. 讓學生體會到整潔的環境帶來的舒適和愉悅,增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1. 讓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了解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2. 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垃圾,掌握垃圾分類的基本方法。二、教學難點1. 如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2. 如何讓學生理解環保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教學法 一、直觀教學法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具,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亂扔垃圾的危害和保持環境整潔的美好。二、情境教學法創設各種生活情境,如學校、家庭、公園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如何做到不亂扔垃圾。三、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交流自己對亂扔垃圾的看法和保持環境整潔的方法。四、角色扮演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不同場景下的行為,學會正確處理垃圾。五、實踐活動法組織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 教師播放一段美麗的自然風景視頻和一段被垃圾污染的環境視頻,讓學生對比觀看。2.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哪種環境呢?為什么?3. 引出課題:《我們不亂扔》。二、講授新課(一)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1.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展示亂扔垃圾對自然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的破壞。2.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亂扔垃圾會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3. 教師總結:亂扔垃圾會破壞環境的美觀,污染空氣和水源,還會滋生細菌和害蟲,影響人們的健康。(二)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1. 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展示整潔的自然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2.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保持環境整潔有什么好處呢?3. 教師總結:保持環境整潔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和美好,也可以保護我們的健康。同時,愛護環境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三)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1. 教師出示一些垃圾圖片,讓學生認識不同種類的垃圾。2. 教師講解垃圾分類的基本方法,如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標準。3.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垃圾呢?4. 教師請幾個小組代表發言,介紹他們討論的結果。5. 教師總結學生的發言,強調要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將垃圾投放到正確的垃圾桶中。三、鞏固練習1. 情境模擬教師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如在學校、家庭、公園等場合,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正確處理垃圾的行為。2. 垃圾分類游戲教師準備一些垃圾卡片和四個垃圾桶(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讓學生進行垃圾分類游戲。四、課堂總結1.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說一說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以及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2.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表揚在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3. 教師布置作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亂扔垃圾,并向家人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板書設計 《我們不亂扔》一、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二、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三、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教學反思 在教學《我們不亂扔》一課時,我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出發點,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培養學生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一、成功之處1. 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豐富。本節課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圖片、視頻、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識到亂扔垃圾的危害,了解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掌握了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2. 教學方法多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實踐活動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3. 注重實踐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垃圾分類游戲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垃圾分類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4. 評價及時,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我通過及時的評價,表揚在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不足之處1. 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在教學中,我在講解亂扔垃圾的不良影響和保持環境整潔的重要性時,花費的時間較多,導致后面的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講解和實踐練習時間比較緊張,有些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練習機會。2. 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在教學中,我雖然采用了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但是在活動中,我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夠,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導致有些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度不高。3. 教學語言不夠生動形象。在教學中,我的教學語言比較平淡,不夠生動形象,沒有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三、改進措施1. 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讓每個教學環節都能充分展開,提高教學效率。2.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 提高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刻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學習,不斷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