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第二節 《地球和地球儀》(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地球和地球儀 年級 七年級教學目標 能夠認識經線、經度的概念,知道緯線、緯度的定義,掌握經度和緯度的劃分方法,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通過觀察、討論、實踐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地理坐標的能力,可以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對于空間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線、經度,緯線、緯度的概念及其特點。 難點:利用經緯網進行地理位置的準確定位。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展示一張世界地圖的局部,提問:“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張地圖上快速地找到一個城市,但不能直接提及城市名字,卻要準確的向別人描述出這個城市的精確地理位置,應該怎么表述呢?”引導學生思考并引出經緯網的概念。 思考并回答。 將問題與課本相結合,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并發揮想象。新 課 講 授 經線和經度 1.經線 閱讀課本P15-P16內容,找出經線的形狀、數量、長度和方向等特點。 教師講解: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弧線,所有經線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過渡)通過剛剛的自學,我們知道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線。那這些經線如何進行區分呢? 2.經度 以本初子午線(0°經線)為起點,向東為東經(E),向西為西經(W),各分180°,合起來為360°。 活動展示:將全班分為四個小組,要求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并標記出幾條主要的經線和緯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本初子午線等) 東西半球的劃分: 解說本初子午線,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平時在地圖上,我們看到的東西半球圖都是以20°W與160°E組成的經線圈劃分的 而不是以本初子午線呢? 二、緯線和緯度 1.緯線 閱讀課本P16-P17內容,找出緯線的形狀、數量、長度和方向等特點。 教師講解:緯線是垂直于經線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 2.緯度劃分:以赤道(0°緯線)為起點,向北為北緯(N),向南為南緯(S),各分90°。 3.特殊緯線:介紹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特殊緯線的意義。 示例展示:同樣在地球儀上找到并標記幾條重要的緯線,并讓學生比較其與經線的不同。 4.南北半球的劃分和中低高緯度: 南北半球的分界是赤道; 0°~30°為低緯度地區, 30°~60°為中緯度地區, 60°~90°為高緯度地區。 三、利用經緯網定位 (過渡)展示一張包含多個著名城市或地標的地圖,提問:“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張地圖上快速找到倫敦或悉尼的位置,應該怎么做呢?” 經緯網概念: 經緯網是由經線和緯線交織而成的網格系統,用于確定地球上任意一點的位置。強調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度和緯度分別用于描述某一點在經線和緯線上的具體位置。 經緯網的作用: 分組活動:將全班分為四小組,每組發放一張經緯網圖示和一組城市的經緯度坐標(如北京:116°E, 40°N;紐約:74°W, 40°43'N等)。 各組成員需合作在經緯網圖示上標出這些城市的位置,并討論如何根據經緯度快速定位的方法。 閱讀課本,嘗試總結經線的特點。 通過直觀展示和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經線和緯線的概念。 觀察手中的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找到特殊的經緯線位置,加深對經緯網的理解和應用。 小組合作探究,上臺展示成果,并講解定位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和理解,讓學生快速的掌握經線和緯線的概念及其特點。 通過動手實踐,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可直觀。課后小結 要求學生自己嘗試建立本節課的思維導圖。最后師生在學生構圖的基礎上修改完整。 先細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再聽老師總結。 讓學生既對整節課的知識體系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又能靈活的運用經緯線定位,提升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作業設計 在地圖上,查找并標記自己家鄉或感興趣地點的經緯度坐標,并嘗試在地圖上找到它們的位置。 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才是學而有用的,讓本節課的內容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一個數字觀。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直觀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種教學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同時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在實際操作中,部分學生對于經緯度的理解和記憶可能存在困難,需要在后續教學中加強鞏固和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