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第一章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第三節環境問題的分析思路微專題11.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目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導致對資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因此人為原因是分析的重點。環境問題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環境污染 地形封閉,大氣穩定,水域封閉,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礦物能源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以重工業為主);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快,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問題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生態破壞 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蝕嚴重,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氣候干旱,多大風,地表物質松散 (荒漠化);植被稀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植被破壞嚴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礦產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短缺 資源儲量小,時空分布不均 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資源需求量大;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2.提出解決的措施和建議一般可分為政策、法規性的措施,工程、技術類的措施,宣傳、教育類的措施等,應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主要問題 具體措施環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棄物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主要問題 具體措施生態破壞 根本在于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資源短缺 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3.環境問題舉例(1)環境污染污染類型 主要原因 措施水污染 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 保護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處理廠,合理布局工業生產,提高環保意識大氣污染 自然原因:特定的氣象和地形條件會加重大氣污染。人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出的大量粉塵和廢氣 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發展潔凈煤技術,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合理布局工業生產等污染類型 主要原因 措施固體廢棄物污染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農業生產活動中排放的生產垃圾 填埋、焚燒、堆肥、分類處理并回收利用噪聲污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施工、商業活動、娛樂等 聲源控制,傳播途徑控制,接受者的防護(2)生態破壞問題 主要原因 措施森林破壞 自然原因:森林火災、病蟲害。人為原因:毀林開荒、砍伐薪柴、商業采伐等 封山育林、采育結合、退耕還林,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草地退化 自然原因:氣候異常、降水減少。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農墾 合理控制人口數量、調整經濟結構、退耕還草、舍飼養畜等問題 主要原因 措施濕地干涸 自然原因: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泊和沼澤。人為原因: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造田等 加大保護濕地的宣傳力度,加強濕地保護立法和執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然原因:自然滅亡。人為原因:狩獵,環境污染,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 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3)全球性環境問題環境問題 主要原因 解決措施全球變暖 人類活動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升高,溫室效應增強;森林遭到破壞,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出現全球變暖的趨勢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術和效率;積極開發新能源;植樹造林;加強國際間的合作環境問題 主要原因 解決措施臭氧層空洞 人類向大氣中大量排放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 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加強國際保護臭氧層合作酸雨污染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利用(2024·吉林長春聯考)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如圖示意我國某城市夏季臭氧濃度和太陽總輻射強度的典型日變化。據此完成1~2題。1.該城市可能是A.烏魯木齊市B.成都市C.杭州市D.哈爾濱市√讀圖可知,該城市在北京時間13時左右太陽輻射強度最強,此時為地方時12時,計算可知該地位于105°E附近,結合選項可判斷,應為成都市,烏魯木齊市、杭州市、哈爾濱市的經度與此不符,B正確,A、C、D錯誤。(2024·吉林長春聯考)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如圖示意我國某城市夏季臭氧濃度和太陽總輻射強度的典型日變化。據此完成1~2題。2.下列應對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A.限制電能汽車出行B.午后鍛煉強身健體C.實行污染監測管控D.關閉所有的化肥廠√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實行污染監測管控可減少臭氧污染的發生,C正確。電能汽車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鍛煉身體會加重臭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關閉所有化肥廠不現實,會影響到生產和經濟發展,A、B、D錯誤。胡楊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一種楊樹,在地下水含鹽量很高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依然枝繁葉茂(如下圖)。人們贊美它為“大漠英雄樹”,有“活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美譽。近幾年,部分地區胡楊林大片枯死。讀圖,完成3~4題。3.胡楊林大片枯死的人為原因主要有①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氣候變干②過度墾荒,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③為解決生活能源問題,濫伐胡楊林致死④夏季風勢力弱,水汽難到達,降水稀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胡楊林大片枯死是因為水源不足,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氣候變干及過度墾荒,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均會導致該區域水源減少,①②正確;胡楊林是枯死的,而不是被砍伐致死的,③錯誤;夏季風勢力弱屬于自然原因,④錯誤。故選A。胡楊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一種楊樹,在地下水含鹽量很高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依然枝繁葉茂(如下圖)。人們贊美它為“大漠英雄樹”,有“活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美譽。近幾年,部分地區胡楊林大片枯死。讀圖,完成3~4題。4.下列改善胡楊林生長環境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停止對沼澤的開墾,發展旅游B.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C.調整農、林、牧業用地之間的關系D.禁止各項用水,封山育林√該地氣候干旱、蒸發強,無沼澤分布,A錯誤;胡楊林生長區氣候干旱,應發展節水農業,B錯誤;胡楊林枯死是因為水源不足,再結合其生長地區的地理特征可知,最合理的措施是調整農、林、牧業用地之間的關系,C正確;禁止各項用水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D錯誤。(2024·福建福州期末)近50年來,我國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不同階段,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較大差異。下表示意不同時期黃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據此完成5~7題。 20世紀70年代 末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治理模式 小流域綜合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治溝造地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壩、植樹造林、植被自然修復 植樹種草、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 取土填溝、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 20世紀70年代 末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治理模式 小流域綜合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治溝造地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壩、植樹造林、植被自然修復 植樹種草、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 取土填溝、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5.20世紀90年代前,黃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①緩解水土流失?、跀r截溝谷泥沙?、郯l展梯田旅游?、茉黾蛹Z食供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黃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減緩坡度,減輕水土流失,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供應,①④正確;當時黃土高原“修建梯田”主要目的不是發展梯田旅游和攔截溝谷泥沙,②③錯誤。B正確。 20世紀70年代 末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治理模式 小流域綜合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治溝造地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壩、植樹造林、植被自然修復 植樹種草、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 取土填溝、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6.2010年以來,黃土高原部分地區采取“治溝造地”模式主要是為了緩解A.糧食單產較低問題 B.耕地質量下降問題C.土地資源不足問題 D.人口增長過快問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的耕地保有量大幅減少,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實施治溝造地工程,主要是為了緩解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C正確。7.我國對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措施由“植樹造林”向“植樹種草”“植被自然修復”的方向轉變,說明A.生態環境治理要遵循因地(時)制宜原則B.生態環境恢復不應進行人工干預C.生物措施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本措施D.多年來,黃土高原的氣候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態環境治理要遵循因地(時)制宜原則,在不同的時間段針對黃土高原存在的不同問題,選擇不同的治理措施,A正確,B錯誤;材料中反映了生物措施的變化,但不能說明生物措施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本措施,C錯誤;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短時間不會發生太大變化,D錯誤。故選A。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 mm的塑料顆粒,易在外力作用下通過多種途徑富集于濕地環境,已成為新型環境污染物。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其豐水期水域面積大約是枯水期的4倍。該湖正面臨著微塑料的污染,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水系正是鄱陽湖水體與沉積物的主要來源。下面圖1示意鄱陽湖及其周邊地區,圖2示意鄱陽湖流域各水系豐水期(7月)、枯水期(10月)水體與沉積物的微塑料豐度。(1)從外力作用角度闡述鄱陽湖微塑料的主要富集途徑。答案 微塑料通過流水搬運至湖中;地表的微塑料通過風力搬運,沉降在鄱陽湖;鄱陽湖水中的塑料制品,受風化作用(光降解)或波浪沖擊作用,脆化成微塑料。鄱陽湖中微塑料富集的直接來源是湖中人類活動使用的塑料制品,廢棄到水中后,受風化作用(光降解)或波浪沖擊作用,脆化破碎成微塑料;周邊水系中人類活動產生的微塑料,通過流水搬運到鄱陽湖;周邊陸地上人類活動留在地表的塑料制品風化成微塑料后,通過風力搬運,沉降在鄱陽湖。(2)判斷鄱陽湖豐、枯水期微塑料豐度的總體大小差異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枯水期>豐水期。原因:因鄱陽湖豐水期水域面積大幅超過枯水期,豐水期水量過大導致水體對微塑料產生了稀釋作用;枯水期(10月)采樣時間滯后于豐水期(7月)3個月,經歷較長時間沉積作用,枯水期微塑料豐度有一定的升高。從水體和沉積物的微塑料豐度數據來看,除饒河、修水豐水期沉積物微塑料較多之外,水體中和其他支流的沉積物中都是枯水期大于豐水期,總體來看,枯水期大于豐水期。因為鄱陽湖豐水期水量增加,水域面積大幅超過枯水期,導致水體對微塑料產生了稀釋作用,豐度降低;枯水期(10月)采樣時間滯后于豐水期(7月)3個月,隨著水量減少,流速減慢,加速了微塑料在湖底的沉積,經歷較長時間的沉積作用,枯水期沉積物中微塑料豐度也會有一定的升高。(3)針對阻斷微塑料遷移過程,提出減少鄱陽湖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答案 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設置攔截吸附裝置,并定期清理;加強周邊區域垃圾清運過程管理,對垃圾清運場所進行加蓋處理;打撈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減少微塑料來源。從阻斷微塑料遷移的角度考慮,流水搬運的微塑料主要來自各支流向鄱陽湖中的匯入,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設置攔截吸附裝置,將各條支流中的微塑料攔截,并定期清理,可有效減少流入湖中的微塑料數量;風力搬運的微塑料主要來自周邊地區的固體廢棄物,因此應該加強周邊區域垃圾清運過程管理,對垃圾清運場所進行加蓋處理;打撈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減少微塑料來源,可防止微塑料在湖泊范圍內的遷移?!∥n}1 環境問題的分析思路1.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方面。目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導致對資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產生的,因此人為原因是分析的重點。環境問題 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環境污染 地形封閉,大氣穩定,水域封閉,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煤炭等礦物能源比重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以重工業為主);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快,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破壞 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蝕嚴重,土質疏松(水土流失);氣候干旱,多大風,地表物質松散(荒漠化);植被稀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植被破壞嚴重;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礦產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短缺 資源儲量小,時空分布不均 人口眾多,經濟發達,資源需求量大;資源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2.提出解決的措施和建議一般可分為政策、法規性的措施,工程、技術類的措施,宣傳、教育類的措施等,應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主要問題 具體措施環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廢棄物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身凈化能力;對于全球性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生態破壞 根本在于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資源短缺 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3.環境問題舉例(1)環境污染污染類型 主要原因 措施水污染 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 保護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處理廠,合理布局工業生產,提高環保意識大氣污染 自然原因:特定的氣象和地形條件會加重大氣污染。人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燒排放出的大量粉塵和廢氣 節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發展潔凈煤技術,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合理布局工業生產等固體廢棄物污染 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農業生產活動中排放的生產垃圾 填埋、焚燒、堆肥、分類處理并回收利用噪聲污染 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建筑施工、商業活動、娛樂等 聲源控制,傳播途徑控制,接受者的防護(2)生態破壞問題 主要原因 措施森林破壞 自然原因:森林火災、病蟲害。人為原因:毀林開荒、砍伐薪柴、商業采伐等 封山育林、采育結合、退耕還林,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草地退化 自然原因:氣候異常、降水減少。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農墾 合理控制人口數量、調整經濟結構、退耕還草、舍飼養畜等濕地干涸 自然原因: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泊和沼澤。人為原因: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造田等 加大保護濕地的宣傳力度,加強濕地保護立法和執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等生物多樣性減少 自然原因:自然滅亡。人為原因:狩獵,環境污染,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 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3)全球性環境問題環境問題 主要原因 解決措施全球變暖 人類活動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升高,溫室效應增強;森林遭到破壞,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弱,出現全球變暖的趨勢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技術和效率;積極開發新能源;植樹造林;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臭氧層 空洞 人類向大氣中大量排放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 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加強國際保護臭氧層合作酸雨污染 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利用(2024·吉林長春聯考)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右圖示意我國某城市夏季臭氧濃度和太陽總輻射強度的典型日變化。據此完成1~2題。1.該城市可能是( )A.烏魯木齊市 B.成都市C.杭州市 D.哈爾濱市2.下列應對臭氧污染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電能汽車出行 B.午后鍛煉強身健體C.實行污染監測管控 D.關閉所有的化肥廠胡楊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一種楊樹,在地下水含鹽量很高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依然枝繁葉茂(如下圖)。人們贊美它為“大漠英雄樹”,有“活著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美譽。近幾年,部分地區胡楊林大片枯死。讀圖,完成3~4題。3.胡楊林大片枯死的人為原因主要有( )①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氣候變干?、谶^度墾荒,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 ③為解決生活能源問題,濫伐胡楊林致死 ④夏季風勢力弱,水汽難到達,降水稀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4.下列改善胡楊林生長環境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停止對沼澤的開墾,發展旅游 B.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C.調整農、林、牧業用地之間的關系 D.禁止各項用水,封山育林(2024·福建福州期末)近50年來,我國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不同階段,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較大差異。下表示意不同時期黃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據此完成5~7題。20世紀70年代 末至90年代末 2000年至2010年 2010年至今治理模式 小流域綜合治理 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治溝造地主要措施 梯田、淤地壩、植樹造林、植被自然修復 植樹種草、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 取土填溝、植被自然修復、骨干壩5.20世紀90年代前,黃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 )①緩解水土流失?、跀r截溝谷泥沙?、郯l展梯田旅游?、茉黾蛹Z食供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10年以來,黃土高原部分地區采取“治溝造地”模式主要是為了緩解( )A.糧食單產較低問題 B.耕地質量下降問題C.土地資源不足問題 D.人口增長過快問題7.我國對黃土高原的綜合治理措施由“植樹造林”向“植樹種草”“植被自然修復”的方向轉變,說明( )A.生態環境治理要遵循因地(時)制宜原則B.生態環境恢復不應進行人工干預C.生物措施才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本措施D.多年來,黃土高原的氣候發生了較大變化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 mm的塑料顆粒,易在外力作用下通過多種途徑富集于濕地環境,已成為新型環境污染物。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其豐水期水域面積大約是枯水期的4倍。該湖正面臨著微塑料的污染,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水系正是鄱陽湖水體與沉積物的主要來源。下面圖1示意鄱陽湖及其周邊地區,圖2示意鄱陽湖流域各水系豐水期(7月)、枯水期(10月)水體與沉積物的微塑料豐度。 (1)從外力作用角度闡述鄱陽湖微塑料的主要富集途徑。(6分)(2)判斷鄱陽湖豐、枯水期微塑料豐度的總體大小差異并分析其原因。(6分)(3)針對阻斷微塑料遷移過程,提出減少鄱陽湖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6分)答案精析落實思維方法1.B 2.C [第1題,讀圖可知,該城市在北京時間13時左右太陽輻射強度最強,此時為地方時12時,計算可知該地位于105°E附近,結合選項可判斷,應為成都市,烏魯木齊市、杭州市、哈爾濱市的經度與此不符,B正確,A、C、D錯誤。第2題,由材料可知,近地面大氣中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產生臭氧,臭氧濃度達到100 μg/m3可能產生臭氧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實行污染監測管控可減少臭氧污染的發生,C正確。電能汽車不排放氮氧化物,午后鍛煉身體會加重臭氧污染對人體的危害,關閉所有化肥廠不現實,會影響到生產和經濟發展,A、B、D錯誤。]3.A 4.C [第3題,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胡楊林大片枯死是因為水源不足,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氣候變干及過度墾荒,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均會導致該區域水源減少,①②正確;胡楊林是枯死的,而不是被砍伐致死的,③錯誤;夏季風勢力弱屬于自然原因,④錯誤。故選A。第4題,該地氣候干旱、蒸發強,無沼澤分布,A錯誤;胡楊林生長區氣候干旱,應發展節水農業,B錯誤;胡楊林枯死是因為水源不足,再結合其生長地區的地理特征可知,最合理的措施是調整農、林、牧業用地之間的關系,C正確;禁止各項用水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D錯誤。]5.B 6.C 7.A [第5題,黃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減緩坡度,減輕水土流失,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供應,①④正確;當時黃土高原“修建梯田”主要目的不是發展梯田旅游和攔截溝谷泥沙,②③錯誤。B正確。第6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的耕地保有量大幅減少,土地資源嚴重不足,實施治溝造地工程,主要是為了緩解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C正確。第7題,生態環境治理要遵循因地(時)制宜原則,在不同的時間段針對黃土高原存在的不同問題,選擇不同的治理措施,A正確,B錯誤;材料中反映了生物措施的變化,但不能說明生物措施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根本措施,C錯誤;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短時間不會發生太大變化,D錯誤。故選A。]8.(1)微塑料通過流水搬運至湖中;地表的微塑料通過風力搬運,沉降在鄱陽湖;鄱陽湖水中的塑料制品,受風化作用(光降解)或波浪沖擊作用,脆化成微塑料。(2)枯水期>豐水期。原因:因鄱陽湖豐水期水域面積大幅超過枯水期,豐水期水量過大導致水體對微塑料產生了稀釋作用;枯水期(10月)采樣時間滯后于豐水期(7月)3個月,經歷較長時間沉積作用,枯水期微塑料豐度有一定的升高。(3)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設置攔截吸附裝置,并定期清理;加強周邊區域垃圾清運過程管理,對垃圾清運場所進行加蓋處理;打撈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減少微塑料來源。解析 (1)鄱陽湖中微塑料富集的直接來源是湖中人類活動使用的塑料制品,廢棄到水中后,受風化作用(光降解)或波浪沖擊作用,脆化破碎成微塑料;周邊水系中人類活動產生的微塑料,通過流水搬運到鄱陽湖;周邊陸地上人類活動留在地表的塑料制品風化成微塑料后,通過風力搬運,沉降在鄱陽湖。(2)從水體和沉積物的微塑料豐度數據來看,除饒河、修水豐水期沉積物微塑料較多之外,水體中和其他支流的沉積物中都是枯水期大于豐水期,總體來看,枯水期大于豐水期。因為鄱陽湖豐水期水量增加,水域面積大幅超過枯水期,導致水體對微塑料產生了稀釋作用,豐度降低;枯水期(10月)采樣時間滯后于豐水期(7月)3個月,隨著水量減少,流速減慢,加速了微塑料在湖底的沉積,經歷較長時間的沉積作用,枯水期沉積物中微塑料豐度也會有一定的升高。(3)從阻斷微塑料遷移的角度考慮,流水搬運的微塑料主要來自各支流向鄱陽湖中的匯入,在主要河流入湖口設置攔截吸附裝置,將各條支流中的微塑料攔截,并定期清理,可有效減少流入湖中的微塑料數量;風力搬運的微塑料主要來自周邊地區的固體廢棄物,因此應該加強周邊區域垃圾清運過程管理,對垃圾清運場所進行加蓋處理;打撈湖中及流域的塑料制品,減少微塑料來源,可防止微塑料在湖泊范圍內的遷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第三節 微專題1 環境問題的分析思路 學案(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docx 第一章 第三節 微專題1 環境問題的分析思路 課件(共35張ppt)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3.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