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重點知識梳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九年級上冊歷史重點知識梳理

資源簡介

第五部分 世界歷史(一)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專題一 古代埃及
知識點1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兩者關系:埃及位于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
2.如何理解:
(1)古代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氣候干旱,終年雨量稀少,尼羅河是最重要的水源。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留下的淤泥,有利于農業生產。
(2)農業的發達使尼羅河沿河地區村落城市興起,人口不斷增加,手工業、商業也發展起來。
3.概況: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圖特摩斯三世時古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
4.主要文明成就:太陽歷、象形文字和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知識點2金字塔
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知識點3法老的統治
1.法老集權:法老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
2.王權衰落: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挑戰,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衰落。
專題二 古代兩河流域
知識點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兩河”: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2.文明的產生于與發展:兩河流域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生了一些小國,約公元前24世紀,實現了初步統一。
知識點2古巴比倫王國
1.建立: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統治特點: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知識點3《漢謨拉比法典》
1.制定者:漢謨拉比。
2.目的: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3.主要內容:
(1)社會等級嚴格: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
(2)維護奴隸制度: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
(3)民事商業行為:法典中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
4.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5.意義: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專題三 古代印度
知識點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遺址: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一前18世紀。
2.國家出現:公元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來出現了許多小國家。
3.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知識點2種姓制度
1.主要內容:
2.賤民:四個種姓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3.等級森嚴: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知識點3佛教
1.創立時間及創立者: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 悉達多創立佛教,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
2.佛教教義: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3.佛教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外傳,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入中國,后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4.四大古代文明辨析比較:
名稱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中國文明
地理位置 非洲東北角 亞洲西部 亞洲南部 亞洲東部
發源地 尼羅河流域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黃河、長江流域
奴隸制國家出現時間 約公元前3500年 約公元前3500年 約公元前23世紀 約公元前2070年
文明成果 金字塔、象形文字 《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梵文、佛教 甲骨文、青銅器
共同點 興起于大河流域;以農業為主;建立起奴隸制度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
專題四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知識點1希臘城邦
1.希臘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荷馬時代:后來邁錫尼文明中斷,希臘進入相對落后的荷馬時代。
3.城邦的出現: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城邦的突出特點是“小國寡民”。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
知識點2雅典的民主政治
1.高峰時期: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
2.內容:
(1)擴大了公民的權利,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
(2)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這些主席團由各地抽簽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簽產生。
(3)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4)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建立津貼制度。
3.特點:主權在民、輪番而治、直接民主。
4.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1)積極影響:它為雅典的繁榮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使古代的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對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2)局限性:它是奴隸主的民主政治,本質上仍然是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重要官職被奴隸主貴族掌握;婦女、外邦人、奴隸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能夠享受到民主政治權利的成年男性公民只占到當時雅典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知識點3亞歷山大帝國
1.時間: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2.亞歷山大東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征,先后打敗波斯帝國、埃及,進入兩河流域,最遠到達印度河流域。地跨歐、亞、非三洲。
3.亞歷山大東征的性質和影響:
①局限性: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
②積極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帝國境內建造的新城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專題五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知識點1羅馬共和國
1.建立: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
2.統治特點: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設立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
3.發展: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征服了整個意大利半島;隨后戰勝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2世紀,羅馬共和國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4.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使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5.轉向獨裁: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維首創“元首制”,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知識點2《十二銅表法》
1.時間: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
2.意義: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知識點3羅馬帝國
1.建立: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興盛: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 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3.分裂: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西羅馬滅亡: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
5.古代東西方文明起源之比較:
地域 古代亞非大河文明 古代歐洲海洋文明
典型代表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 古代希臘、羅馬
發源地區 大河流域 地中海沿岸
文明成果 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青銅文明 奴隸主民主政治
基本特征 經濟:農業經濟;政治:中央集權 經濟:工商業發達;政治:民主政治
專題六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知識點1文學和雕塑
1.希臘神話:影響廣泛,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
2.文學:《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3.雕塑:
(1)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
(2)《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
知識點2建筑藝術
1.特點:希臘建筑主要體現在神廟。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
2.代表性建筑:希臘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帕特農神廟。羅馬代表性建筑有: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萬神廟。
知識點3哲學和法學
1.哲學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2.哲學代表人物的觀點和成就: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蘇格拉底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這對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
3.法學:《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第一步。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知識點4公歷的起源
凱撒命人以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4世紀,羅馬皇帝以此作為基督教歷法。儒略歷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專題七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知識點1基督教
1.興起:1世紀時,基督教興起于巴勒斯坦地區。傳說耶穌是“救世主”。
2.發展: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知識點2法蘭克王國
1.建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2.統治特點: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 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
3.發展:在克洛維的統治下,法蘭克王國強大起來,至他去世時,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
知識點3封君與封臣制度
1.形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
2.內容: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 交織。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知識點4查理曼帝國
1.時間: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國王。
2.統治特點:查理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貢獻“什一稅 ”。
3.查理加冕:800年,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因此查理又稱“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4.帝國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5.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
(1)政治方面,西歐封建社會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它以土地為紐帶,形成各級封建主。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主,王權受到削弱。
(2)經濟方面,西歐封建社會初期,經濟發展緩慢。自10世紀起,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3)思想文化方面,基督教會壟斷了宗教、文化、教育,教皇和教會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殘酷壓制與教會觀點相悖的“異端”思想。
專題八 西歐莊園
知識點1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時間:西歐莊園9世紀開始形成,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2.領主與佃戶:莊園的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土地分為領主的“直領地”和佃戶的“份地”;莊園周圍土地被稱為“公用地”;自由農民是獨立的小生產者,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和財產,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
3.莊園的特點與作用:莊園是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單位,里面的農奴是生產的主要勞動者,他們促進了莊園的繁榮和發展,同時又受到領主的殘酷剝削,從而確立了相對穩定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莊園不僅是經濟組織,還是政治組織,構成了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基礎。
知識點2莊園法庭
1.主持者: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
2.開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地點不固定。
3.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無故缺席的佃戶也會被罰款。
4.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佃戶也可以利用法庭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有權參與案件的審理。
5.作用: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專題九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知識點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時間:從10世紀開始,西歐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
2.城市自治斗爭:
原因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受領主控制
史實 城市居民爭取自由和自治斗爭,常用的手段是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
結果 許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和設立城市法庭
影響 國王給城市頒發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
3.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意義:
(1)經濟方面:城市的商品經濟從一開始就對封建制度起著瓦解作用。
(2)政治方面:那些擁有自由和自治權的城市,成為新的政治實體,它們與王權聯合,共同對付大封建貴族
(3)思想文化方面: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后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的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
2.農奴取得市民身份:農奴在自由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
3.市民階級的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知識點3大學的興起
1.“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大學的自治: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巴黎教師組成教師行會,選舉會長管理學校。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
3.大學的課程設置:
(1)內容:①基礎課程包括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②專業課程包括法學、醫學、神學。學完基礎課程后進入專業課程。
(2)意義:大學課程設置一方面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4.中國封建社會和西歐封建社會的比較與認識:
中國封建社會 西歐封建社會
時間 公元前5世紀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5世紀進入封建社會
政治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君主專制、等級森嚴、教權與世俗權力斗爭激烈
經濟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一家一戶為單位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莊園為單位
城市 城市規模大;以政治職能為主 城市規模相對較小;以經濟職能為主
思想文化 文學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封建神學占統治地位,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
認識 與西歐封建社會相比,中國封建社會具有政治體制成熟、經濟結構穩定、思想文化繁榮的特點。這些特點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延綿數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卻也是禁錮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枷鎖。換言之,正是由于西歐封建社會的黑暗,才刺激人們較早地尋求近代社會的曙光。正如丹皮爾所說“(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是近代的搖籃”
專題十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知識點1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版圖涵蓋了希臘以及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區。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進入了“黃金時代”。
2.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第二年,他開始組織編寫《羅馬民法大全》。
3.《羅馬民法大全》:
目的 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統稱為《羅馬民法大全》
內容 承認奴隸制;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
評價 《羅馬民法大全》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
知識點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衰落:7世紀起,阿拉伯人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9世紀以后,面臨多個外部軍事勢力的進攻;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征拜占庭。
2.滅亡: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3.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4.拜占廷帝國滅亡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①客觀原因:外族的入侵;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財政枯竭。
②主觀原因: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無視西歐城市出現之后悄然興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輝煌成就,更不屑于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這種封閉保守的心態持續了若干世紀之后,拜占廷帝國文明終于被歷史大潮所淘汰。
(2)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一個國家或民族,必須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善于學習,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專題十一 古代日本
知識點1早期的日本
1.日本的統一:5世紀初,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
2.統治特點: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知識點2大化改新
1.時間: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2.內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
(2)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意義: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進入封建社會。
知識點3幕府統治
1.武士: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強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
2.開始: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其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幕府統治時期。
3.幕府與天皇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實際上掌握著國家大權。
4.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
專題十二 阿拉伯帝國
知識點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時間:穆罕默德闡述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紀初創立伊斯蘭教。
2.建立政權:默罕默德最初在麥加城傳教,遭到傳統勢力的反對。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
3.阿拉伯半島統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知識點2阿拉伯帝國和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帝國:
(1)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2)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滅亡。
2.阿拉伯文化:
(1)翻譯: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哈里發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
(2)數學:改造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阿拉伯數字”;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
(3)醫學:《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
(4)文學:《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3.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的。
第五單元 走向近代
專題十三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知識點1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租地農場
(1)產生:14世紀中葉以后,越來越多的領主出租自營地,不再參與生產管理;富裕農民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典型代表:英國租地農場)。
(2)特點:土地逐漸集中;生產組織方式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產品市場化。
2.手工工場
(1)產生:13世紀小型手工作坊得到發展→農村出現分散的手工工場→集中的手工工場。
(2)特點:由分散轉向集中;從事手工工場的階層多(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生產組織形式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雇傭關系);生產效率高;適應市場需求;分工細化;資本與勞動分離。
知識點2富裕農民和市民階層
1.農村:富裕農民、騎士等控制鄉村行政事務,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
2.城市:手工業者、商人成為城市居民(市民階層)。富商巨賈政治權利擴大,成為強化王權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專題十四 文藝復興運動
知識點1文藝復興運動
1.背景:14世紀中葉,意大利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不滿羅馬教廷對精神世界的控制。
2.進程:14世紀中葉開始于意大利,在15、16世紀,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
3.內容: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
4.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5.文藝復興的實質: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
6.文藝復興的意義:
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這一時期涌現出的眾多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知識點2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作品特點 地位
但丁(意大利) 長篇詩作《神曲》 抨擊教會的貪婪腐化,表達了市民階層的情感與理想 文藝復興的先驅,與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稱為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達·芬奇(意大利) 《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把藝術創作和科學探索結合起來,創作了許多完美生動的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美術三杰”
莎士比亞(英國) 《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和社會陋習,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者的生活理想 英國著名的文學藝術家
專題十五 探尋新航路
知識點1探尋新航路的熱潮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
(1)原因
①經濟根源: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發展,使歐洲市場需求逐漸擴大,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
②社會根源:來自東方的商品熱銷和馬可·波羅對東方的描繪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③商業危機:15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迫使歐洲人尋求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條件
①科學技術:地圓學說的流行;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使用。②政治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國王室的支持。③主觀條件:航海家的探索和冒險精神。
2.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
知識點2開辟新航路的主要航海活動
航海活動 時間 航行路線 意義
迪亞士 1487-1488年 葡萄牙一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一“發現”好望角 打開了繞道非洲南端通往東方的航路
哥倫布發現美洲 1492年 西班牙一向西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中的圣薩爾瓦多島→“發現”古巴和海地等地 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航線
達·伽馬到達印度 1497-1498年 葡萄牙一繞過好望角,溯非洲東海岸北上→橫渡印度洋→到達印度西海岸 開辟了從海上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519-1522年 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歐洲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創舉,麥哲倫成為第一位橫渡太平洋的歐洲人,他的船隊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
知識點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積極影響: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起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也從此逐步確立起來。
2.消極影響:帶來了一場持續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活動,使歐洲殖民者的魔爪開始伸向世界各地,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3.文藝復興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
文藝復興 新航路開辟
相同 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影響 都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
不同 開始國家 意大利 西班牙、葡萄牙
性質 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航海探險活動
影響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叩響了近代社會的大門,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使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侵略活動從此開始,給亞非拉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
聯系 文藝復興的開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精神支持;新航路的開辟驗證了文藝復興的思想——人可以創造偉大的事業,為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實踐支持
專題十六 早期殖民掠奪
知識點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最早進行殖民的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2.葡、西兩國的殖民活動:葡萄牙人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建立殖民據點與商站,并以殖民據點為基地在當地進行劫掠式的貿易。西班牙憑借“無敵艦隊”在美洲建立起一個殖民大帝國。
知識點2英國的殖民擴張
1.英國成為海上霸主: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2.三角貿易:
(1)17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
(2)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
(3)最開始進行黑奴貿易的是葡萄牙人,英國人后來居上成為主要經營者。
(4)三角貿易的過程
①出程: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②中程: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③歸程: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這個航程的路線呈三角形,故這個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
(5)三角貿易的影響:
①罪惡的奴隸貿易歷時數百年之久,是歐美殖民宗主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為其聚斂了巨額財富。
②曾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陸卻因此失去大量人口,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知識點3荷、法、英殖民稱霸
1.荷蘭:一度控制著波羅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2.法國:17世紀下半葉,后崛起的法國也加入殖民爭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建立了法屬殖民地。
3.英國:為爭奪美洲、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從17世紀下半葉起,英國與荷蘭、法國發生了一系列戰爭。英國最終戰勝荷蘭和法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
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專題十七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知識點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英格蘭曾在1215年頒布《大憲章》,逐漸確立了“王權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則。
(2)13世紀末,英格蘭基本確立議會制度。
(3)17世紀初,英國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2.時間:1640-1688年。
3.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推行君主專斷政策;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4.過程:
(1)爆發: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
(2)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隊打敗國王軍隊,取得最后勝利。
(3)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英國宣布為共和國。
(4)復辟:1660年,英國恢復了君主制,但國王的權力受到了很大限制;詹姆士二世繼位,恢復專制制度,激起人民的反抗。
5.結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反映了其曲折性和保守性;說明了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需要長期的斗爭。
知識點2英國君主立憲制
1.建立過程:
(1)1688年,“光榮革命”。
(2)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
①目的:限制國王的權力,確立議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原則。.
②主要內容:重申英國人“自古就有的權利”;規定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
③影響:英國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
(3)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進一步限制王權,保證資產階級的自由和權利。(3)18世紀,隨著內閣制度的逐步確立,英國的代議制度建立起來,進一步完善了君主立憲制。
2.特點:議會擁有國家最高權力,君主是國家權力的象征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并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專題十八 美國的獨立
知識點1美國獨立戰爭
1.時間:1775-1783年。
2.原因:
(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2)直接原因:英國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頒布了一系列新稅法,激化了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
3.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4.領導人:喬治·華盛頓等。
5.過程:
開始:來克星頓槍聲,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整編大陸軍,華盛頓任總司令 建國:發表《獨立宣言》,美國誕生 轉折:薩拉托加大捷,之后法國參戰 勝利:約克鎮戰役,英軍投降 結束: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75年4月 1775年5月 1776年7月 1777年 1781年 1783年
6.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7.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
(1)對美國: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為資本主義在美國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2)對世界: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2 《獨立宣言》
1.時間: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
2.起草者: 杰斐遜。
3.內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列舉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暴政,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4.地位:第一個以國家名義明確表述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綱領性文獻,被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5.影響:標志著美國的誕生,但沒有宣布廢除奴隸制,天賦人權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知識點3美國1787年憲法
1.背景:《獨立宣言》發表后,各州先后制定了州憲法。美國建立后,各州各行其是,矛盾重重,代表國家的中央政府軟弱無力。
2.制定目的: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維護國家統一。
3.制定機構:制憲會議。
4.主要內容: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
(1)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國會與最高法院及其相關機構各司其職,相互制衡。
(2)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分享權力。
(3)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
5.地位: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6.影響:
(1)積極性:使美國從一個松散的邦聯過渡到聯邦制國家;對后來許多國家的政治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2)局限性: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權利。
專題十九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知識點1法國大革命
1.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思想基礎: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3)財政危機:支持美國獨立戰爭使法國政府財政危機更加嚴重。
(4)階級矛盾:舊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使社會矛盾激化。
(5)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2.開始標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攻占巴士底獄。
3.過程:
(1)《人權宣言》:1789年8月,制憲議會通過。
①內容: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
②意義: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確立了資本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對于動員法國人民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重要作用。
(2)憲法:1791年,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廢除了舊制度,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3)建立共和國: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4)高潮: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平息了國內叛亂,打退了反法聯軍。
4.特點: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徹底的一次革命。
5.影響: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
知識點2拿破侖帝國
1.建立:1804年,經公民投票,法國改為帝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加冕稱帝。
2.拿破侖的統治措施:
(1)對內措施:十分重視改善財政和發展經濟,大力發展工商業和農業;整理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主持制定《拿破侖法典》(《法國民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鞏固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2)對外戰爭:多次打敗反法聯盟,幾乎橫掃歐洲大陸,在廢除各地封建特權的同時,也對當地人民進行壓榨和掠奪。1812年,拿破侖遠征俄國失敗。
3.對拿破侖對外戰爭的評價:
拿破侖的對外戰爭在初期是具有正義性的,解除了法國的外來威脅,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并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后期演變成非正義性的軍事侵略戰爭,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
第七單元 工業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專題二十 第一次工業革命
知識點1背景、時間、標志及特點
1.背景:
(1)政治前提:17世紀末,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后,政局穩定。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
(3)資本積累:英國通過殖民掠奪與擴張等,積累了原始資本。
(4)原料、市場: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價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
2.時間:(1)英國: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完成于19世紀中期。(2)其他國家:從18世紀后期起。
3.標志:蒸汽機的改進和廣泛使用。
4.特點:技術發明大多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積累,科學與技術尚未緊密結合。
知識點2重要成就
成就 時間 發明者 影響
珍妮機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其他部門的機器的發明和制造,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改進蒸汽機 18世紀中期 瓦特 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為工業生產提供了更有效便捷的動力,促進了現代工廠制度的確立;為火車等交通工具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現代工廠制度確立 19世紀 — 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
蒸汽機車 1825年 斯蒂芬森 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
鐵路網 1851年 —
知識點3歷史意義
1.經濟:在生產力上,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在生產組織形式上,現代工廠制度確立。在生產方式上,由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
2.對英國: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確立了英國“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
3.對世界: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快了歐美列強殖民擴張的步伐,客觀上把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推動了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4.社會生活:促進了人口由農村流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進程;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嚴重污染了環境。
專題二十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知識點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背景:
(1)經濟基礎: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
(2)階級基礎:歐洲工人運動興起,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主觀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
2.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必將被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共產主義社會所取代;肯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號召工人階級組織起來,建立無產階級自己的政黨,即共產黨,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等。
4.馬克思主義的地位: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5.意義: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起并蓬勃發展。
知識點:2第一國際
1.成立: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代表聯合起來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
2.作用:“第一國際”成立后,在各國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國工人階級的斗爭聯合起來,以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進行經濟斗爭。
知識點3巴黎公社
1.建立: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反動統治。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2.失敗:5月28日,資產階級反動政府勾結普軍聯合反撲,公社失敗。
3.意義: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后人。
4.國際歌的誕生:巴黎公社失敗后,1871年6月,公社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國際歌》,后來經工人作曲家狄蓋特譜曲,《國際歌》在全世界廣泛傳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浏阳市| 通州市| 云安县| 津南区| 浦北县| 池州市| 金湖县| 千阳县| 无为县| 绵竹市| 三江| 绥中县| 万盛区| 平陆县| 宿州市| 长宁县| 和静县| 长沙县| 伊宁市| 台北县| 诸暨市| 丰县| 桦甸市| 伊吾县| 库车县| 吴堡县| 荥阳市| 五原县| 海晏县| 舒城县| 五华县| 开远市| 河津市| 武穴市| 伊宁县| 化州市| 临武县| 汤原县| 平遥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