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上 歷史導學案(03) 綱要上 1.3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默而知之,學而不厭 (2024級)高一上 歷史 導學案(03) 綱要上1.3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設計:歷史組 審閱:歷史組教風:敦愛精研 求真善喻 學風:篤學踐行 求智善思【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重點難點】重點:秦統一的背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征。難點: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概念及二者區別。【基礎知識】一、秦的統一條件:客觀條件:①社會: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②經濟:經濟發展要求統一③地理: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主觀條件:①國君:七代明君,代代重才(秦獻公、秦孝公、秦王嬴政)②變法: 后,尊奉 ,獎勵耕戰③策略:2.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3.建朝與定都: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陽(陜西)4.過程:東方:先后滅掉東方六國(韓趙魏楚燕齊)南方:征服 ,加強對云、貴一帶 的控制北方:北擊 ,修筑長城5.意義: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空前統一的 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秦的鞏固1.建立制度( 制度):內容:①皇帝制度(君主專制)A. (朕、制、詔、璽)B. (世代傳襲)C. (高度集權)②中央官制: (朝議制度:軍政大事先由三公進行朝議,各司其職,互相牽制,后由皇帝裁決,保證皇權,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三公:(承襲周制)丞相(宰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太尉(軍權,虛設,用虎符)御史大夫(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察百官)九卿: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丞相之下設九卿,分工明確;皇權至上,家國同構)③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中央集權)A.背景:戰國(秦國縣制)——秦朝(全國郡縣制)36——40郡B.內容:郡,設郡守管轄(皇帝直接任命)縣,設縣令/縣長管轄(皇帝直接任命)鄉,設三老管教化,秩管司法,嗇夫管賦稅,游徼管治安里,設里正負責組織生產工作;亭,設亭長負責抓捕盜賊工作。影響:打破世卿世祿制,官僚政治(地緣)取代貴族政治(血緣);實現了對地方的垂直(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分封制與郡縣制比較間接管理——直接管理貴族政治——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封建制度未集中權力——高度集權等級分明——垂直管理容易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特點:① ;②皇權至上;③高度集權;④家國政治。評價:①積極影響:A.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封建國家;B.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民族交流、鞏固統一;C.奠定兩千多年 基礎。②消極影響A.摧殘文化,鉗制思想,導致暴政;B.容易滋生腐敗,官僚主義;C.重農抑商阻礙 , 以及社會進步。2.鞏固統一措施:①統一車軌;修馳道、直道、五尺道;建立郵驛系統;修筑長城②統一文字(小篆:竹簡或者絲帛上);③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錢); 政策;④頒布法律(《秦律》);實行文書行政系統(行政事務,記錄在案)⑤開通靈渠(廣西)⑥編制戶口(編戶齊民、什伍連坐):⑦大規模移民(遷 到關中巴蜀等地);⑧統一思想:“ ”、法家思想(外法內儒);⑨整頓社會風俗( ,以吏為師);疆域:東起東海,南至南海,西到臨洮,北抵長城意義:①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②促進各民族的 ;③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三、秦的滅亡1.原因:對百姓: ,刑法嚴苛(階級矛盾)對知識分子:“焚書坑儒”(“焚書”: 焚燒非博士官掌握的私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禁止百姓 ,以私學誹謗朝政,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其列;“坑儒”:坑殺 :術士逃走后非議朝政)(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對六國貴族:六國舊貴族企圖恢復舊有權勢反秦(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秦朝“暴政”表現大興土木 求仙訪藥 泰山封禪 征發繁重 刑罰嚴苛 焚書坑儒2.過程:農民起義:BC209年, 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魚腹丹書、篝火狐鳴)(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范圍及過程秦朝敗亡:BC207年,劉邦攻占咸陽,秦朝滅亡(項羽巨鹿之戰)楚漢爭霸:BC206年—BC202年,劉邦勝利,楚漢戰爭(約法三章、烏江自刎)(性質: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3.教訓:(1)實施仁政,反對暴政,民本思想的回歸;(2)尊重文化 ,促進儒學發展;(3)君主權力應適度制約;(4)實行羈縻政策;【時空定位】第 1 頁/共 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