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部分 中國現代史思維導圖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專題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知識點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地點:1949年9月,北平。2.議題: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3.內容:(1)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4)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4.意義: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知識點2開國大典1.時間:1949年10月1日。2.地點:北京天安門廣場。3.概況: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后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4.意義: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對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對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知識點3西藏和平解放1.背景: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2.時間: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3.意義: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專題二 抗美援朝知識點1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原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朝鮮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2.時間: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3.開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4.經過: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5.結束: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知識點2戰斗英雄1.黃繼光:黃繼光是上甘嶺戰役中的一位戰斗英雄。在一次戰斗中,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自己英勇犧牲。2.邱少云:與上甘嶺戰役同時,志愿軍某團準備奪取敵人的一個高地。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知識點3抗美援朝精神、意義和勝利的原因1.精神: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精神及國際主義精神。2.意義:(1)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2)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3.勝利原因:中朝人民共同作戰;中共中央堅持正確的戰略方針;志愿軍戰士英勇作戰,發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專題三 土地改革知識點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直接原因:新解放區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知識點2過程1.開始:1950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進行土地改革。2.主要措施:(1)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批進行,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農民。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3.完成: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知識點3意義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2.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3.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專題四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1.背景: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2.時間:1953-1957年。3.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4.主要成就:(1)工業方面: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2)交通運輸方面: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5.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背景:經濟建設的發展;全國人民實現了普選。(2)時間、地點: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3)內容: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4)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2)性質: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意義: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專題五 三大改造知識點1農業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過后,農業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2.措施:引導個體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原則:農業合作化開始時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4.階段: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5.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知識點2手工業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知識點3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1.目的: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2.措施:(1)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2)贖買政策: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知識點4三大改造的結果、實質和意義1.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實質:實現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3.意義(1)政治: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經濟:使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4.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專題六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知識點1在曲折中前進1.中共八大:(1)時間、地點:1956年,北京。(2)主要內容 :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影響:中共八大以后,我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時間:1958年,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危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導致了1959—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糾正錯誤:1961—1965年進行國民經濟調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知識點2“文化大革命”1.發動: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1966年,發動了文化大革命。2.開始:1966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央文革小組”(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他們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3.危害:(1)最大冤案:劉少奇案。(2)經濟嚴重下滑。(3)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受摧殘。(4)民主法制受到踐踏。4.重大事件:1971年 “九一三”事件(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5.結束標志: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人幫:江青、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6.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的失誤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①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正確認識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經濟建設要穩步前進,不能急于求成。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水平,不能只憑主觀意愿和個人意愿辦事。知識點3建設成就及模范人物1.工業:建成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建成勝利油田、大慶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廣大內地也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2.交通: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3.科技: 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成功爆炸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4.意義: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5.英雄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第三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專題七 偉大的歷史轉折知識點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背景:“文化大革命”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1977年“兩個凡是”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2.時間: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3.意義: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知識點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地點:1978年12月,北京。2.內容:(1)思想上: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2)政治上: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意義:(1)偉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知識點3撥亂反正1.開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進行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2.重大事件:1980年,恢復劉少奇名譽,最大冤案得到平反。3.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勝利完成。專題八 經濟體制改革知識點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開始: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3.推廣: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到1983年,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向城市逐漸展開。知識點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內容:(1)所有制: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擴大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3)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重點:國有企業的改革。3.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4.作用: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知識點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特點: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起來。3.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專題九 對外開放知識點1經濟特區的建立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2.建立: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3.經濟特區的代表: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4.作用: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知識點2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1.開放沿海城市:1984年,進一步開放大連、天津、青島、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城市。2.開放沿海地區:1985年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1988年增設海南島經濟特區(最大特區),1990年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3.開放內陸:1992年開放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滿洲里等沿邊城市和昆明、烏魯木齊等省會和自治區首府,開放內陸市縣。4.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知識點3加入世貿組織1.時間: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意義: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專題十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知識點1鄧小平理論1.形成過程和內容:(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2)1982年中共十二大: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3)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4)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5)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6)1997年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2.鄧小平理論確立的意義:鄧小平理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知識點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1.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立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2. 科學發展觀:2012年中共十八大確立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知識點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確立:2017年中共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2.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3.中共二十大(1)時間:2022年(2)內容: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由此得到的啟示或結:①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②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要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③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專題十一 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知識點1中國夢1.中國夢內涵: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1)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2021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2049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3.如何實現中國夢:中國夢的實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知識點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1. “四個全面”(1)內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演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3.新發展理念: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知識點3 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我國經濟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2.重大經濟舉措: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全球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3.意義: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我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知識點4 開啟新征程1.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宣布,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2. 2022年,中共二十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結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行動指南。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專題十二 民族大團結知識點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制度設計:(1)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2)1954年,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實踐:(1)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是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2)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1)體現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2)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有重大意義。(3)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知識點2共同繁榮發展1. 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各族人民邁進社會主義社會。2.優惠政策:國家采取優惠政策,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3.西部大開發:20世紀末,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專題十三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知識點1“一國兩制”1.提出: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提出了“一國兩制”。2.內涵:“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知識點2港澳回歸1.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從英國手中收回)。2.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從葡萄牙手中收回)。3.港澳回歸的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知識點3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1.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回歸后,中央政府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經濟社會發展。2.加強內地與港澳的經貿聯系:2003年,內地與港澳分別簽署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逐步開放內地居民個人赴港澳游。專題十四 海峽兩岸的交往知識點1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兩岸關系的發展:(1)“一國兩制”提出后,形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2)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3)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4)1995年,江澤民提出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兩岸高層交往推動了兩岸關系發展。(5)2005年胡錦濤會見連戰。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兩岸關系新發展。2015年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會面。2.“九二共識”的核心:即“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知識點2日益密切的交往2008年11月,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定,實現“三通”。知識點3 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1.2022年發布《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強調:我們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2.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專題十五 鋼鐵長城知識點1海軍1.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2.新中國成立后:陸續建立了北海、東海、南海艦隊。3.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4.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知識點2空軍1.建立:空軍于1949年11月在陸軍基礎上建立。2.考驗:空軍剛剛建立就面臨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并取得輝煌成果,著名飛行員:蔣道平。3.國產化:最初飛機重要從國外購買,后來走上國產化的道路;1956年,仿制成殲5型殲滅機。知識點3導彈部隊1.建立和發展: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火箭軍。2.主要任務:導彈部隊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知識點4新時代強軍之路(1)五大軍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2)五大戰區: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3)軍隊新格局: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專題十六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識點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實行封鎖和禁運。2.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3.內容:現在表述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影響: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知識點2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時間:1955年。2.概況:亞非會議(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3.作用: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中國代表團積極開展會外交往,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專題十七 外交事業的發展知識點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背景: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當時由國民政府代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美國等國家的操縱下,聯合國長期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排斥在外;為爭取恢復合法席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長期努力,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2.標志: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知識點2 中美建交1.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地位提高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2.經過:(1)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2)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會見了尼克松。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3.影響:(1)對中美雙方:結束了中美之間的長期對峙,有利于兩國的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2)對中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出現了許多國家與中國建交的熱潮。改善了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為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3)對世界:有利于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知識點3中日建交1.時間: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交。2.影響:許多國家與中國建交,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知識點4全方位外交1.外交布局形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2.中國舉辦的重要國際會議: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信峰會。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專題十八 科技文化成就知識點 1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1.“兩彈一星”:(1)發展歷程①核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③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2)“兩彈元勛”:錢學森、鄧稼先。(3)意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載人航天工程:(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2)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4)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知識點2 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秈型雜交水稻:(1)培育: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2)意義:為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2.青蒿素:(1)發現: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2)意義: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知識點3文化事業的發展1.“雙百”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新中國成立后的文化成就:(1)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2)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3)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專題十九 社會生活的變遷知識點1日常生活的變化衣 買衣服要憑布票;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衣著豐富多彩、款式新穎食 飲食結構單一,溫飽問題未完全解決―→吃飯問題得到解決,并追求健康飲食住 住房擁擠,室內設施簡單―→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改善行 步行、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火車等―→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輪船等用 縫紉機、手電筒、收音機等―→電腦、電視、洗衣機、手機等知識點2交通、通信的發展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運輸獲得較快發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國成為世界民航大國。2.通信: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3.互聯網的影響: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