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及中考真題答謝中書書一、文學常識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醫藥家、煉丹家,人稱“山中宰相”,有《陶隱居集》等。二、理解性默寫1.總領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來共談。2.俯視的句子:清流見底。仰視的句子:高峰入云。3.平視的句子: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對偶句是: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5.描寫晨景的句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6.描寫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頹,沉鱗競躍。7.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8.對這幅清麗自然有聲有色江南山水畫贊美的句子:實是欲界之仙都。9.表現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0.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三、重點詞語1.古今異義(1)四時俱備 古義:季節 今義:某個時候(2)曉霧將歇 古義:消散 今義:停止、休息(3)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 今義:衰敗,萎靡(4)古來共談 古義:稱贊 今義:談論2.詞類活用(1)五色交輝 (名詞做動詞,輝映)(2)夕日欲頹 (形容詞做動詞,墜落)3.一詞多義(1)與 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②念無與為樂者 動詞,和(2)書 ①謝答中書書: 與“中”合用為官職名②謝答中書書: 書信,是一種文體③乃丹書帛曰: 動詞,書寫四、問題研究1.本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個字去寫?共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答: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鳥、魚 ③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樂”是指誰?作者舉他有什么深意? 答:謝靈運;說明能夠欣賞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現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鳥亂鳴”一句中的“亂”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它寫出了“鳴”的狀態,寫出了晨景的熱烈歡躍的氣氛。5.沉鱗競躍”一句中的“競”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答:它寫出“躍”的狀態,爭相跳,靜中有動,寫出熱鬧的氣氛。 6.作者描寫景物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7.“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8.本文實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入云,清流見底”;②色彩配合之美,如“兩岸石壁,五色交輝”;③晨昏變化之美,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④動靜相襯之美,如“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9.書是一種怎樣的體裁?答: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具有文學性。 10.找出文中的議論句,說說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說明能夠欣賞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11.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請用一個短語來概括短文內容。 答:峰、流、壁、林、竹、霧、猿、鳥、夕日、沉鱗等景物。短語是:欲界之仙都。記承天詩夜游一、文學常識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宋詞豪放派的創始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一韓一柳一歐陽,三蘇曾鞏帶一王)二、古今異義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但 古義:只(是)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閑人 古義:悠閑自在的人 今義:無所事事的人2.月色入戶。 戶 古義:門 今義:窗子三、填空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主旨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四、內容詳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潔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寫出了月色的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月光比作積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側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5.文中寫了哪兩個人?他們有什么相同點? 蘇軾和張懷民。共同點:都是閑人;都被貶了,心情抑郁,但仍思進取;都有豁達的胸襟。 6.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作者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②“懷民亦來寢”。 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③“相與步于中庭”。 理由:關系親密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7.找出文章的議論句,并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的思想感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8.如何理解閑人? 閑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閑人”,即清閑的人。它包含著復雜的意味。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作用:閑是文眼,閑人是點睛之筆,深化中心,點明主旨。 9.文章表現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曠達或雖遭貶謫依然曠達。 10.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11.中心思想:本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12.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描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合實際談談。 作者此時心情雖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賞月和自詡“閑人”,都是苦中作樂,用娛情于景來排遣抑郁。這種做法是值得稱贊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多么抑郁,都應學會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盡可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因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無補的。13.此文是作者被貶黃州所寫,反映了他當時怎樣的心態?你如何看待作者的這種心態。當時蘇軾被貶黃州已有五年,雖耕種田地,可以自慰;雖有壯麗山河可以游樂,但仍感壯志來酬,心憂政事。自謂“閑人”反映了他胸懷憤懣,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態。14.劃分朗讀節奏: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相與/步于中庭 念/無與為樂者15.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清楚,兩人都很“閑”;結尾的“閑人”是點晴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作者的“閑”。16.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暗示世人無心流連景色,一心追名逐利。中考真題一、【2019·廣西玉林市中考題】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甲】三峽【乙】答謝中書書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略無闕處 略無:一點都沒有B.屬引凄異 屬引:連續不斷C.五色交輝 五色:指青、黃、白等多種顏色D.自康樂以來 康樂:指南朝年號2.對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太陽或月亮的。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是乘著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C.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樹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顏色。D.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這里的景色更奇異的了。3.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語言凝練生動,音韻和諧。【甲】文錯落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暢之美和駢文的整飭之美結合完美。B.【甲】文以總分思路構文,先后給人以山壯、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總分總思路構文,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C.兩文都是寫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發了對祖國奇山異水美景的喜愛與贊美之情。D.兩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異,其美略同,古來共談,關注和熱愛美好山河的情懷千古傳流。二、【2019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甲】答謝中書書【乙】記承天寺夜游4.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組是( )A.①古來共談 共:共同 ②高峰入云 入: 聳入B.①五色交輝 交:交相 ②四時俱備 俱:都C.①猿鳥亂鳴 亂:紛亂 ②沉鱗競躍 競:爭相,爭著D.①蓋竹柏影也 蓋: 只是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大概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6.“自康樂(謝靈運)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有什么言外之意 三、【2019年海南省中考題】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按要求答題。【甲】答謝中書書【乙】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節選自《小石潭記》7.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2分)曉霧將歇(hé) B.沉鱗競躍(yào) C.參差披拂(cī) D.佁然不動(tái)8.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4分)⑴五色交輝( ) ⑵四時俱備( ) ⑶青樹翠蔓( ) ⑷俶爾遠逝( )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⑴實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魚可百許頭。 10.甲乙兩文都描寫了水,請說說作者筆下的水有何共同特點。(2分)四、(2023·湖南衡陽·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個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甲】答謝中書書【乙】自余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②栗。其隟③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節選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④)【注釋】①繆人(lù):同“戮人”,受過刑辱的人,罪人。②惴栗:恐懼不安。③隟(xì):同“隙”,指空閑時間。④《始得西山宴游記》:柳宗元被貶永州所作“永州八記”之一。11.下面對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曉霧將歇 (歇:消散)B.夕日欲頹 (頹:頹廢)C.窮回溪 (窮:走到盡頭)D.傾壺而醉 (傾:倒出來)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B.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C.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D.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13.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2)覺而起,起而歸。14.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則情感有異,請寫出兩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五、(2023湖南永州中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記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書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③夷④雜糅,屠沽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⑥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⑦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蘇軾《書上元夜游》)【注釋】①上元:農歷正月十五。②儋州:地名,現在屬于海南。③民:指漢族人。④夷:指當地少數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過:蘇軾的小兒子。⑦韓退之:唐朝文學家韓愈。15.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庭下如/積水空明 B.蓋竹柏/影也C.舍中/掩關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1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尋向所志 B.予欣然從之/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C.歸舍已三鼓矣/ 男有分,女有歸 D.放杖而笑/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17.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恰當的一項是( )A. 【甲】文運用夸張的修辭,描繪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月夜美景。B. 【乙】文寥寥數語就將人們帶回了千年前海南島的那個上元節之夜,韻味無窮。C. 【甲】【乙】兩文都是蘇軾被貶期間所作,都寫了蘇軾主動邀請友人月夜閑游之事。D. 【甲】文中“閑”字既有賞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和些許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韓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18.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3分)(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3分)六、(23北京中考)閱讀《記承天寺夜游》,完成問題。19.“水中藻、荇交橫”中的“交”與下列詞語中的“交”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四季交替 B.阡陌交通 C.交口稱贊 D.君子之交20.文中的“閑人”意蘊豐富。下列對“閑人”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雅趣的人。以“閑人”自稱,隱含著豁達的人生態度。B.有閑暇的人。以“閑人”自稱,透露出兩人夜游的情致。C.被閑置的人。以“閑人”自稱,反映了兩人的政治處境。D.被貶謫的人。以“閑人”自稱,表現了空虛的精神狀態。21.根據《記承天寺夜游》及下面兩則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內容。材料一: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李白《雜題》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風酣暢,月明如洗,繁星盡斂,天水一碧。偕內人系艇子于寓樓下,剝菱煮芡,小飲達曙,人聲既絕,樓臺燈火,周視悄然。惟四山蒼翠,時時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獨為吾有,徘徊顧戀,不謂人世也。子瞻云“何地無月,但少閑人如吾兩人。”予則謂何地無閑人,無事尋事如吾兩人者,未易多得爾。(取材于徐鉱《詞苑叢談》)親近自然,從自然中獲得美感與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同樣是“乘興踏月”,蘇軾在空靈澄澈的月色下,自適其適,自樂其樂;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興產生了“① ”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飲,覺得此刻的西湖“獨為吾有”,產生了“② ”的感覺。七、(2021郴州)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記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啟:仆②四居東坡③,作陂④甲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豆斑瘡⑤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謂仆謫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發公千里一笑。 蘇軾《與章子厚》[注釋]①某:指章子厚,蘇軾友人,北宋大臣,博學善文,當時在京謀官。②仆:對自己的謙稱。③東坡:位于湖北黃岡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瘡:形如豆斑的癤。⑥黑牡丹:牛的戲稱。2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1)庭下如積水空明( ) (2)勿謂仆謫居之后( )23.文中劃線處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24. 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4分)(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2)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25.讀完[甲][乙]兩文,你認為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結合兩文內容具體分析。(4 分)八、(2020聊城)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記承天寺夜游【乙】東坡先生與黃門公①南遷②,相遇于梧、藤③間。道旁有鬻④湯餅者,共買食之。觕⑤惡不可食。黃門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徐謂黃門曰:“九三郎,爾尚欲咀嚼耶 ”大笑而起。秦少游聞之,曰:“此先生‘飲酒但飲濕⑥’而已。”(選自陸游《老學庵筆記·東坡食湯餅》)[注釋]①黃門公:指蘇轍,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對蘇轍的稱謂。②南遷:貶謫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i):賣。⑤觕(cū):同“粗”。⑥飲濕:指潤濕嘴巴。26.解釋加點的詞語。(4分)①欣然起行( ) ②念無與為樂者( )③共買食之( ) ④飲酒但飲濕 ( )27.翻譯句子。(4分)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②黃門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28.對[甲][乙]兩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A.[甲]文中“亦”和“相與”點出兩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B.[乙]文描寫了被貶后的艱難生活。“大笑”看似寫樂,實則寫人物的苦悶。C.[甲]文以第一人稱寫尋友賞月的悠閑。[乙]文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徐”和“大笑”準確傳神地寫出了人物的風采。D.[甲][乙]兩文都采用記敘和描寫的方式來寫被貶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議論結尾。29.如果你是東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會對九三郎說什么 (2 分)答案: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翻譯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ABC.正確;D.有誤,句意: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故選:D。2.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ABC.正確;D.有誤,此句中重點的詞有:復,又。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句意: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故選:D。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A.有誤,《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4.D 改為:①蓋竹柏影也。蓋:表示原因或推測,譯為“大概”或“原來”。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5.(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兩個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亦”:也。“寢”:睡覺。“相與”:一起,共同,一同。還有“相與步于中庭”:介賓短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的翻譯。6.①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 這句話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自己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考查對重要語句的言外之意。“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語氣里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也引發一種感慨,感嘆,既表達了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自己能陶醉于美景的得意之情。同時也暗含著歸隱志趣。7.C 對于字音題型,平時要注意積累,讀準字音,標準調號。拿不準的字要查字典。A項,曉霧將歇(xiē)。B項,沉鱗競躍(yuè)。D項,佁然不動(yǐ)。8. (1)交相輝映 (2)四季 (3)翠綠的藤蔓(翠綠的莖蔓) (4)忽然考查文言實詞。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有古今異義詞,如“四時”:四季。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同時注意雙音節的詞語,古漢語的一個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而古漢語的一個詞語就對應一個現代漢語的詞組,如“交輝”對應的是“交相、輝映”。“翠蔓”對應的是“翠綠、藤蔓”。9.示例:(1)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這里確實是人間的仙境。)(2)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石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欲界”:這里指人間。“仙都”:仙境。“可”:大約。“許”:左右。10.清澈、透明、純凈題干要求說說兩文作者筆下的水的共同特點。文言文要點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如可分析“清流見底”“水尤清冽”“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等句,通過正側面描寫,刻畫出水清澈、透明、純凈的特點。【參考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11.A 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A.有誤,句意為: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故選A。12.C 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這句話的意思是: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寫的是作者與同伴每天的行為,它們的后面都應該停頓;“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是說任何一個偏遠的地方都去過,二者之間應該停頓。所以,正確的停頓應為: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故選C。13.(1)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2)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 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1)句重點詞語: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復,又;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2)句重點詞語:覺,睡醒;起,起來;歸,回家。14.《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記》表現了作者寂寞惆悵、孤標傲世的情懷。甲文《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言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乙文寫始游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后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時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于郁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游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托。本文敘事寫景,都飽含著作者的感彩,表現了作者寂寞惆悵、孤標傲世的情懷。例如,寫“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現;寫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寫照。【參考譯文】乙我自從成為有罪的人,住在這個州里,就常常恐懼不安。如有空閑時間,就慢慢地行走,無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幽僻的泉水,奇異的山石,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到了目的地就分開草坐下,倒盡壺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覺了就做夢。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夢里也就有(在這種境界中獲得的)相同的樂趣。睡醒了就起來,起來了就回家。我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特形狀的,我都游過了;可是我還未曾知道西山的奇異特別。15.C 16.A 17.B 18.(1)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今晚月亮正美,夜色很好,先生您能和我一起出去嗎?19.B 20.D 21. ①.物我兩忘 ②.留戀徘徊,似在仙境【21題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的理解。①結合“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句可知,產生了“物我兩忘”的世外之感。②結合“今夕始獨為吾有,徘徊顧戀,不謂人世也”句可知,產生了“留戀徘徊,似在仙境”的感覺。材料一趁一時高興踏著月色,向西進入酒家。不知不覺忘卻了自己,好像置身在人世之外。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晚,湖風舒暢,月光明亮得像洗過一樣,繁星都消散了,天像水一樣碧綠。在寄居的房屋處帶著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剝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聲已經消失了,樓臺燈火,環顧四周靜悄悄的,只有蒼翠的青山,時時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為我擁有,徘徊顧念留戀,不像是在人間啊。子瞻曾說:“何地無月,但少閑人如吾兩人。”我則認為什么地方沒有閑人,沒事找事像我們倆這樣的,也不容易多得啊。22.(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 (2)貶謫,流放23.B24. (1)張懷民也沒有睡覺,(兩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2)(我)有五十畝田,自己耕田妻子養蠶,姑且以此來生活。25.蘇軾是一個能在逆境中保持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與堅守以及曠達樂觀的人。同是在貶官境遇中,甲文中蘇軾能與同是貶官的張懷民悠閑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蘇軾以過著男耕女織的村居生活為樂,甚至把病牛戲稱為“黑牡丹”26.①高興的樣子 ②考慮,想到 ③吃 ④只,僅 說明:本題4分。27.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②蘇轍放下筷子嘆氣,蘇軾已經吃完湯餅了。說明:本題4分。28. B 說明:本題2分。29.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難再所難免。與其哀聲嘆氣,不如樂觀面對。譯文:蘇軾與弟弟蘇轍被貶謫到南方時曾經在梧州、藤州之間相遇,路邊有賣面條的人,(兄弟二人)一起買了面條吃。(面條)粗得難以吃下去。蘇轍放下筷子嘆氣,而這時蘇軾已經吃完面條了。他慢悠悠地對蘇轍說:“九三郎,你還想細細咀嚼品嘗么?”說完大笑著站起來。秦少游聽說這件事后,說:“這是東坡先生‘只管飲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