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梳理

資源簡介

世界歷史(二)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專題一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背景:
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地區仍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下,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使拉美人民深為不滿;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2.領導人: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1)南美洲北部地區:玻利瓦爾。
(2)南美洲南部地區:圣馬丁。
3.過程:
(1)1819年,玻利瓦爾率領隊伍,打敗西班牙軍隊,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2)圣馬丁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
4.性質: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
知識點2印度民族大起義
1.起止時間: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來反抗英國殖民者。1859年起義烈火被英軍撲滅。
2.原因:
(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3)英國還以種種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領地。
(4)隨著在印度統治的穩定,英國取消了對印度土兵的較優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
3.著名的民族英雄:英軍進攻章西城,年輕的章西女王領導軍民與英軍展開激戰,直到壯烈犧牲。
4.意義: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專題二 俄國的改革
知識點1彼得一世改革
1.原因: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盛行農奴制,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農業和手工業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
2.內容:
(1)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
(2)軍事:創建了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
(3)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
(5)社會生活: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
3.影響:
(1)通過改革,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1700—1721年,俄國與瑞典進行戰爭,俄國獲勝,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營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2)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
(3)在彼得一世的統治下,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知識點2廢除農奴制
1.時間:1861年。
2.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3.原因:(1)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制約了俄國的經濟發展。
(2)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的失敗,使社會矛盾尖銳化。
4.目的:緩和社會矛盾,鞏固沙皇專制統治。
5.性質: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6.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
(2)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7.廢除農奴制的影響:
(1)積極影響: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消極影響: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專題三 美國內戰
知識點1時間及原因
1.時間:1861-1865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方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
(2)直接原因:1860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發展的林肯當選為總統。
知識點2經過
1.開始: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
2.初期:南方蓄謀已久,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
3.轉折: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4.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
知識點3實質及意義
1.實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意義: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專題四 日本明治維新
知識點1時間、背景與目的
1.開始時間:1868年。
2.背景:
(1)國內危機:德川幕府推行的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2)民族危機:日本面臨淪為西方國家半殖民地的危險。
(3)社會危機:開港通商后,日本經濟受到很大沖擊,社會危機加深。
3.目的:擺脫危機,富國強兵,鞏固明治天皇政府的統治。
知識點2主要內容
1.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軍事: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3.經濟: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知識點3性質及影響
1.性質: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影響:
(1)積極影響: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消極影響:日本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專題五 第二次工業革命
知識點1時間、背景、標志及相關國家
1.時間:19 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0世紀初。
2.背景:
(1)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展開,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步。
(2)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鞏固和擴展。
3.標志:電力及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4.相關國家:英、德、美、日、法、俄等資本主義國家。
知識點2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人物 主要貢獻 影響
電的應用 法拉第 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 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愛迪生 發明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座火力發電站
內燃機 奧托 發明煤氣內燃機(1876年) 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帶動了相關的新興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加速了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
戴姆勒 發明汽油內燃機(1883年)
狄塞爾 發明柴油內燃機
交通工具 本茨 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 為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空間,加強了各地的聯系
福特 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1913年)
萊特兄弟 飛機試飛成功(1903年)
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諾貝爾 發明現代炸藥(1867年) 在軍事、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現代塑料工業誕生;開辟了新的紡織品生產領域
海厄特 發明賽璐珞的制造技術(1869年)
夏爾多內 發明人造纖維(1884年)
知識點3影響
1.對人類社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2.對資本主義國家: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3.對世界: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專題六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
項目 情況 影響
人口變化 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勞動力結構變化 (1)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減少,從事工業和商業的人口增長,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2)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社會角色發生了變化 (1)促進了工業和商業的發展(2)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教育變化 19世紀以后,歐美主要國家開始推廣大眾教育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國家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城市化 (1)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長(2)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使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看變化
社會問題 環境污染嚴重:工廠排放大量的廢氣和成水,嚴重污染了大氣和河流 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貧富分化加劇;資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會財富,工人的收入卻難以糊口 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工的反抗斗爭日益激烈
專題七 近代科學與文化
類別 人物 成就 影響/地位
科學 牛頓(英國) (1)三大成就: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2)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了一大步
達爾文(英國) 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 打破了神創論,在生物科學領城掀起了一場偉大革命
文學 巴爾扎克(法國) 完成了一套名為“人間喜劇”的小說集,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 給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變遷史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音樂 貝多芬(德國) 代表作:《英雄交響曲》 他創作的音樂充滿了思象力和激信,富有感染力;表達出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
美術 梵高(荷蘭) 代表作:《夜問的咖啡館》《向日葵》等 —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專題八 第一次世界大戰
知識點1時間、原因及交戰雙方
1.時間: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
2.原因:
(1)根本原因: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2)直接原因(導火索):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
3.交戰雙方: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等)與協約國(俄、英、法、意大利、塞爾維亞等)。
知識點2進程
1.爆發: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2.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法兩國軍隊在凡爾登展開歷時約10個月的陣地戰,雙方損失近百萬人。這場戰役異常慘烈,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最終法軍挫敗了德軍的進攻。
3.后期:1917年,美國參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1917年11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4.結束: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面結束。
知識點3性質、特點及影響
1.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爭,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面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戰爭時間長、涉及范圍廣、破壞性大。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重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
(2)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3)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專題九 列寧與十月革命
知識點1十月革命的原因
1.客觀原因: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繼續履行沙皇政府的“義務”,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
2.主觀原因: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知識點2十月革命的時間及經過
1.時間:1917年11月(歷十月)。
2.經過: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為信號,起義者沖進冬官,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知識點3十月革命的性質及意義
1.性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2.十月革命的意義: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專題十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知識點1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月。
(2)目的: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3)操縱國:英國、法國、美國。
(4)性質: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
(5)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等一系列條約;決定建立國際聯盟。
(6)影響:
①對中國:巴黎和會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引發了五四運動。
②對世界: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
2.《凡爾賽條約》:
(1)簽訂時間:1919年6月。
(2)主要內容
政治 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一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
軍事 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的人數;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外交 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賠款 由協約國設立賠償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 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3)影響:《凡爾賽條約》與協約國和其他戰敗國簽訂的一系列和約共同構成了凡爾賽體系。
知識點2 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1.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
(2)目的: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
(3)背景:①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②日本實力增強,幾乎獨霸中國,英、美力圖遏制日本的擴張,三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
(4)參會國:美、英、法、日、真、荷、比、葡和中國等9個國家,由美國主導會議。
(5)結果: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
(6)影響: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了華盛頓體系。
2.《九國公約》:
(1)內容:①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②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2)影響:①對美國: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②對日本:阻止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③對中國:中國仍未擺脫被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知識點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專題十一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知識點1新經濟政策
1.開始時間:1921年春。
2.領導人:列寧。
3.背景: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4.內容:
(1)農業: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
(2)商業;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3)工業: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4)分配: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5.特點: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6.作用: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知識點2社會主義工業化
1.時間: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2.成就: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3.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進行。
4.評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知識點3農業集體化
1.時間:從20世紀30年代初起,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2.特點: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蘇聯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
知識點4蘇聯模式
1.公布新憲法: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宣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2.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蘇聯新憲法的公布,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形成,這一體制被稱為“蘇聯模式”,也稱作“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的實質: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
主要內容(或特點) ①實行余糧征集制,中小企業國有,取消自由貿易。②國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實行自由貿易。 ①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②政治上: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評價 ①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②隨著戰爭的結束,開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①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②從長遠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4.蘇俄(聯)不同時期的經濟政策:
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
主要內容(或特點) ①實行余糧征集制,中小企業國有,取消自由貿易。②國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實行自由貿易 ①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②政治上: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評價 ①為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②隨著戰爭的結束,開始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①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②從長遠看,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專題十二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點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對印度的掠奪加劇;印度農業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概況: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①時間:1920-1922年。
②內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等。
③結果:1922年,甘地決定停止運動。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①開始時間:1930年。
②主要形式:不服從
③要求: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法等。
④結果:印度總督與甘地談判,雙方妥協。
3.代表人物:甘地。
4.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知識點2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實際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戰爭結束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
2.概況: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讓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3.意義: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3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
1.原因:1910年,墨西哥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頒布了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但這部憲法并未得到有效實施,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2.目的:改變墨西哥的落后狀況,保證憲法的實施。
3.改革措施: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打破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
4.意義:卡德納斯改革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專題二次世界大戰
專題十三 羅斯福新政
知識點1經濟大危機
1.時間:1929-1933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主要原因:生產力提高,但購買力嚴重不足,導致生產相對過剩。
(3)直接原因:全國性的股票投機活動,造成股票價格突然暴跌。
3.特點:
(1)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
(2)波及范圍特別廣:由美國開始并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破壞性特別大: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1/3以上,貿易額減少了2/3,失業人數超過3000萬,。
4.影響:給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貿易等以沉重打擊;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德國和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蘇聯利用經濟大危機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等,取得巨大成就。
知識點2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了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實施新政。
2.目的: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特點:采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4.措施:
(1)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行信用。
(2)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制定公平競爭法規,協調各個工業部門的企業活動;規定雇員有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確定最低工資標準,限制工時;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
(3)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如水庫、發電站、公路、橋梁、機場、運動場、公園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5)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
5.羅斯福新政的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
6.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積極影響:新政期間,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現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2)局限性: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專題十四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知識點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擴張
1.墨索里尼上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墨索里尼乘機組織法西斯黨。
2.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首都羅馬進軍,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
3.對外擴張:
(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醉心于領土擴張,夢想恢復羅馬帝國時期的疆界、地位和尊嚴。
(2)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在對外擴張中尋找出路。
(3)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
知識點2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希特勒上臺: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建立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
2.德國法西斯對內獨裁:
(1)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
(2)法西斯政權為加強思想控制,還焚燒了大量的進步書籍。
(3)法西斯政權迫害猶太人。
3.德國法西斯對外擴張:
(1)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建立起龐大的軍隊。
(2)1936年,德國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
(3)1938年,德國吞并了奧地利。
(4)1939年3月,德國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知識點3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廣田弘毅上臺: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侵略擴張:
(1)日本加緊擴充軍備,軍費開支占全部財政收入的近一半。
(2)制定了《國策基準》,把“在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之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日本的根本國策。
(3)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
3.軸心國集團形成:20世紀30年代后半期,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勾結起來,結成了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這個集團稱為“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對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
專題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
知識點1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2.直接原因: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
3.催化因素:英、法等國的緩靖政策,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知識點2進程
進程 事件
序幕 1931年,九一八事變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全面爆發 (1)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2)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鍍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逐步擴大 (1)歐洲西線戰場:1940年4一5月,德國攻占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1940年5-9月,德國打敗法國,意大利對法國宣戰,德國空襲英國(2)歐洲東線戰場: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1941年,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最大規模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2)1941年12月8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對美宣戰,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列(3)日本向東南亞等地區發動進攻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1月,26個國家的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轉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此后,蘇軍連續進攻,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形勢
意大利投降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
戰后安排 (1)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2)雅爾塔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3)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晤。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德國投降 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
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上旬,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參加對日作戰(2)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知識點3性質及影響
1.性質:是一場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影響:
(1)積極方面: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②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③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消極方面:①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范圍的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②改變了世界格局,使戰后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
3.兩次世界大戰的比較:
比較項 一戰 二戰
時間 1914—1918年。 1939—1945年。
爆發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交戰雙方 同盟國與協約國。 軸心國集團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重要戰役 凡爾登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柏林戰役。
性質 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戰后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戰后出現兩極格局。
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啟示 戰爭是殘酷的,要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專題十六 冷戰
知識點1冷戰的發生
1.冷戰的概念: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2.冷戰的原因: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
3.杜魯門主義:
(1)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
(2)杜魯門主義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宣稱美國將領導和幫助所有選擇“自由制度”、抵抗極權統治的力量。
4.馬歇爾計劃:
(1)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
(2)馬歇爾計劃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3)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
知識點2德國的分裂
1.背景: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
2.導火索:1948年爆發“柏林危機”。
3.分裂:
(1)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2)1949年10月,在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4.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知識點3北約與華約對峙
1.北約:
(1)1949年,美、英、法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2)北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
2.華約:
(1)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總部設在蘇聯的莫斯科。
(2)華約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其他締約國將以一切方式進行援助。華約實際上處在蘇聯的控制之下。
(3)北約和華約的相繼成立,使美蘇雙方的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 兩極格局形成。
知識點4冷戰的實質、結束和影響
1.實質:遏制共產主義和干涉別國內政。
2.結束: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
3.影響:
(1)形成以美稱為首的兩極格局,給世界和平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造成了德國、朝鮮的分裂,并引發局部戰爭。
(2)給美蘇兩國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但雙方勢均力敵,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專題十七 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知識點1歐洲的聯合
1.二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原因:
(1)內部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憑借原有的工業基礎,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外部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2.聯合的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
3.聯合的目的: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維護自身安全,提高國際地位。
4.聯合的歷程:20世紀50年代初,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三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1993年,組成歐洲聯盟。
5.聯合的影響: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
程;促進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知識點2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
1.美國的發展:
(1)二戰后,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應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刺激了經濟的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 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經濟地位下降,霸主地位動搖。
(3)20世紀90年代以后 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日本的崛起:
(1)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2)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二戰后,美國單獨占領日本,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頒布了“和平憲法”。
②冷戰開始后,美國出于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積極扶持日本。
③朝鮮戰爭爆發后,日本獲得了大量軍需訂單。
④日本政府利用當時有利的外部環境,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經濟迅速發展。
(3)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成為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軍費開支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4)二戰后美國、西歐、日本經濟發展原因的異同
①相同原因:都重視高科技的發展;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
②不同原因:美國有戰后霸權地位確立的推動;日本有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的推動;西歐走向聯合發展,成立歐洲共同體。
知識點3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2.主要內容:隨著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和教育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
3.對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評價:①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②資產階級也認為實行這種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③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專題十八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知識點1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經互會:
(1)建立:1949年,蘇聯同一些東歐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 “經互會”。
(2)作用:①蘇聯通過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②蘇聯利用經互會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③斯大林還取消了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按照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
2.中蘇關系: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知識點2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1.蘇聯的三次改革:
時間 內容
赫魯曉夫改革 1953年開始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②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開始 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
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5年開始 最初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總體效果不佳。戈爾巴喬夫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存在的問題 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
2.中國改革開放與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比較:
項目 中國改革開放 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
背景 “文化大革命”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危機 經濟、政治形勢惡化
時間 1978年開始 1985年開始
領導人 鄧小平 戈爾巴喬夫
內容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在政治、教育等方面進行改革 由于經濟改革效果不佳,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
結果 取得巨大成就,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導致蘇聯解體
中蘇改革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 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③是否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④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是否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啟示 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②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③堅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制定改革政策要實事求是,符合國情。⑤對出現的新思想和價值觀要正確認識
知識點3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20世紀80年代末,東歐各國社會制度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社會主義制度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
2.蘇聯解體:1991年底,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
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實質:是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資本主義制度取代社會主義制度。
4.蘇聯解體的原因:
(1)根本原因:蘇聯模式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
(3)外部因素: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4)催化劑: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失敗,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
5.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1)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
(2)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3)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確保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4)要大力發展經濟,結合國情制定政策。
(5)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正確對待西方思想文化。
專題十九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知識點1萬隆會議
1.時間、地點、與會國: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亞洲、非洲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也就是萬隆會議。
2、議題:討論保衛和平、 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3.內容:會議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
4.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5.結果: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6.意義:
(1)萬隆會議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2)從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
(3)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
7.萬隆精神:萬隆會議會議所體現的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稱為“萬隆精神”。
知識點2“非洲年”
1.非洲解放首發地: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
2.利比亞、埃及與阿爾及利亞獨立:1951 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1952 年,埃及爆發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了英國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國。1962 年,阿爾及利亞推翻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3.“非洲年”:1960 年,非洲有 17 個國家獲得獨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非洲年”。
4.非洲擺脫殖民主義枷鎖: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知識點3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經過數年的武裝斗爭,最終在1959年推翻了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古巴的獨立沉重打擊了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2.巴拿馬:1999年底,巴拿馬收回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3.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
人物 國別 主要事跡
華盛頓 美國 領導北美人民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
章西女王 印度 參加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壯烈犧牲。
玻利瓦爾 委內瑞拉 率領起義軍隊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尼赫魯 印度 1947年,領導印度人民實現印度的獨立。
納賽爾 埃及 領導人民贏得埃及的真正獨立。
卡斯特羅 古巴 領導古巴人民推翻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并使古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第六單元 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專題二十 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
知識點1聯合國
1.成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反法西斯國家提出了建立戰后國際安全組織的主張。
2.成立時間、地點:1945年10月,美國紐約。
3.主要機構:
(1)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
(2)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
(3)聯合國秘書處
4.地位:聯合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
5.首要宗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6.作用: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
知識點2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1.經濟全球化:
(1)原因:世界局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全球性經濟組織的建立;跨國公司的推動。
(2)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明顯。
(3)影響:
①積極影響: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于高新技術的推廣和擴散;有利于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有利于帶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追趕和超越。
②消極影響: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必然存在著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方面,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挑戰。
2.世界貿易組織(WTO):
(1)背景: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
(2)成立: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總部設于瑞士日內瓦。
(3)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等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
(4)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
(5)影響:成員的關稅水平普遍降低,貿易壁壘進一步減少,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它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專題二十一 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知識點1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1.背景:兩極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國家和地區內部長期以來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爆發,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紛爭不斷,恐怖活動抬頭,威脅著世界安全。
2.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美國為維護世界霸主地位,不斷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干預,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的重要表現:
(1)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越過聯合國安理會, 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持續78天的轟炸。
(2)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3名中國記者不幸犧牲。
(3)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未經聯合國授權,拉攏部分國家,發動戰爭,占領伊拉克。
(4)對利比亞、敘利亞等進行軍事干涉。
知識點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1.原因:
(1)美國企圖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2)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表現:
歐盟成立后,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中國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俄羅斯力求在國際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知識點3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1.背景: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大多數國家的要求。
2.努力:各國致力于發展經濟,力爭增強經濟實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3.中國的貢獻:
(1)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各種和強權政治,維不于涉別國內政。
(2)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3)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專題二十二 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知識點1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1.計算機網絡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
2.“信息時代”: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普及,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信息時代。
3.影響:互聯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娛樂、人際交往等領域,現代社會也因互聯網的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計算機網絡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觀念,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對人類的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引發網絡安全問題。
知識點2婦女地位的提高
1.選舉權: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開始獲得選舉權。今天,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婦女都有了選舉權。
2.參加工作: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婦女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婦女擺脫家庭的束縛,參加社會工作。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行業中,都活躍著女性的身影。
3.法律保障: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知識點3生態與人口問題
1.生態問題:
(1)隨著全球范圍內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
(2)環境危機不僅僅是生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2.人口問題:
(1)人口增長過快,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
(2)人口過快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世界糧食問題日益尖銳。在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也構成了新的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凭祥市| 公主岭市| 固镇县| 波密县| 乐山市| 固阳县| 堆龙德庆县| 濉溪县| 桃江县| 贵州省| 涿鹿县| 霍林郭勒市| 仁化县| 潢川县| 休宁县| 遂昌县| 阿拉善右旗| 苍山县| 灵寿县| 商丘市| 易门县| 台南市| 高邮市| 团风县| 沙坪坝区| 通州市| 旌德县| 开化县| 滨海县| 武川县| 天镇县| 彩票| 巴林右旗| 红桥区| 巴马| 资溪县| 白河县| 农安县| 莒南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